野獸派畫家亨利·馬蒂斯的黑貓,在一段短視頻裡「復活」了。它在那幅著名的《紅色餐桌》裡出現,跳到椅子上伸個懶腰,再踱進畫家那幅《紅色房間》,差點打翻一尊雕塑。
在另一段視頻片段裡,你可以穿越到印象派畫家居斯塔夫·卡耶博特的名畫《巴黎的街道·雨天》裡,與戴著禮帽打著黑傘的紳士擦肩而過。
「5G時代的『雲文化場館』並非簡單把線下已有的資源放到線上就結束了,而是要在一個無限的時空裡,藉助新技術,讓藝術品『活』過來。讓你知道梵谷畫麥田的時候,他看到的陽光是什麼樣的,他每一筆畫下去是什麼心情。」北京逸格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EO馬昕說。
12月22日,「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之分論壇五——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建設論壇」在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舉行。和馬昕一起,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行業內的探索者們線上線下相聚,探討在後疫情時代如何通過5G、人工智慧等技術加快「雲文化場館」的建設。
遠程對話,在線直播。
技術如何為藝術賦能
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羅雲川說,未來的文化場館應該是網絡化、智能化的。既不是傳統的線下場館,也不是單純的線上平臺,更不是各個文化館單獨存在,而應是以大數據、人工智慧、5G、區塊鏈新技術深度融合的知識文化場館的網絡。這個網絡可以更好地生產出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的服務。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算了一筆帳,如果上海每一位市民每年進一次上海大劇院,無論空間承載力也好、成本也好,都難以實現,因此「雲文化場館」的建設十分重要。「疫情中,全世界的文化場館都遭遇了巨大的危機,包括財政的危機、人員的危機、節目的危機。從百老匯的停擺可以看出,疫情對演藝行業的影響是長期的、深遠的,如何在後疫情時代守護好這些文化場館充滿挑戰,而『雲文化場館』的建設也十分緊迫。」
這場後疫情時代的論壇通過創圖科技自主研發的「文化雲5G直播間」全程直播。論壇開始前,貴州省文化館在直播間為苗繡帶貨,短短10分鐘銷售額就超萬元。上海創圖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欣說:「我們希望能用新技術、新工具、新平臺為文化賦能,『雲文化場館』要更多樣、更有趣、更易傳播、更低成本,面向新的時代,更年輕的觀眾。」
以李子柒為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乘虎指出文化「雲服務」面臨著市場化競爭的衝擊。「建設『雲文化場館』不僅是靠情懷,更要體現出創新的智慧和能力,要建立起網際網路時代的雲端思維,滿足受眾文化分享、文化參與和文化表達的需求。」
穿越到印象派畫家居斯塔夫卡耶博特的名畫《巴黎的街道雨天》裡。
線上不是替代,是互補
「雲文化場館」如何帶來不一樣的體驗?馬昕舉例,故宮博物院有很多國寶,出於文物保護需求,極少面向公眾展出,即使展出,也很難近距離觀看乃至觸摸。「如果用上VR技術,戴上頭盔和手套,觀眾就可以雲遊故宮,穿越時空,觸摸歷史。我們甚至可以置身同一時代的故宮、頤和園、圓明園,甚至再穿越到這個時期別的國家別的偉大建築。這是現實中做不到的,但5G時代的『雲文化場館』可以做到。」
馬蒂斯的貓,雨天的巴黎街道,在線上有了創造性的呈現,但最終還是可以回到線下,從虛擬空間回歸博物館、影院、酒店等真實的空間。「藉助技術,文化場館正從單向的展示、有限的互動,轉變為全沉浸體驗和虛擬實境的結合。」馬昕說。
從2018年起,蜻蜓FM開始探索有聲文旅空間。比如在上海市徐匯區,梧桐深處有一幢幢有故事的建築。如何讓建築可閱讀,讓路過的市民和遊客了解建築裡曾經住過的文化名人,了解上海城市的歷史文脈?蜻蜓FM副總裁潘聰介紹,走在上海街頭,可以看到許多歷史保護建築上多了一個小小的二維碼,打開手機掃碼就可以聽故事,蜻蜓FM還以專題的方式呈現。許多用戶因為在客戶端聽了這些故事,最終走上街頭與這些建築相遇。
「線上不是替代,是互補。」論壇主辦方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符湘林指出,「劇場、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不同類型的文化場館從線下走到線上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從受眾的角度出發,滿足他們的雲需求。整合好資源,生產有創造力的文化產品,提供有競爭力的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