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入碑第一人李邕,書風沉穩典雅,仰慕者眾多卻都不敢學

2020-12-26 俊東說畫

導語:李邕曾提出:「學我者死,似我者俗。」他對前人學習的態度,在此略見一斑。吸取了王獻之用筆外拓而雄強的優點,理智地摒棄了王獻之纖媚柔弱的一面。

李邕生在仕官家族,天資聰穎,又博覽群書,成年後其文章被稱讚一時。在晚年時期,其文學功底更是被諸多文豪稱讚,在文壇被世人尊稱為前輩。

李邕亦為一代名將,在仕途上雖曾犯過錯誤,但總體來說算是一位忠臣。

除了在文學和政治上有一定威望,李邕在書法上亦有建樹。在唐代皆對二王亦步亦趨的大環境下,李邕學王羲之之法,又融合魏碑、隸書等筆法,成功以行書入碑,成為行書入碑第一人。

《晴熱帖》

01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

李邕生在仕官家族,天資聰穎,又博覽群書,成年後其文章被稱讚一時。因其性格所決定,在政治上幾無發達。但其文章、書法,卻是獨步當世。

李邕,字泰和,廣陵江都人,祖籍江夏,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出身於書香門第,於文學頗有造詣,有稱「文章、書翰、公直、詞辨、義烈、英邁為一時之傑」。他的父親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學的人,為官遭貶,後專心學術,所注蕭統《文選》六十卷,至今被視為《文選》最主要的注本之一。

李邕自幼天資聰慧,秉承家學,精研《文選》,翰墨文章,少已知名,他性格耿直豪邁,重義愛士,曾俠義助人。20歲時得「文章四友」之一的李嶠賞識和幫助,入秘閣讀書,學識大進,以文章知名,獨步天下四十年。

後又為監察御史張庭珪所賞識,認為其「詞高行直,堪為諍諫之臣」,推薦李邕入仕。長安四年,在張庭珪等引薦下,為左拾遺。剛剛踏入仕途的李邕,不避禍福,直言敢諫。對武則天寵臣張氏、權臣韋巨源的不軌言行,大膽諫言。

開元十四年,李邕遇到人生最大的轉折,他被指控在陳州任上貪贓枉法,幸好許昌孔璋上書玄宗代死得免,遂貶為遵化縣尉。是年邕州發生叛亂,李邕以遵化縣尉身份受命楊思勖指揮,作戰立下功勞,升澧州司馬。

李邕曾言:「不願不狂,其名不彰,若不如此,後代何以稱也。」這種英風豪氣,同僚稱其「如幹將、莫邪,難以爭鋒。」杜甫作《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往者武后朝,引用多寵嬖。否臧太常儀,面折兩張勢。然而,鋒芒畢露的李邕在封建官場極易受到猜忌和打擊。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獄,70歲時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李白作詩感嘆曰: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

《奉別帖》

02開唐朝書風變革

李邕書風之變革,開闢顏真卿、李白諸家之鴻蒙,懷素承李邕之變,其書風亦從「折釵股」的清妍過渡為「屋漏痕」的敦厚。

李邕書風的蛻變在初唐到盛唐行、楷書審美發生轉變的大潮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場由李邕首發、眾書家相繼呼應的書學變革,使得盛中唐書壇擺脫了初唐以來獨尊二王清秀俊逸的審美模式,而澄淡出截然不同的以雄強渾厚為典型的時代風貌。

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

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將同書聖王羲之放在同等的地位進行比較:「而北海出奇不窮,故當勝之餘。餘嘗謂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世必有肯餘言者。」

雖說他的個人書法風格根植於二王,但是細看他不同時期的作品,可謂面目各殊。李邕書風蛻變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北宋最忠於二王法的蔡襄曾言:「邕之所書此為最佳也。」 這便是李邕第一階段

王羲之首開妍美流便的書風,淘汰了行楷書裡的隸書筆意,獨創「道美欹側品格」 。而李邕則是把王羲之欹側的特點擴大化,似乎向世人展示他對王字過人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李邕嚴守二王法這段時期正值他人生中較為得意的階段。故而,他的作品亦表現出一種凌厲剛毅而翩翩自肆的氣息,正合其勢如幹將、莫邪難以爭鋒的凌厲作風。

《宣和書譜》有記:「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既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 這是第二階段。

此階段是李邕書法形成個人面目的重要時期。李邕從右軍用筆纖麗、結體欹側的舊習中走出來轉向取法北碑。運筆多隸意,體兼隸楷,與北魏平城時期的楷書極類似。北碑的結體運筆的加入,是王系書法創新的另一條路子。行書可以與碑結合。寫出新意來, 李邕或許就是最早的嘗試者。

李邕晚年書法一改輕佻的毛病,不再是以荒率為沉厚,以欹側為端凝。他在原有的書風中有所取捨的摻進了小王的筆調。此為第三階段

李邕對小王的學習並不是亦步亦趨,他理智地摒棄了王獻之「纖怪」的習氣。間或出現側鋒用筆,因而使得線性亦是趨於外拓型。這一時期李邕用筆多用重按,呈現出用筆逐漸加重的趨勢。結字的重心由上提漸變為下壓。如果說「重心上提」 可追求飄逸之美的話,那麼,「重心下壓」追求的則是穩重之美。結字的斜向取勢繼續消減,結體平整而緊密。書法呈現出一種變荒率為沉厚、變欹側為端凝的狀態。

《出師表》

03行書入碑第一人

李邕的行書入碑是書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他將二王書風與魏碑融合,將隸書結體的融入,碑之風骨與帖之風韻的完美融合,終成一代巔峰人物。

唐代以前,入碑字體多為篆書或隸書,未有行書入碑者,行書入碑是唐代才出現並繁榮一時, 在這一時期產生了多位行書入碑的書法家,李邕是其中的佼佼者,將多寫於「 帖」上的行書融入「骨法用筆」後完美呈現於碑刻之上,被稱為「行書入碑第一人」。

《葉有道碑》

用筆纖麗,運筆內撅,中宮緊收而且結字往往上緊下松,使得重心上提。北宋最忠於二王法的蔡襄亦評價:「邕之所書此為最佳也。」 斜畫緊接的結構、內撅的運筆都是李邕長期學習王羲之所形成的習慣。

《娑羅樹碑》

用筆與歐陽詢行書一樣,同是吸收了二王一脈一拓直下的筆法和內撅的筆勢。但是結字則與歐體不同,其字形偏方扁且寬博,字腳趨於齊平一改以往左低右高的範式,變欹側跌宕為方扁寬博,雜有古樸的隸式,如此跡象似乎透露出李邕向北碑取法的端倪。

《麓山寺碑》

李邕行楷書的代表作。蘊含了碑派筆意於二王筆法之中,運筆斂約,方頭方尾,結構得北朝石刻精髓,偏向於方正。風韻怡然之體相,滲透著南方二王書風的精美。

《李思訓碑》

亦稱《雲麾將軍碑》。此碑用行書寫成,可謂碑之變格,書法瘦勁,凜然有勢,結字取勢縱長,奇宕流暢,其頓挫起伏奕奕動人,顧盼有神。明楊慎在《楊升庵集》中云:「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碑》為其第一。」

《法華寺碑》

結語:

歷史上,書法大家林立,鍾、張、二王,歐、虞、褚、薛,都是百代楷模。然而,善行書者,入碑便弱,能入碑傳世的,又多為楷書。李邕是將行書入碑取得成功的第一人。他成功的將二王一路行書的秀致與碑版的厚重相結合,偉岸又不失靈動。

最值得矚目的是,李邕喊出了千古以來振聾發饋的「似我者俗,學我者死」的口號,其影響極其深遠。齊白石曾仿此發出「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警句。

——END

讓我們靜下心來,向大師學習藝術生活和人生態度。記得關注我的百家號:俊東說畫

相關焦點

  • 行書是如何產生的呢?怎樣的書法叫做行書呢?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楷書的快寫形式。唐代張懷譌」是差別、變化的意思。「務從簡易,相間流行」,則是說行書的字形結構、點畫用筆都要比楷書簡省、便捷,而且還會表現出一種流動的形態。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寫道:「吾謂書莫盛於漢……杜度作草, 蔡邕作飛白,劉德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行書始於東漢末年,是應社會的發展需要而產生的。隸書的應急書體是章草。正規的隸書易識,但是不便於快寫 ;章草雖然書寫便捷,能急就趨速,但是又過於簡省,連筆過多,不容易辨認。
  • 歐陽詢:這一碑一帖,不是我寫的……
    當時墓誌尚不流行題寫書丹者姓名,所以許多帶有歐體風格的墓誌書法,只要大致符合其活動年代,幾乎都歸在歐陽詢的名下。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將晚近所出《丘師墓誌》《王女節墓誌》《翟天德墓誌》《李譽墓誌》《鄧通夫人任氏墓誌》《竇娘子墓誌》匯為一編,題作「歐體書風小楷墓誌集萃」,名稱殊為得體。
  • 李邕的書法地位——一生求仕,書名不彰
    由此可見,這些記錄唐代歷史的文獻中,無論官修正史還是民間野史均未有錄入與李邕書法有關的條目,並不是偶然,從中可以看出李邕書法在當時的境遇。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李邕本人無意做一名書法家。李邕把自己一生的精力放在了官場,然而他的仕途並不順利。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圓」,從矢量方向上具有極大豐富性,具有最大變易及向外轉化變易的可能性最大,360°之間都有可能。比如,篆書、草書創新的可能性大於法度謹嚴的楷書,行書學王羲之可出新米芾,花卉學吳昌碩可出新齊白石。太極圖既是一個圓,圓中兩級便可變化無窮,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國書法書體線條性的古文字,要比隸書、楷書等點畫新體書變化要大。
  • 行書三大體系,一是王羲之,二是顏真卿,第三個,現代高手的最愛
    王羲之的行書咱們最熟悉了,用筆比較凌厲遒勁,結體技巧也是花樣百出,非常精彩。這麼說吧,絕大多數人學行書,都離不開王羲之。比如說最經典的《聖教序》和《蘭亭序》,如果你也學行書,應該都臨寫過。不光咱們普通愛好者鍾愛王羲之的行書,歷史上的很多名家也都會從王羲之這取法學習,幾乎每個朝代都有。
  • 天海高曠 水月清華——康有為、梁啓超的碑派書風
    繼阮元和包世臣之後,康有為以其書法理論著作《廣藝舟雙楫》進一步對碑學作了全面總結,提出「尊碑」之說,主張以碑派書風取代帖派書風,意在矯正帖派輾轉翻刻的流弊,將碑學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他擅長行書和草書,作品主要得力於北魏摩崖石刻《石門銘》,追求氣勢,不拘小節,體勢洞達,寬博舒展,線條恣肆豪放乃至粗野荒率,如枯藤老樹,蒼莽凌厲而又富於節奏感。
  • 集顏字行書《李白·將進酒》
    因此顏真卿所受的書學影響深厚,顏家書學傳統對他很有激勵作用,他甚至認為「及至小子,斯道大喪」。故顏真卿定下要在書學上「齊於古人」的目標,有其多方面的思考,其中包括對顏氏一族書學傳統的光大。沈尹默就說:「顏平原書出於褚河南,其楷書結體端嚴,往往猶有伊闕佛龕碑之風格。」(《沈尹默論書叢稿》)論者或謂從《麻姑山仙壇記》、《靖居寺題名》、《宋廣平碑》等筆畫較瘦的作品中,更易發現與褚遂良的用筆、結體以及清瘦、圓潤相溝通。 從民間書藝中廣採博取 從顏真卿早期的書法作品中,如《多寶塔碑》等可以看到它和民間書風有密切聯繫。沙孟海等還認為,顏書的雄厚凝重是從北齊隋碑版中出來。
  • 清朝最美行書,啟功正是學的他
    書法初學柳公權,繼參趙孟頫、文徵明,晚師顏真卿、李邕。在王羲之《時雪快晴帖》後面有一幅跋作十分精彩,正是梁詩正行書跋作。 這幅跋作很明顯是受到唐顏真卿的《多寶塔碑》的影響,骨骼秀挺,氣息連貫,氣質文雅,錯落有致,疏朗分明,作為梁詩正行書代表作,在館閣體盛行的清代,相對難得地呈現出了豐富的個人筆意
  • 為什麼周圍學褚遂良書法的人比較少?他的書法怎麼樣?
    你說發現學褚遂良書法的人比較少,這是正常現象,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名家輩出,經典碑帖眾多,書法愛好者依個人喜好選擇學哪家。因為楷書四大家更為人所熟知,所以學他們的字就成為書法愛好者的普遍選擇。其實褚遂良的字很不錯,靈動飄逸,風格很獨特,他的書法很多人喜歡,褚遂良以楷書聞名,他的其它書體水平一般。所以人們說褚體,主要指他的楷書說。
  • 從歐楷四碑談歐楷書風
    前言:以下為石安在「石安書法大講堂」第2期主題《從歐楷四碑談歐楷書風》的一些內容,只是在網絡直播中所提及的一些要點和脈絡,整理不全,選編如下,以為分享~~總述:歐陽詢入唐後書風形成關鍵節點:由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入唐——對應65歲,公元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對應71
  • 在吳大澂日記與信札中窺其生活及書風變化
    記得潘祖蔭在致汪鳴鑾的信札中不無擔心地說,吳氏參加朝考,文章似無可挑剔,唯恐書法不佳耳。不過,這種憂慮並未持續太久。三四年後,潘祖蔭在寫給陝甘學政吳大澂的手札中,就對其書法大加讚揚,還不恥下問,請教臨池的秘訣。同光之際,是吳氏書風驟變的轉折點,不由讓人聯想到他在京師、特別是西北地區訪古、摹古與傳古等一系列活動,對其書風的直接影響。
  • 「昔文在線」書法大家周慧珺——談談行書的用筆
    如李邕的《嶽麓寺碑》(如下圖)。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流動。寫起來比楷書省便,看起來又比草書易於辨認,所以具有較大的實用意義。由於行書介於楷、草之間,伸縮性大、體態變化多,能藉助於楷、草的體勢來運用筆法:在用墨及章法上的講究也比楷書來得多,所以能充分發揮它的藝術效果。這些是行書優勝於其它書體的地方。行書的用筆特點行書是楷書的快寫,較楷書為流動。
  • 黃自元學歐的警示
    比如黃自元學歐體就是(挑大個的來踩,黃粉稍安勿躁,等我把話說完留言區發言吧)要說黃自元學歐楷的警示,我們先得扒扒他的成名路:光緒年間皇帝母親病逝,經熟人介紹,黃自元奉詔入宮做「書寫員」結果秀雅美觀、勻稱工整的字跡大受皇上喜愛,龍顏大悅,
  • 【雅昌專欄】朱萬章:「吳體」書風與李偉的隸書
    清初陳恭尹以靈舞飛動之筆,樹一幟於嶺外,論者謂其可與金陵之谷口(鄭簠)相頡頏,被稱為清代嶺南隸書第一人。乾、嘉之際,墓誌、金石碑版相繼出土,考據之學大興,碑學漸起,帖學式微。嶺南以隸書擅長者,如雨後春筍。黎簡、謝蘭生、張錦芳以鄭虔三絕著稱。其隸書以漢碑為宗,各有所長。黎簡厚重,謝蘭生飄逸,張錦芳內斂。三子均以隸書為餘興,與主流書壇未遑多讓,更與陳恭尹後先呼應,奠定嶺南隸書傳統之根基。
  • 唐代著名書法家李泰和,行楷創作葉有道碑,字體秀逸閒雅遒勁舒展
    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行楷書法的形態及行楷的點畫簡述:行楷是楷書的簡潔和流動形態,行草則是草書的周詳和安靜形態。
  • 為什麼說何紹基的行書是具有「篆隸遺意」的行書?
    因此此時期紹基的行書主要以《爭座位帖》筆意為主,雖「後漸於書律有進,乃知其誤也」,但正是這樣的經歷使其書法一生都帶有顏書氣韻,也為其日後的變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道光二十二年(1842)所書《贈篴舟行書四屏》,時年四十四歲。
  • 馬蓉隸書功力深,行書不入門,專家:只要肯跟師傅學,入門也不難
    本期話題:馬蓉隸書功力深,行書不入門,專家:只要肯跟師傅學,入門也不難!聲明:本文系百家號原創首發,抄者必究。大家知道,馬蓉是娛樂大咖王寶強的前妻。在書法研習中,馬蓉的主攻方向是隸書和行書。她較喜歡臨寫隸書《曹全碑》,收穫不小。有評論認為,她臨寫的隸書《曹全碑》除中規中矩、墨守法度外,用筆也很爽利,飄逸中不失古風,有壯美意趣,功力頗深。也就是說,馬蓉的隸書不乏傳統的章法與法度,也比較有氣度,體現出了出神入化的意境。
  • 明代坎坷一生的大才子唐伯虎,行書真跡品鑑,墨韻生動,層色明透
    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行書的行雲流水及行書臨帖的技法簡述:行書,首先是行雲流水的意思。行書者,行為之跡也。行書規矩不嚴,如人之日常行為,本身之學識修養、氣質胸次、禮儀規矩、秉性習氣皆寓其中,故「書如其人」,以行為真。右軍行書不激不厲風規自遠,最能代表魏晉風度。唐人行書步驟二王,唯北海以雄健之筆橫行於碑版,魯公假張顛毫翰融化自家正書,皆獨闢蹊徑屹立書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