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會議指出,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經過5年持續奮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即將完成。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躍上新的大臺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與此同時,會議確定明年需要抓好8項重點任務。包括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以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哪些信號?會議為何聚焦上述8項重點任務?如何統籌協調好高質量發展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間的關係?
針對上述問題,12月18日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
會議釋放三大信號
NBD: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劃出了8項重點任務,請問,這8項重點任務有哪些特點?
魏建國:明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關注短期經濟工作的同時,更要關注長期問題,8項重點任務,充分反映出我國經濟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的特點,也就是致力於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3個信號:
第一,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一定要以新發展格局、新理念入手,8項任務幾乎都圍繞著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展開,這一點與過去有區別;
第二,改革的目的是朝著更高質量經濟發展的目標前進;
第三,突出高水平對外開放,並且強調,要通過發揮國家體制機制的作用來解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8項任務當中,都體現了要以國家力量、以頂層設計解決目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卡脖子問題。
NBD: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聚焦高質量,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發展新格局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
魏建國:高質量的經濟發展為我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無論是以國內為主的內循環,還是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都離不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在加大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也要加大需求側的改革,這相當於是提供了一條具體的路徑。
我們可以把他理解成一輛自行車,供給側是後輪,需求側是前輪,需求牽引供給,供給促進需求。兩個輪子都很重要,但我們要重點解決供給端的問題,因為它是主軸,是發展動力的源泉。
十四五期間,我們要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不放鬆,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從而把民營企業、外商企業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明年的任務很艱巨,8項任務的提出,讓我們能夠心中有數,眼中有目標,工作有奔頭。
解決「卡脖子」問題關鍵在自主可控
NBD:此次會議重點提到了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在雙循環格局下,如何解決「卡脖子」問題?
魏建國:解決卡脖子問題需要補齊短板,後疫情時代,這是我國經濟發展非常關鍵的一環。我們雖然提前控制住了疫情,也是全球最早實現復工復產的國家,但在「卡脖子」問題上還沒有拿出實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在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下,這個提法非常重要。
自主不是關起門來談發展,而是強調要有自主創新、自主設計、自主研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能力和水平。可控,強調的是要把安全結合起來,既開放,也要用體制機制解決發展的問題,與此同時,還要做到和安全相結合,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改革、發展、安全始終聯繫在一起。
NBD: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到了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目的何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上會有怎樣的表現?
魏建國:隨著國際經濟貿易形勢的複雜變化,國際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新的演變,歐美社會長期主導國際事務的局面已顯得力不從心,以中國為首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已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阻擋的潮流,國際經濟合作成為當前大國勢力範圍的主要象徵。
基於這樣的國際經貿格局的變化趨勢,中國在加入RCEP之後,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我認為是國家對於下一步的改革開放充滿信心和決心,通過加入高水平的、難度比較大的區域經貿協定,倒逼國內的改革。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加入WTO以來,在對外開放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積極擴容自貿試驗區,加強自貿港建設,不斷縮短負面清單,降低市場準入,這一切都表明,中國有足夠的改革方法和動力適應高水平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標準和要求。
在經濟全球化遭遇回頭浪,逆全球化思潮有所上升的背景下,中國積極考慮加入CPTPP,表明中國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新一輪的經濟全球化階段,以RCEP作為切入口,積極加入更高水平的自貿區,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也將對以規則為主體的多邊貿易體制改革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