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澤香
公平的事物不多,「痛苦」算一例。叔本華認為人生來痛苦,智力愈高,認知愈明,痛苦愈甚,故「天才更痛苦」。
美劇《女王的棋局》又名《后翼棄兵》在豆瓣獲9.1高分,講得是一個天才的人生歷程。女主角貝絲九歲不幸成為孤兒,在孤兒院看到校工薩貝獨自下棋,萌生興趣,懇請薩貝教她。
貝絲智力超群,十五歲被一對夫婦領養,在繼母的支持下,開啟徵戰之旅,打敗一眾男將,最終成為知名棋手。此劇之所以火,不在於情節設置多悲苦離奇,恰是創作團隊不走尋常路,開局是觀眾熟悉的苦情路線,殊不知,第二集全程開掛,不賣慘不訴苦,擁有天賦的女主角是意志堅定的女王。女同學背後笑她土,她不以為然;為獲獎金,不顧他人輕慢,毅然報名參賽,在60年代的美國,賽場是男性的天下,鮮有女性上場,她的存在既惹眼又刺目。
天賦帶來幸運,也帶來災難。年輕的貝絲自小在孤兒院服用鎮定劑上癮,繼母驟然離世,借酒澆愁。藥癮與酗酒是兩枚隱形炸彈,加之獨特的成長環境,導致她徵服欲強、衝動、自負,性格缺陷與癮症將她五花大綁,難以動彈。
叔本華說,「在天才身上,也總有某些方面的能力可能還不及於中等稟賦的常人。倘若這種能力頑固難除,就很可能變成一種障礙以阻擋他去發揮自己最擅長的才華。」貝絲亦是。她之所以鍾愛對弈,實則沉迷方寸之間的掌控感,身世、處境之零亂無序,令弱小的她唯寄望於棋盤,以期從中找到一種可控的秩序。然而,人生莫測,有序與失序時常交織,天賦亦不是常勝的保證。當外部世界接連失序,貝絲幾無招架之力。曾經她以強硬、自傲示人,指向他人的劍,終揮向自己。貝絲倒在坍塌的內心世界的城牆之下。毫無鬥志,每日沉淪,蓬頭垢面有如行屍走肉。過早嘗得贏的滋味,失敗來得分外猛烈又苦澀。
劇中,她很少哭。就連親生母親車禍去世到被領進孤兒院,亦面無表情。被繼母領進家,看到繼父神情疏離又冷漠,也只是淡淡地對繼母說,「他似乎不喜歡我」。彼時貝絲像個毫無感情的工具人。只是她未察覺,「棄兒」身份是她始終不願面對的事實。當愛而不得、繼母離世、急於求勝導致接連敗北,敏感孤獨的貝絲體會到多重遺棄,倒下的她與任何一個頹喪的普通人毫無區別。
也許,痛哭是源於某種頓悟吧。貝絲參加薩貝的葬禮,見到他生前在一面牆壁貼滿她接受各個採訪的剪報,一時淚如雨下。好友喬琳來訪與薩貝先生多年來的默默關懷,成為她重新站起的動力,她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這一次,她完成自我勸誡與監督——戒掉藥物、遠離酒精。
劇集的最終,貝絲在莫斯科成功挑戰世界級西洋棋高手博戈夫。最後一個鏡頭,她漫步莫斯科街頭,帶著恬淡的笑容與街頭下棋的老人對弈。沒有人知道這位擁有高超技藝的棋手,只是剛剛才解出棋如人生的深層奧義。
整部劇主線勵志,結局符合觀眾的期待。除主線故事外,其他創設也值得一提。故事背景為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時正處社會轉型期,各式矛盾聚集,如以女主角為代表的女權運動,喬琳打算當律師為黑人發聲是為響應當時的黑人民權運動,靠喝酒紓解內心的家庭主婦繼母與女同學則反映女性當時的生存境遇,身為同性戀的陶恩斯與劇中音樂均彰顯時代價值觀與文化痕記。
有人猜測該劇原型為西洋棋世界冠軍博比·菲舍爾,美蘇冷戰期間,他打敗蘇聯棋手,被美國人視為英雄。劇中女主角挑戰博戈夫,其背景與意義相似。遺憾的是「智力巨人」菲舍爾棋盤之外的人生坎坷,報載「他的一生,如同一盤混亂的棋局,天才橫溢,但令人費解。」
天才與瘋癲僅一線之間,悽慘與完美隔得並不遙遠。劇集之所以好看,在於眾人皆知故事僅是故事,而非事實。但誰又能保證,所有的虛構不會與真實發生巧合,哪怕一絲一毫呢?
-------------
(文中配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