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學「田楷」會誤入歧途?比對下歐陽詢的字,你就懂了!

2020-12-12 書法網

在當代書法界,田英章先生的楷書影響力很大,並且影響了一大批的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田英章先生影響力之所以這麼大,乃是因為他地書法風格,工整而秀美,非常符合當代人的審美。

但這種「審美」其實跟傳統的書法是有較大的區別的,傳統書法的特點在技法以外是深厚的學養,所以字裡行間瀰漫著豐盈的書卷氣,在字法上特別忌諱,寫成等大、統一、一成不變的樣子。

歐陽詢楷書《心經》長卷

從王羲之開始便對這種書風大加痛斥,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曾經說過: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點畫耳。

意思就是說,如果在一件作品當中字與字的大小相等,筆畫千篇一律,上下左右平齊而整齊,這樣的字屬於筆畫的堆砌,而不屬於書法,書法乃是中國的哲學,其核心就是陰陽之變,比如欹側之變、疏密之變、開合之變、大小之變等等,書法通過這些變化來表情達意,才能給作品以感情。

歐陽詢楷書《心經》長卷

也正是因為這些變化,我們能體會到《喪亂帖》的悲憤,《祭侄文稿》的哀痛,《寒食帖》的抑鬱,倘若沒有這些變化,那麼就屬於我們常說的「印刷體」,並不屬於書法藝術,倘若人人都將書法寫成「電腦體」,那麼要電腦何用?

我們簡單看幾個「田楷」與「歐楷」的字例。這些字例都是隨便找的,雖不是特別典型,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我們先看用筆上的不同,對比一下田英章與歐陽詢的「無」字!

田楷與歐楷比較

左邊為「田楷」,首先是用筆的粗細沒有變化,古人用筆的變化是極為精微的,這種精微的用筆是在不斷的訓練當中樹立的一種潛意識,所以需要今人細細探索,左邊的「無」幾乎沒有用筆的輕重變化,而右邊的歐楷則是橫重而豎輕,此外還有豎筆的方向之變,上面的空間疏密之變,左邊則沒有。

下面的四個點,在用筆上左邊是一種用筆方法,而右邊則是三種用筆法。

再來看結字,比較一下田英章與歐陽詢的「般」字:

田楷與歐楷比較

我們只看結構,田英章的「般」字是左右皆是豎直,而歐陽詢左邊向左傾,右邊除了最後一筆都向左傾,最後靠一個「捺筆」化解了這種矛盾,這就是欹側之變,就是製造矛盾而解決矛盾的能力,這一點在「田楷」裡面基本看不到。

再來看整體,高明的書法作品懂得「因字附型」,而「田楷」則是轉如算子:

田英章楷書

先看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在用筆上比「田楷」變化更多。

九成宮碑

再看一個《曹全碑》:

曹全碑

我們不多解釋,稍微有一點書法常識的人都能辨別清楚。那很多人會問,為什麼「田楷」不好,而那麼多人喜歡呢?難道好書法不是符合大眾的審美的麼?這是因為當代人缺乏美譽,缺乏對於書法最基本的審美。關於這一點,我們以後再談。

學習歐楷,要勤於臨帖,而對於歐陽詢而言,最為成熟且字數較少,並且字字經典的作品莫過於他的歐楷《心經》了,常常抄寫《心經》具有積累功德的作品,下面這部歐陽詢的《心經》字字精穩,無絲毫習氣,當你將這件作品臨摹多變,才能真正體會到歐陽詢楷書的魅力!

歐陽詢楷書《心經》長卷

此《心經》只有拓本剪裱本傳世,非常便於用「抄經紙」臨摹學習,如今,我們將這件歐陽詢的楷書《心經》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複製,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清晰,且極為精彩。

歐陽詢楷書《心經》長卷

欲購歐陽詢此楷書《心經》,請點擊下面惠購:

歐陽詢楷書《心經》長卷

相關焦點

  • 書法為啥不能學「田楷」,聽聽專家怎麼說!
    「田楷」這個稱謂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起來的,甚至比「顏楷」、「歐楷」、「柳楷」都火,後來考察了下「田楷」是指田蘊章和田英章寫的楷書,因為影響力巨大,學習的人比較多,才被稱之為了「田楷」。其實田蘊章先生跟田英章的字差別還是很大的,在為人為學方面,也所有不同。所以本文說的只是田英章的楷書.從此似乎形成了一個門派。
  • 歐楷、顏體、柳體、田楷懸針豎哪些不一樣,他們筆法不同在哪裡?
    歐陽詢九成宮裡面所以寫好每一個書體的最基本的就是你要懂得它們的基本筆法,每一筆要怎麼去寫,首先我們來聊聊歐楷的懸針豎,歐陽詢的筆法要穩健,他寫出來的懸針豎,簡單直接,最要注意的就是要在豎的開頭筆尖稍頓的時候寫出一個乾淨的角
  • 歐陽詢一幅超凡入聖的「神帖」,這字直追王羲之,在唐朝排第三!
    而以楷書聞名天下的歐陽詢,有一件作品在唐朝排名第三,這就是他的《張翰思鱸帖》,此帖雖然寥寥數字,卻將行書寫到了登封造極的高度!這字完全直追王羲之!很多人學習歐陽詢的楷書,始終會有一個板滯、呆板的弊病,明清以來許多擅長歐楷的名家,在行書和草書領域當中便沒有什麼成就,其實這是並沒有把握住歐楷的精髓!
  • 看過這些字你就明白了
    其實這種說法也是有原因的,看過這些字你就明白了:歐楷的特色是險絕,險絕奇測又不失沉穩,個性十足卻難以掌握。歐陽詢 九成宮碑而田英章老師筆下的楷書則是化險絕為平和柔美,將歐楷豐富的個性變化捨棄,這些個性變化包括包括筆畫上保留的隸書、行書甚至草書筆意,險絕奇特的構字方法。
  • 歐陽詢新出土墓誌,你可能真的沒見過!
    歐陽詢(55~-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張翰思鱸帖 唐 歐陽詢太宗時,專門為太子率更令、為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男《宣和書譜》認為歐陽詢的書為書墨之冠。歐陽詢是因為豐碑巨碣之作才名洋海外,並還在弘文館傳授書法,高麗曾遣使請之。
  • 「田楷」不被書法界認可的主要原因,是基於一種嫉妒心理嗎?
    在當今書法界,有一種現象,那就是學楷者總是繞不過去」田楷「,提到」田楷「很多朋友都知道,就是以田英章、田蘊章為代表的一種楷書,而這種楷書最大的特點就是規範嚴整,法度嚴謹,最重要的一點是,由于田門弟子眾多,」田楷「得以廣泛傳播,並且以一種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佔領了市場,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
  • 你不知道的歐陽詢,不止楷書天下第一,行書亦為中華十大名帖之一
    歐陽詢歷經三朝,這些人生經歷與他美學思想的形成息息相關。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人。祖父歐陽頒曾為南梁直閣將軍,父歐陽紇曾任南陳廣州刺史和左衛將軍等職。在他12、3歲時,家裡突遭變故。其父歐陽紇因才高權重受到陳宣帝的猜忌,被逼起兵造反,結果兵敗被殺,並株連家族滿門抄斬。歐陽詢從一個富家公子轉瞬成為亡命之人。
  • 少見的書法老字帖,歐陽詢楷書《千字文》,你見過嗎?
    今天呢,上面這些帖咱們都不說,給大家欣賞一份少見的書法老字帖,歐陽詢的楷書《千字文》,各位朋友們看一下,這種風格的歐陽詢,你見過嗎?我在第一眼看到這本字帖的時候,還曾懷疑過這本字帖的真實性。看慣了《九成宮》那種凌厲的風格,很難將這種《千字文》的味道和歐陽詢聯繫在一起。
  • 歐陽詢:這一碑一帖,不是我寫的……
    李譽墓誌志蓋 其中貞觀八年(六三四)《李譽墓誌》篆蓋「唐故左光祿大夫上柱國德廣郡公李公之墓志銘」凡二十字,我友淳石齋主人田振宇兄取與歐陽詢存世碑額篆書比勘
  • 「唐人楷書第一」歐陽詢與「廣大教化主」褚遂良楷書有什麼區別?
    其三,從褚遂良早期的兩個碑刻作品的風格中可以看到與歐陽詢類似的北碑的痕跡,歐陽詢與褚亮是舊友且曾執教於弘文館,故褚遂良或多或少會受到歐陽詢的影響。而後期其作品完全沒有被所學書風禁錮住,獨闢蹊徑,到《雁塔聖教序》時期,褚遂良前期碑刻的風格一掃而光,完全呈現出一種區別於歐體且富於變化的新風格,體現出很強的創新性。其四,兩人書法成熟期的作品風格完全相反,歐體為研究褚體風格樹立了一個參照物。
  • 你見過歐陽詢的這本行書碑刻《數日不拜帖》嗎?(附釋文)
    導讀歐陽詢向來是以楷書聞名於世,他的楷書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後世學書者,欲練楷書,必涉及歐陽詢,尤其是他的《九成宮醴泉銘》,是楷書最為經典之作,歐陽詢也被列為「初唐四家」以及「楷書四大家」。
  • 歐陽詢給後輩的一封信,四個詞道盡楷書用筆之妙!
    今天講一則歐陽詢寫給一個晚輩的用筆秘訣。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思靜慮。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俱備;長短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又不可瘦,瘦當枯形,復不可肥,肥即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此是最要妙處。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詢書付善奴授訣。
  • 歐陽詢三十六法之前,王羲之時代的結字原則很簡單
    關於結字的方法,古今無數,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基本都是結字方法,張懷瓘也有專門的結字法《論用筆十法》,明朝的李淳總結了更多的結字方法,叫做《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時又有黃自元總結了《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 歐陽詢、虞世南書法對比:一個險勁外露,一個遒逸內斂
    歐陽詢——驚奇跳駿 險勁外露書風特點歐陽詢的書法,史稱:「....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人得其尺牘文字,鹹以為楷範焉。高麗甚重其書,嘗譴使求之。高祖嘆曰:『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彼觀其跡,固謂其形魁梧耶!』」。歐陽詢吸取諸家之長,融會貫通,創建了自己獨特的書風,在唐初的影響非常大。
  • 12張圖說清:歐陽詢楷書間架結構《三十六法》,自己摸索不下三年
    作為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楷書練習的人非常之多,面臨同樣的困惑,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其實唐代的歐陽詢不僅是書法大家,而且是難得的書法理論家,他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撰寫了楷書結構《三十六法》等系列著作,比較全面的闡述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記歐體楷書的間架結構,就用歐陽詢楷書結構《三十六法》即可,歐楷的全部間架結構規律,全部包含其中!
  • 蔡邕、王羲之、歐陽詢書法的共性,就是借勢,這是成就書法的訣竅
    蔡邕也說過,「力在字中,下筆用力」這樣的話。衛夫人也有類似的說法,「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可是明董其昌說:「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他是說,寫字難在筆力遒勁,但是筆力遒勁不是用筆剛直力大強盛這樣的。唐林蘊說得更直接一點,「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那麼說,書法的這個力從哪裡來呢?
  • 田英章常用硬筆字帖欣賞,600個硬筆行書寫法演示,寫好字的首選
    他是學得二王、歐陽詢、趙孟這一路。所以他的字脫胎於軟筆顏體,渾厚有力,瀟灑健逸。學書法多看看幾位書法家的字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就好,其實吳玉生、顧仲安、盧中南、田英章等等只要是正兒八經練書法的書法家的字都可以學學。
  • 王羲之、歐陽詢和顏真卿的用筆,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這個方面!
    書法在古代是一門備受歡迎的技藝,古人在這個方面,曾下過很大的功夫。清朝的解縉在《春雨雜述》中這樣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鍾丞相入抱犢山十年,木石盡黑。趙子昂國公十年不下樓。巎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罷,寫一千字才進膳。唐 太宗皇帝簡板馬上字,夜半起把燭學《蘭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