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的書法地位——一生求仕,書名不彰

2020-12-16 回鋒收筆

根據五代《舊唐書》和北宋初年《新唐書》所著《李邕傳》,大致為我們勾勒了一個李邕的形象,擅文並因此走上仕途,但是未有提及與書法有關的內容。《唐會要》,大量記錄了兩唐書未錄入的唐代史實,歷來為研究唐史的學者所重,但在卷三十五書法一項中也沒有提及李邕。北宋初年官修著述《太平御覽》,作為「類書之冠」,共有七處提到李邕,卻依然沒有提及與書法有關的內容,其中有兩處分別在文部和工藝部中提到了文學方面的造詣,四處則在職官部中記錄。

同時期官修成書的《太平廣記》,雖然記錄以野史、道經、釋藏為主,但仍未提及書法,均記錄李邕為官之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書目或是專供帝王御覽,亦或是作為正史永存,嚴謹性是不容置疑的。由此可見,這些記錄唐代歷史的文獻中,無論官修正史還是民間野史均未有錄入與李邕書法有關的條目,並不是偶然,從中可以看出李邕書法在當時的境遇。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李邕本人無意做一名書法家。

李邕把自己一生的精力放在了官場,然而他的仕途並不順利。

「邕,少知名,長安初,內史李嶠及監察御史張廷珪並薦,邕詞高行直,堪為諫諍之官,由是召拜左拾遺。」(《舊唐書》)

「譙王重福謀反,邕與洛州司馬崔日知捕支黨,遷戶部員外郎…貶邕舍城丞。玄宗即位,召為戶部郎中…共援邕為御史中丞。姚崇疾邕險躁,左遷括州司馬,起為陳州刺史…」(《新唐書》)

「後從中人楊思勖討嶺南賊有功,徙澧州司馬。開元二十三年,起為括州刺史…後歷淄、滑二州刺史,上計京師…以讒媢不得留,出為汲郡、北海太守…代宗時,贈秘書監。」(《新唐書》)

兩唐書記載,可知李邕最高做到了刺史,雖說是從三品,看似職位頗高,又為一方總領,實際上遠離廟堂,從兩唐書記載便可發現,這並非李邕所求。到去世,代宗才追贈其內廷執掌經籍圖書的從三品秘術監。其餘均在擔任品銜較低的京官或者是地方官員。而這個秘術監的職位才剛剛與舉薦他走向仕途的李嶠在官拜內史之前官職相同,巧的是恰恰因為李嶠任職秘術監時,李邕才借這個機會進入皇家秘閣取閱典籍,並被李嶠發現了李邕的才能,將其舉薦給了武后,進入廟堂任命為左拾遺。

唐代官員選拔基本分為科舉、流外入流、門蔭入仕,雖然在當時仍然是以門第為主要選官方式,但自科舉創立以來,歷代皇帝都力圖改變門第對選官制度的影響,所以對科舉選拔人才很重視。而武后之時,以這種特殊的推舉方式入朝,原因在於武則天為收買籠絡天下讀書人而採取了舉薦,使他們可以更快的走向仕途,於是設立了補闕、拾遺等官職,來安置大量讀書人,故而出現了「補缺連車載,拾遺平鬥量,杷推侍御史,椀脫校書」的說法,批評當時的冗員情況。《太平御覽》中記載:

「六典曰,拾遺,唐垂拱中創立,四員,左右各二。天授初左右各加二員,通前為十員。才可則登,不拘階敘。言國家有遺事,拾而論之,故以名官焉」

「又曰: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扈從乘輿。凡發令舉事有不便於時、不合於道,大則廷議,小則上封。若賢良之遺滯於下,忠孝之不聞於上,則條其事狀而薦言之。」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李邕雖身為左拾遺,有面諫皇帝之職,而「拾遺」實際上卻是武則天執政後為廣開言路籠絡人心,而開設的並反覆遞補人選的官職。目的是為了可以讓這些蒙受皇恩的學子,如其所設科舉殿試般成為天子門生,死心塌地為朝廷效力。這批人終究不是科舉入仕,從選賢舉能的角度來講,自然是無法與當時大開科舉取士之風而入職的官員相比。另外,李邕家族在當時已然沒落,更不存在門蔭入仕的可能,李邕若想融入當時受門蔭而居高位官員交往圈是有一定難度的,這些都註定了李邕仕途不會如同僚那樣順利。與此同時,李邕也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在朝中雖然人微言輕,但敢言直諫,曰:「不願不狂,其名不彰」,得到了不少肱骨之臣的讚賞,更有許昌男子孔璋在李邕獲罪時,情願替死。可見他「行直」的個性,在當時已經有不小的盛譽。依據兩唐書記載,李邕官運不濟,多次左遷貶謫,一方面由於友人獲罪而受到牽連,使得他在官場數次遭貶。

但真正在官場中遇到生命威脅卻是自己性格方面的缺陷造成的,換句話說,李邕無法做一個如顏真卿一樣完美的士林楷模,也就意味著他不會在仕途上有所建樹,更不會在後世為人代代傳頌。當然所處時代亦有差別,也註定了李邕不會如顏真卿般轟轟烈烈。在朝為官,他先後得罪了姚崇、張說、李林甫三位朝廷重臣,拋開奸相李林甫不論,姚崇、張說都可謂是一代名相,二人素有不和,相互猜忌排擠,歷史上更有「死姚崇算計活張說」之事。

然而卻同蔑李邕,想必其為官必有朝廷大員厭惡之處。從兩唐書看,李邕行為很多方面,是與儒家倫理綱常相違背的,姚崇厭其「險躁」,張說惡其「矜炫」、「自雲當居相位」,「贓貸枉法」、「性豪侈,不拘細行,所在縱求財貨,馳獵自恣」,雖然孔璋以及邕妻均指出所得銀兩用於接濟一方百姓,但這種行為是不能被封建禮教所接受的,加之性情狂傲乖張,又不懂得從中周旋,過於耿直,見不平之事必諫之,更加得罪了不少人,自然成為了朝廷各個派系均排擠的對象。但他並沒有死心,從他在汴州拜見玄宗時「累獻詞賦」取悅皇帝便可看出他對做官的痴迷,只可惜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李邕註定無法在仕途上有所建樹。

翻閱書法史,仕途上有作為,同時又是一位書法大家者不在少數,二者實際上是互相影響推動的。《唐會要》中所提到的歷代書家,如鍾繇、王羲之、蕭子云、唐太宗、魏徵、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王方慶、柳公權等,均是身居要職,同時又是傑出的書法家。其中有些因書法彰顯而得到高位,在當時負有盛名,也有些又因為身居高位而得以書寫皇家碑版或整理、鑑定前朝真跡而流傳於世,不論後來官以掩書亦或是書以掩官,我們都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微妙關係。李邕的仕途坎坷和對名利的追逐,導致他沒有把更多精力放在書法之上。

李唐王朝立國以來普遍重視書法教育,貞觀時朝廷復置書學,科舉設立明字科,又以「身言書判」為標準選取官員,更有學子因此導致二十餘年不得官職。足見對書法的重視,經過層層選拔出的官員必然是百裡挑一的人才,而作為舉薦入朝的李邕來說在入仕之初,書法沒有經過官方考核認可,一紙「證書」的缺失,對李邕書法在當時的接受還是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再者,唐代書法以豐碑巨製為主,記事表功之外,藝術造詣並不低。

《唐會要》卷二十·陵議,提到太宗朝的昭陵陪葬事宜,並有專人執掌撰文修碑,而碑誌書人的請託者大多是以書名世的士大夫,無請託者則以館閣書家書碑為主。昭陵陪葬是對「功臣密戚及德業佐時者」的一種恩賜,後來逐漸減少了大臣陪葬之事,但是,撰文修碑的制度還是被承襲下來。史書記載,李邕三十歲入朝,為官四十餘載,多數時間在地方為官,深得民心,然而卻不擅長官場周旋,一入京師即被貶,從書碑者地位看,與當時的官方碑制不盡相符,亦是造成李邕書法不彰顯的原因。

由此可見,李邕將一生精力放在官場之上,並未過多關注書法。同時,由於仕途不順也間接影響了書名在當時的傳播。

相關焦點

  • 行書入碑第一人李邕,書風沉穩典雅,仰慕者眾多卻都不敢學
    剛剛踏入仕途的李邕,不避禍福,直言敢諫。對武則天寵臣張氏、權臣韋巨源的不軌言行,大膽諫言。開元十四年,李邕遇到人生最大的轉折,他被指控在陳州任上貪贓枉法,幸好許昌孔璋上書玄宗代死得免,遂貶為遵化縣尉。是年邕州發生叛亂,李邕以遵化縣尉身份受命楊思勖指揮,作戰立下功勞,升澧州司馬。
  • 融二王、李邕筆法,傳承700多年
    在元朝書壇上,趙子昂是引領潮流的人物,元世祖親口稱他為「仙人」,所創的趙體書法在那個時代一騎絕塵、獨領風騷。當然了,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也重要,算得上是承上啟下,他在書法上高舉復古旗幟,提倡師法古人,回歸晉唐,也就是汲取古人書法的精髓來完善自身。
  • 王羲之號稱「書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很高,他的書法好在哪裡?
    可以說,兩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此時期的書家主動地開掘了書法的藝術價值,誕生了許多名垂青史的書法大師,出生在名門望族琅琊王氏的王羲之(303年——361年),無疑是東晉時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書家,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他也是出類拔萃的書法巨匠。
  • 由實用到藝術:中國書法自覺意識的演變和發展
    文/一者書法是在實用的驅動下成為藝術的,它的藝術效果也是在實用下發展的。中國書法從文字始,由最初的記錄實用功能慢慢發展為藝術,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自覺意識決定了書法最終成為藝術。即便是這樣,也不可能突然某一天就成了藝術,自覺意識也有一個演變過程。
  • 唐伯虎晚年寫的行書,用筆精到細膩,乃書法史上的重寶
    唐伯虎這一生,可謂是波折離奇,命途多舛,他從小就是十裡八鄉的神童,15歲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府學附生,名動江南。那時候的他可謂是春風得意,整日與那些文雅之士飲酒作樂,大呼「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段日子裡,應該是唐伯虎懷念一生的日子。
  • 他是日本現代書法之父,放到中國能到什麼地位?網友:殿堂小丑!
    ——日本現代書法之父井上有一拖把揮筆,墨跡飛濺。對於書法這個嚴肅的藝術形式而言,這無疑是有悖常理的一幕,但在當代書法界,這一幕並不少見。然而他卻是一個極其渴望書畫的人,從小就熱愛畫畫,但畫室的老師卻對他不抱有希望,反而給他說「你應該去學書法」,但正是這句帶有諷刺意味的話,卻影響了他的一生,之後他拜師日本前衛書法家桑鳩為師,真正地開始了書法之路。
  • 祝允明行草書法作品欣賞《自作詩四首》高清本
    祝允明的科舉仕途頗為坎坷,十九歲中秀才,五次參加鄉試,才於明弘治五年(1492)中舉,後七次參加會試不第。甚至其子祝續也在前一科中進士,於是祝允明絕了科舉念頭,以舉人選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
  • 怎樣的書法叫做行書呢?
    正規的隸書易識,但是不便於快寫 ;章草雖然書寫便捷,能急就趨速,但是又過於簡省,連筆過多,不容易辨認。這時就需要一種既容易辨認又便於書寫的行書字體,來滿足人們日常用字的需要。早期的行書,是草行摻雜。晉代衛恆《四體書勢》中語:「魏初有鍾(繇) 胡(昭)兩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昇是公認的早期行書的代表人物,而行書作為一種成熟而獨立的書體,則是在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所處的時代才真正確立下來。王羲之(公元 303 ~ 361 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琅琊臨沂 ( 今山東臨沂 ) 人,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
  • 孝莊的終身侍女,地位極高,一生不洗澡,不吃藥,不嫁人
    可見她在皇宮中的地位遠不是一般侍女所能比的。蘇麻喇姑在生活上有兩個與人不同的特點:一是終年不浴,只有到年終最後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體,然後再把這些用過的髒水喝掉;二是終生不吃藥,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藥物。
  • 民國書法五大流派,長見識!
    其書法與繪畫、篆刻,從題材、意趣、表現手法不脫文人畫範疇,而能審時度勢,賦予新意。他是職業金石書畫家,當時洋畫與其他洋貨一樣充斥市場。他要賣掉作品,必須不斷更新。既為了謀生,也為了抵制洋畫。
  • 教師節以書法的名義,感謝恩師!
    教師節以書法的名義,感謝恩師! 感謝我的書法老師 告訴我什麼是書法
  • 書家風範與詩人氣質之統一 談陸遊的書法藝術
    從陸遊一生成就並結合南宋文化史來看,他首先肯定是一位「六十年間萬首詩」、與範成大、尤袤、楊萬裡並稱為「南宋四大家」的勤勉詩人。其實,他的書法藝術同樣出彩,只不過由於各種原因,他的「書名」一直都被掩蓋了而已。
  • 罕見唐伯虎行草真跡,取二王筆法精髓,豐潤靈活俊逸秀拔,真書法
    使轉,是牽連、引帶,是運動感、節律感,由[使轉]達到的[形質],遠不只是有形可見的點線,而是通向草書本質特徵的精微所在。草書的運動感、節律感形成[勢]。唐伯虎行草作品欣賞:書法絕不是寫字,書法是時代萬千氣象中跳動的舞姿。
  • 從二里頭刻畫符號到《熹平石經》 洛陽書法資源甲天下
    今起,本報開設《書法與洛陽》欄目,讓我們一起採擷河洛大地上的一顆顆書法明珠,聆聽河洛大地上的書法故事。  文字是文明發展的載體,而書法兼具了文獻和藝術的功能。從二里頭刻畫符號到《熹平石經》,從具象其形到抒情言意,在黃河流域的河洛大地上,無論是漢字的演變還是書法史的發展,洛陽都留下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 楷書名家盧中南的書法作品,估價1200元,楷書地位有待提升
    楷書名家盧中南的書法作品,估價1200元,楷書地位有待提升。在當代書壇,有真功夫,有真實力的書法家有,但是不多。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許多書法家的楷書能力不能達標。在書畫藝術品市場,發現了楷書名家盧中南的一件書法作品,寫得相當不錯,但是給出的估價不是很高,估價才1200元。我個人感覺,這麼一件看起來很優秀的楷書書法作品,給出1200元的估價,是偏低的,看來楷書的收藏地位還是有待提升的。
  • 書法的古法真的失傳了嗎?未必,只是唐以後的書寫用不到
    宋高宗曾經說,書法在唐宋以後會衰弱,果真如此,自唐宋以後,書畫在藝術水平上可以說一落千丈。至於今天,極少出現書家有集大成者之作,特別是自清朝以來,碑學興盛以後,好作品更是寥寥無幾。以至於今天的學書者都感嘆書法之法的失傳,誤以為前人的法不外傳是造成今天書法不古的原因。
  • 因書法結緣,星雲大師視他為忘年之交,一手楷書乾淨古樸端莊!
    廉世和出生在書法世家,在良好的家庭薰陶下,煉就了廉世和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真功。幾十年來,廉世和遍臨眾家法帖,細心領悟古今名家的經典用筆、用墨、結字之妙。廉世和先生真、行、隸、草、篆諸體皆擅,尤以楷書、行書見長,其書法作品傳統裡寓新意,規矩中見功力。
  • 名,以不彰為譽
    可孟之反鞭打著馬,自謙地說:「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就是這樣一件事,深深印在大思想家孔子的腦海中,並親自講給自己的弟子聽,讚揚他這種有功不自誇、遇贊自謙的品行。這件事,也讓人由衷地感到:名,還是以不彰為譽。 名,的確是個好東西。但為名而名的人,從來就難以受到眾人的「點讚」,更難以得到眾多的「粉絲」。畢竟,名,從來不是在外「秀」出來的,而是從內「流」出來的。心中無湧泉,自然難湧流。
  • 近代書法帖學名家馬公愚,精選18幅書法欣賞:筆力渾厚、氣息醇雅
    那麼,假如悟不出來該怎麼辦呢?於是當今書壇便有了一些心浮氣躁的書家刻意在書法的形式上追求「新意」,但結果卻是五花八門、優者寥寥,甚至落得個「醜書」之名。不過我倒是覺得啟功先生的一個觀點是非常正確的,那就是「新意就是古人佳處和自己病處的結合」。比如柳公權的書法,不同於歐陽詢、顏真卿,那這便是他的新意,無所謂高級或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