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信暗物質一定存在?暗物質是什麼呢?

2021-01-12 濤濤隨記

宇宙中的超星系複合體、巨型類星體群、以及空洞等龐然大物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知道宇宙中的普通物質其實只佔宇宙總物質達不到5%。除了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外,其餘的佔比將近三分之一都是暗物質。那這些大尺度結構的形成是不是又和暗物質有關呢?沒錯,現代研究表明,宇宙中這些大尺度結構的形成關鍵就依賴於暗物質。因為是科學,所以才要把暗物質引入。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得從暗物質是怎麼一步步被當今科學界所接受說起了。歡迎來到濤濤隨記,精彩分享馬上開始。

其實,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天文學家們通過銀河系恆星的運動以及對后髮座星系團的研究都推斷出了他們的內部應該存在著大量看不見的物質,但當時還不叫暗物質,只是叫丟失了的質量。然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天文學家在研究星系轉速時發現星系外側的旋轉速度要比牛頓力學計算出來結果要快,我們銀河系以及大量觀測到的河外星系都存在這種現象,就是以目前外圍物質的轉速,這些物質應該會因為過大的離心力而脫離星系,也就是轉散架了。所以呢,推測在星系外側存在大量的不可見物質,將整個星系包裹了起來,以使外圍物質受力平衡,不至於散架。這個星系自轉曲線問題使得人們開始懷疑暗物質可能真的存在,但是懷疑終歸是懷疑還是得拿證據說話。目前最有力的天文學證據就是子彈星系團。這個子彈星系團其實是兩個星系團發生了碰撞後的樣子。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個星系團正直穿過了另一個星期團。這次的碰撞之猛使得兩個星系團的暗物質與普通物質發生了錯位。

圖中亮的部分就是普通物質聚集的地方。白色和黃色部分密度最大,紅色的次之,藍色部分密度最小,這是通過X射線看到的情況。但是通過引力透鏡效應看到的質量分布卻不是這個樣子,而是圖中類似等高線的綠色圈圈這樣的分布。星系團的兩側那兩個小圈才是兩個星系團的質量中心。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當兩個星系團發生碰撞時,正常物質由於在引力之外還存在著其他相互作用的摩擦,從而導致兩者存在一定的粘連。而暗物質呢,由於他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所以可以順暢地穿過去。如果說之前的星系自轉曲線問題,還可以通過修正牛頓動力學來解釋的話,那這種星系團的碰撞現象就基本把他排除了。所以這種現象成了目前暗物質存在的最有力證據。

至此暗物質的存在基本上已經是板上釘釘了,包括他的一些特性,我們也了解了,像是不會參與電磁作用什麼的,唯獨不清楚的只是說我們還不清楚他到底是什麼。如果他也是由粒子構成的,那麼構成它的粒子肯定不是在現在的標準粒子模型裡。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包括中微子、軸子之類很多候選粒子,但是目前這一領域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介紹完了暗物質是如何一步步被科學界所接受的。現在再來看為什麼要用暗物質來解釋宇宙中這些大尺度結構。

其實隨著暗物質理論的不斷完善,暗物質不僅可以解釋宇宙結構,反過來他對暗物質理論本身同時也是一種驗證,說道宇宙結構,需要先介紹下宇宙演化的三個重要時期。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早期由於剛經歷大爆炸,此時空間中充斥著大量的輻射,輻射密度要高於物質密度,也就是處於輻射主導階段,也叫輻射期。然後隨著空間膨脹,由於輻射密度下降的要比物質密度快,過了一個臨界點後,此時輻射密度開始低於物質密度,宇宙開始進入了物質期,之後又過了很長時間,原子開始逐漸形成,這個時期被稱為退耦。

由於暗能量的密度自始至終幾乎是不變的,所以隨著空間進一步膨脹,物質密度會逐漸低於暗能量的密度。此時宇宙正式進入了由暗能量主導的暗能量期。關於大爆炸的內容,後面我專門來分享,大家記得關注我就可以了。現在先知道這三個時期就行了。如果正常物質在退耦之前也就是形成原子之前就開始聚集。那麼根據理論計算,他之後的密度不均勻性會非常大。由於正常物質和背景輻射,兩者有著很大的耦合度,物質的密度高的地方要比密度低的地方相對較熱,所以如果密度分布波動很大的話,肯定會在微波背景上留下明顯的痕跡。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而是非常非常均勻的溫度分布。實際上在退耦之前,強烈的背景輻射會阻止正常物質相互聚集,物質相當於一直是被束縛著的。隨著輻射密度逐漸下降,這些正常物質才開始慢慢獲得自由,所以可以斷定正常物質應該不是在退耦之前聚集起來的。

那如果是在退耦之後才開始聚集地呢?這也有問題,因為空間一直在膨脹,而正常物質的密度相對來說本來就很小,想聚集起來很困難。如果是退耦之後才開始聚集的話,那麼這些物質聚集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將會非常漫長,甚至於直到今天都不會誕生任何星系,更別說那些大尺度結構了。如果沒有暗物質理論,這就是我們遇到的現實問題,解釋不了現在看到的宇宙萬物。但是假如把前面之前發現的暗物質理論引入進來的話,你會發現剛才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由於暗物質不與正常物質以及輻射發生任何電磁作用,所以它可以不受高密度輻射的束縛,早早的就依靠自身的引力開始聚集。可能在退耦之前甚至是宇宙剛進入物質期時,暗物質就已經開始聚集。到了退耦之後,這些暗物質的密度不均勻性就已經非常大了。可以說此時的暗物質已經決定了宇宙中質量的整體分布,今天看到的大尺度結構的骨架已基本成型,隨後那些正常物質又被暗物質的引力吸引了過去,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星系和星系團,最終附著在骨架上的這些星系和星系團構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大尺度結構,把暗物質比作骨架可能還不太合適,應該說框架好一點。因為星系和星系團這種正常物質其實不能說是附著在上面。暗物質其實是把正常物質包裹了起來,就像之前說過的星系外圍的暗物質暈,所以應該說正常物質是填充到了暗物質的框架裡,這樣可能更準確一些。

現在知道為什麼說宇宙中這些大尺度結構的形成關鍵依賴於暗物質了吧。雖然這個暗物質的理論不能證明一定就是對的,但是從目前來看,這套理論和我們實際觀測到的現象,無論是整體上還是在細節方面都符合的非常好。科學就是這樣,在沒有更好的理論出來之前,哪個理論最能解決實際問題且代價最小,那它就是好的理論。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關於文章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下方留言交流。我是濤濤隨記,歡迎你的關注,我們下次見。

相關焦點

  • 暗物質衛星上天 揭秘暗物質是什麼?怎麼存在的?
    「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超過國際上所有同類探測器。它將在太空中開展高能電子及高能伽馬射線探測任務,探尋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研究暗物質特性與空間分布規律。佔宇宙95%以上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由萬有引力定律證實存在,卻從未被直接觀測到。暗物質粒子的探測目前是國際科學前沿競爭最為激烈的研究領域。
  • 什麼是暗物質?
    所謂的暗物質完全不帶(或者只是帶一點極不顯著的)電磁荷。無論是用肉眼還是用敏感的光學儀器,都沒有人直接觀測到暗物質。然而由於其林林總總的引力效應,我們依然相信暗物質就在那裡。或許暗物質存在的最顯著的標誌,恰恰就是我們人類的存在本身。儘管不可見,暗物質對於我們宇宙的演化,以及恆星、行星乃至生命的產生都是極其關鍵的。這是因為暗物質攜帶五倍於常規物質的質量,與此同時,暗物質不直接與光產生相互作用。這兩種性質是決定類似星系這樣的天體結構能夠在我們所知的典型的星系壽命時間跨度這一較短的時間之內形成的關鍵。
  • 暗物質到底是什麼?
    物理學中一直有一個難題,銀河系的旋轉速度為什麼比理論上更快?按照現有理論對銀河繫結構進行分析的時候,發現能被觀測到的普通物質產生的引力效應並不足以令銀河系維持穩定存在。銀河系外圍的恆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旋轉,最終應該會被拋出銀河系。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於是大家馬上痛打落水狗,把很多解釋不通的問題,通通算到暗物質頭上,比如,因為有暗物質的引力在拖後腿,星系團聚集的過程就會受到影響,這和目前觀察到的星系團形成規律比較吻合;再比如,按牛頓定律,高速旋轉的星系,早應該把外側星系甩出去了,是暗物質的引力默默維持著星系不散架;還比如,一直遭人詬病的「宇宙背景輻射」也信誓旦旦:「為什麼輻射漲落特徵是這副德行,就是因為暗物質這個挨千刀的在搞鬼!」
  • 最新研究:也許「暗物質」根本不存在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Dark matter)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已知的物質,無法透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透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認為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的奇異物質存在。根據數學模型,暗物質佔宇宙中所有物質的四分之三。
  • 「暗物質」只是一種假說,或許它不存在
    圖解:「暗物質」模擬圖人類是如何發現暗物質的?先來舉個例子,如果您坐在一輛旋轉木馬上,木馬的轉動會使你感受到一股向外甩出的力量,如果木馬失控,轉速一直加快快到就連爬在上面的螞蟻都要飛出去的時候,您卻安然無恙地坐在木馬上面,如果不是見了「鬼」,那麼就一定是有什麼神奇的力量在作怪。
  • 暗物質粒子出現了?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來源:XENON合作組昨日,一項關於暗物質搜尋的新進展在各大科學網站刷屏。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XENON1T暗物質探測器中發現了異常信號,這個信號可能來自人們苦苦尋覓的暗物質粒子——軸子。
  • 科學界議論紛紛:暗物質是熱的?不是冷的?暗物質再次被質疑!
    因此,科學家們從理論上推斷,它一定是由某種新物質構成的,這種物質符合宇宙定律,但在傳統的粒子物理學研究中沒有出現。不管暗物質的真實性質如何,自從大爆炸之後的10億年以來,它對宇宙的演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事實上,科學家認為暗物質在從星系的形成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分布等各個方面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 暗物質終於找到了?科學家們明爭暗鬥,對暗物質的搜索正急劇擴大
    讓暗物質變得更輕如果暗物質變得更輕,或者對電荷視而不見,它可能就無法釋放電子。祖雷克(Zurek)已經腦洞大開,想出了一堆天馬行空的方法來找到它們,即使這些暗物質也可以通過影響粒子群的行為來幾乎隱藏它們的存在。
  • 全球最靈敏暗物質實驗室發現神秘信號,可能是潛在暗物質粒子
    軸子是暗物質的候選者暗物質是一種猜想中的、但是間接證明存在的物質。暗物質遍布宇宙,暗物質的質量佔到宇宙物質的26.8%,是我們所能夠看到的可見物質的5倍多。暗物質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科學家也說不清,而軸子的一些特性和暗物質的一些特性非常相似,軸子也是暗物質的候選者之一。熱門的暗物質候選者有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中微子等。
  • 暗物質找不到,科學家又想出了「熱暗物質」模型!
    在上個世紀,研究星系運動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特性的天文學家們認識到,宇宙中大部分物質是不可見的。宇宙中大約84%的物質是「黑暗」物質,既不發光,也不發出任何其他已知的輻射,因此它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的另一個主要特性是,暗物質只通過引力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例如,它不攜帶電磁電荷。
  • 暗物質是什麼樣的粒子呢?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究竟是什麼樣?
    暗物質是一種非常態物質,我們既看不見也摸不著,但確確實實遍布在宇宙各處,甚至對宇宙的演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起初科學家對宇宙和各大星系的質量進行計算,但總是存在一些誤差。理論的計算結果和實際的估算差得不是一星半點,而是存在幾個數量級的差別,這顯然就是兩個不同的結果。於是科學家猜測宇宙中一定存在一種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物質,並且它們有一定的質量!
  • 暗物質暈並不存在?若放棄「零假設」,那麼用什麼來替代呢?
    11:23:39 來源: 松鼠慄子子慄子 舉報   還有更多的問題:從理論上說,當一個有暗物質暈的矮星系穿越更大星系的暗物質暈時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的暗物質正在減少,是什麼在「淘汰」它?
    提到暗物質,總會讓人覺得神秘。近期,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美國萊斯大學、歐洲核子中心等多所大學、科研機構聯合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通過大量數據研究分析後,提出了一種有關與暗物質的新看法:認為宇宙中的暗物質正在不斷減少,這是怎麼回事呢?什麼是暗物質?
  • 「暗物質」之間有神秘的溝通方式
    有哪些事物符合這樣的特徵呢?暗物質可算其一。暗物質不知道在哪裡,但沒有它,宇宙就會提前解體。如果說暗物質只通過引力影響「看得見的世界」可能沒錯,因為看起來確實是這樣;但是如果說暗物質和暗物質之間只有引力卻未必如此。在理論上,早已有學者提出過類似觀點。而最近,這一觀點得到了新研究的進一步支持。
  • 新研究:宇宙初期氣泡可能製造了暗物質
    雖然這種粒子質量是質子的10倍~100倍左右,與普通物質的互動很少而得名,但是這份研究提出,應該尋找比這種粒子更重的暗物質候選粒子。10月9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Th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研究稱,這個理論也能解釋為什麼暗物質的質量在宇宙中所佔的比例如此之高。
  • 大質量光子能否解釋神秘的暗物質?
    例如,當我們觀察一個星系,計算出所有熾熱發光的星體、氣體和塵埃時,我們得到了一定的質量。當我們使用任何其他技術來測量質量時,我們得到的數字要高得多。因此,自然的結論是,並不是所有的物質在宇宙中都是熱的和發光的。如果它存在,那就是暗物質。但是堅持住。首先我們應該檢查一下我們的數學。我們確定我們沒有搞錯了一些物理計算嗎?
  • 有研究質疑暗物質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大多數天文學家相信他們對宇宙的能量和物質有廣泛的了解,但是一小群特立獨行的研究人員並不信服。他們聲稱,新的衡量標準意味著科學界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他們的立場。根據那些對公認的物理學持懷疑態度的人的說法,物理學家需要使用新的運動和引力理論來解釋宇宙,而不是接受一種叫做暗物質的擬議物質的存在。這些新理論的通用名稱是MOND,是牛頓動力學修改的簡稱。圖註:引力使星系旋轉。天文學家可以研究距銀河系中心不同距離的恆星速度,以尋找暗物質或其他新物理學的證據。
  • 人類對宇宙的無知,才有了暗物質的假設!
    暗物質是目前理論上預言的一種不發光的神秘物質,目前人類只能通過暗物質的引力作用來間接推測暗物質的存在,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對暗物質的真實性感到困惑,這也是當今物理學最大的謎團之一。
  • 暗物質、暗能量和引力波有什麼關係?
    很多物理學理論認為,宇宙不僅存在我們所知道和傾向認為的四個維度(空間的三個維度,時間一個維度),還存在更多的維度。用這些額外的維度去解釋一些宇宙中最令人困惑的謎團是很方便的,例如一些理論認為,暗物質和暗能量存在於我們生存的維度之外的更高維度,他們非常小並且難以觀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