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凱拉的軌跡- 12:女兒初長之要懂得愛和去愛】
【前言】在米凱拉出生了之後的這五十天裡,妻和我討論反思了很多,腦海裡滿滿的都是:愛、被愛,責任、關心、成長這樣的詞彙,因此想寫下來。
不過,在開篇落筆之前,我想代表妻和米凱拉感謝所有在孕期和產後指導和關心我們的親朋好友。因為您們的關愛,米凱拉得以平安出生、健康成長,也才有了這些《米凱拉的軌跡》寶寶日記。
有幾個好友問到:花生,你最近怎麼不寫了?我回答:沒有啦,我是想每篇日記和每個文字,都由心而發,有感而發,記錄下最純粹的生活和情感。為了慶祝米凱拉出生五十天,我寫了一首改編詩詞:餘家有女初長成,嬌俏可愛幾傾城。借問芬芳春秋與,總角年華無憂愁。
我的切身感受是,身為父母,光說愛和關心,顯得太空泛了。但是妻和我的責任感是的的確確的,它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是一個小生命毫無保留得信賴著你、依賴著你。因此,由此及彼,妻和我想通了「責任」,想明白了「愛」這個詞的含義,因為無論是對孩子、對家人、對朋友,我們是需要付出愛的。
+===+===+===+===+===+===+===+===+===+===+===+
【正文】妻和我、外婆外公和家人親人們,現在談論最多的就是米凱拉的成長和教育問題。這方面,我有一些來自自己從小到大,跟著外婆長大、四歲上學、後來獨自出國求學謀生的特殊經歷感悟。
我的看法是,妻和我不只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將來獲得一份好工作,而是要培養米凱拉獨立堅強的性格品質;培養米凱拉懂得愛和懂得去愛的能力。因為,一個不懂得愛、和不懂得怎麼去愛的人,很難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係和社交關係,在社會和家庭中也容易感情碰壁,而內心情感的貧乏,也會造成幸福感的缺失。
下面,我試圖從父母、祖父母、孩子的角度,去表達和闡述— 什麼是愛,和什麼是去愛?
一、父母對孩子的愛
很多人都說:父母對孩子大愛是無私的。這句話不一定正確,而且在國外的親子關係研究中被論證很久了。現在公認的結論是:無條件的愛向來是孩子給予父母的,而不是反過來的。是不是有點兒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和認知。
事實上,做父母的相對於做孩子的,在親子關係裡並沒有太多無條件的愛,能做到的很少,做到的也都是人中不說龍鳳,但絕對很少是底層大眾。畢竟作為一個人,七情六慾是有價值的,而情緒管理是一件遠比掙錢養家還要難上許多的事。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經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心理學的知名作家畢淑敏在她的《畢淑敏散文集》裡寫到:「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同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不要抱怨孩子天生無愛,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就像走路一樣,需反覆練習,才會舉步如飛。」
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本名蔣本滸的作家麥家也寫過:「這麼多年我很少從一而終地去教促孩子學、養一個東西。只有一樣:希望他學會去愛別人。」
畢淑敏和麥家的理念與我有很多共鳴之處。作為父母,妻和我(也包括祖父母)不要單方面地給予孩子過多的愛,也要懂得教會米凱拉對自己、對他人付出愛,學會去愛的能力。這也是我在米凱拉滿月時,作為父親送給她的四個字— 獨立堅強— 背後的寄望與寓意。
從滿月那天開始,我和妻就一起培養米凱拉的正常生活和作息周期,而且妻和我發現,米凱拉其實可以做到的。我們這些成人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代表孩子的感受。米凱拉只要能吃能喝能睡,就由著她自由成長。因為從生下來的那一刻,米凱拉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生命,她不屬於任何人,包括妻和我,其實最終我們都不過只是陪著她走過一段人生而已。妻和我能做的就是給她一副健康的身體、完整的心靈和接受必要的教育。別的要靠她自己的天賦、後天的努力、甚至是命運。
我很感謝我的外祖母和父母,他們在當年物質那麼貧瘠的年代,竭盡所有和所能,讓我健康長大並完成本碩教育,並有機會出國遊學和生活了二十年。這些經歷、閱歷和遊歷讓我可以更宏觀和辯證得看待東西方之間的文明與落後,進步與傲慢、變化與偏見、以及對愛和生命的不同理解。
我的有限感受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喪失了愛的能力,而且很多時候,人很容易掉入世俗的利益和計較之中,因為大多數時候的愛往往只是一些世俗的遊戲,是自己感動自己的把戲,是假借愛的名義的控制和強迫,是給周圍人做的一場表演。
所以,毛不易說:「身邊來來往往多少人,不過是揚起了灰塵」。
所以,張愛玲說:「這世界上有那麼許多人,可是他們不能陪著你回家」。
所以,村上春樹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所以,張小嫻說:「不管你愛過多少人,不管你愛得多麼痛苦或快樂,最後,你不是學會了怎樣去戀愛,而是學會了怎樣愛自己。」
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從相逢和相處、從相知到相愛有多不易,即使知曉不易,又有多少人意識到,懂的什麼是愛、和,懂的怎麼去愛,是完全不同的認識與能力呢?
其實,在傳統的中國式教育下,大部分父母是做不到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的。中國傳統教育方式的悲劇就是孩子都已經二、三十歲了,父母還會大量的幹涉甚至想要去控制孩子的生活、感情和事業。這導致孩子完全受父母的局限和拖累,進而導致童年的各種缺陷和成年後的各方面不健全。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曾說過:「有些父母,看見小孩做事,深怕他做不好,而且,嫌他做得太慢,就叫他不要做。從我們成人眼光看來,小孩子做事固然不如我們自己做得好、做得快,但從小孩子方面看來,不讓他去做,他便不能得到做事的經驗了,將來怎樣好做人呢?」
孩子懂得愛、學習愛,進而學習掌握各種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其實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在家庭中,爸爸怎麼對待媽媽,媽媽怎麼對待爸爸,他們怎麼對待長輩和身邊的人,孩子都看在眼裡。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現,那些生長在父母經常吵架、相互指責埋怨的家庭環境裡的孩子,他們童年時的內心是恐懼不安的,長大後他沒有足夠的心理正能量去對他人付出愛。
而且,父母對待另一半和身邊人的態度和方式,也會被孩子模仿變成潛意識的一部分,並影響孩子長大成人後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不懂得關心體貼另一半、尊敬長輩、同情他人的父母,孩子自然也學不會愛別人。
因此,父母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要培養孩子愛和去愛的能力,需要妻和我在平時做好榜樣,好好愛另一半,愛家人,愛身邊的人,乃至那些更遙遠的需要幫助的群體,長後才能有同理心,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SigmundFreud說過:「一個人的童年將影響他的一生」。童年,是一個人全部人格的基礎,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性格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人本主義哲學家、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艾裡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最著名的作品《The Art of Loving /愛的藝術》裡寫到:「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行為規範、專心的投入和養成耐性而學到的一門藝術。」
二、祖父母對孩子的愛
中國傳統教育,特別是隔代祖孫教育,其實是有很多局限的。中國語言通常可以兩面解讀的,古人說:施恩不圖報,可另一方面又說;烏鴉有反哺之情。一方面說,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無私、不求回報的愛;另一方面又說,養兒防老。
米凱拉出生後,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也許比妻和我這做父母的還要開心,尤其是獨生子女的那一方。老人對外孫女的疼愛,真是應了那句話— 捧在手裡怕熱著,含在嘴裡怕化了。雖然老人帶孩子,能毫不保留地給予關愛,但是也容易對孩子過於關注和保護,總是怕孩子受涼、總是怕孩子餓著、總是怕孩子哭鬧。
關於隔代教養的問題,著名的臺灣學者陳麗欣(2000年9月)等人在做專題研究時發現— 臺灣國小教師普遍認為隔代教養的正面影響力相當少。其中提到的負面影響,有幾個方面:
1)體力精力問題:祖父母們的年紀較大、通常體力和精力上較差,因此常常無法勝任教養這些精力無限的孫子、孫女的繁重任務與巨大責任。
2)語言溝通問題:因為相隔年代較久,外在環境隨社會變遷而不同,祖孫間的語言溝通可能會有落差。比如祖父母常使用地方方言俚語,這對於使用國語或不懂方言的孫子、孫女們會有溝通上的困擾。
3)價值觀差異問題:因為祖孫所處的年代與環境不同,彼此之間所形成的價值觀念也不同,因此造成代際間的差異,進而產生溝通問題。
4)管教態度問題:由於世代之間的差異,以及祖父母與父母處在不同的環境下,所造成管教態度與技巧的差異,這些都容易引起婆媳問題,以及祖父母與父母之間在管教孫子、孫女方面的矛盾。
5)文化刺激問題:由於時代的快速變遷,即使祖父母過去有豐富的養育經驗,但在文化刺激較弱的條件下,祖父母的經驗和見識不一定能給予孫子孫女完善的照顧和教養,並提供跟上時代步伐的文化刺激。
中國的老人們大多數比較傳統,很多新鮮的事物,可能自己無法理解,因此覺得有風險,就下意識得去阻止孩子接受。當然,老人們的勞累和苦心可以諒解,但這也會間接地妨礙了孩子們在每個成長時期的個性發展。
相比較而言,父母給孩子的愛與老人們的愛不同,對孩子來說感受也不一樣。妻和我討論過,作為父母,我們愛米凱拉要把握好分寸,而且有原則。家裡是什麼條件,就怎麼養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就應該拒絕孩子;該立的規矩不可少,從而幫米凱拉從小明確是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妻和我希望,米凱拉可以從小接受家裡踏實的勞動並學會承擔責任,這樣她更能感受到生活真實的樣子,體會到父母與長輩們的不易,懂得關心體貼他人,這也會加強孩子的人生存在感、責任感和進取心。當然,孩子懂得愛別人的前提是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只有自我價值感強,內心儲存了滿滿的愛的人,才能給予別人愛。而且愛別人要以別人能接受的方式,也要考慮對方的感受。不能自己愛的連自己都感動了,而對方卻覺得是負擔。
三、天下沒有永遠愚頑的孩子
前幾天,夜裡陪著妻餵完米凱拉之後,我睡不著,於是拿著手機,打開南瓜電影,重看了一遍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動畫片觸動了我的心弦,因為沒有一個「熊孩子「是天生的,天下沒有永遠愚頑的孩子,有的只是不善引導的父母。
哪吒是魔丸轉世,生性頑劣,被管教約束。但李靖夫婦卻從未放棄過他,而是以身作則,給予哪吒正確的價值觀和歸屬感。正是李靖夫婦的正確教導,讓哪吒從頑劣不堪的天性中蛻變成用自己的生命匡扶正義的英雄。
所以,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愛的陪伴。父母的愛和信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礎。為人父母最需要做的,不只是給孩子優良的物質環境,更該輸送給他和她面對世界的精神力量和信念,在成長過程賦予足夠的信任,才能讓他們都有踐行自己夢想的勇氣。
回顧微信朋友圈裡,有很多人事業有成,但卻無法擁有一個同樣燦爛美好的婚姻。有很多人身上明明有很多特別優秀的品質,卻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家庭成員。那是因為他們的優秀,只是為了給自己的人生價值添加砝碼,而不是為了跟別人分享一個更優秀的朋友或者愛人。當一個人所有的出發點都在於自身,又怎可能有幸福可言。
我想,只有什麼時候,當一個人開始不僅僅是只會展示優秀,而是主動跟人拉近距離欣賞別人的優秀了,或許才會有人敲響你的心。什麼時候,一個人不再一味指責和要求另一了,而是努力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才算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愛人。什麼時候,當一個人主動付出展示光芒和溫暖,就一定會有幸福來敲門。
關於愛和去愛,我認為是心和腦兩個層面的,不太相同的認知經驗與能力。世人常說的「愛」,是心這個層面的東西,是主觀的感受,受情緒波動和自身認知的限制。而去愛,是腦這個層面的東西,是客觀的認知,要心裡先有愛,還要有愛的能力才可以做到。
關於怎麼去愛的話題,我推薦每個像妻和我一樣的新手父母,去讀讀佛經、聖經、心學、哲學和心理學的書。從中可以領悟佛學、西方宗教、王陽明心學、哲學的等方面的人類在精神和身心方面的思想精華。這些前人大德們的流傳千古的文字,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讓我們懂的愛是什麼,並教會我們去愛。
在佛學思想中,愛是佛性的一個體現,它不生不滅。一個人的愛的能力從來不會喪失,愛是伴隨著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你買一出生的時候,沒有人教我們愛,但我們就已經會愛了。只能說,後來的紅塵俗世,人們被迫變得太過理性,以致遮蓋了本心、本性,也就是愛和去愛。
在《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拋棄你的父母,拋棄你的家人,跟我走」。西方宗教對社會道德和價值觀的影響巨大,正是通過講個人從群體中脫離後,才有了商品平等交換,合同契約精神、民主和法制等等這些概念範疇,也為後來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隨著文藝、人性和科技力量的發展,宗教力量日漸衰落,人們開始用法律來制約自己,而逐漸喪失了人文關懷,而變得更加理性。
但當你遇到一個對的人,當你生下兒子或者女兒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整個世界觀被改變了,逐漸認清自己作為人的存在價值與意義。於是,你的心能和妻子兒女相通,你的心能和他人相通,你的心能和世界相通,這就是米凱拉誕生五十天後,作為父親的我的認識轉變。
四、什麼是愛、怎麼去愛?
我很喜歡的法國作家、哲學家,存在主義文學代表人物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說,不被愛是一種不幸,而不會愛則是一種悲哀。儘管不幸與悲哀對人而言都是莫大的苦難,但在不被愛的情況下也不願意愛人則是生而為人最大悲劇,沒有之一。人的第一要義是去愛人,並且應該貫穿到整個人生。
每次抱著米凱拉,面對著維港的沉沉夜色或者是朝陽噴薄的時候,我都能發現,這種愛不是「想」出來的,是「感受」來的,愛發自內心的。從出生的時候起,我能察覺到,米凱拉這個小生命是有愛的,她具備愛的能力。
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個人的心靈會被外界環境蒙蔽,被自己的思維所控制,愛的感受也就越來越少了。所以,佛經裡說,我們的腦子裡總有著各種各樣的觀念,一念方歇,一念又起。我們以為可以通過打坐來控制自己的思考,其實不過是被思考所控制,陷於「無法停止的思考」。
因此,禪宗要我們靜下來,觀察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阻止自己的思想的產生。因為一個人在思考中,不存在真正的愛、本心或者佛性。愛、本心或者佛性不是這樣的思想念頭,愛是沒有思想時的平靜、喜悅與和平,這在藏傳佛教裡叫做大圓滿,而且就像海水和空氣,是無處不在的,只是成人之後,我們的心被生活和外界所蒙蔽了,很少可以直觀感受到。
人與人之間的愛是互動性很強、不是固定的而且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而且隨著靈性的成長會發生變化。不過,人和人之間的愛,也是發自我們的內心,也要先有了平靜的內心,才能有強大的去愛的能力。
我非常敬重的女作家楊絳先生在《我們三》裡寫過: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家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
真正成熟的愛是怎麼樣的?我想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女士就是最好的模範。
愛,不是單純的佔有與滿足,是想著總有一天自己不在對方身邊,想幫助對方讓她和她他變得更好;愛,應該首先考慮對方,然後在愛中,破除一部分自我。愛,是取決於對方真正想要的和需要的,而不是我想給的。
無論是愛與被愛,無論在愛情或者人生裡有著何種經歷,到最後終會讓你得到某種頓悟,它讓你學會包容,學會釋懷,學會爭取,學會成全,在某一天裡讓你能夠笑著回首過往,曾經以為過不去的坎早已輕然跨過,曾經以為放不下的人已變得模糊不清,你還是那個你,只是你長了年歲,也增長了智慧。
收筆之前,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對暮年夫妻,在妻子在去世後,丈夫驚訝與自己的冷漠,他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傷心,甚至沒有一滴眼淚。他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愛著他的妻子。直到一年後,他走在大街上看見櫥窗裡有一雙漂亮的高跟鞋,他想要是妻子穿上了,肯定很好看吧。他突然哭了,哭的傷心欲絕
臺灣的影視歌三棲天后、劉若英有支經典歌曲《後來》,每次聽都讓我感嘆她與陳昇的情感曲折與一生遺憾。她的歌詞有幾句,當年讀起來足以搖曳我心: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
如果當時我們能不那麼倔強;現在也不那麼遺憾。
永遠不會再重來;有一個男孩愛著那個女孩。
我想留幾句話給女兒—米凱拉:
誰曾從誰的青春裡走過,留下了笑靨,誰曾在誰的花季裡停留,溫暖了想念,誰又從誰的雨季裡消失,泛濫了眼淚。隔了一世的輪迴,錯過仍是錯過,離索仍是離索,世事未變,韌如鋪葦,愛是恨亦是。世界上永遠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只是有些原因,你不能明白。
海到無涯天作岸,錦瑟流年,一段情,一生心疼,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點點墨香醉成思,惟願你幸福。唇間溫柔淌過,一疊詞香與夢行。塵埃裡的花仍在獨自妖嬈著,佳期如夢,遺落在心中的時光,我輕輕的關上心門,心扉裡依然只有你和我。
(花生餘🥜,Michela之父,寫06/0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