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垃圾投放點異味?上海一些小區,開始嘗試變廢為寶,將溼垃圾製成除臭劑。
7月1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獲悉,隨著夏天到來,氣溫上升,垃圾桶內的溼垃圾腐敗後會產生難聞的氣味,而夏季垃圾投放點異味控制一直是居民關注的熱點問題。新修訂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區、達標(示範)街鎮(鄉、工業區)綜合考評辦法(2020年版)》,也將垃圾投放點異味控制納入測評項目中。
藍東居委將溼垃圾製成了除臭劑,用來消除垃圾投放點的異味。 本文圖片均為「綠色上海」微信公號 圖
在浦東的一個小區,居民就地取材,將溼垃圾製成了除臭劑,用來消除垃圾投放點的異味。浦東新區塘橋街道的藍東居委使用了一種以溼垃圾為原料的環保酵素除臭劑,用於去除垃圾箱房的異味,使用後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據居委環保志願者介紹,這是一種純天然的酵素除臭劑,工作人員將溼垃圾中的菜根菜葉、果皮果核放置在發酵容器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紅糖和水,經過3個月的自然發酵後製成。這種天然的除臭劑既有壓制臭味的效果,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同時也給溼垃圾資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藍東居委將溼垃圾製成了除臭劑,用來消除垃圾投放點的異味。
在松江區葉榭鎮井凌橋村的「小花園」中,則隱藏著一座溼垃圾處置站。這是葉榭鎮首個試點專吃溼垃圾的「大胃王」——厭氧沼氣池資源化利用處置站。
該處置站的地面佔地面積為130平方米,由三個罐體組成,其中厭氧處理池120立方米,貯肥池8立方米,均埋在地下,每天負責處置兩個村近1噸溼垃圾。溼垃圾被投入到地下密封的發酵池內,嚴格按照水、菌和有機物比例調試發酵性細菌,最後轉換為清潔能源甲烷和肥田用的有機發酵液,相比以前自然發酵的積肥漚制,厭氧沼氣池處理溼垃圾速度大大提升。
松江區葉榭鎮井凌橋村的溼垃圾處置站。
在該處置站,1噸溼垃圾可產生三種產品,主要有15立方米沼氣,目前通過鋪設的臨時管線供附近四家農戶使用;其次是400到500公斤沼液,通過手搖泵按壓打出,供村民澆灌農田使用;最後還有少量沼泥。
處置站每天負責處置兩個村近1噸溼垃圾。
如果按照村收、鎮運、區處理的模式,松江區的溼垃圾處置費650元/噸,運費132元/噸計算,處理成本在782元/噸左右,而目前的沼氣池加上脫硫裝置等全部設備,基本是一次性投入,共計37萬元,按照最低使用年限10年、每天一噸計算,處理成本在100元/噸左右,大大降低了收運處置費,也使溼垃圾「變廢為寶」得到了資源化利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