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書法界,田英章先生的楷書影響力很大,並且影響了一大批的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田英章先生影響力之所以這麼大,乃是因為他地書法風格,工整而秀美,非常符合當代人的審美。
但這種「審美」其實跟傳統的書法是有較大的區別的,傳統書法的特點在技法以外是深厚的學養,所以字裡行間瀰漫著豐盈的書卷氣,在字法上特別忌諱,寫成等大、統一、一成不變的樣子。
從王羲之開始便對這種書風大加痛斥,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曾經說過: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點畫耳。
意思就是說,如果在一件作品當中字與字的大小相等,筆畫千篇一律,上下左右平齊而整齊,這樣的字屬於筆畫的堆砌,而不屬於書法,書法乃是中國的哲學,其核心就是陰陽之變,比如欹側之變、疏密之變、開合之變、大小之變等等,書法通過這些變化來表情達意,才能給作品以感情。
也正是因為這些變化,我們能體會到《喪亂帖》的悲憤,《祭侄文稿》的哀痛,《寒食帖》的抑鬱,倘若沒有這些變化,那麼就屬於我們常說的「印刷體」,並不屬於書法藝術,倘若人人都將書法寫成「電腦體」,那麼要電腦何用?
我們簡單看幾個「田楷」與「歐楷」的字例。這些字例都是隨便找的,雖不是特別典型,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我們先看用筆上的不同,對比一下田英章與歐陽詢的「無」字!
左邊為「田楷」,首先是用筆的粗細沒有變化,古人用筆的變化是極為精微的,這種精微的用筆是在不斷的訓練當中樹立的一種潛意識,所以需要今人細細探索,左邊的「無」幾乎沒有用筆的輕重變化,而右邊的歐楷則是橫重而豎輕,此外還有豎筆的方向之變,上面的空間疏密之變,左邊則沒有。
下面的四個點,在用筆上左邊是一種用筆方法,而右邊則是三種用筆法。
再來看結字,比較一下田英章與歐陽詢的「般」字:
我們只看結構,田英章的「般」字是左右皆是豎直,而歐陽詢左邊向左傾,右邊除了最後一筆都向左傾,最後靠一個「捺筆」化解了這種矛盾,這就是欹側之變,就是製造矛盾而解決矛盾的能力,這一點在「田楷」裡面基本看不到。
再來看整體,高明的書法作品懂得「因字附型」,而「田楷」則是轉如算子:
先看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在用筆上比「田楷」變化更多。
再看一個《曹全碑》:
我們不多解釋,稍微有一點書法常識的人都能辨別清楚。那很多人會問,為什麼「田楷」不好,而那麼多人喜歡呢?難道好書法不是符合大眾的審美的麼?這是因為當代人缺乏美譽,缺乏對於書法最基本的審美。關於這一點,我們以後再談。
學習歐楷,要勤於臨帖,而對於歐陽詢而言,最為成熟且字數較少,並且字字經典的作品莫過於他的歐楷《心經》了,常常抄寫《心經》具有積累功德的作品,下面這部歐陽詢的《心經》字字精穩,無絲毫習氣,當你將這件作品臨摹多變,才能真正體會到歐陽詢楷書的魅力!
此《心經》只有拓本剪裱本傳世,非常便於用「抄經紙」臨摹學習,如今,我們將這件歐陽詢的楷書《心經》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複製,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清晰,且極為精彩。
欲購歐陽詢此楷書《心經》,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