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DIOR的土味廣告引發吐槽,到Burberry新春驚悚全家福海報、D&G辱華爭議廣告,再到LV直播村味滿滿⋯⋯奢侈品營銷翻車早就不算新聞,甚至今天已經被業內人士當做喜聞樂見的營銷「行為藝術」看待。
為什麼奢侈品營銷一再翻車?為什麼奢侈品成為了營銷界的笑話?大家好,我是時時時有趣,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奢侈品營銷的那些事兒~
我們所熟知的奢侈品品牌大多成立於前工業時代,擁有長期的歷史積澱,對手工傳統、工匠精神的追求是奢侈品們的典型特徵。
愛馬仕最初是一個精緻的馬具店,深受貴族喜愛而不斷發展;Burberry最早則是生產雨衣,因成為一戰高級軍服而聞名天下;LV則因火車的發明而流行,精美的LV旅行箱成為受到上流人士的追捧。
也正是一直以來在產品上的高追求,讓奢侈品品牌獲得極高的品牌溢價,並在大眾時尚文化中擁有絕對的影響力。
當然,國外奢侈品的流行主要還得益於全球化的紅利,西方文化向全球各地擴張,奢侈品作為西方生活方式的代表,自然成為最具標誌性的符號,收到大眾追捧。
當然,造就奢侈品的一切因素,也為奢侈品如今面臨的水土不服埋下伏筆,在數位化的今天,奢侈品在中國至少面臨三個難題:
第一,奢侈品品牌老化問題,第二,奢侈品品牌數位化的難題,第三,奢侈品中國化營銷的難題。
我們先說奢侈品品牌老化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奢侈品對時尚審美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了,潮牌IP和高科技產品正在代替奢侈品引領時尚。比如說supreme和offwhite在街頭的流行,再比如蘋果手錶、特斯拉成為時尚產品。
近年來,奢侈品品牌logo越改越像,產品風格也在往潮牌服飾產品上靠,明星代言也傾向於選擇小鮮肉和流量明星,可見他們品牌老化的壓力非常之大,也這動作也是奢侈品近年來備受爭議的關鍵點。
2016年10月,Burberry籤約吳亦凡引起軒然大波,吳亦凡成為了巴寶莉品牌歷史上的首位非英籍代言人,被許多人解讀為巴寶莉品牌開始向流量低頭,傳統貴族氣質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拉低品牌調性。
等到2018年10月合約到期後,吳亦凡無縫切換代言LV,再次引起熱議。此外,蔡徐坤、易烊千璽、歐陽娜娜等眾多流量明星均籤約奢侈品,「流量明星+奢侈品」幾乎成為行業標配。
LV則開始切入電競營銷,不僅與《英雄聯盟》推出聯名皮膚、植入全球總決賽冠軍獎盃,還在官網上推出了聯名服飾。儘管口碑不錯,但對品牌影響究竟如何還需要觀察。
然後是奢侈品品牌數位化難題,相比於快消、食品等品類,奢侈品對數位化總是顯得有些抗拒,或許是因為奢侈品品牌認為數位化會對品牌價值形成衝擊,讓品牌顯得廉價。
在奢侈品中,DIOR算數位化最為積極的品牌,它是第一個入駐抖音、入駐B站的奢侈品大牌,但從數據效果來看,實在有點差強人意。
DIOR入駐抖音兩年後,其抖音官方粉絲數也僅47萬,入駐小紅書一年後,其小紅書官方粉絲數也僅13萬,B站粉絲更是只有3000左右。從Dior的發布內容來看,大多僅是官方宣傳片,以至於互動、點讚數據相對都不理想。
可以看出,奢侈品品牌們很難說真正利用上了數位化的優勢進行營銷傳播,奢侈品們無疑還需要繼續摸索。
最後是中國本土化營銷的難題,而這個問題更加嚴重和關鍵。
2018年11月D&G的《筷子篇》廣告引起了辱華爭議,導致D&G在中國市場元氣大傷,緊接著的2019年元旦,Burberry邀請趙薇、周冬雨等人拍攝的新年海報被網友認為「氣氛詭異」、「像是鬼片」。不少奢侈品廣告中的中國形象,依舊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
其實,奢侈品本土化的主要癥結更多在於企業內部流程的限制上,不少奢侈品品牌依舊是家族式管理。大多數奢侈品品牌中國團隊的自主權受到嚴重限制,一項本土活動的審批需要數月時間進行總部的層層傳達,顯然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中國數位化營銷環境。
大家都知道,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奢侈品增長最快的市場,奢侈品中國本土化營銷顯然能給品牌帶來巨大機遇,但依舊任重道遠。
總體來看,奢侈品面臨著年輕化、數位化、本土化三大挑戰,這三大挑戰就像是壓在每個西方奢侈品品牌身上的「三座大山」,是奢侈品們必須解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