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這一碑一帖,不是我寫的……

2020-12-13 騰訊網

初唐書家以歐陽詢影響力最大。《宣和書譜》論其正書為「翰墨之冠」,《舊唐書》本傳謂「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人得其尺牘文字,鹹以為楷模焉」,應是寫實之論。

當時墓誌尚不流行題寫書丹者姓名,所以許多帶有歐體風格的墓誌書法,只要大致符合其活動年代,幾乎都歸在歐陽詢的名下。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將晚近所出《丘師墓誌》《王女節墓誌》《翟天德墓誌》《李譽墓誌》《鄧通夫人任氏墓誌》《竇娘子墓誌》匯為一編,題作「歐體書風小楷墓誌集萃」,名稱殊為得體。

李譽墓誌志蓋

其中貞觀八年(六三四)《李譽墓誌》篆蓋「唐故左光祿大夫上柱國德廣郡公李公之墓志銘」凡二十字,我友淳石齋主人田振宇兄取與歐陽詢存世碑額篆書比勘,發現「唐」「故」「柱」「國」「之」「公」「銘」等字篆法高度一致,於是撰《從篆蓋論〈李譽墓誌〉確為歐陽詢真筆》,雖然樣本有限難於定讞,但考察角度新穎,亦能備一說。

《丘師墓誌》

《丘師墓誌》局部

《丘師墓誌》近年出於西安,墓主丘師是丘和的長子,兩《唐書》及《元和姓纂》皆寫作丘師利。墓誌記事遠較史書為詳,但新增信息不多,最可稱道的是書法。丘師卒於貞觀十四年(六四〇)冬,夫人閻氏先卒,乃於貞觀十五年(六四一)二月合葬,墓誌即當時所刻。歐陽詢亦卒於同年,雖然不乏好事之徒將此墓誌標舉為歐陽詢最晚年的作品,理性研究者仍只稱其為學歐上乘之作。

《皇甫君碑》

歐陽詢書法以「筆力險勁」著稱,《書斷》形容「森森焉若武庫矛戟」,但觀察存世四件楷書碑刻,唯獨年代較早的《皇甫君碑》能當之無愧,《九成宮碑》端謹整肅,《化度寺碑》矜重莊嚴,《虞恭公碑》年代最晚,王澍說「圓秀腴勁,與《醴泉》《化度》不殊,宜其特出有唐,為百代模楷」,信非虛言。如此看來,歐陽詢書法乃有由險絕而漸漸歸平正的趨勢,哪有最晚年忽然寫出如《丘師墓誌》那種峭拔遒逸風格的道理。

《九成宮醴泉銘》

分析幾件歐體書風作品,頗有共同之點,通常表現為結體瘦長,中宮緊收,字勢欹側,略向右拓展,捺筆波腳往往多一上挑動作。這些其實是從歐體中抽象出來的特徵元素,集中在一起並加以誇張,於是能夠成為望而知之的「歐體」。客觀言之,這些元素除比較集中地見於《皇甫君碑》外,在《九成宮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中都不太顯明。《丘師墓誌》乃是集這種風格大成之作,因為特徵突出,所以很容易觀察到與歐陽詢行書《千字文》的關聯性。

《化度寺碑》

《虞恭公碑》

《張翰思鱸帖》

歐陽詢行書墨跡,除著名的《史事帖》(即《張翰思鱸帖》《卜商讀書帖》《仲尼夢奠帖》)外,還有一卷行書《千字文》。

兩件都有欹側緊結的特點,但與《史事帖》沉穩老練不同,《千字文》稍顯拘滯刻板,鑑定家對此也是見仁見智。楊仁愷斷言是歐陽詢早年所書,稱讚其達到《歐陽率更書三十六法八訣》所言「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的境界。徐邦達另有看法,他認為此卷雖有歐字的規模,但筆墨凝滯,起筆及牽絲處都欠自然,故判定為臨本。我偏向於徐先生的意見,這卷《千字文》很可能就是如《丘師墓誌》的寫手之類的人物所臨摹。

《千字文》局部

據《唐六典》弘文館條註:「貞觀元年,敕見任京官文武職事五品已上,子有性愛學書及有書性者,聽於館內學書,其法書內出。其年有二十四人入館,敕虞世南、歐陽詢教示楷法。」或許可以推想,歐陽詢在弘文館教授書法時,書寫了一卷《千字文》作為範本,今存者雖然是臨摹本,仍能看出峭拔的姿態,由此推想原作一定更加森嚴謹飭,此大約就是歐陽詢七十歲左右的書寫特徵。

弘文館中歐陽詢的弟子們將所學用於各種書寫活動,大都保留老師當年傳授的心法,所以如《丘師墓誌》《李譽墓誌》等,並不與歐陽詢後期作品如《九成宮碑》《虞恭公碑》的書寫風格同調。可以附帶一提,《皇甫君碑》樹立年代不詳,如果以歐陽詢弘文館教學時間,以及行書《千字文》為參照,大約以貞觀初年可能性為大。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相關焦點

  • 歐陽詢新出土墓誌,你可能真的沒見過!
    但在這方面最有成就的也就是「初唐四家」。歐陽詢(55~-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張翰思鱸帖 唐 歐陽詢太宗時,專門為太子率更令、為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男《宣和書譜》認為歐陽詢的書為書墨之冠。歐陽詢是因為豐碑巨碣之作才名洋海外,並還在弘文館傳授書法,高麗曾遣使請之。
  • 少見的書法老字帖,歐陽詢楷書《千字文》,你見過嗎?
    大家熟悉的歐陽詢楷書名帖,楷書方面有《九成宮》、《化度寺碑》、《皇甫誕碑》等,行書方面有《行書千字文》、《夢奠帖》、《張翰帖》、《卜商帖》等。這些經典法帖,無論是楷書還是行書,都體現出了歐陽詢挺拔險絕的個人風格。
  • 歐陽詢、虞世南書法對比:一個險勁外露,一個遒逸內斂
    可見,歐書正如清代人梁齜在《評書帖》中所言:「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險;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筆險,歐書凡險筆必力破餘地,而又通體嚴整,安頓照應,不偏不支,故其險也,勁而穩。」是以嚴謹、險勁的特點著稱的。
  • 歐陽詢一幅超凡入聖的「神帖」,這字直追王羲之,在唐朝排第三!
    而以楷書聞名天下的歐陽詢,有一件作品在唐朝排名第三,這就是他的《張翰思鱸帖》,此帖雖然寥寥數字,卻將行書寫到了登封造極的高度!這字完全直追王羲之!而反觀當代的一些歐楷名家,楷書寫得工工整整,但是行草書卻不入門,其實原因就是沒有學到歐楷的精髓!歐陽詢楷書的傳世作品當中沒有一件墨跡作品,這就導致後世再探求歐陽詢楷書筆法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偏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以在歐陽詢每一個筆畫的書寫方法上,形成了很多爭議!
  • 你不知道的歐陽詢,不止楷書天下第一,行書亦為中華十大名帖之一
    而歐陽詢在這群「神仙」之中,算是一位拔尖的人物,畢竟他可以被人們譽為「唐代書法第一人」的風流人物。歐陽詢以80多歲的高齡於貞觀年間逝世,身後傳世的墨跡有《卜商帖》、《張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等,都堪稱書法藝術的瑰寶。
  • 唐·歐陽詢化度寺碑,為佛教禪師立傳之碑
    唐·歐陽詢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簡稱《邕禪師塔銘》,別稱《青鸞白鶴帖》。唐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歐75歲書,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十一月刻。原石早佚,宋代已有翻刻本數種流傳。據吳湖帆藏本前所制的碑式還原圖,原刻正書,35行,行33字。原石久佚。宋以來翻刻本甚多。此碑無一字不佳,是歐書的第一代表作。有人把它比作晉朝王羲之正楷的化身。
  • 一次說清楚 碑和帖
    早期刻碑多不列刻字人姓名(撰人書人也都不列名),隋、唐之間,萬文韶刻字最有名,他所刻歐陽詢所寫《姚辯墓誌》和褚隧良所寫《雁塔聖教序》,是否書丹或摹勒,不得而知。此人刻字,效果很好,傳真程度較高。至於一般刻手,就很難說。世稱李邕、顏真卿的碑版,自己書丹,自己鐫刻(李邕各碑刻者黃仙鶴、付靈芝、元省己,據說都是託名的),這話難以置信。
  • 比對下歐陽詢的字,你就懂了!
    ,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點畫耳。歐陽詢楷書《心經》長卷也正是因為這些變化,我們能體會到《喪亂帖》的悲憤,《祭侄文稿》的哀痛,《寒食帖》的抑鬱,倘若沒有這些變化,那麼就屬於我們常說的「印刷體」,並不屬於書法藝術,倘若人人都將書法寫成
  • 你見過歐陽詢的這本行書碑刻《數日不拜帖》嗎?(附釋文)
    導讀歐陽詢向來是以楷書聞名於世,他的楷書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後世學書者,欲練楷書,必涉及歐陽詢,尤其是他的《九成宮醴泉銘》,是楷書最為經典之作,歐陽詢也被列為「初唐四家」以及「楷書四大家」。
  • 歐陽詢三十六法之前,王羲之時代的結字原則很簡單
    關於結字的方法,古今無數,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基本都是結字方法,張懷瓘也有專門的結字法《論用筆十法》,明朝的李淳總結了更多的結字方法,叫做《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時又有黃自元總結了《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 從歐楷四碑談歐楷書風
    四碑背景:受北朝刻碑(以碑刻、墓誌、造像、崖刻為主要表現形式)和佛教興盛的影響,碑學書法盛行。此風直至隋唐興盛不衰,進入唐朝,以皇帝帶頭,更是流行名家合作撰文寫碑的現象。民國藝術大家吳湖帆先生集歐陽詢《化度寺碑》、《九成宮碑》、《虞恭公碑》、《皇甫君碑》四碑宋拓合裝一匣,名為「四歐寶笈」。歐陽詢為「結構大師」,有《歐陽詢結體三十六法》傳世,後有仿者,如明代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代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 蔡邕、王羲之、歐陽詢書法的共性,就是借勢,這是成就書法的訣竅
    這應該就是書法的開始,蔡邕就是這種書法的鼻祖,《九勢》也就成了一眾寫字人爭相欲求的第一部書法秘籍。歐陽詢 大字陰符經勒,同樣,是用勒馬韁繩的方法,使筆畫有被勒的馬韁繩的緊繃的感覺。這種方法可以寫橫,也可以寫豎,蔡邕就說過,「橫鱗,豎勒之勢」。
  •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高清大圖賞析含釋文 墨客書院
    《九成宮醴泉銘》充分體現了歐陽詢的書法結構嚴謹、圓潤中見秀勁的特點,此碑書法,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筆畫似方似圓,結構布置精嚴,上承下覆,左揖右讓,局部險勁而整體端莊,無一處紊亂,無一筆松塌。用筆方整,緊湊,平穩而險絕。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
  • 歐陽詢給後輩的一封信,四個詞道盡楷書用筆之妙!
    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完這段,可能會有「白看」的感覺,感覺歐陽詢不知所云。就像最近有人給我文章留言,說我講的不夠詳盡,不知道看完有什麼作用。確實,書法就是這樣,意識上隔著一個臺階,看到的東西就是質的差異。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歐陽詢這句話已經把楷書該注意的到的地方都講到了。比如用筆圓正,圓為墨勻,正為中鋒,為筆畫平直。結字雖不都是中宮內縮,但一定八邊都佔滿,也就是指字形的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八個角度勻稱。
  • 「唐人楷書第一」歐陽詢與「廣大教化主」褚遂良楷書有什麼區別?
    他的字一般起筆和厚重的筆畫處用按筆,輕細及運筆迅速的筆畫運用提筆,彎鉤筆畫處邊寫邊按,撇畫則邊寫邊提。由於文字筆畫不一,而筆畫間的粗細變化與書法的節奏感又呈正相關性,因此不斷的提按變化加強了筆畫間的對比和節奏韻律褚遂良之前的大家如歐陽詢、虞世南等人也求變,但幾近暮年,力不從心,所以書法作品提按變化並不是很大,以我們熟悉的音樂來比喻的話,歐、虞的作品就像節奏舒緩的輕音樂,平靜流暢;而褚遂良的作品則是節奏跳蕩的交響樂,有平靜有高潮,跌宕起伏。
  • 歐陽詢楷書結構57例,純乾貨!
    歐陽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徵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 為什麼說田英章寫得不是歐楷?看過這些字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說田英章寫得不是歐楷?其實這種說法也是有原因的,看過這些字你就明白了:歐楷的特色是險絕,險絕奇測又不失沉穩,個性十足卻難以掌握。歐陽詢 九成宮碑而田英章老師筆下的楷書則是化險絕為平和柔美,將歐楷豐富的個性變化捨棄,這些個性變化包括包括筆畫上保留的隸書、行書甚至草書筆意,險絕奇特的構字方法。
  • 他的書法取虞世南、歐陽詢諸家,後上朔至王羲之,自成體系
    他的書法從小受歐陽詢、虞世南二位書法名家的書風影響, 而後又經魏徵的舉薦, 任職於唐太宗身邊。唐太宗是位崇尚書法且文化造詣極深的帝王, 他將王羲之奉為「盡善盡美」的書法典型, 所以褚遂良書風也受王羲之的影響極大。褚遂良的一生, 光明磊落, 成為道德品行上受人尊重的忠臣。其書法也是當時學書者的楷模, 並對後世的書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清朝無名氏寫的楷書,這字不輸歐陽詢,當代沒人能比得上!
    雖然不知道是誰寫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贗品,但它的書法非常精美,可以和當代最優秀的大師相比。今天,我們向大家介紹一部唐代傀儡韓愈的作品。整部作品都是在優秀的歐凱寫成的,這是當代人寫不到的。這是唐代韓愈假借寫的楷書《李灌墓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