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讀了《自卑與超越》,才知道他們為什麼貶低別人彰顯自己

2020-12-13 明理記

01導語

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微信朋友圈裡,或是某些熱門話題的評論區中,都避免不了會遇到一些言語上咄咄逼人的一群人。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通過言語來貶低別人來彰顯自己。凡事都有一個因果存在,讓非常多人費解的是,為什麼社會群體中要有這樣的一群人存在,他們存在的目的與心理到底是什麼,今天就一起來探究一下

02他們是誰?來自哪裡?

一、最熟悉的陌生人

針對這類人群,如果大家是同事或是普通朋友,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還是隔著一層「窗戶紙」,大家也都礙於情面不願意把關係變得僵化,所以彼此也都保留了一些情面,不去觸碰相互的底線。

可就是身邊這些最為熟悉、最為相知的這些人,往往彼此之間太過於了解對方的習性、脾氣、背景等隱私,所以這些真實的知根知底的現狀,便成為了雙方過於對比與自我呈現的「談資」

往往這一部分人群中,大都來源於親戚中的旁姓,例如:

阿姨嫂嫂表親的兄弟姐妹

暫且拋開心理學的角度,從家庭代際關係上去分析,這些親戚們言語上的咄咄逼人就來源於大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般具備幾種條件:

1、你的經濟條件或生活幸福指數上要高於他們,存在一定的差距;

2、在家庭代際關係上,你屬於本姓,而他們屬於旁姓;

3、在家庭完整度與幸福指數上(這裡要注重家庭為前提),要優於你;

簡單的去理解,雙方雖為親戚關係,可是你在個人收入、社會地位、家庭中的地位上,要優於這些親戚。

同時,由於事業優先級等客觀問題,自己在婚姻或者下一代的家庭組建上,沒有這些親戚的家庭完整度高,進而成為了他們言語上的「制高點」

例如:1、每逢過年,雖然逼婚的主體人物是父母,可以表達上的話語卻往往從這些親戚的口中講出。

2、由於事業等客觀問題,晚婚晚育是一種普遍現象,通常親戚會拿自己的生育率與你的生育率進行對比,從而產生氣勢上的高落差。

二、微信朋友圈中的好哥們、好閨蜜

朋友圈的興起,使得個人表述思想抒發情緒多了一個便捷的渠道,可是朋友圈中的好朋友卻往往因為朋友圈「曬」文化的不同薰陶,最終讓這個渠道失去了「本真」的味道

每逢節假日,都會與家人外出遊玩,免不了拍幾張照片,並通過朋友圈的形式來紀念一下。可誰曾想你的紀念形式在朋友的眼中卻成為了「曬」的含義。

儘管他們三三兩兩的還是在你朋友圈的右下角點了一個大大的「贊」可是內心卻思索著把兒子剛剛練琴的視頻也發出來,當做心理上的另一種回應。

三、熱門話題評論區中的「槓精們」

槓精,通常是指往往用背道而馳的一種心態或想法,與你表述不同意見的人,同時他們的理由也可以稱得上「強詞奪理」。

熱門話題,是網絡時代很多人每日必看的,對待一個話題的態度,每個人都可以各抒己見。一般情況下,在評論區都可以看到這3種思維:

1、大多數的大眾思維;

2、一小部分群體的獨特思維;

3、剩下的就是「槓精思維」;

他們所表述的思維模式,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可以用「負能量」三個字來統一表述

03從心理學分析,他們何必呢?

用一句話進行表述,在心理學上,追根溯源,這種「何必」的本質就是「天生自卑」。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回顧他的歷史文獻中說道:「先天存在缺陷與從小快樂相伴的兒童相比,他們對待生活與他人的態度上是截然不容的。」

一、先分析自卑

在阿德勒畢生的研究中,他將一個人的自卑心理來源歸納為了四個方面:

自我生理上的缺陷自我定位上的缺失自我成長過程中的挫敗經歷社會環境下對自我的消極影響那麼,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源頭來源於哪裡,正是來源於從出生那一刻的缺陷上。先天的稱為先天生理缺陷,後天的稱為人格上的缺失。

歸納其總的根源,就是來源於我們的童年生活經歷與家庭教育環境,如果把人生當做一個學期的開始,老師總會在新學期的第一天站在講臺上鼓勵同學們:「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

所以,不僅需要目前處於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們注意,更需要缺乏家庭教育的家長們注意,自卑心理的重要影響源泉不僅僅是來源於先天的生理缺陷,也與後期成長中的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相關性。

二、分析出現自卑後的補償機制

補償機制,是人們在心理障礙出現時,自身本能的出現一種防衛機制,在心理學上稱作「補償機制」。

既然是補償,肯定是自我對心理障礙的缺失進行「修補」的過程;另外,既然是自主行為,阿德勒認為補償的過程是存在適當補償過度補償兩種情況的。

適當補償例如,一個人出生時家境貧寒,經濟調經並不富足,在這種家庭情況下生活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可以由於自身受到了積極地教育,意識到發憤圖強的強大作用。最終在自身的努力下,改變了現狀,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這種心理上的補償,就叫做適當補償的過程。

過度補償有自卑心理的人們,大多數人是可以認識到自己是存在著自卑心理的。而正是那些揣著糊塗裝明白的自卑者們,不但意識不到自身的心理障礙,還通過心理上的過度補償,產生了一種「自負」心理,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通過貶低別人來彰顯自己。」

他們的補償過程,正是通過拿自己的缺陷或弱點,過度弱化後來對比別人的優點,從而自卑情緒越發嚴重,以至於最終失去理智並不能正視自我的心理障礙,只能選擇通過言語或行為上的反擊來貶低別人,從才自身在言語中獲得「僅有的滿足感」。

04從心理學上,如何讓他們減少「過度補償」?

首先,需要對結論作出陳述,過度補償,就像矛盾一樣,只能減少而並不能消除;其次,過度補償的根源來源於先天自卑,而先天自卑的根源在於家庭教育環境。

所以,如果想要改變一個後天已經成年的人避免「過度補償」,在科學上可以說難度非常大。用通俗的語言講:「你可以遠離一個槓精,但不能改變這個槓精抬槓的習慣。」

根據阿德勒《自卑與超越》以及其他文獻綜述的翻閱,我個人認為如果幫助他們較少「過度補償」的方式,也許只有「提高自我認知」了。

什麼叫做提高自我認知,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兩個人都抬到臉紅脖子粗的時候,情緒也都到了制高點。隨之而來的便是內心的空虛階段,在這個階段往往大家是平靜的。通過這個空檔期,心平氣和地再次去嘗試溝通,或許對提高他們的自我認知還是有一定的幫助。

05結語

通過言語或行為來貶低別人並彰顯自己的這種行為,是一種心理障礙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人格成長中出現的心理畸形。然而,探究其內在原因才會發現,他們的內心也是一種脆弱後的堅強。所以,注重家庭教育環境與人格健康成長,才是有效避免這種心理障礙出現的有利辦法。#怎麼克服自卑#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或建議,可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明理記,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記錄生活,感謝有你!

心理學家:當你真正認識到了這4點,自卑的情結就會離你而去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在之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給出了如下定義: 「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人們對此問題無法適應或者無法解決,此時在自我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這時表現出的就是自卑情結。」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日本人所著的書很聰明地採用了對話體,讓人感覺有趣、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不可否認,那是一本不錯的書,但也確實不能完整體現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日本人所著的書很聰明地採用了對話體,讓人感覺有趣、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不可否認,那是一本不錯的書,但也確實不能完整體現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
  • 今日推薦書籍—自卑與超越—希望你可以在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我大一的時候一個大三的學姐推薦我閱讀的,那段時間很迷茫,那段時間總在自我否定。這兩天又看了一篇這本書。迷茫一詞出現在大學生身上太正常了,有不少學弟學妹跟我說過:我覺得自己好迷茫啊,我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不會,我覺得自己總有一種自卑感。
  • 名校畢業生慘遭沒文化老闆貶低:如何對付習慣性貶低別人的人
    他們那肆意揮灑的嘲諷和貶低,你也不知道他們是跟誰學的,渾然天成、一氣呵成。作為旁觀者,或者被貶低者本人,你一邊怒火中燒,一邊卻不禁為他們爐火純青的貶人功力所折服。為什麼,就是有人習慣性地貶低別人呢?02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愛貶低別人?
  • 心理學:見不得別人好,其實是在斷自己的後路。你自卑嗎?
    嫉妒之人都有「見不得別人好」扭曲心裡狀態,他們不希望別人比他好,他們期望別人不如他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自己的失敗固然難堪,但朋友的成功更讓你不安。比起技不如人,不願承認自己的嫉妒才是最可怕的。
  • 俞敏洪整整自卑了十年,他的三個超越自卑的方法,趕緊收藏吧
    曾聽了俞敏洪的演講,在那個演講上他說了自己的一段經歷。他說他在北大讀書的時候也很自卑,自卑到為了避免失敗,什麼都不做,後來才覺得什麼都不敢做才是最大的失敗。而俞敏洪在克服自卑上花了整整十年。因為自卑,所以你就會害怕,你害怕失敗,你害怕別人的眼光,你會覺得周圍的人全是抱著諷刺打擊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因此你不敢去做。所以你用一個本來不應該貶低自己的元素貶低自己,使你失去了勇氣,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門,都被關上了。
  • 心理學:貶低了自己,等於葬送了自己的人生
    ,超越當下的自己,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實現自我人生的跨越。記得2016年我所在的公司要轉型要糧食以及減肥產品,我被指派到青島,於是乎又在青島做了半年多,在青島的半年時間裡,跟各行業的老闆交流過,跟各行業的總經理以及事業部經理交談過,是他們給了我創業的勇氣。
  • 自卑與超越 | 遇見內心強大的自己
    你只有克服了自卑,讓你的內心強大起來,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者,得到真正的自由。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這本《自卑與超越》來自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幼年的他長得既矮又醜,還患有佝僂病,直到4歲才能走路。而他的兄長,恰好是那個身強體健的「別人家的孩子」。
  • 心理學大師名著《自卑與超越》:培養自卑的孩子,一味溺愛就夠了
    出於自卑,他無法戰勝父親的權威,只能用「上不了班的被動攻擊」挑戰父親,同時也淪落了自己。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其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當一個人無法恰當地適應和應對問題,並且堅信他們無法解決時,就是自卑情結的體現。自卑無處不在。
  • 如果你喜歡心理學,這5本著名的心理學書籍,建議讀一讀
    如果你喜歡心理學,下面5本比較出名的書籍,建議讀一讀。1《自卑與超越》《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可以說是一個很勵志的人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停地超越自卑,追求優越的,走向成功的一生。阿德勒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也是猶太人富商,然而他並不開心。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學說範圍是家庭和個人層面的,涉及到我們童年,幼年時期及兒童的教育方式層面的。他的個體心理學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個方面的自卑,那我們的自卑是來源哪裡,為什麼我們會產生自卑的感覺呢?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我上了985,211,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作者是復旦大學一名才女,她在文章開頭這樣寫道:我是在很久以後才意識到,原來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心裡也是在自卑的。當時,我覺得這真不可思議,那麼優秀的人為什麼還會自卑?在我們的認知中,自卑一直就是一個貶義詞,優秀的人自信、從容、閃閃發光,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我把「自卑」、「一無所有」與「985、211、復旦大學」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上,人人都有自卑感。
  • 《自卑與超越》:發現真實的自己,過有意義的人生
    01 「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麼是珍惜……」 一句歌詞,充滿了「因愛而自卑」的畫面感: 你暗戀一個人很長時間,但是當你想要去表白的時候,卻因為自己的身高、工作或者家庭背景與別人相差甚遠,沒有勇氣說出自己的心聲。
  • 心理學:自卑是失敗者的通行證,從小被否定的人一生都不會愛自己
    自戀的人會愛上自己的倒影,自卑者亦如是 自卑是一面哈哈鏡,無論怎麼照,裡面的人都是扭曲的。 自卑是人性一個最大的弱點,也是一種不能自我救助和軟弱的複雜情感。 心理學分析,自卑的人在人際交往時,總是會表現出一副畏首畏尾的樣子,內心缺乏一種自信。
  • [社會]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P247「所有真正的生活意義的標誌是:它們是別人能夠分享的,且被別人認定為有效的東西。生活意義——對團體貢獻力量。」P8「只有了解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的人,才能夠以勇氣及較大的成功機會來應對所面臨的所有困難。」
  • 到底有多少人在為了超越自卑,劍走偏鋒?
    一個自卑的人總是在不停的超越自我,想得到他人的認同以擺脫自卑。然而就在這條超越的路上,沒有選對方向越走越偏……每次聽到這樣的新聞,我總會想起阿德勒寫的那本著名的《自卑與超越》。我一直也認為在內心深處我是一個自卑的人,每每在屈服自己的意願,向別人求和時,我總會問自己,這種方式到底對不對?真的是否對自己有利?
  • 心理學測試:主動讓路或等別人給自己讓路,暴露一個人怎樣的性格
    心理學之問:你會給別人讓路嗎,讓路這個細節暴露了你的什麼心理大家好,我是實踐派心理學—平易。我的心理學信條是:只有真正能解決實際問題並經過實踐檢驗的,才是好的心理學!首先,自卑者往往缺乏足夠的自我價值感,這導致他們不認同自己,總是懷疑自我的價值,而這種對自我價值懷疑的心理,也會投射給自卑者的外部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對他人態度和行為的解讀。先拿走我自己舉例吧:25年前,我曾是一個很自卑的年輕人,那時我剛剛工作。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我們自卑,自卑自己不會交流,如果說錯了,別人會笑話我們。面對愛情,單純地討好對方,特別害怕對方離開自己。因此,在相處過程中,處處忍讓,戰戰兢兢,我們自卑,自卑自己不是他理想中的樣子。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卑的情緒。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他提出一個鼓舞人心的見解——人人都有自卑感,我們可以藉由努力超越自卑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與佛洛依德 、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