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歌行》
人生不過短短數十載,很多人前半生日日省吃儉用,辛勤奔勞,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可以過得安穩一點。然而意外總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到來,因此珍惜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最至關重要的事情。2008年,一場意外降臨在中華大地上,霎時間,悲傷與絕望充斥了四川汶川地區這片土地。這一年裡,無數人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愛他們的人永遠地懷念他們。同時,還有很多人好奇,汶川地震後,這幾萬名遇難者曾經在銀行的存款與貸款,最後是如何處理的呢?
災難中的存款
2008年,汶川大地震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據統計,這場災難給我國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八千億人民幣,有69000條生命永遠地離開了我們,17000多人不知所蹤。
金錢是有價的,生命卻是無價的。儘管八千億聽上去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我們依舊相信,只要中國華人民齊心協力,依舊可以再創輝煌。然而在地震中喪失的生命,卻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彌補。這場地震給受害者家屬帶來的傷痛,更是難以痊癒。但災難已經發生了,悲痛之餘,我們必須冷靜地處理好這些受難者的身後事。於是,該如何妥善處理他們的銀行貸款以及存款,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挑戰。
首先,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銀行存款其實是一種借貸的手段。表面上我們是將錢存到了銀行裡,然而對於銀行來說,這其實是他們承擔的債務,這也就是為什麼銀行要定期付給存款人一定的利息。不過,儘管這說上去是借錢的過程,但存款人完全有權利自由支配自己的錢,他們存到銀行的錢也一直是他們的私有財產。
按照規定,如若存款人不幸離開人世,卻沒來得及及時處理存在銀行中的錢,那麼其第一繼承人將有權利率先繼承這筆錢。而如果去世的是孤寡老人,按照繼承法規定:存款人的全部存款將繼續留在銀行,作為債務供銀行使用。這並不代表銀行可以私吞這筆錢,銀行僅僅是作為這筆錢的使用者,依舊需要依照法律,維護死者的合法權益。
存款的歸宿
在汶川地震中,遇難者在銀行中的存款會首先轉移給繼承人。只不過為了防止冒充遇難者家屬,繼承這些錢需要走一定的法律程序。首先,財產的所有者必須按照相應程序宣布死亡。並且,只有死者的第一繼承人才有資格繼承相應遺產。隨後,第一繼承人需要攜帶完整且充分的身份證明前往銀行,其中必須包括死者的死亡證明以及公證書。如果遇難者並沒有合法的繼承者,那麼其全部存款將會收為國有,國家會用這筆錢來進行相應的災區重建。
而那些在地震中不知所蹤的人,銀行則會繼續保留他們的財產。只不過財產保留的日期具有一定期限。只要人在期限內回來了,那麼這筆錢就會原封不動地回到原主的帳號中。如果不幸期限到期,人卻依舊沒能找到。這筆錢就會作為「沉睡保證金」,最終也是上交國家,用於民生建設等方面。
貸款怎麼辦
然而,遇難者中的很多人不僅有存款,還有貸款。如果貸款人不幸喪生,那麼這筆貸款就會失去債務人,銀行也只能抹去這筆債務。死者的家屬並不必擔心要繼承受難者的貸款。畢竟汶川大地震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一場巨大災難。銀行自然也會酌情人性化地妥善處理。
結語:
都說「患難見真情」,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總是如此渺小。因此,只有當所有人都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才能在真正的災難來臨時也不被打倒。汶川地震後,我國處理遇難者在銀行的存款與貸款的方式可以說體現了高度的人性化,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我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希望我們中華民族永遠可以越挫越勇,生生不息!
參考資料:
《短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