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裡的夢想
歲月不饒人
我亦不饒歲月
範曉麗老師
全國「教師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自治區中學語文整體改革先進個人;
鄂爾多斯市「教學能手」;
鄂爾多斯市「優秀教師」;
鄂爾多斯市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基本功競賽一等獎。
一
尋一頁星光
如初來時散落的詩章
滾燙的夢和永不迷惘
一同收藏
日日呵護的生命
已成心之所向
汽車在塵土中顛簸了一整天,窗外除了一望無際的荒涼,什麼都沒有。「看,黃河!」一聲清脆的驚呼讓昏昏欲睡的我瞬間清醒。抬望眼,夕陽像一支紅色的洞簫,被黃河這一巨唇吹奏著;天邊金黃的向日葵如農夫鑲嵌在天宇的寶石,散發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大地的舞池好遼闊,任所有的生命翩翩起舞。
蒼天的指縫間漏下一聲羊咩,湧動的羊群漫上堤岸,羊蹄輕叩著大河的心弦,也叩動著我的心弦。拉開車窗玻璃,清風吹拂過臉龐,秀髮飛揚的時候,我才覺得自己才只有十九歲,身上流淌著酷似這河水翻滾著的熱血。從小生活在無定河畔的我,每次看到纖細蜿蜒的無定河,就想像著黃河落日的壯美。我喜歡夕陽的那種紅色,熱烈而不眩目,明快而不沸騰,它總能讓人幻想著朝陽噴薄而出的清新與亮麗,又總能使人沉浸在安詳與寧靜中。
是尋夢的足跡,引領我尋得這幅熾烈而絕美的畫卷嗎?還記得分配學校時,教育局領導說我所分配的學校地處杭錦旗沿河小鎮——巴拉貢鎮。我想「長河落日圓」的壯美足以讓我為此次選擇全力以赴吧。
這就是我教育生涯的開始。1998年7月,黃河滋養著的杭蓋大地以她厚實的胸懷接納了一個單純、無知的我。走近她,才覺得真正的壯美,要經歷太多的蛻變。
「我終於要當一名站在講臺上的老師了。」19歲的我高興極了。
「你準備帶什麼科目?」幹練的教務主任問。
「數學。」
「數學老師不缺。」
「那就歷史吧。」
「歷史也不缺教師……語文老師短缺嚴重,你帶語文吧。」
就這樣,19歲的我擔任了初一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和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當語文老師,並且一定要做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
回首來時路,總覺得自己這個語文老師簡直就是被「催熟」的,白天跟著師傅學習教材解讀、教學設計和課堂組織,晚上捧著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材開始系統學習專業知識。親歷方知師恩長,從對待工作一絲不苟、教學技藝精湛、做事有稜有角的王小鳳老師那裡,我學會了鑽研、創新和進取。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我沉浸在自己所謂的「快樂語文」教學中樂此不疲時,有一天突然發現:課堂上無拘無束的遊戲活動,漫無邊際的發散拓展,或者動不動就組織的小組討論……學生是活躍了,課堂是華麗了,但學生目光中竟是浮躁,語言有些貧乏,思維有些停滯,一提寫文章就犯愁,一到考試就犯難。
這種狀態刺痛了我,彷徨,茫然,原有的衝動與熱情幾乎降到了冰點。我開始捫心叩問自己:語文教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真正觸動我採取行動的是全市中小學語文「課型化改革」的推行,這場變革構建的「教讀課、閱覽課、誦讀課、作文課、綜合性活動課、口語交際課」等多種課型並行的課堂教學體系,從根本上打破了我對「教語文」就是「教課文」的狹隘認知。之後的日子裡,從語文「六課型」研究到「作文『互動態』」教學,從「洋思模式」到「『雙導(導學案、思維導圖)』習得法教學模式」,從校本教材編寫到課題研究,每一次課堂教學上的變革,每一次教研上的深入,都會喚起我上課的衝動。
成長的徵途上,我始終堅信:完美不可以苛求,但可以努力接近!
二
尋一處春泥
氤氳一場春暖花開
中斷的夢和繁花不驚
相約一程
凝一眸深情
再度啟程
「我不會上課了!」不惑之年,面對這意料之外的挑戰,是如此的驚慌失措。2018年9月3日,我再次站上了闊別已久的講臺,竟發現往日在講臺上的揮灑自如蕩然無存。「不會上課」的現實和節節失敗的課,讓我開始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課堂:備課時,自己是不是更多地注重研究教材,卻忽略了學生的知識背景?講授時,自己是不是更多地考慮了已有的預設,卻少了一雙發現的眼睛?
我像一隻迷途的羔羊,經歷著人生中從未有過的迷茫。王玉瓊校長和李薇老師每一次聽課時的深情凝望,讓我心急如焚;每一次不著痕跡的點評,又宛若一首渾然天成的詩,讓我耳目一新;每一次獨到深刻的悉心指導,不但能將教材變成絕美的風景,也能讓課堂變得立體而生動。一向在工作上精益求精的她們,對我這個大齡「新教師」身上的弱點、缺點都大度地包容,細心地矯正。日子像鮮花,總會一朵一朵地綻放,我的教學生涯為何不可?
生命與使命同行,我不能依照過去規劃自己的未來。
海德格爾說:「人生的本質是一首詩,人是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生命的共同棲息地,作為教師的我,應該讓自己的課堂成為師生生命的詩意存在;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讓語文教育詩意地棲居在語文的大地上!讓課堂回歸平實,充滿詩意,是我曾經追求的課堂境界,此次還當前往。
「末路逢知己,腹肌飛來食。」在最需要幫助時,我遇到了生命中那個渡我一程的人——餘映潮老師。三期培訓中,我像一名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一樣,開始了我的第二次「催熟」之旅。和年輕教師一起完成論文撰寫、教材解讀、教學設計、匯報課展示等活動。「教材研讀」是教學能力的試金石,「利用教材」是閱讀教學理念的指南針,「知識滲透」是課文閱讀教學的智慧泉,「實踐活動」是閱讀課堂訓練的聚寶盆,「集體訓練」是高效課堂的頂梁柱……這些理念在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磨礪後得以內化。
餘映潮老師說:「語文課堂教學要變『教學課文』為『利用課文』」,我就深入研讀教材,從教材中提取語文知識和能力訓練的切入點,優化細化學生學習實踐活動,把語文教學落實到學生的收穫上,讓學生在技能訓練中習得閱讀寫作的方法技巧。
餘映潮老師說:「語文課堂教學要變『讀過問過』為『積累豐富』」,我就引導學生通過「抄」「記」「說」「背」「寫」等方式做實做細積累工作,回歸語言文字學習最本源的習得之法。
餘映潮老師說:「語文課堂教學要變『只讀不寫』為『讀寫結合』」,我就儘可能地將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轉化為學生的動筆訓練活動。
……
遇見
如果說,人生的前半程是看風景,那麼後半程就是看風景裡的自己。正如三毛所說:「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前路,我要將瑣碎平凡的日子過成詩。
[責任編輯:姚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