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解局
假貨裡,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
備受爭議的拼多多,還是上市了。
都在說消費升級,拼多多卻逆流而行,主打低價、山寨橫行,殺出了一條血路。
拼多多的假貨裡,藏著最真實的中國,揭露了3個真相。
真相一:80%的中國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過3000元
3000元?數字之低,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意外。
口說無憑,先看數據來源。
國家統計局在2018年2月2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17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74元,中位數是22408元。
平均數容易「被平均」,中位數更能反映數據的一般水平。
一個月不到2000元,就是中國人均月收入的現狀。
《公報》還將全國的收入細分為五等分,讓我們更直觀的看到,收入水平的分布情況。
看看吧,
8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過3000元。如果你家庭的人均月收入超過了5412元,就能躋身全國前20%的行列。這裡要說明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不等於「個人收入」,而是以家庭為單位,用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成員數量得出的。
舉例而言,你和你配偶月收入合計為20000元,家裡還有1個寶寶和2位老人(假設沒有收入),那麼,你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000元。
所以說,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於個人收入的。
那麼,中國的個人收入很高嗎?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前所長賈康表示,中國只有2800萬人繳納個稅(起徵點為3500元),佔總人口的不到2%。
3年過去了,假設收入水平提高,加上部分逃稅的人,即使納稅人數翻2倍,也不過9000萬人。
如果你的工資超過了3500元,恭喜你,打敗了90%的中國人。
真相二:貧困人口,窮的超乎想像
《公告》中的一組數據,尤為值得關注。
在五等分中, 「低收入組」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958元,平均下來,每月收入不到500元。
5958元,還真談不上貧困。
中國的貧困標準是每人每年2300元,以這個標準計算,2017年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3046萬人。
當你花8000元買一臺iPhone的時候,可能不會想到,
有3000萬人,每年的收入不足2300元。真相三: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中國人,不超過6%
擴招這麼多年,大學畢業生在中國,還是稀有物種。
這個很好計算,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累計畢業的大學生,大約有1.2億人,去掉專科生,本科生的數量大概在6000萬人。
2015年全國人口抽樣調查,也佐證了上述結論,中國大學教育程度人口佔比為12%。
這樣看來,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中國人,不超過6%。再細分下,中國15至59歲的人口中,擁有大學學歷的,只有18%。
美國大學理事會就各國大學生比例在全球16個國家進行了一次調查評選,結果顯示,在25-64歲的青壯年人口中,俄羅斯是54%, 加拿大是48.3%,日本是41%,美國是40.3%。
統計口徑略有差別,但差距之大,不容忽視。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也造成了一種錯覺。
海外掃貨,賣煎餅月入10萬,讓很多人以為,中國人都很有錢,殊不知,90%的中國人,月收入不超過3500元。
大學擴招,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讓很多人以為,中國大學畢業生很多,殊不知,94%的中國人,學曆本科以下。
這種錯覺,甚至迷惑了專業人士。
早在2010年,《福布斯》列出了中國的中產階級的四個條件:「生活在城裡,年齡在25至45歲之間,擁有大學學位,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和企業家,年收入在1萬到6萬美元」。
《福布斯》依此推論,中國有3億以上的中產階級,超過了美國總人口。
今天看來,這個推論,就是個笑話。
北上廣深、海淘、出境遊……近年來,興起的這些熱點,猶如冰山的一角,因為處在高地,更容易受到關注。
而水面之下,著一個真實的中國。
真實的如此扎心:
經濟體量高居世界第二,整體收入水平不高、教育水平不高。
理解這些,你就能理解——
為什麼中國農村充斥著各種假貨。
為什麼電信詐騙手段如此低端,卻又屢試不爽。
為什麼中國的老百姓(603883,股吧)愛佔便宜。
為什麼中國人到了城裡,還要種菜。
理解了這些,你就能理解,為什麼主打低價,公然售假的拼多多,能夠野蠻生長、迅速崛起。招股說明書顯示,拼多多的活躍用戶多達3億人,57%用戶來自於三線及以下城市。
三線及以下城市,這就是拼多多的成功秘訣。
你也許看不上拼多多省下來的幾塊錢,但這幾塊錢,對一個月收入只有幾千塊錢的家庭來說,意義重大。
你也許看不上拼多多售賣的各種假貨,但這些山寨產品,對三四線城市的居民來說,卻是一次消費升級。
28元的水果榨汁杯、39元帶語音報數功能的電子血壓計、398元大屏智慧型手機……低廉的價格讓很多用戶用上了以前從未考慮過的新產品。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接受專訪時曾說:「現在,消費不均衡是最本質的問題。大部分地區,應該獲得的是消費的公平。中國不公平在於,一線城市的東西比小地方更便宜。宿遷的電器比北京貴。」
當然,消費的不公平,不應該通過假貨來彌補,更不能成為拼多多售假的「通行證」與「護身符」。
但現實卻是,中國正有這麼一大群人,他們最迫切的、最亟需的,是有沒有,而非好不好。
用得起就行,是不是名牌、質量好不好,並不重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還應看到,中國人遠沒有那麼富裕。
假貨裡,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
如此殘酷,又如此魔幻。活著(2017年新版)
作者:餘華
噹噹 廣告 購買
拼多多,三億人都敢坑的購物APP
說來你們可能不信
哥打這串標題的時候
這段slogan仿佛印在腦海裡一般
同時還要自動配上旋律唱一遍「拼朵多,拼多奪,拼的朵省得朵」
如果你現在也一起唱起來了
恭喜你,一看你就被荼毒不淺
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沒有用過拼多多的
就算你沒用過,肯定也被好友發過砍價連結
關係好的人(裝看不見)也就罷了
偏偏有八百年不聯繫的人死活要你砍他!
當你屈服了,你磨不過他騷擾
想著幫忙砍一刀算了,
點進去以後發現,還要先下載
這就是哥首先給它低印象分的原因
你可能沒用過,但是你逃不開
用人情綁架強迫別人下載app只是第一步
真的下載以後你就懂了什麼叫做騷擾
它會建(逼)議(迫)你關注公眾號
會獲取你的手機號
噩夢從此開始
每天在你微信彈出10000次「中獎信息」
例如只需1毛錢就能買XXX
給你發簡訊通知有個團急需你來砍價
問候你八百次「有個3.9的拖孩你要嗎?有個2塊錢的抹布你要嗎」
實際你也懂,都是沒用的破爛罷遼
哥曾經為了趕時髦
也下載過看看到底有多便宜(甚至沒忍住買了點吃的,結果就不說了,就當買了一盒蟲子)
價格低廉得讓哥覺得自己馬上就要奔小康
差點罵出一聲「狗tb還我錢來!」
iphone8才800塊
一個pad剛200多
天吶,這就是天堂嗎
但請諸位掌掌眼
你恐怕想不到這裡面的商品遠比價格本身精彩
什麼「藍月殼」洗衣液、「奧炒」洗衣液
你們真的費心了......
這要是沒點文化
能看出來這是「趈能」嗎?
除了家居百貨,吃喝的東西也不例外
網友買了一箱芒果,品控說一箱約20個
收到了足足70多個......姑且稱之為芒果的東西
對不起.......竟然看出一絲可愛
可拼多多的魔力就在於
任何東西都可以貨不對板
其實這麼說是有失偏頗的
大家會以為拼多多就是玩文字遊戲
但實際不是這樣
他寫的是什麼,賣的就是什麼
有人花了2940元買了一臺「小米新品」電視
果然就收到一臺「小米新品」
拼多多,造就了很多你熟悉又陌生的品牌
大家都喜歡看數碼產品
誰來解釋解釋什麼叫「VDVD」手機?!
什麼又叫「VIVI」手機???
評論說真不錯的兄弟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心
但是這種套路哥以為十年前就滅絕了呢
下面請欣賞多功能剃鬚刀
一次充電、兩種玩法
早上給爸爸剃完鬍子,晚上給孩子當陀螺
最流弊的是
拼多多是第一個敢把假一賠十寫在合同的公司
實在不行直接給你發十個vivi手機過來
你有脾氣嗎?
即便寫了「假一賠十」
你又能奈賣家何
一旦退款投訴賣家就人間蒸發
買的時候的確是便宜了
但後續不夠你麻煩的
這位盆友買了個「九陽豆漿機」
到家就是壞的,發到九陽集團鑑定為假貨
賣家立刻就消失了
而買到的機子拆開後是這樣的
說一句粗製濫造一點也不冤枉
現在連小盆友的電動玩具走線都比這個規整
據哥了解,拼多多最大的用戶其實是我們的父母輩
這種「強制社交」的購物方式也頗合他們心意
就像養生文一樣鋪天蓋地轉發
只要東西便宜,擾民是其次,質量也是其次
哥相信有太多人買過東西被坑
收到貨以後就明白自己被坑了
一翻手機發現自己走了套路
但東西也確實能用,一皺眉「認了」
畢竟「佛系」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九陽豆漿機很貴,iphone也貴
哥知道這時候有人要跳出來正義之責「你什麼都不懂,不是所有人都買得起正品,當然只能買山寨」
我懂,我都懂
但說到底這些還是山寨假貨
是沒人售後的三無產品
沒有人批評「消費升級」「物美價廉」不對
是有人沒搞懂這些山寨貨最大的問題是安全隱患!
「拼多多」從一開始就沒想趕超淘寶
它特別清楚自己的定位
就是用低到「血虧」的價格清倉低仿破爛貨「擦邊球」的球技6得飛起
這種戰術發展了三年,昨天竟然還掛牌上市了
開盤暴漲40%,現在市值300億美元
甚至碾壓蘇寧1200億rmb一大截
儘管你罵他吃相難看、罵他惡意競爭
它還是靠著靠用戶騷擾傳播的方式
每天日活1.9億人
不服不行
原先大家都罵淘寶真假混賣
現在有了拼多多,專門售假
再加上惡意分享,一天到晚「砍砍砍」
真的好多年沒見過這麼煩人的營銷了
各大被山寨的廠家不管的話
315建議了解一下啊......
不知道用拼多多的那個「三億人」在哪
但大概有三億人都被拼多多騷擾過
如果你不好意思表達,那哥替大家呼籲一句
「只要別再讓我「砍一刀」,大家還是朋友」
免責申明:文章只提供股友討論,不得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比特港大數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邱利 HN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