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王漫妮的奢侈品營銷內幕:奢侈品這兩年為什麼頻頻翻車?

2021-01-16 虎嗅APP

從DIOR的土味廣告引發吐槽,到Burberry新春驚悚全家福海報、D&G辱華爭議廣告,再到LV直播村味滿滿⋯⋯奢侈品營銷翻車早就不算新聞,甚至今天已經被業內人士當做喜聞樂見的營銷「行為藝術」看待。

 

為什麼奢侈品營銷一再翻車?為什麼奢侈品成為了營銷界的笑話?大家好,我是時時時有趣,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奢侈品營銷的那些事兒~

 

我們所熟知的奢侈品品牌大多成立於前工業時代,擁有長期的歷史積澱,對手工傳統、工匠精神的追求是奢侈品們的典型特徵。

 

愛馬仕最初是一個精緻的馬具店,深受貴族喜愛而不斷發展;Burberry最早則是生產雨衣,因成為一戰高級軍服而聞名天下;LV則因火車的發明而流行,精美的LV旅行箱成為受到上流人士的追捧。

 

也正是一直以來在產品上的高追求,讓奢侈品品牌獲得極高的品牌溢價,並在大眾時尚文化中擁有絕對的影響力。

 

當然,國外奢侈品的流行主要還得益於全球化的紅利,西方文化向全球各地擴張,奢侈品作為西方生活方式的代表,自然成為最具標誌性的符號,收到大眾追捧。

 

當然,造就奢侈品的一切因素,也為奢侈品如今面臨的水土不服埋下伏筆,在數位化的今天,奢侈品在中國至少面臨三個難題:

 

第一,奢侈品品牌老化問題,第二,奢侈品品牌數位化的難題,第三,奢侈品中國化營銷的難題。

 

我們先說奢侈品品牌老化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奢侈品對時尚審美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了,潮牌IP和高科技產品正在代替奢侈品引領時尚。比如說supreme和offwhite在街頭的流行,再比如蘋果手錶、特斯拉成為時尚產品。

 

近年來,奢侈品品牌logo越改越像,產品風格也在往潮牌服飾產品上靠,明星代言也傾向於選擇小鮮肉和流量明星,可見他們品牌老化的壓力非常之大,也這動作也是奢侈品近年來備受爭議的關鍵點。

 

2016年10月,Burberry籤約吳亦凡引起軒然大波,吳亦凡成為了巴寶莉品牌歷史上的首位非英籍代言人,被許多人解讀為巴寶莉品牌開始向流量低頭,傳統貴族氣質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拉低品牌調性。

 

等到2018年10月合約到期後,吳亦凡無縫切換代言LV,再次引起熱議。此外,蔡徐坤、易烊千璽、歐陽娜娜等眾多流量明星均籤約奢侈品,「流量明星+奢侈品」幾乎成為行業標配。

 

LV則開始切入電競營銷,不僅與《英雄聯盟》推出聯名皮膚、植入全球總決賽冠軍獎盃,還在官網上推出了聯名服飾。儘管口碑不錯,但對品牌影響究竟如何還需要觀察。

 

然後是奢侈品品牌數位化難題,相比於快消、食品等品類,奢侈品對數位化總是顯得有些抗拒,或許是因為奢侈品品牌認為數位化會對品牌價值形成衝擊,讓品牌顯得廉價。

 

在奢侈品中,DIOR算數位化最為積極的品牌,它是第一個入駐抖音、入駐B站的奢侈品大牌,但從數據效果來看,實在有點差強人意。

 

DIOR入駐抖音兩年後,其抖音官方粉絲數也僅47萬,入駐小紅書一年後,其小紅書官方粉絲數也僅13萬,B站粉絲更是只有3000左右。從Dior的發布內容來看,大多僅是官方宣傳片,以至於互動、點讚數據相對都不理想。

 

可以看出,奢侈品品牌們很難說真正利用上了數位化的優勢進行營銷傳播,奢侈品們無疑還需要繼續摸索。

 

最後是中國本土化營銷的難題,而這個問題更加嚴重和關鍵。

 

2018年11月D&G的《筷子篇》廣告引起了辱華爭議,導致D&G在中國市場元氣大傷,緊接著的2019年元旦,Burberry邀請趙薇、周冬雨等人拍攝的新年海報被網友認為「氣氛詭異」、「像是鬼片」。不少奢侈品廣告中的中國形象,依舊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

 

其實,奢侈品本土化的主要癥結更多在於企業內部流程的限制上,不少奢侈品品牌依舊是家族式管理。大多數奢侈品品牌中國團隊的自主權受到嚴重限制,一項本土活動的審批需要數月時間進行總部的層層傳達,顯然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中國數位化營銷環境。

 

大家都知道,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奢侈品增長最快的市場,奢侈品中國本土化營銷顯然能給品牌帶來巨大機遇,但依舊任重道遠。

 

總體來看,奢侈品面臨著年輕化、數位化、本土化三大挑戰,這三大挑戰就像是壓在每個西方奢侈品品牌身上的「三座大山」,是奢侈品們必須解答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一入營銷深似海,奢侈品營銷不為人知的底層邏輯!
    ,這只能說明一個事實不是普通人的虛榮,想要在自己的穿著上增加含金量,而是這些奢侈品大牌的營銷做得好。 現如今的營銷實際上無孔不入,雖然說得有些誇張,但是你能說現在的生活中難道不是到處都充斥著廣告嗎?真是讓人忍不住感慨:一入營銷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奢侈品營銷的前世 在每個時代,奢侈品所代表的意義和擁有者都是不同的。
  • 私董匯 | 一入營銷深似海,奢侈品營銷不為人知的底層邏輯
    ,但對其有一定了解的人應該知道不少奢侈品,即使買不起,也能在不少的時裝雜誌或者所謂的時尚大片中認出一些奢侈品大牌的經典款,這只能說明一個事實不是普通人的虛榮,想要在自己的穿著上增加含金量,而是這些奢侈品大牌的營銷做得好。
  • 一言難盡的七夕土味限定,奢侈品的營銷套路忽然看不懂了?
    土潮、驚悚、生搬硬套大牌的中國風路線緣何頻頻翻車?事實上,大牌的「中國風「路線翻車,巴黎世家並不是第一個,近幾年,國際大牌屢屢嘗試,卻又屢屢因為效果詭異而被群嘲。為什麼對創意嚴要求、對設計把控極其苛刻的奢侈品大牌,在它們越來越看重的中國市場,卻總是屢屢翻車?奢侈品牌的研發設計團隊往往位於歐洲總部,中國團隊只負責市場營銷和銷售,在設計和研發缺乏主導權。
  • 三十而已:王漫妮「奢侈品金牌銷售養成記」,智商和情商只是基礎
    最近熱播的《三十而已》,裡面話題度最高的人物是童瑤飾演的顧佳,不過老文今天說說江疏影飾演的王漫妮。王漫妮是個漂亮,努力的奢侈品店銷售。職場如戰場,從普通銷售到金牌銷售,王漫妮是怎麼煉成的?今天不說劇情,首先談談王漫妮在銷售工作中的亮眼表現,因為太有教育意義了。
  • 澳洲留學|奢侈品管理專業解析
    如果你也像王漫妮一樣熱愛時尚行業,看到時尚單品時總有心動的感覺,今天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奢侈品管理。 這也使得近些年,對於奢侈品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斷上升,而目前國內這方面的專業人員並不多,所以管理人才十分短缺。
  • 關於奢侈品營銷的謎題看這篇就夠啦
    ,這不是瘋了嗎,哈哈。當該奢侈品失去了「優越的身份感」,就淪為普通商品,那就只能賣出商品本身的價格而已,再也無法賣出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高溢價。如果以暗示——行為——獎勵的習慣迴路來解釋,我們在朋友圈看到這個奢侈品的廣告,知道了這個品牌,相當於暗示;當我們點開奢侈品的連結的時候,就是行為;當我們有一天想買一樣奢侈品,因為是你女朋友的生日,你想買個奢侈品送給她,這時候你就會下單那個奢侈品品牌,這是獎勵。為什麼你會下單購買這件奢侈品?
  • 《三十而已》王漫妮精緻窮,周圍均是奢侈品,卻得透支信用卡升艙
    劇中,王漫妮是高端奢侈品店的櫃姐說到業績,王漫妮事業上最為出色的那一單的順利拿下,也反映了現代奢侈品店的一大現象,櫃姐看上去一個比一個傲氣,一副誰都看不起的樣子,可事實上他們很厲害,很有錢麼?不見得吧。
  • 被網友群嘲「土到掉渣」的巴黎世家再翻車,被罵上了熱搜
    「爭奇鬥豔」,展現品牌風格,然而存在感最強的莫過於近期廣告翻車的巴黎世家了。03奢侈品「親民」營銷翻車現場但品牌忘了,對於很多人而言,奢侈品可能從來不需要親民。奢侈品品牌營銷很重要的一點是「消費者造夢」,讓消費者在什麼場景中想起品牌十分關鍵,這不同於購物渠道,原來我們說奢侈品品牌變得接地氣,大多數期望的是在更年輕化的媒體上出現,或者可能是在更多的渠道可以購買,而不是永遠擺在王府中環的玻璃櫃裡。但消費者可能並不會期望與奢侈品的場景是滿是灰塵的快遞盒。
  • 巴黎世家翻車、Prada好評,奢侈品牌如何布局七夕營銷?
    然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七夕營銷戰役中,有人歡喜有人愁。有的品牌表現出色,好評如潮;有的卻用力過猛,罵聲一片,掀起一輪關於奢侈品牌營銷的熱潮。,短短幾個小時便引發大量的吐槽,被網友質疑品牌對中國審美存在嚴重的偏見,這一波營銷相當不走心。
  • 巴黎世家翻車、Prada好評……奢侈品牌如何布局七夕營銷?
    每年的七夕,都是品牌節日營銷的重頭戲。作為最備受國人送禮青睞的奢侈品牌,七夕之爭尤為激烈。據騰訊廣告聯合波士頓諮詢公司發布的《2019中國奢侈品消費者數字行為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突破1100億歐元,佔全球奢侈品市場33%,預計到2025年將為全球奢侈品市場貢獻超4成的零售額。
  • 王漫妮賣8年奢侈品,沒看懂尖兒貨和普通款的區別,精緻窮鬧笑話
    隨著《三十而已》這一部劇的熱播,很多在外打拼的都市女性都從劇中的人物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而由江疏影所飾演的奢侈品銷售王漫妮無疑也是很多一族的縮影。不得不說,梁正賢的確是很多女孩子心目中的白馬王子,他帥氣多金,而且浪漫體貼,當著副店長的面買下了很多當季的新品贈給了自己的女朋友,而與梁正賢拍拖多時的王漫妮也終於等來了正牌女友的這一個身份,因此她便覺得,即使對方是不婚主義,那麼自己也無所謂了。
  • 為什麼日本的二手奢侈品店如此瘋狂?今天就給你深扒一下.
    最近兩年開始,朋友圈就颳起了一陣中古風,我的朋友圈最近也是,經常看到朋友們刷各種中古的奢侈品包包。
  • 《三十而已》王漫妮:從奢侈品到應收,那些職場法則你看懂了嗎?
    王漫妮可就沒那麼幸運,這妹子憑著傻勁,說不定人生還真有轉折。王漫妮新人聚餐這不,剛入職就被上司以迎新為由,白的,啤的,紅的,一氣兒就喝了一通。我也先想老魏不厚道,這餅分的惹人議論啊。一個小姑娘讓她去估要帳的,連兼職叔叔阿姨都看不下去了。
  • 現實版王漫妮:奢侈品櫃姐新人月薪8000元,被中東客人當傭人使喚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的是一群櫃姐的故事:她們之中,有人當櫃姐就是為了嫁給有錢人,最終卻選擇了離開熟悉的櫃檯進行轉型;有人用8年的時間,從小白變成了奢侈品行業專家,最後選擇了同行結婚...... 奢侈品櫃姐這一職業,它遠沒有電視劇裡展現的那樣Drama,卻也足夠動人。
  • 奢侈品櫃姐的套路到底有多深?
    我在奢侈品行業工作了兩年,2020確實挺不一樣的,疫情期間讓我感覺最魔幻的事,就是大家依舊在瘋狂買東西……沒在省的。要說職業感受,別人都說奢侈品櫃姐拽的跟二五八萬似的,那其實也得看你這個牌子火不火。像我們前兩年冷清的時候,但凡有個顧客上門都可珍惜了,特別當回事,哪拽得起來。
  • 奢侈品櫃姐的套路到底有多深?
    一直以來,奢侈品銷售這份工作都充滿著神秘色彩。
  • 被網友群嘲「土到掉渣」的巴黎世家再翻車,被罵上了熱搜!
    看來網友們的審美還是正常的,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審醜,倒成了奢侈品的潮流了?02土味設計引爭議這不是巴黎世家第一次因為產品設計和營銷而引發爭議。03奢侈品「親民」營銷翻車現場品牌希望通過高端和低端的碰撞所產生的效應,去達到吸引年輕消費者的作用。但品牌忘了,對於很多人而言,奢侈品可能從來不需要親民。
  • 奢侈品頻出「奇葩」新品背後,到底蘊藏著怎樣的營銷邏輯?
    這件襯衫比較適合萬聖節cos用」作為頂級奢侈品的Burberry,本該在時尚秀場、各種高定晚宴中出現,但是為何此次推出一款畫風清奇的、氣質難以言喻的三頭格子襯衫?這到底是什麼「清奇」的營銷手法?奢侈品「奇葩」設計頻頻出現事實上,推出「奇葩」產品的操作在奢侈品圈並不鮮有,在此之前,已經有不少大牌嘗試過推出各種各樣、腦洞大開的產品。
  • 媚青的奢侈品,越來越像地攤貨
    顧佳想傾盡所有湊重金買一個名牌包,閨蜜王漫妮建議她加點錢買一個限量款,這樣才能幫助顧佳融入「太太圈」,聯繫業務,讓公司渡過危機。可你光有錢也不行,這個包呀,要排要等,要按門店自成的營銷規則辦事,王漫妮答應幫她,「想想辦法」。
  • 媚青的奢侈品,越來越像地攤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奢侈品更是專為這群人,精心定製了一個刀光劍影的上流美夢。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向來就是人們最心照不宣的比武大會,你拿什麼包當武器,穿什麼衣服作鎧甲,決定了你能否在這殘酷的世界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