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高清大圖賞析含釋文 墨客書院

2021-01-10 墨客書院
後臺回復【公開課】即可獲取90節書法公

《九成宮醴泉銘》 原碑石在陝西麟遊九成宮

《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撰文,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碑高2.7米,厚0.27 米,上寬0.87米,下寬0.93米, 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 今石尚存,但剜鑿過多,已非原貌。傳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舊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碑身和碑首連成一體,碑首有六龍纏繞。正面隸書「九成宮醴泉銘」六個大字。碑座已經破損。

陝西省麟遊縣在西安西北160公裡處,隋朝在這裡修建了避暑離宮仁壽宮,唐朝改建為九成宮。當時長安城水源睏乏,宮中用水全靠從河道裡「以輪汲水上山」。公元632年,李世民在九成宮四城之陰散步時,發現有一塊地皮比較溼潤,用杖疏導便有水流出。於是掘地成井,命名為「醴泉」,意思是水跟美酒一樣香甜。大家極為高興,認為是祥瑞之兆。於是由魏徵撰寫銘文,歐陽詢執筆寫字,匠工刻於石上。魏徵銘文記述了九成宮建築的宏偉,唐太宗功業的偉大,醴泉發現的經過,以及它象徵祥瑞的意義。特別的是, 銘文後半部,它是魏徵發揮的治國安邦的政治主張,至今猶有借鑑價值。「黃屋非貴,天下為憂」,「居高思墜,持滿戒溢」的名句就出於此碑。

《九成宮醴泉銘》充分體現了歐陽詢的書法結構嚴謹、圓潤中見秀勁的特點,此碑書法,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筆畫似方似圓,結構布置精嚴,上承下覆,左揖右讓,局部險勁而整體端莊,無一處紊亂,無一筆松塌。用筆方整,緊湊,平穩而險絕。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九成宮醴泉銘》用筆慎重、嚴謹,沒有過分的表現,被視為「楷書法的極則」,也就是說是楷書研究的出發點、終點站,是歷代學書者的楷模。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七十五歲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書法水平,《宣和書譜》譽之為「翰墨之冠」,趙孟說:「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唐九成宮醴泉銘》,作者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縣)人,青年時曾為道士,後參加隋末李密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起義失敗後,投奔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魏徵成為重要輔臣,以直諫知名,官至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拜太子大師,卒溢文貞。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

《醴泉銘》的書寫者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人。仕隋為太常博士,唐太宗時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男。他是著名的書法家,尤工於楷書,《宣和書譜》稱:「詢工書為翰墨之冠」,所書《醴泉銘》為其代表作之一。後人亦稱他為歐陽率更。

「九成宮」遺址,在今陝西麟遊縣城西2.5公裡,原為隋之「仁壽宮」,唐貞觀五年(631)加以擴建,更名「九成宮」,並置禁苑、武庫及宮寺。「九成」之意:「成」訓「重」,「九」訓「多」,「九成」形容多層,高峻。「銘」,文體之一,多用韻語,如作山川、宮室、器物之銘前面多用散文敘述,然後是韻語銘文。《九成宮醴泉銘》撰作和書寫於唐貞觀六年(632)夏曆四月,全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宋曾鞏在《九成宮醴泉銘·跋》中稱:「九成宮乃隋之仁壽宮也,魏為此銘,亦欲太宗以隋為戒,可以見魏之志也」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分頁欣賞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釋文

【正文】九成宮醴泉銘,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釋文)「九成宮」,唐宮名,在陝西省麟遊縣西,原為仁壽宮,唐太宗貞觀五年重修,為避暑之所,以山有九重,更名為九成,甘美之甜水謂之醴泉。銘者,自銘也,自銘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後世者也。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子魏徵奉皇帝詔書撰文。

【正文】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巖竦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臺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過澗,窮泰極奢,以人從欲,良足深尤。至於炎景流金,無鬱蒸之氣;微風徐動,有悽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 (釋文)貞觀六年夏曆四月,皇帝到九成宮避暑。這九成宮就是原來隋朝的仁壽宮。它高聳的覆壓山巒,淳蓄的池水截斷山谷。楹柱跨水相連,庭闕分巖相向。高閣長廊排成圍,棟宇臺榭輪奐錯落。仰視它仿佛高若千丈,向下看則幽巖大谷深險萬尺。那些鑲飾的珍珠美玉使它金碧輝煌,其光芒衝射雲霞使日月失色。炫耀這種移山過澗之力,驕橫奢侈之極,累及民眾而放縱私慾,想來真是深深的罪過。到了酷暑炎陽時,幾無逼人窒息的熱氣;微風緩緩拂來,覺有清涼之爽。這的確是怡養身心的勝美之處。即使是漢武帝時的甘泉宮也不能超出其右。

【正文】皇帝爰在弱冠,經營四方。逮乎立年,撫臨億兆。始以武功壹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東越青丘,南逾丹徼 ,皆獻琛奉贄,重譯來王。西暨輪臺,北拒玄闕,並地列州縣,人充編戶,氣淑年和,邇安遠肅,群生鹹遂,靈貺畢臻。雖藉二儀之功,終資一人之慮,遺身利物,櫛風沐雨,百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甚禹足之胼胝。針石屢加,腠理猶滯。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請建離宮,庶可怡神養性。聖上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產,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隋氏舊宮,營於曩代,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於是斫雕為樸,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茸其頹壞,雜丹墀以砂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茅茨續於瓊室。仰觀壯麗,可作鑑於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於後昆。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釋文):我主在二十歲時,就徵討四方,到而立之年就作為君王安撫民眾了,起初是以武力之功平定統一了四海,而最終用禮樂教化安撫各邦。東到青丘之國,南抵丹徼之地,都有珍奇寶物等貢品獻上,且有譯官陪同前來朝拜;西及輪臺,北至玄闕,合併之後又列置州縣,並將眾多百姓編定戶籍。時吉年順,四方太平,人們都安定歸依,神靈也賜福而至。雖說有賴於天地的功德,但最終還是靠皇帝一個人的謀劃而成。他捨身利國,且不避風雨,奔波勞苦,一心為民,憂勞成疾,以致身衰體弱,瘦如唐堯,手足之繭厚似夏禹,儘管常以針灸治療調理,但仍舊氣血不舒。遷居京城宮中以來,出於常常苦於暑熱之由,群臣建議為他建造離宮,希望能使他怡養心神。但聖上愛惜百姓和國家的財力,執意拒絕不從,認為這仁壽舊宮雖建於昔日,棄之不用太可惜,毀而重建又太勞民,此事還是沿用既成為好,無需重改再造。於是去除雕飾變為質樸,刪減再刪減,將那過分奢侈的都去掉。接著再修葺那些坍塌之處,摻和沙土填補破損的玉潔冰清臺階,用泥土彌補牆壁的缺損處,漢白玉砌成的石階與土階相接,宮室屋頂的缺漏處用茅草來續補。仰視宮殿的壯闊富麗,可將以往(奢侈誤國)作為歷史的借鑑;俯看如今的樸實儉約,又足以為子孫後代留下訓誡。正所為至人不求有所為(順應自然),至聖也不求有所作(不勞民興作),前人已盡力做成的,今人只須繼用其成。

【正文】然昔之池沼,鹹引谷澗,宮城之內,本乏水源,求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聖心懷之不忘。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上及中宮歷覽臺觀,閒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度於雙闕,貫穿青瑣,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蕩瑕穢。可以導養正性,可以澄瑩心神。鑑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將玄澤之常流。匪唯乾象之精,蓋亦坤靈之寶。謹案:《禮緯》云:「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得禮之宜,則醴泉出於闕庭」。《鶡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醴泉出」。《瑞應圖》曰:王者純和,飲食不貢獻,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東觀漢記》曰:「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師,飲之者,痼疾皆愈」。然則神物之來,實扶明聖,既可蠲茲沉痼,又將延彼遐齡。是以百闢卿士相趨動色。我後固懷撝挹,推而弗有。雖休勿休,不徒聞於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於當今。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豈臣之未學所能丕顯?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不可使國之盛美,有遺典策。敢陳實錄,爰勒斯銘。其詞曰: (釋文):然而原來的池塘水沼,都引自山澗,宮中本來沒有水源,盡力求取也得不到的就是這水,這已不是人力所能解決的事,故而皇帝常惦記在心。四月初一(甲申日)至四月十六日(已亥日),聖上到皇后的住處遊覽亭臺樓閣,閒步走至西城北面時,在一座高閣下面駐足不前。他俯身觀察石土,微略感到溼潤,於是便用手杖去疏鑿隨即竟有一股泉水湧出。於是便製成石檻將泉眼護住,然後又將泉水導入水渠。這泉水清澈如鏡,味如甜酒。泉水向南流入丹霄樓右側,向東又流經宮殿前的闕門,如練帶縈繞,貫穿著整個九成宮,它激起清爽的波浪,衝走往日的汙穢。(這泉水)可以使性情通達平正,可以使心神澄明純淨,可以照映萬物之形,並滋潤其生長,如同聖上的深恩德澤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上天的精華,也是大地的靈物。據《禮緯》書中說:「如果君王用刑治罪能恰如其分,封功行賞也不偏不倚,得與周禮相符合,那麼,醴泉便會出現」。《鶡冠子》上說:「聖人的恩德,如能上達天宇,下臨大地,中及萬物生靈,那麼,醴泉便會出現」。《瑞應圖》上說:「君王仁善謙和,飲食儉樸(不食進貢之物),就會有醴泉出現,飲用者可以長壽」。《東觀漢記》中載:「光武帝中元元年,京城出現(首都洛陽)出現醴泉,飲用者連積久難治的病都痊癒了」。那麼,醴泉這一種神賜之物的出現,實際是為了扶助聖主明君,它既可免君王的陳年舊疾,又能使長壽。所以,王侯公卿們都喜形於色,奔走相告。但我主深懷謙退之心,推說自己並無如此聖德。雖有善政而不恃傲;遇有祥兆而心存謹慎。這是記取了隋朝奢侈誤國的經驗教訓。這一切當是上帝的玄奧旨意,天子的善美之德,哪是我的淺陋之學所能表述清楚的,但因我的職責在於記言書事,不能使國家的盛美之事遺漏於典集之外,才冒昧陳詞據實著錄,因而撰寫了這篇銘文,並鐫刻上石。

【正文】其詞曰:惟皇撫運,奄壹寰宇,千載膺期,萬物斯睹,功高大舜,勤深伯禹,絕後承前,登三邁五。握機蹈距,乃聖乃神,武克禍亂,文懷遠人。書契未紀,開闢不臣。冠冕並襲,琛贄鹹陳。大道無名,上德不德,玄功潛運,幾深莫測。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靡謝天功,安知帝力。上天之載,無臭無聲。萬類資始,品物流形。隨感變質,應德效靈。介焉如響,赫赫明明。雜沓景福,葳蕤繁祉。雲氏龍官,龜圖鳳紀。日含五色,烏呈三趾。頌不輟工,筆無停史。上善降祥,上智斯悅。流謙潤下,潺湲皎潔。萍旨醴甘,冰凝鏡澈。用之日新,挹之無竭。道隨時泰,慶與泉流。我後夕惕,雖休弗休。居崇茅宇。樂不般遊。黃屋非貴,天下為憂。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念茲在茲,永保貞吉。兼太子率更令、渤海男臣歐陽詢奉敕書。 (釋文):頌詞說:當今皇帝據有運數,一統天下,受命於天,這是千年的定數,世間萬物都目睹這一現實。他功績高於大舜,他勤勉盡過大禹。可謂承其前導,絕其後繼,甚至超過了三皇五帝。他善於把握時機,並遵循客觀規律,堪稱既聖明又神武。以武力克平戰亂,以禮儀詩書招服四方。史書從未記載過像這樣能開疆拓土徵服四方的皇帝。所以他能稱皇並獲得讚譽和擁戴,四方獻給他的珍寶多而且多。大道是難以命名的,最高的德操並不表現在形式上,它的深玄之功和潛在的運行規律可謂高深莫測。我們鑿井得水,耕田得食,不懂得感謝上天之功德,又怎知帝王的作用。上天所運行承載之道,悄無聲息,但萬類藉此生成,眾生流布成形,都隨感應而發生質變。順應上德,方見靈驗,道於我雖有間隔,但似聞聲響,似見光明。洪福紛來,如繁盛的草木。皇帝及百官,皆穿戴著繡有雲、龍、龜、鳳圖案的冠袍以示吉祥。而豔陽也蘊五彩之光,金烏更呈三足之瑞,頌辭不斷詠來,史官不停地記錄。完美至善的醴泉帶著祥瑞降臨人間,明主賢臣皆大歡喜。醴泉依水性而流布大地,滋潤著萬物,它潺湲清澈,如萍實般甘甜,每天飲用都覺新鮮,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昌明的時代與大道相伴隨,奔流的泉盈滿福慶。我主戒懼不怠,雖有善行而不自恃。居住崇尚簡陋,享樂則不喜逸欲放縱。身居帝王之貴卻不以為貴,而總以天下百姓之憂為憂。他人喜歡浮華與外飾,而我獨取那樸實,這意在回歸淳樸,用質樸取代文飾。身體在高處,應想到墜落的危險,端著盛滿水的容器須提防溢出。於此念念不忘,方能永保中正祥和。 兼太子率更令、渤海男,臣歐陽詢奉皇帝詔書書錄。

文章整合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天下第一銘:《九成宮醴泉銘》
    2 被尊為「三絕」碑九成宮醴泉銘碑,因魏徵文辭簡潔深刻、立意高遠,歐陽詢剛勁險峻、法度森嚴的書法,加之刻工刀法傳神、技藝精湛,被尊為「三絕」碑。《九成宮醴泉銘》的撰文者魏徵是一代名臣良相,是我國初唐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傑出的歷史學家。
  • 《九成宮醴泉銘》第212字:琛
    琛在《九成宮醴泉銘》裡有兩個,兩個字的寫法基本相同。不同點主要有三個:一、第一個字中王的豎和上橫不接,第二個字中豎和橫實接。二、第一個字的禿寶蓋左點右倒角度大,撇起筆高於橫,第二個字左點方起鈍收,右倒角度小,撇起筆低於橫。
  • 《九成宮醴泉銘》81字殘缺之第21個缺字「姓」
    #我是楷書小李,今天對《九成宮醴泉銘》81字殘缺中的第21個缺字「姓」字進行補寫。(文後有視頻)首先我們看一下《九成宮醴泉銘》裡面殘缺的「姓」字和楷書小李意臨的「姓」字。現在我們對「姓」進行一個補寫和解析:在《九成宮醴泉銘》的碑文裡「姓」字只有一個,所以對於同個字來說沒有對比也沒有差異化的處理,而且這個「姓」字以及完全缺失,補寫也是非常困難,因此我們在補寫「姓」字的時候也是做了一番思考的,我們把「姓」字分成一個「女」字和一個「生」字,然後參考其他含「女」或「生」
  • 你見過歐陽詢的這本行書碑刻《數日不拜帖》嗎?(附釋文)
    導讀歐陽詢向來是以楷書聞名於世,他的楷書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後世學書者,欲練楷書,必涉及歐陽詢,尤其是他的《九成宮醴泉銘》,是楷書最為經典之作,歐陽詢也被列為「初唐四家」以及「楷書四大家」。
  • 《九成宮醴泉銘》81字殘缺之第55個缺字「象」
    我是楷書小李,今天對《九成宮醴泉銘》81字殘缺中的第55個缺字「象」字進行臨寫、對比和解析。首先我們看一下《九成宮醴泉銘》裡面殘缺的「象」字和楷書小李意臨的「象」字。現在我們對「象」進行一個臨寫和解析:在《九成宮醴泉銘》的碑文裡「象」字只有一個,原帖中的「象」字上半部分是清楚的,它的下半部分已經完全缺失了,所以對於同個字來講沒有對比也沒有差異化的處理,我們只能根據歐陽老先生用筆的特點及其可見的殘餘部分進行了理解,然後根據同類型字進行補寫意臨。
  • 《九成宮醴泉銘》81字殘缺之第73個缺字「知」
    九成宮81字殘缺我是楷書小李,今天對《九成宮醴泉銘》81字殘缺中的第73個缺字「知」字進行臨寫、對比和解析。楷書小李臨帖原帖現在我們對「知」進行一個臨寫和解析:在《九成宮醴泉銘》的碑文裡「知」字只有一個,所以對於同個字來講沒有對比也沒有差異化的處理,「知」字的大部分是清楚的,只有一小部分殘缺,雖然缺失,但是還是能隱隱約約看出來一點筆形
  • 歐陽詢新出土墓誌,你可能真的沒見過!
    歐陽詢(55~-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張翰思鱸帖 唐 歐陽詢太宗時,專門為太子率更令、為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男《宣和書譜》認為歐陽詢的書為書墨之冠。歐陽詢是因為豐碑巨碣之作才名洋海外,並還在弘文館傳授書法,高麗曾遣使請之。
  • 《九成宮》,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代書家歐陽詢七十六歲時所書,碑石於貞觀六年(六三二)鐫立,存陝西省麟遊縣九成宮遺址,魏徵撰文並署名在前,歐陽詢署名在後。碑高247cm,寬120cm。楷書碑文二十四行,滿行五十字。此碑歷來被奉為「歐體」重要代表作而為後世稱讚。明陳繼儒論曰:「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
  • 陝西省書協名譽主席李成海先生一行調研「離宮之冠九成宮」
    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修復擴建,更名為「九成宮」,「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層」,言其高大。唐高宗時曾一度改名為「萬年宮」,意指頤和萬壽,後又恢復原名。唐朝魏徵撰寫、歐陽詢手書《九成宮醴泉銘》,立一石碑。此碑銘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甚大。
  • 你不知道的歐陽詢,不止楷書天下第一,行書亦為中華十大名帖之一
    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碑》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歐陽詢歷經三朝,這些人生經歷與他美學思想的形成息息相關。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人。祖父歐陽頒曾為南梁直閣將軍,父歐陽紇曾任南陳廣州刺史和左衛將軍等職。在他12、3歲時,家裡突遭變故。其父歐陽紇因才高權重受到陳宣帝的猜忌,被逼起兵造反,結果兵敗被殺,並株連家族滿門抄斬。歐陽詢從一個富家公子轉瞬成為亡命之人。
  • 歐陽詢:這一碑一帖,不是我寫的……
    ,發現「唐」「故」「柱」「國」「之」「公」「銘」等字篆法高度一致,於是撰《從篆蓋論〈李譽墓誌〉確為歐陽詢真筆》,雖然樣本有限難於定讞,但考察角度新穎,亦能備一說。歐陽詢亦卒於同年,雖然不乏好事之徒將此墓誌標舉為歐陽詢最晚年的作品,理性研究者仍只稱其為學歐上乘之作。
  • 歐陽詢、虞世南書法對比:一個險勁外露,一個遒逸內斂
    歐陽詢——驚奇跳駿 險勁外露書風特點歐陽詢的書法,史稱:「....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人得其尺牘文字,鹹以為楷範焉。高麗甚重其書,嘗譴使求之。高祖嘆曰:『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彼觀其跡,固謂其形魁梧耶!』」。歐陽詢吸取諸家之長,融會貫通,創建了自己獨特的書風,在唐初的影響非常大。
  • 選擇繁體字還是簡體字也是個問題,九成宮臨帖第67個缺字「屬」
    楷書小李 九成宮81自殘缺我是楷書小李,今天對《九成宮醴泉銘》81字殘缺中的第67個缺字「屬」字進行臨寫、對比和解析。楷書小李臨帖九成宮原帖現在我們對「屬」進行一個臨寫和解析:在《九成宮醴泉銘》的碑文裡「屬」字只有一個,所以對於同個字來講沒有對比也沒有差異化的處理,「屬」字的大部分已經殘缺,我們只能根據歐陽老先生用筆的特點及其可見的殘餘部分進行了理解
  • 比對下歐陽詢的字,你就懂了!
    我們先看用筆上的不同,對比一下田英章與歐陽詢的「無」字!再來看結字,比較一下田英章與歐陽詢的「般」字:田英章楷書先看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在用筆上比「田楷」變化更多。學習歐楷,要勤於臨帖,而對於歐陽詢而言,最為成熟且字數較少,並且字字經典的作品莫過於他的歐楷《心經》了,常常抄寫《心經》具有積累功德的作品,下面這部歐陽詢的《心經》字字精穩,無絲毫習氣,當你將這件作品臨摹多變,才能真正體會到歐陽詢楷書的魅力!
  • 唐代九成宮考古:「粉壁塗泥」見證唐太宗力戒豪奢
    考古人員發現大量散落白灰牆皮殘塊,對比隋代遺留刻有精美圖案的石材,推測應是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在建築上的反映,為著名的「天下第一楷書」《九成宮醴泉銘》中記載「間粉壁以塗泥」的歷史見證。」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宣布,中斷了25年的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發掘後又有新收穫。
  • 「唐人楷書第一」歐陽詢與「廣大教化主」褚遂良楷書有什麼區別?
    褚遂良出生於江南著名的官宦世家,精於書法,學識淵博,其書法初學史陵,融匯虞世南、歐陽詢書法於一體,晚年取法王羲之,承襲古制,不斷創新,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以晚期的《雁塔聖教序》最負盛名。歐陽詢也是唐代書法大家,比褚遂良稍早,與褚亮處於同一時代,其楷書極具章法被後人稱為「歐體」,其書名遠揚海外,代表作品為《九成宮醴泉銘》。
  • 歐陽詢一幅超凡入聖的「神帖」,這字直追王羲之,在唐朝排第三!
    歐陽詢楷書的傳世作品當中沒有一件墨跡作品,這就導致後世再探求歐陽詢楷書筆法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偏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以在歐陽詢每一個筆畫的書寫方法上,形成了很多爭議!跟歐陽詢的楷書最為接近的一部行書經典,並不是這件《張翰思鱸帖》,而是他的《行書千字文》,此作無論是筆法,還是結字的變化技巧跟歐陽詢的楷書完全是一脈相承。
  • 參考同類型字差異化處理,九成宮第61個缺字解析
    楷書小李 九成宮81字殘缺我是楷書小李,今天對《九成宮醴泉銘》81字殘缺中的第61個缺字「疾」字進行臨寫、對比和解析。#歐楷首臨九成宮#首先我們看一下《九成宮醴泉銘》裡面殘缺的「疾」字和楷書小李意臨的「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