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導語
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微信朋友圈裡,或是某些熱門話題的評論區中,都避免不了會遇到一些言語上咄咄逼人的一群人。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通過言語來貶低別人來彰顯自己。凡事都有一個因果存在,讓非常多人費解的是,為什麼社會群體中要有這樣的一群人存在,他們存在的目的與心理到底是什麼,今天就一起來探究一下。
02他們是誰?來自哪裡?
一、最熟悉的陌生人
針對這類人群,如果大家是同事或是普通朋友,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還是隔著一層「窗戶紙」,大家也都礙於情面不願意把關係變得僵化,所以彼此也都保留了一些情面,不去觸碰相互的底線。
可就是身邊這些最為熟悉、最為相知的這些人,往往彼此之間太過於了解對方的習性、脾氣、背景等隱私,所以這些真實的知根知底的現狀,便成為了雙方過於對比與自我呈現的「談資」。
往往這一部分人群中,大都來源於親戚中的旁姓,例如:
阿姨嫂嫂表親的兄弟姐妹
暫且拋開心理學的角度,從家庭代際關係上去分析,這些親戚們言語上的咄咄逼人就來源於大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般具備幾種條件:
1、你的經濟條件或生活幸福指數上要高於他們,存在一定的差距;
2、在家庭代際關係上,你屬於本姓,而他們屬於旁姓;
3、在家庭完整度與幸福指數上(這裡要注重家庭為前提),要優於你;
簡單的去理解,雙方雖為親戚關係,可是你在個人收入、社會地位、家庭中的地位上,要優於這些親戚。
同時,由於事業優先級等客觀問題,自己在婚姻或者下一代的家庭組建上,沒有這些親戚的家庭完整度高,進而成為了他們言語上的「制高點」。
例如:1、每逢過年,雖然逼婚的主體人物是父母,可以表達上的話語卻往往從這些親戚的口中講出。
2、由於事業等客觀問題,晚婚晚育是一種普遍現象,通常親戚會拿自己的生育率與你的生育率進行對比,從而產生氣勢上的高落差。
二、微信朋友圈中的好哥們、好閨蜜
朋友圈的興起,使得個人表述思想抒發情緒多了一個便捷的渠道,可是朋友圈中的好朋友卻往往因為朋友圈「曬」文化的不同薰陶,最終讓這個渠道失去了「本真」的味道。
每逢節假日,都會與家人外出遊玩,免不了拍幾張照片,並通過朋友圈的形式來紀念一下。可誰曾想你的紀念形式在朋友的眼中卻成為了「曬」的含義。
儘管他們三三兩兩的還是在你朋友圈的右下角點了一個大大的「贊」,可是內心卻思索著把兒子剛剛練琴的視頻也發出來,當做心理上的另一種回應。
三、熱門話題評論區中的「槓精們」
槓精,通常是指往往用背道而馳的一種心態或想法,與你表述不同意見的人,同時他們的理由也可以稱得上「強詞奪理」。
熱門話題,是網絡時代很多人每日必看的,對待一個話題的態度,每個人都可以各抒己見。一般情況下,在評論區都可以看到這3種思維:
1、大多數的大眾思維;
2、一小部分群體的獨特思維;
3、剩下的就是「槓精思維」;
他們所表述的思維模式,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可以用「負能量」三個字來統一表述。
03從心理學分析,他們何必呢?
用一句話進行表述,在心理學上,追根溯源,這種「何必」的本質就是「天生自卑」。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回顧他的歷史文獻中說道:「先天存在缺陷與從小快樂相伴的兒童相比,他們對待生活與他人的態度上是截然不容的。」
一、先分析自卑
在阿德勒畢生的研究中,他將一個人的自卑心理來源歸納為了四個方面:
自我生理上的缺陷自我定位上的缺失自我成長過程中的挫敗經歷社會環境下對自我的消極影響那麼,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源頭來源於哪裡,正是來源於從出生那一刻的缺陷上。先天的稱為先天生理缺陷,後天的稱為人格上的缺失。
歸納其總的根源,就是來源於我們的童年生活經歷與家庭教育環境,如果把人生當做一個學期的開始,老師總會在新學期的第一天站在講臺上鼓勵同學們:「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
所以,不僅需要目前處於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們注意,更需要缺乏家庭教育的家長們注意,自卑心理的重要影響源泉不僅僅是來源於先天的生理缺陷,也與後期成長中的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相關性。
二、分析出現自卑後的補償機制
補償機制,是人們在心理障礙出現時,自身本能的出現一種防衛機制,在心理學上稱作「補償機制」。
既然是補償,肯定是自我對心理障礙的缺失進行「修補」的過程;另外,既然是自主行為,阿德勒也認為補償的過程是存在適當補償與過度補償兩種情況的。
適當補償例如,一個人出生時家境貧寒,經濟調經並不富足,在這種家庭情況下生活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可以由於自身受到了積極地教育,意識到發憤圖強的強大作用。最終在自身的努力下,改變了現狀,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這種心理上的補償,就叫做適當補償的過程。
過度補償有自卑心理的人們,大多數人是可以認識到自己是存在著自卑心理的。而正是那些揣著糊塗裝明白的自卑者們,不但意識不到自身的心理障礙,還通過心理上的過度補償,產生了一種「自負」心理,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通過貶低別人來彰顯自己。」
他們的補償過程,正是通過拿自己的缺陷或弱點,過度弱化後來對比別人的優點,從而自卑情緒越發嚴重,以至於最終失去理智並不能正視自我的心理障礙,只能選擇通過言語或行為上的反擊來貶低別人,從才自身在言語中獲得「僅有的滿足感」。
04從心理學上,如何讓他們減少「過度補償」?
首先,需要對結論作出陳述,過度補償,就像矛盾一樣,只能減少而並不能消除;其次,過度補償的根源來源於先天自卑,而先天自卑的根源在於家庭教育環境。
所以,如果想要改變一個後天已經成年的人避免「過度補償」,在科學上可以說難度非常大。用通俗的語言講:「你可以遠離一個槓精,但不能改變這個槓精抬槓的習慣。」
根據阿德勒《自卑與超越》以及其他文獻綜述的翻閱,我個人認為如果幫助他們較少「過度補償」的方式,也許只有「提高自我認知」了。
什麼叫做提高自我認知,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兩個人都抬到臉紅脖子粗的時候,情緒也都到了制高點。隨之而來的便是內心的空虛階段,在這個階段往往大家是平靜的。通過這個空檔期,心平氣和地再次去嘗試溝通,或許對提高他們的自我認知還是有一定的幫助。
05結語
通過言語或行為來貶低別人並彰顯自己的這種行為,是一種心理障礙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人格成長中出現的心理畸形。然而,探究其內在原因才會發現,他們的內心也是一種脆弱後的堅強。所以,注重家庭教育環境與人格健康成長,才是有效避免這種心理障礙出現的有利辦法。#怎麼克服自卑#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或建議,可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明理記,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記錄生活,感謝有你!
心理學家:當你真正認識到了這4點,自卑的情結就會離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