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筆生花承魏晉 博學雅逸蘊德馨—淺論楊氏書風藝術

2020-12-12 文旅散步

金筆生花承魏晉

博學雅逸蘊德馨

——淺論楊氏書風藝術

徐學勝

(羲之書畫雜誌副主編 中國書畫報書畫評論家)

在當代中國的書法歷史中,新聞出版界書法家已成為骨幹人才隊伍之勁旅。而在中南海中央警衛局、中南海畫冊編輯委員會、西苑出版社工作了四十餘年的書法翹楚楊憲金先生,則是這一隊伍中博學文雅德藝雙馨的突出代表。

楊憲金先生,1947年6月12日出生於齊魯之邦、孔孟之鄉山東省肥城市桃園鎮高嶺村的一個農民之家,自幼喜歡書法和文學。中小學期間,他以帖為本、「二王」為基、潛心磨練,打下了牢固的基礎。1964年入伍,進入中南海中央警衛局。在這裡,他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中一大批詩詞文人與書法家的言傳身教以及中南海珍藏書畫精品的薰陶。在書山畫海的浸染中,楊憲金先生以傳統為基,業餘時間臨池揮毫,勤勉有加。在前輩們的指點下,他結合自己的興趣,潛心研習米芾、王鐸、傅山等人的書體,更有幸親眼目睹研習了大量的毛澤東主席書法真跡,最終形成了「筆走龍蛇、筆鋒起舞、字藏風骨、韻幽思逸、氣勢恢宏、空靈典雅」的「楊氏書風」,贏得了方家名流與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和推崇。

欣賞楊憲金先生的書法作品,實乃一大藝術享受。他十分講究筆法、墨法、章法和字勢。其作品結體布局張而不狂、規而不板,字字注入鮮活的靈魂。賞讀其創作的草書七絕詩《唐·王之渙<涼州詞>詩一首》,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觀者可以體悟到作者並沒有履行「醜拙支離」唯美的原則,而是刻意追求一種妍美流便的嫵媚之態。這不僅凸顯了楊憲金先生拳拳愛國之心、堅韌不拔的軍人和出版者的氣質和熱愛和平、一往無前的理念,還體現出其築基於魏、晉、唐,縱筆於大令之奔放、魯公之雄姿、米顛之逸氣,字勢豪邁、筆力勁健、使轉縱橫的磅礴氣概。此作通篇濃淡燥潤適宜、疏密相間、墨酣意足、生機勃鬱、風致頗佳,用筆則圓勁連綿、迂環盤曲、擒縱互濟、夷險交輝。我們品味楊先生的這幅矯捷飛舞、氣勢不凡的書作,就猶如欣賞著一曲亢奮激越的交響曲,讓人心潮彭拜。

再來欣賞楊憲金先生自作行書七言楹聯「書讀聖賢須悟道,善舉德行必勤耕」。是其「人書俱老」的代表作,是他在古稀之年的集大成妙品。楊憲金先生,歷經六十餘年的翰墨生涯,參透、悟透了書道真諦,字外功夫隨閱歷而增長,「楊氏書風」日臻成熟,在北京甚至在全國廣為傳頌。這幅書作,開闊博大的意境,瀟灑簡遠的體勢逼人眼目。此作既有明末清初王鐸的書法風神,又有作者自己的變化。在這幅作品中,楊憲金先生運筆以中鋒為主,轉折圓活;結字呈豎勢,體闊勢寬,平正端莊、中宮收緊、疏密得宜。尤其是聯語內容,勵志、有正能量,讀之感人至深,激人奮進。

楊憲金先生的書法藝術深受偉大領袖毛主席書法的啟迪。他懷著對毛主席的深厚感情,編著了《毛澤東手書真跡》《毛澤東選集手抄本》《毛澤東手書真跡》(線裝本)《毛澤東書法學習舉要》《毛澤東書藝論叢》,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24周年,他又親自輯錄編纂完成《毛澤東書信墨寶集》,在《毛澤東書藝論叢》即將出版發行之際,他以書家感懷偉人的崇敬心情,思路洞開,還撰寫了毛澤東書法藝術論文50餘篇,詩聯200餘首,其中自撰七言律詩《毛澤東書法感賦》並用行草書寫下來:「狂若蛟龍奔浩海,勢如破竹走驚雷;平生百讀江河湧,大筆一揮天地開。流水行雲融古往,出神入化啟今來;千秋絕唱贊毛體,獨創書風曠世才。」國學大師季羨林評說:「我與憲金先生見面機會並不多,但他的人品、他編著的藝術圖書、書法作品,給我留有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我讀了憲金先生詠泰山頌桃鄉的詩聯書法作品,感到其創作風格與藝術造詣的變化過程,他以一位學者型書法家的品格,堅定自己的信念,執著的追求,我期待著他有更多的佳作面世,貢獻人類文明。」並題寫了「楊憲金書法藝術」。著名教育家、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說:「我與鄉友憲金先生在中央警衛局任中南海畫冊編輯委員會主任、西苑出版社社長、總編時,就一起編書,並比較關注他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近些年來,他的詩聯、書法創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進境,他那豪放、儒雅和淡泊自守的品格被人所認知,我信筆為他題寫了『律己齋』而作鼓勵之。憲金先生經常將自己的書法作品送我指教,縱觀他的書法,想說的一句話是:「楊氏書法『取之有道』,師承古帖,效法『二王』,苦研米芾。在此基礎上,他廣涉博取,融會諸體,舍『二王』之姿媚而取其雄強,創造出縱橫舒展、雄峙厚重的新書風。其行書縱於行而斂於草,用筆穩重沉著,點畫瘦勁勻稱,結字工整緊密,體勢俊巧古雅。尤其是行草的書寫,多融入米芾和傅山草書之法,行筆迅疾,又收放自若,點畫粗細頓挫,結體錯落有致,布局亦甚巧妙。整體風格於流美中見生拙,沉穩中見硬倔。」學者馮驥才評說:「其行草書狂放而不粗野,雄奇而不怪誕,筆法縱斂適宜,剛柔相濟,結構錯落有致,正欹相生。」;中國書協理事、北京書協副主席張有清評價道:「楊憲金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集詩聯、文章、書法、出版多種才能於一身的藝術家,他對整個書壇審美取向的把握與個人風格的追求上,始終保持著冷靜的頭腦。如果說起初的十多年裡,楊憲金先生對傅山、王鐸書法的心摹手追是受當時書壇潮流影響的話,那麼他在近些年對自身取法於創作方向的不斷調整則是一次又一次謀求超越自我的嘗試。賞讀他的書作看出,其創作以『二王』帖學為本,以帖取韻,以碑立骨,並吸收晉、唐、宋、元、明諸大家以及北碑之長,用筆剛健,結字欹正相生,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方圓互施,剛柔並濟,既簡淨又飛動,書卷氣與金石氣並存。他的行草書在原來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升了藝術品位,傳統經典行草書的韻致在其筆下得到了較好的彰顯,其個人性情亦隨之得到了一種新的審美感覺下的張揚。」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贊曰:「書融古法生新意,詩詠泰山呈大觀」,並題寫了「泰山楊憲金文化藝術館」。中國書協第三屆理事、中國書協中直機關分會原常務副主席鄒德忠則中肯地贊楊憲金說:「詩為心聲,書為心畫」。已故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常治國談到:「我和楊憲金先生經常一起編書、參加社會活動,一起交流創作聯文的心得,他一直用謙遜的態度、端莊的人格、文風,認真從事藝術創作,創作風格與藝術造詣在二十年後的現在有了很大改變,其聯作,對仗工整,聲律調協,造語典雅;其詩,法歌行古體,不泥於律,語句流暢,質樸無華,泰山人歌泰山魂,情動形言,景與情協,蒼鬱沉雄;其書,大膽落墨,揮運自如,神融海岱,悉為自家制度,別開洞天。」原中國楹聯學會名譽會長常江講到:「硯田廣種鄉情樹,筆陣橫開泰岱風。我和楊憲金先生是同事,也是朋友,他對家鄉的熱愛我是由衷地敬佩。他把濃濃的思鄉之情寄寓在這潑墨之上,把對故鄉的熱愛之情播撒在宣紙之上。他對泰山的情懷寄寓於立意高遠的詩聯中,他的書法,既凝練渾厚,又縱橫跌宕,如同泰山文化的崇巍。」原中國楹聯學會會長孟繁錦談到:「楊憲金創作的聯作平仄合律,對仗工整,文意切題,命意更是順承連貫,珠聯璧合、一氣呵成。文字與情感相得益彰,聯書給人以深邃的意境。他將泰山文化的厚重用行書揮灑在東嶽之巔。」原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教授谷向陽說:「從我和楊先生相識起,他就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創作著書法、楹聯詩作,在書法的海洋中找尋著屬於自己的價值。讀他的聯作有種沐風浴春之感,語言雅致,平仄嚴律;他的書法創作雖以『羲、獻』為宗,但摭取之點與前人不同,他舍『二王』之姿媚而取其雄強,追求筆力的沉厚和結體的雅逸,把魏晉精神充分展現。在繼承傳統、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略帶縱態、縱而能斂的行草書風,平和簡靜中寓博大沉雄,瀟灑飄逸中含剛健奇勁。聯曰:憲言蘊雅和諧雨,金筆生花魏晉風。」

楊憲金先生著有大量詩和楹聯,格律詩、古風、自由詩以及楹聯,著作齊身。楊氏書風的特色之一就是書寫自己的詩和楹聯。

楊氏書風就是在書法創新、理論探索和詩聯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楊氏書風就是心裡浸潤著王羲之米芾王鐸毛澤東,手上寫出來的是自己,而且還在積極探索前進中。

縱觀楊憲金先生的楊氏書風,其形成過程大體分五個階段

、少年啟蒙階段。楊憲金先生從小耳濡目染孔孟文化,聆聽著並羨慕著書聖王羲之的大名。這是楊憲金先生的兒童少年時期,儘管在小學描過紅,初中練習過毛筆字。這個時期只能算楊憲金先生對書法藝術的懵懂時期,權且算作啟蒙愛好階段。

、青年入門階段進入中央警衛後,耳濡目染中南海名勝古蹟詩聯碑文,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書法藝術的薰陶,眼界大開,思想境界有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都是書法家,特別是毛主席更是千古書法奇才,影響國內外,形成舉世公認的「毛澤東書體」。楊憲金先生對書法的入門就是從對毛主席的崇拜開始的。當然這個時候他才二十左右,還談不上對書法藝術有深刻全面的認識。值得肯定的是楊憲金先生在十幾年的警衛工作和學習期間練就了一手好鋼筆字,並且留下了幾十本日記,都是用鋼筆寫成。這個時期他的鋼筆字從工整到流麗,逐漸形成端莊漂亮的字體,這可以說為他以後進入書法藝術門檻夯實了基礎。

此時的楊憲金先生開始有意識學習書法,他從臨摹楷書開始通過上中南海業餘大學學習文化課,進一步提高文化知識。他買來書法字帖,在舊報紙廢紙圖書上,用水、墨開始寫,默默地苦練,慢慢摸索軟筆尖硬功夫的魅力,體會筆以三寸鋒為用的妙處

、萌芽成長階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楊憲金先生履任中南海畫冊編輯委員會主任,這時候他三十多歲,對書法表現出了極強的痴迷和書寫的欲望,這就是說他對書法有悟性,有慧根緣份。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具備了成熟了,學習書法由入門到成長也就自然而然了。

進入中南海畫冊編輯委員會對楊先生一生是重大的轉折點,可以說如果進不了中南海畫冊編輯委員會,就成不了書法家。進入中南海畫冊編輯委員會後,楊憲金先生有幸見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的書法,也見到徐悲鴻齊白石吳昌碩等大家的書法繪畫作品真跡,可謂眼界洞開,耳聰目明別樣新。楊憲金先生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成為一個書法家。於是他默默地自己練習楷書,他告誡自己不要心急,不要急於求成,慢慢打牢基礎再說。他知道一年的畫能賣錢,十年的字也很難入門

憲金先生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地練習,找感覺,求進步……痴迷地練習了幾年,同事們竟然不知道他在業餘練習書法。

、啟航階段,進入西苑出版社。楊憲金先生擔任西苑出版社、總編輯,全身心投入出版事業。作為社長、總編,文化藝術水平需要有高水平,楊憲金先生進一步提高自己。他為了提高書法水平,轉益多師並得到了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沈鵬、李鐸、陳大羽、劉炳森、張有清等大家的指導,從書理和創作水平大幅度提高自己。

經過多年的思索與磨練,楊憲金先生選擇了自己的書法之路,這便是主攻二王」、米芾王鐸毛澤東,同時兼顧顏真卿蘇軾黃庭堅傅山等書體。事實證明憲金先生選對了路,二十多年他一直沿著這條路走了下來,而且還繼續走下去。

這個時期,楊憲金先生結識了國內許多著名書法家、美術家並虔誠地向他們請教學習。但楊憲金先生始終有一個觀念:「我向許多著名書畫家學習,但是他是他,我是我,我向他們學習屬於我的東西,學習內質而不是外皮。」他像蜜蜂採百花釀蜜一樣,勤奮著,學習著,前進著……

形成階段。楊憲金先生自2007年從領導崗位退休至今,是其「楊氏書風逐漸形成時期。

「楊氏書風」的日臻成熟,有賴於楊憲金先生深厚的字外功,他於詩文、楹聯造詣頗精,於國學涵養博大精深。浩瀚的中南海文化研究傳習至臻至美至善之境。他以愛國學者的赤誠心胸,把盛世繁榮新中國那種雄豪壯偉的氣勢情緒納入規範書法創作之中,博採眾長地收納凝練在一定形式、規格、律令中。「楊氏書風」的高深處就是把雄邁之筆內斂於法意無窮的抒寫中,其高妙處還在於內涵的豐富性和形式在規整中的變化性。恰當地把書藝在法度中高度的整合,並化作純粹的精神意蘊,這是新時代、新書風所獨有的。

幾十年來,楊憲金先生在文學和書法上的修養不斷提高,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多次參加國內外各類書法展覽並獲獎,書法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等百餘家文博單位收藏;中國寶泉碑林刻碑上石。各界名人、書畫名家贊評楊憲金先生的書法藝術評論文章200餘篇,詩聯300餘首,其業績和藝術成就被編入《中國專家辭典》;被國家人力資源部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鑑定中心評為國家職業技能鑑定考評員——書法師。

自2007年楊憲金先生在領導崗位退下來以後,勇於擔當「搶救、保護、傳承、發展、面向未來」的歷史責任,組織當代書畫名家利用十餘年的時間,創作了長120米、高0.68米的《中南海勝跡圖》、《泰山勝跡圖》;又將中南海、泰山勝跡詩聯各精選200餘首,組織當代書法大家書寫成長120米、高0.68米的長卷,編輯成《中南海勝跡書畫集》《翰墨泰山》;同時,楊憲金先生還將自撰的中南海、泰山勝跡詩聯100餘首書寫成100米長卷。再現了中南海建築園林的恢弘氣勢,泰山的雄偉壯麗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為中國書畫史填補了一項空白。

(庚子小雪於洗硯池畔泓文館)

楊憲金藝術簡介:

楊憲金,字赤石、西秋,室號律己齋、桃苑閣,1947年6月12日生於山東省肥城市桃園鎮高嶺村農民家庭,中共黨員,大學文化,歷任中央辦公廳警衛局助理員、科長(師級),中南海畫冊編輯委員會主任,西苑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編審),中央辦公廳電子科技學院督導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書法藝術研究分會駐會副會長,中國環保新聞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書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水墨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大眾文學學會理事等。

書法家楊憲金書法藝術欣賞

寶泉碑林的作品:楊憲金先生與蒙古族書畫家思勤高娃女士合寫的漢蒙書法——崇德尚藝

名人為楊憲金先生題詞

(網編 韓家水)

相關焦點

  • 戰爭連綿、政治混亂,魏晉士人為何在生死之中,綻放藝術的花?
    魏晉士人對死亡的審美化追求和當時戰爭連綿、政治混亂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動蕩的環境是兩晉士人精神痛苦的根源,在這種痛苦之中,他們又迸發出藝術的激情,催生了自覺的生命意識。將死亡審美化、藝術化的生命狀態,是只能在那個時代演奏的人生絕響,讓後人感受到魏晉風骨的粲然神光。
  • 行書入碑第一人李邕,書風沉穩典雅,仰慕者眾多卻都不敢學
    李邕書風之變革,開闢顏真卿、李白諸家之鴻蒙,懷素承李邕之變,其書風亦從「折釵股」的清妍過渡為「屋漏痕」的敦厚。李邕書風蛻變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北宋最忠於二王法的蔡襄曾言:「邕之所書此為最佳也。」這便是李邕的第一階段王羲之首開妍美流便的書風,淘汰了行楷書裡的隸書筆意,獨創「道美欹側品格」 。而李邕則是把王羲之欹側的特點擴大化,似乎向世人展示他對王字過人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李邕嚴守二王法這段時期正值他人生中較為得意的階段。
  • 魏晉南北朝女子如何「對鏡帖花黃」?專家解讀古代妝容
    古代女子同樣愛美,許多詩詞歌賦裡都有關於女子「對鏡帖花黃」的描述。南京服飾史學家、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即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褒衣灑脫博帶寬——六朝人的衣櫃》新作中,就有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六朝女子妝容的解讀。今天他接受記者專訪,揭秘那個朝代的女子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化出各具特色的妝。
  • 鋼筆分為金筆、銥金筆兩種、你知道嗎?
    根據鋼筆筆尖的成分不同,可分為金筆、銥金筆兩種。金筆筆尖採用黃金合金,筆尖較軟,彈性好,手感舒適。但金筆的價格較貴,筆尖軟,而且不好掌握,初學者不宜使用。銥金筆筆尖不含黃金,部分筆尖鍍金,筆尖較硬,但物美價廉,是初學寫字比較合適的工具。金筆尖、銥筆尖之所以比鋼筆尖耐用,秘密都在鋼筆尖上的小圓粒。
  • 《褒衣灑脫博帶寬》:當窗理雲鬢 對鏡帖花黃
    戰爭結束回歸故裡,代父從軍的花木蘭脫下戰時袍,恢復女兒身,梳妝打扮,盡顯小女子的姿態。「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辭》中的「紅妝」「額黃妝」,其實是在佛教藝術影響下誕生的一種古代婦女妝飾,產生於南北朝時期,反映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和人文風貌。筆者新著《褒衣灑脫博帶寬——六朝人的衣櫃》,就是一本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六朝春節婚俗的妝容與服飾時尚的解讀。
  • 淺論中國畫的線條和結構
    淺論中國畫的線條和結構成忠臣線條是造型藝術中常用的基本因素之一。點在空間移動便成線,線有粗細寬窄的變化,因而產生不同的效果。中國繪畫中,線的作用十分重要,用線造型是中國繪畫的主要特點之。所謂「白描」,就是用高度藝術畫的墨線,勾描物象,點顏色也不著的畫法。在中國古代畫論中,有十八種描法:高古遊絲描,琴弦描、鐵線描、行雲流水描、馬蝗描、釘頭鼠尾描、混描、撅頭描、曹衣描、折蘆描、橄欖描、棗核描、柳葉描、竹葉描、蘸筆水紋描、減筆描、柴筆描、蚯蚓描。被描繪的對象不同,畫家在作畫時應用不同的描法,以形成不同的線條。
  • 「王謝袁蕭」「七宗五姓」,細數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那些門閥貴族
    自西漢以來,由於士人主要通過察舉、徵辟出仕,以至於很多地方豪強門生故吏遍天下,而到東漢後期更是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再加上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導致權力被豪門大族所壟斷,一度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門閥制度,這種現象一直到唐代科舉制度大規模推行才得以改善。因此,古代的門閥貴族基本集中於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
  • 趙孟取法魏晉:重技法而遺精神
    趙孟自始致力於書學二王,書風亦隨之改變。所下功夫尤以「蘭亭」為最深,據《趙孟集》記載,共跋「蘭亭」六次,還有著名的「獨孤本十三跋」和「靜心本十六跋」,可見其在趙孟心中的神聖地位。但「蘭亭」不是最能代表王羲之的作品,十分令人惋惜的他忽略了情感更為充沛的二王尺牘。加之他未能得見「蘭亭」真跡,且意在扭轉南宋以來時弊,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技法的把控,故評其「趙殊精工,直逼右軍」。
  • 百樂 Custom 74 | 入門金筆的又一個選擇,早晚有一天會擁有自己的萬寶龍的
    2.一年多沒有做種草,手生,哪裡沒講清楚我們可以私信或者留言討論,但畢竟我是個閒散的、業餘的、玩票性質的偽種草博,所以非常專業,特別嚴肅的技術性問題我真的不懂,像是下面這樣的問題,就放過我吧。Custom 系列一直是百樂鋼筆金筆系列的主打產品。1918年誕生,有很多型號,但是外觀一直比較中規中矩,有點像萬寶龍(捂臉,滿眼都是萬寶龍)。
  • 魏晉歷史趣聞:從魏晉名士「褒衣博帶」,窺探魏晉時期的穿衣風格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所形成的文化觀,在大多數歷史學家的心目中,都是一種帶有病態美感的人文藝術。之所以會用「病態」去評價,當時社會中的多種文化形式,主要是因為這段歷史時期,中國文化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文化作為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靈魂,一旦陷入戰爭或停滯不前,就會像參天大樹枝椏染病一樣。
  • 「敷粉何郎,偷香韓壽」,從士人的怪異舉動,看另類的魏晉風度
    這種對超然灑脫的審美追求體現在各個方面,寬衣博帶,大袖翩翩,男士穿衣袒胸露臂,值得一提的是此種穿衣模式只在魏晉時期出現,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此種審美的情趣下言行也是各種狂放,文化上更是真情放達,灑脫率真。
  • 魏晉南北朝的造園藝術法則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對中國園林藝術創作中的布局、構圖、手法等,都有較大的影響。他的六法其一是「氣韻生動」,「氣韻」是一幅畫的總的藝術效果和它的藝術感染力。所謂「氣韻生動」,就是要求一幅繪畫作品有真實感人的藝術魅力。  其二是「骨法用筆」,即繪畫的造型技巧。
  • 在吳大澂日記與信札中窺其生活及書風變化
    吳大澂致潘祖蔭信札承賜漢瓦,謹謝謹謝。兩爵已與議定,一值三十,一值四十,或分或合俱可。腹中七字款識最精。 仰山非五十金不售,現與孫四面議減價,少遲即送上也。 夫子大人函丈。大澂謹上。六月廿六日 同光之際,是吳氏書風驟變的轉折點,不由讓人聯想到他在京師、特別是西北地區訪古、摹古與傳古等一系列活動,對其書風的直接影響。光緒以後,吳大澂作札,往往篆、隸、行草並用,惟以對象不同略有區別。同道好古者如陳介祺、潘祖蔭、王懿榮等,不時以篆籀書之。常人則皆以行書出之,國家圖書館藏《吳愙齋尺牘》(致陳介祺)七冊,囊括諸體,洵足珍貴。
  • 弘農楊氏走出大隋王朝開國皇帝楊堅,弘農在哪裡?
    尤其是從漢朝到唐朝這千年時間內,楊氏是當時頂級的豪門大族之一,就是著名的弘農楊氏。結束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大亂的隋文帝楊堅就出自弘農楊氏,建立了楊姓歷史上唯一的大一統王朝。晉惠帝司馬衷的母親楊豔、繼母楊芷,以及楊芷的父親楊駿都出自弘農楊氏。弘農楊氏真正成為頂級豪門是在東漢,第一代顯赫人物是人稱關西孔子的楊震。
  • 賈氏滅了楊氏嫡系支脈,讓楊氏沉淪數百年,賈楊兩家為何不是世仇
    文章列舉了八對歷史上的世仇姓氏,比如鄭氏和施氏,李氏和朱氏,秦氏和嶽氏,楊氏和潘氏等等。鄭成功和施琅的事情,讓鄭氏和施氏結怨。嶽飛和秦檜的事情,讓嶽氏和秦氏結怨。朱溫滅李唐,李自成滅朱明,讓李氏和朱氏結怨。這樣的世仇家族,倒也可以理解。唯獨楊氏和潘氏結怨的事情,讓筆者覺得荒唐。潘楊兩家結仇,起因是潘仁美和楊家將的故事。
  • 楊冪baby三葉草廣告同框,楊氏姐妹花的表現力「與眾不同」
    楊冪baby三葉草廣告同框,來看看楊氏姐妹花的表現力最近阿迪新拍了一組廣告片,以國風、國潮為主題,視頻短片和廣告海報眾星雲集,十分熱鬧。易烊千璽,王詩齡,陳奕迅,楊冪,楊穎等幾乎集齊了少中青三代。最近阿迪新出爐三葉草廣告系列,楊冪和baby更是再次同框,作為楊氏姐妹花兩個人的表現也是各不相同。大冪冪妝容淺淡似有若無,黑色連帽衛衣和印花外套的造型搭配還是比較貼近日常,佷實穿。而baby則是大紅唇的誇張造型,頭頂的裝飾也非常復古,借鑑了古風的頭飾頭冠造型,整個顏色也比較繁複。
  • 楊氏家訓.祖訓.楊姓的來源
    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
  • 在魏晉眾多名士中,從王羲之身上讀魏晉風骨
    魏晉時期湧現了許多風流名士,他們不羈的性格與極高的藝術造詣都是其他時代中所罕見的。其中,王羲之不僅以奪目的書法,成為我國藝術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其文學成就與灑脫的人格都是魏晉風骨的極佳體現。教授王羲之書法的是當時優秀的女書法家衛夫人,衛夫人師從鍾繇,而鍾繇又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蔡文姬的真傳弟子,所以那個留下濃濃古典美的《我生帖》的蔡文姬就是王羲之的祖師奶。可見,王羲之的書法出自名流。當然,不僅如此,王羲之能有如此造就,還在於他的勤學苦練,刻意求精。為了練習好書法,王羲之在門前的池塘裡涮筆洗硯,經年累月之後池水盡墨,那個池塘也被人們稱為了「墨池」。
  • 「一起學太極」楊氏太極拳圖解—單鞭
    本著弘揚楊氏太極拳的初心,希望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跟大家一起學習太極拳,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此平臺一起成長。圖文素材以傳統楊氏太極拳103式為藍本,以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嫡傳人楊軍老師的「明理、知體、達用」的教學體系作為講解輸出,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之用。一起開啟我們的太極之旅吧!
  • 呂文明《從儒風到雅藝:魏晉書法文化世家研究》出版
    近日,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呂文明所著的《從儒風到雅藝:魏晉書法文化世家研究》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全書共計45萬字。該著作是呂文明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魏晉書法文化世家研究——政治與社會變遷視閾下的藝術史觀」的結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