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找不到,科學家又想出了「熱暗物質」模型!

2021-01-12 博科園

在上個世紀,研究星系運動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特性的天文學家們認識到,宇宙中大部分物質是不可見的。宇宙中大約84%的物質是「黑暗」物質,既不發光,也不發出任何其他已知的輻射,因此它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的另一個主要特性是,暗物質只通過引力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例如,它不攜帶電磁電荷。暗物質之所以「黑暗」,還因為它神秘莫測:暗物質不是由原子或它們通常的組成元素(如電子和質子)組成。

粒子物理學家已經想像出了與宇宙已知定律相一致的新型物質,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物質被探測到,也沒有一種物質的存在得到證實。2012年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引發了人們的樂觀情緒,認為暗物質粒子很快就會被發現,但到2019年的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暗物質粒子,而之前有希望的粒子類別現在似乎是不太可能被發現的。天文學家認識到暗物質是宇宙中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無論其性質如何,暗物質都深刻地影響了星繫結構的演化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R)的分布。

關鍵宇宙參數值(如膨脹率)之間的顯著一致性來自於對兩種完全不同大型宇宙結構的觀測,即星系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為包括暗物質在內的宇宙大爆炸模型提供證據。目前暗物質模型假定它是「冷的」,也就是說,它不與任何其他種類的物質或輻射相互作用,甚至與自身相互作用,而不受引力的影響。這個宇宙學版本因此被稱為冷暗物質情景,但宇宙學家懷疑,更精確的觀測是否能夠排除哪怕是很小程度的相互作用。

CfA天文學家索納克·博斯帶領一組同事對一種非常流行的(如果是推測性的)「暗物質」粒子,一種能與接近光速的輕粒子。這個版本形成了幾種可能的熱暗物質(也許更準確地說是相互作用的暗物質)場景之一。特別是,假設粒子被允許與中微子相互作用(中微子在早期熾熱的宇宙中非常豐富)。科學家們用最先進的宇宙學模擬星系形成,建立了一個有這種熱暗物質的宇宙模型。

發現對許多觀測來說,這種影響太小,無法被察覺。然而,這種熱暗物質的特徵以一些獨特方式存在,特別是遙遠星系在空間中的分布方式,可以通過觀察星系的氫氣來繪製星系圖來驗證。未來高度敏感的觀測應該能夠進行這些測試。詳細的氫氣吸收分布圖可以用來支持(或者排除)這種熱暗物質的可能性,並闡明這種神秘的宇宙成分。

博科園|研究/來自: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參考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DOI: 10.1093/mnras/stz1276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科學界議論紛紛:暗物質是熱的?不是冷的?暗物質再次被質疑!
    自上世紀60年代「廣義相對論的黃金時代」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宇宙的大部分由一種名為「暗物質」的神秘不可見物質組成。從那時起,科學家們就試圖用新的方法方法來解開這個謎團。一方面,天體物理學家試圖找到一種候選粒子來解釋這個質量。另一方面,天體物理學家試圖找到一個理論基礎來解釋暗物質的行為。
  • 暗物質終於找到了?科學家們明爭暗鬥,對暗物質的搜索正急劇擴大
    但為了防止暗物質過輕,一些科學家正在設置更小的「保齡球瓶」。一場比質子重量更輕的暗物質粒子雨,可以偶爾將電子從它們的主原子中釋放出來。讓暗物質變得更輕如果暗物質變得更輕,或者對電荷視而不見,它可能就無法釋放電子。祖雷克(Zurek)已經腦洞大開,想出了一堆天馬行空的方法來找到它們,即使這些暗物質也可以通過影響粒子群的行為來幾乎隱藏它們的存在。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比如這個:某牛叉物理學家提出的膜宇宙模型。為了顯得更博學,說暗物質都會順帶提一句暗能量。其實吧,把「暗能量」和「暗物質」放一起是很業餘的(呃,我本來就是業餘的),兩者雖然同屬「暗」字輩,本質上卻大相逕庭。
  • 哈佛研究惹爭議,科學界廣泛議論:暗物質溫度是熱的?
    近日,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一項新研究惹起了爭議,因為該研究對暗物質實際的冷暖提出了質疑。在傳統的科學印象中,暗物質都是被認為是冷的,因為冷將可以讓粒子的運動相對簡單,這種冷模型也是基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得出的。
  • 為什麼相信暗物質一定存在?暗物質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宇宙中的普通物質其實只佔宇宙總物質達不到5%。除了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外,其餘的佔比將近三分之一都是暗物質。那這些大尺度結構的形成是不是又和暗物質有關呢?沒錯,現代研究表明,宇宙中這些大尺度結構的形成關鍵就依賴於暗物質。因為是科學,所以才要把暗物質引入。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得從暗物質是怎麼一步步被當今科學界所接受說起了。歡迎來到濤濤隨記,精彩分享馬上開始。
  • 暗物質衛星上天 揭秘暗物質是什麼?怎麼存在的?
    這些漂亮的「水晶棒」能夠測量入射粒子的能量,並且由於電子和質子與晶體發生相互作用,產生類似淋浴噴水形狀的簇射,而電子和質子產生的簇射形狀不同,因而科學家可以區分出質子和電子。暗物質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李華旺透露,衛星採用的是以載荷為中心的一體化結構設計。中國以前的衛星載荷只佔總重量的幾分之一,但是這顆衛星載荷重量佔了絕大部分。
  • 為了解釋暗物質,科學家提出大膽假設
    根據現在的理論模型,暗物質佔據了宇宙總質量的85%,是可見物質的近6倍。  即便如此,由於它與可見物質幾乎沒有任何引力之外的相互作用,人類終究還是沒有實際觀測到暗物質的存在。因此,直到今天,還有人在質疑暗物質理論,並且提出新的想法,甚至有一些暗物質的堅定支持者都會忍不住思考有沒有其他可能的答案。
  • 暗物質粒子出現了?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來源:XENON合作組昨日,一項關於暗物質搜尋的新進展在各大科學網站刷屏。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XENON1T暗物質探測器中發現了異常信號,這個信號可能來自人們苦苦尋覓的暗物質粒子——軸子。
  • 暗物質是什麼樣的粒子呢?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究竟是什麼樣?
    ),因此,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中微子就是暗物質的本身。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同樣存在一種質量比較大的粒子,在宇宙早期的動能極低,這種粒子被稱為「冷暗物質」。不難看出,目前暗物質共分為兩類,即「熱暗物質」和「冷暗物質」。兩種宇宙結構形成模型這兩種比較特殊的物質雖然統稱為暗物質,不過兩者在宇宙中的結構形成卻天差地別。
  • 宇宙暗物質迷科學家的新發現
    暗物質是構成我們銀河系大部分星系的神秘的看不見的東西,它再次使科學家感到困惑,對遙遠星系的新觀察結果與當前對其性質的理解相矛盾。本周發表的研究表明,在圍繞著數萬億顆恆星的三個巨大星系團中,暗物質濃度的觀測結果與應如何分配暗物質的理論計算機模擬之間存在出乎意料的差異。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的暗物質正在減少,是什麼在「淘汰」它?
    1922年,天文學家卡普坦通過觀測宇宙,發現星體周圍很可能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物質,而在那之前,科學家們曾經認為,宇宙中普遍都是明物質,也就是說,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可以看到的。那麼,這種看不見的物質會是什麼呢?
  • 全球最靈敏暗物質實驗室發現神秘信號,可能是潛在暗物質粒子
    也由於微小的質量,它和其他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因此到目前為止,人類的各種儀器都沒有捕捉到它。軸子是暗物質的候選者暗物質是一種猜想中的、但是間接證明存在的物質。暗物質遍布宇宙,暗物質的質量佔到宇宙物質的26.8%,是我們所能夠看到的可見物質的5倍多。暗物質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
  • 暗物質到底是什麼?
    那麼就是有我們看不見的某種具有引力效應的物質在維持著星繫結構,這也是科學家推測暗物質存在的原因。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讓我們知道光是如何被引力場扭曲的,引力透鏡效應是這種理論的直觀體現,而對應這種效應,可以精確的算出需要多大質量才能形成觀測得到的透鏡。
  • 為何科學家們對暗物質不持懷疑態度?
    但是,當涉及到我們認為與我們的預測不符的物質引起的引力效應問題時,科學家幾乎總是引用暗物質,甚至很少考慮改變引力定律:廣義相對論。從表面上看似乎不妥的,但是有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原因使專業人員壓倒性地做到這一點。科學家之所以如此接受暗物質是有原因的,而現在我們其他人確切地知道了原因。如果我們一直追溯到17世紀初,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這個確切問題的舊版本的兩個例子。
  • 什麼是暗物質?
    這些引力效應包括暗物質對於我們銀河系內恆星的影響(這些恆星的公轉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於單靠常規物質的引力是無法聚攏它們的);對於星系在星系群中的影響(同樣單靠可見物質的引力無法解釋星系如此之快的運動速度);對於從宇宙之初的大爆炸遺留至今的微波背景輻射的影響;對於從超新星爆發拋射出的可見物質拋射軌跡的影響;對於被稱為引力透鏡的宇宙中光線彎曲現象的影響;以及導致在合併的星系團中可見物質和不可見物質相互分隔開來的現象
  •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賀俊傑/文暗物質暗能量在科學界已經論證了很長時間了。其實宇宙空間是沒有絕對真空的,它充滿了暗物質暗能量。如果是絕對真空,光和電磁波將無法傳輸,引力波也不復存在,因為失去了導體。暗物質其實也是一種微粒,根據理論計算,應該是基本粒子的五千萬億分子零點零零零一都不到。
  • 新研究:宇宙初期氣泡可能製造了暗物質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宇宙誕生初期由高能粒子形成的泡泡,在不斷膨脹的過程中,對暗物質的形成起到過濾的作用,導致質量較大的暗物質才能留存到今天的宇宙。這種難以捉摸的物質會拽著恆星,卻不會發出光。暗物質是瑞士天文學家茲威基(Fritz Zwicky)最早在1933年提出的概念,認為宇宙中存在不僅肉眼看不到,用現在先進的儀器也觀測不到的一類物質,而且這種物質在宇宙中所佔的比例相當大。現在主流的模型都認為,宇宙中高達80%的物質都是暗物質。可是這套理論發展到這裡一直還沒有見到突破性的進展。
  • 暗物質有可能消失嗎?可能由多種粒子構成的新理論
    雖然該理論在暗物質物理界尚處於邊緣位置,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被這一學說吸引,也開始有粒子物理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加入合作研究陣營。暗物質領域也的確需要一些新想法。雖然一個多世紀以來,天文學家不斷在宇宙各處發現暗物質的痕跡,但始終未能找到任何暗物質粒子。原因並不是缺乏嘗試。科學家們試過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等儀器粉碎粒子,在粒子碎片中尋找暗物質的跡象。
  • 哈勃最新數據解釋暗物質缺失星系成因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2018年起,科學家曾發現兩個暗物質缺失星系,它們引發了天文學界關於天體性質和引力定律的激烈爭論。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消息稱,NASA與歐洲空間局(ESA)利用哈勃望遠鏡的最新數據,解釋了為什麼星系中會有大部分暗物質「失蹤」。該研究不僅解決了一項天文學難題,也讓有關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現有知識與宇宙學模型達成一致。
  • 當中國成功利用暗物質和暗能量,將能夠帶領人類走多遠的距離呢?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開發前景是巨大的, 也是不少能源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東西。在人類的歷史上一些科學家做過把海拉細胞移植到自己身上的實驗,做過把植物的基因注射到自己身體的實驗,還做過"猩猩人"、"雙頭狗"的可怕實驗,卻都在暗物質實驗上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