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無精打採,陷入「職業倦怠期」,3種方法助你擺脫失業危機

2020-12-09 浮熙若雲

每天無精打採,不想去上班;坐在崗位上,看著手頭工作發呆,完全不想做事;碰見同事,也只是簡單的寒暄,失去了聊天的熱情;部門會議,你一言不發,也很難把領導的指令放在心上;到了下班時間,你只想飛回家,不管那些工作上的瑣事;如果,你也曾有過上述經歷,那麼可能你已經進入了「職業倦怠期」。

所謂職業倦怠(burnout)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一般認為,職業倦怠是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作出的一種極端反應,是個體伴隨著長時期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衰竭狀態。

197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Freudenberger最早提出了「職業倦怠」這一概念,其英文全稱為為Occupational burnout。之後,M aslach 等人把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症稱為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情感衰竭:指沒有活力,沒有工作熱情,極其疲憊,這是職業倦怠的核心維度,具有最明顯的症狀表現。

(2)工作漠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對工作環境和對象採取冷漠、忽視的態度,對工作敷衍了事等。

(3)無力感或低個人成就感:指傾向於消極地評價自己,並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下降。

如果追究職業倦怠的原因,大概與「情緒大腦」與「個人性格差異」,「認知偏差」,「不切實際的自我期望」有關。

01 為什麼我們會陷入「職業倦怠」

①「情緒大腦」主導下,人的情緒蓋過理智,造成失控局面

人腦中,有兩套工作系統,一套是初級大腦(情緒大腦),一套是理性大腦。

情緒大腦,管理著人的情緒,直接引起生理反應,調動人體機能。但是它的行為標準卻依然停留在原始狀態,沒有跟上環境的變化,因而經常在現代環境中惹麻煩。

而理性大腦,更加精密準確,彌補了情緒系統的諸多不足。只是因為大腦結構的原因,它並不是人腦中的主宰。

當理性大腦控制的理性行為與情緒大腦管理的情緒,取得平衡時,人的行為、情緒就是穩定的。但有些時候,情緒大腦會繞過理性大腦,率先處理情緒,而當情緒蓋過理智,衝破臨界平衡點,就會造成情緒失控的局面。職業倦怠,便是情緒失控的一種表現。

舉個例子,當我們購買一件心儀的物品時,總會忽略它的實際價值。甚至出現以高價買走一文不值的商品,造成虧損的情況。

這是因為,當我們展現出對這件物品的喜愛傾向時,我們的情緒大腦會率先一步解析到這種情緒,作出「渴望」的反應,在理性大腦還未干預並作出指令之前,率先下達了購買的指令。這便是所謂的「衝動消費」的根本原理。

②壓力情景下,個人的認知偏差,導致行為的迥異

在同樣的壓力情景下,有些人可能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另外一些人則能夠平靜而正面的應對這些壓力,這與個人的認知因素有關。

在壓力產生後,我們的認知系統,會先辨別並評價壓力。如果把壓力威脅性估計得過高,又把自己應對壓力的能力估計過低,就會產生過高的壓力反應,無法作出有效的應付壓力措施,產生一種持續性的緊張狀態。

舉個例子,你剛進公司一個月,對於各項業務都還在了解階段,這時候,領導給你分配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當你的認知判斷,這個任務難度很大,你的能力無法搞定這次任務時,你會陷入緊張恐懼之中,害怕辦不好搞砸了,不但影響正常發揮,還可能因為壓力過大,而提前放棄,錯失了一次表現自我的機會。

但如果你的認知判斷,這項任務雖然有所挑戰,但可以鍛鍊並提升自己的能力,稍微努力還是能辦到的,這時候,你感受到的壓力相對較少,也更有利於任務成功完成。

③不切實際的自我期望,導致負面情緒的滋生

一個沒有理想抱負,不求上進的人,可能終生碌碌無為,無法取得顯著的進步與成長。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無法正確評價自己,把目標定得過高,在自身能力或者客觀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就會因目標無法實現遭受精神挫折,影響心理健康。

換句話說,不切實際的自我期望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個人壓力。有這麼一個公式:快樂(H,Happiness)=成就(A,Achievement)÷ 期望(E,Expectations)。

根據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得出,個人成就一定時,期望越小,獲得的快樂就越多。而當你的期望不切實際,超過了自身能力所及,超過了環境能提供的資源供給時,不但難以獲得成功,也會因此導致悲傷、沮喪等負面情緒。

舉個例子,上學時候,某次期中考前,一直排名200名左右的你,突然制定了超越前10名的目標,可這時距離考試只有一周了。你為了這個目標廢寢忘食,等到成績出來的一刻,考了第150名,這個成績比起以往是進步的。可是你並不滿意,因為它離超越前10名的目標還差得很遠,於是你開始感到沮喪、悲傷,甚至因此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④不同性格人群,對於壓力感知程度不同

壓力與一個人的性格有密切關係。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及心理疾病。

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心臟病學家弗裡德曼(Friedman.M)和羅森曼(Roseman.R.H)首次提出了A型性格這一概念。其性格特徵為雄心勃勃、爭強好勝、醉心於工作、缺乏耐心易於產生敵對情緒、常有時間緊迫感等。那些缺乏這類特徵的人群則稱為B型性格類型。

之後,泰莫沙克和德赫(Temoshok & Dreher)研究中又提出了C型性格,即無助—絕望性格,這樣的人通常有習得性無助的特點,習慣於取悅他人,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壓抑內心感受與憤怒,習慣於自我放棄和自我否定。C型性格的人容易產生壓力,患上癌症的機率也比正常人高3倍以上。

而真正能抵抗壓力的人,常常是堅韌型性格(壓力耐受型性格),Maddi & Kobasa(1979)研究認為,他們具有三種獨特的人格特質:

挑戰性 Challenge:把難題和改變視為成長的機會。承諾Commitment:對自己、工作和家庭的貢獻,讓個體有一種歸屬感,包括個體價值和生活目的的投入。控制感 Control:個體擁有通過自身行動來改變生活事件的信念,並且明白事情發生的原因不是無助的感覺。簡單來說,在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時,A型性格人群,相對急躁,想要迅速解決問題;B型性格人群,則相對「佛系」,不緊不慢;C型性格人群,常常會因為無助感,採取逃避的態度;只有堅韌性性格人群,能夠化挑戰為力量,付諸實際行動不斷努力,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02 如何擺脫「職業倦怠期」,重獲工作熱情

情緒大腦主導情緒,壓過理智,導致情緒失控。而個人不切實際的自我期望、認知偏差及性格的影響,也會決定一個人是否易於陷入「職業倦怠」之中。

長期處在「職業倦怠」中的人們,會因此情緒低落、情感衰竭、失去了對工作的熱情,消極地自我評價,不僅不利於個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因此錯失升職加薪的機會,面臨失業的危險。

為了擺脫「職業倦怠期」,重獲工作熱情,更好的工作生活,我們可以採取以下三個方法論。

第一,利用魚骨思維導圖,梳理主次原因,提出對策。

魚骨圖(又名因果圖、石川圖),由日本管理大師石川馨先生最早提出,指的是一種發現問題「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分為問題型、原因型及對策型三類魚骨圖。

魚骨圖的製作特點是簡單實用,深入直觀,看上去有些像魚骨。一般會將問題或者缺陷(後果)標註在「魚頭」上,將產生問題的可能原因標註在魚刺上,以說明各個原因是如何影響後果的。

通常我們通過頭腦風暴法來找出那些影響問題特性的因素,並將它們與特性組合,安裝相互關聯性整理成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標出重要因素的圖像並命名為特性要因圖、特性原因圖。

製作魚骨圖分兩個步驟:

分析問題原因/結構、繪製魚骨圖。

在分析問題原因/結構需要注意幾個點:

A、針對問題點,選擇層別方法。

B、按頭腦風暴分別對各層別類別找出所有可能原因(因素)。

C、將找出的各要素進行歸類、整理,明確其從屬關係。

D、分析選取重要因素。

E、檢查各要素的描述方法,確保語法簡明、意思明確。

比如,在職業倦怠這件事上,用魚骨思維導圖梳理它的問題、原因、對策,就會是:

問題/後果(魚頭):職業倦怠,對工作失去熱情,面臨失業危機

原因(魚刺):工作壓力過大、個人性格易感性及認知偏差、個人能力不足、當時情緒不佳....將其中認為的主要原因放在大骨之上,小的原因放在小骨上。

對策:對小的原因直接給出方法,主要原因需要經過多方評估深度思考後,方能給予對策。

在電視劇《隱秘的角落》裡,嚴良帶著朋友普普逃出了孤兒院,準備為她的弟弟湊夠30萬元的治療費。他們在無意中拍攝到張東升親手推下嶽父嶽母的罪證,以這個為籌碼要求張東升給他們30萬元,但是與此同時,嚴良的內心也在掙扎,畢竟這可是同殺人犯的交易,交易若是成功,這個人說不定還會作惡,他必須想個辦法告發他。

運用魚骨思維導圖分析當時的情況,就應該是:

問題:怎麼拿到30萬元贖金,同時成功告發張東升。

後果:沒有拿到贖金,自己及其他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原因:張東升是個智商極高的犯罪分子,而他們只是三個孩子;普普的弟弟急需這筆救命錢;若是被警方發現,自己和普普都得回到孤兒院;儲存卡只有一張。

對策1:放棄交易,達不到目的,卻遭來殺身之禍

對策2:複製一張儲存卡,交易時,只交出原始儲存卡,將複製的那張作為報警時的證據。

對策3:交易完成後,直接給刑警老陳寫信,告知他事件經過,讓警方立即調查張東升。

最終,嚴良選擇了對策3,警察成功逮捕了張東升。

第二,利用情緒ABCDE方法,消除負面情緒,做好情緒管理。

情緒能夠引發生理反應,調動人體行為。當我們面對問題時,習慣以消極情緒應對,那麼可能得到的是更壞的結局,如果我們做好情緒管理,理智應對,那麼得到的可能是想像不到的驚喜。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了情緒ABC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

其中ABC三個字母分別代表:

A(activating event)——激發事件B(belief)——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C(consequence)——情緒和行為後果

即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引發C的直接原因是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

也就是說,你的情緒本身沒有錯,錯的是你的判斷,而在它的影響下,你會產生三種不合理信念:

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的評價糟糕至極的結果後人在該理論基礎上,增加了D(Disputing)E(Effective Rational Beliefs)兩個步驟,即:

找出你通常使用的那些有可能會誤導你,使你得出不準確結論或判斷的錯誤的思維模式;找到新的有效辦法,來幫助我們解決我們面對的問題。

管仲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時期,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統天下,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

但在這之前,管仲其實是齊桓公的政敵。曾幫助他的兄弟公子糾與齊桓公爭奪齊國國君之位。

齊桓公名曰小白,齊國前任統治者是他的兄長齊襄公。這位齊襄公是一個喪失人倫的衣冠禽獸,把齊國治理得一塌糊塗。諸公子紛紛逃亡,另投他處。不久,國內發生政變,齊襄公被殺。

管仲輔佐公子糾與齊桓公一起爭奪齊國國君之位,甚至用計刺殺齊桓公,想要以此獲得勝利。

但他的計謀沒有得逞,齊桓公當上國君後,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決定冰釋前嫌,納管仲為宰相。

如果以情緒ABCDE理論來分析這個事件:

激發事件A:管仲刺傷了齊桓公。

信念B:管仲為人歹毒,不可用,當誅。

後果C:殺了管仲。

這時候,齊桓公就會發現真正讓自己想殺管仲的理由,不是他刺傷自己這件事,而是自己對於這件事的看法。

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可能是,因為他刺殺我,所以我一定要殺了他(絕對化要求);管仲刺殺我,所以他不是可用之才(過分概況的評價);如果不殺了他,我的生命及齊國的統治都將受到威脅(糟糕至極的結果)。

但是之後鮑叔牙的建議,也讓他明白過來管仲是個治國之才。這時候,他找出了Disputing,使他得出不準確結論或判斷的錯誤的思維模式;也找到了Effective Rational Beliefs 新的有效辦法,即納管仲為宰相,成功留住了人才,一統天下。

第三,利用OKR工作法,建立戰略目標任務體系,實現終極計劃。

克裡斯蒂娜·沃特克在她的著作《OKR工作法》裡詳細提出了OKR工作法,一個全新的目標管理體系。

O表示目標(Objective),KR表示關鍵結果(Key Results),目標就是指你想做什麼事情,關鍵結果就是指如何確認你做到了那件事。

OKR是一種戰略目標任務體系,是一套明確目標並跟蹤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爾公司發明。OKR由一個需要極致聚焦的明確目標和量化該目標的數個關鍵結果這兩大主要部分組成。

OKR實施標準步驟:

設定目標O。這個目標必須是具體、可衡量的,具體到時間段、數量、金額等,最好是量化數字。目標必須是有野心的,需要有一些挑戰,讓人感到有些不舒服的。明確每個目標的KRS。所謂KR是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做什麼?所有的目標都必須通過行動來實現。這個行動,簡單來說就是,為了達到目標O,你打算怎麼做?定期回顧。每個季度做回顧和考評。OKR工作法,通常用於公司共同目標的考核與管理之中,不過在個人工作上,這個方法也同樣適用。

比如,公司銷售部同事在年初曾立過一個目標,團隊人均銷售額在8千萬以上,那麼作為業務骨幹,他的目標肯定比8千萬高,確定了一個億的銷售額度。

這時候,用OKR工作法分析他的計劃就應該是:

目標O:一個億的銷售額度,在年底(12月底)完成。這個目標是量化數字,具體到時間段、數量、金額。

每個目標的KRS:為了完成一個億的銷售額度,他必須拿下至少3家五百強企業的訂單,以此收穫6-7千萬銷售額,其餘的3千萬,他必須先拿下那些容易獲得的小訂單,但也必須啃下幾個棘手、要求多、不太配合的訂單。

他擬出了這些公司的名單,並標註難易指數及重要程度,然後按照這份名單,去逐一拿下客戶。他可以先從最大的客戶入手,然後一邊著手處理那些比較容易的訂單,最後再視情況,去啃下那些有挑戰性的訂單。

定期回顧裡,他可能會面臨,某些公司因為一些意外情況,取消訂單計劃,這時,他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找出另外一些公司以補齊差額。並且在與這些公司交流中,得到他們的需求,總結出一套更有效的銷售策略。對自己每個階段工作從1-10分打分。

總結

本文中,我們提及了一些職業倦怠期可能發生的事件,並指出「職業倦怠」的含義及它的明顯特徵,「職業倦怠」其實和情緒大腦、認知偏差、性格差異、不切實際的自我期望等都有關係。於是,我們擬出三種方法論,以擺脫「職業倦怠」,重獲工作熱情:

首先,利用魚骨思維導圖,梳理主次原因,提出對策。

其次,利用情緒ABCDE方法,消除負面情緒,做好情緒管理。

最後,利用OKR工作法,建立戰略目標任務體系,實現終極計劃。

相關焦點

  • 職業倦怠期,我們如何度過?
    而現代人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也正在越來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個月就開始厭倦工作。在工作中,你需要對職場倦怠的狀態保持警惕。無論是由於長期單一領域的工作,還是由於達到上升瓶頸,或者是因為外部的、企業自身的客觀問題,都有可能導致你的倦怠心理。當進入職場倦怠期時,有些人可能並不自知,任其發展,直到慢慢產生對工作厭惡的嚴重負面情緒,同時也失去了生活的平衡。
  • 人到中年,該怎麼打破失業危機?這3種方法助你走上坡路
    人到中年,該怎麼打破失業危機?這3種方法助你走上坡路失業危機,是很多人都不願意碰到的。尤其是那些中年人,在碰到失業的情況時,更是難以讓人接受。要知道,中年人將自己最好的時光奉獻給了工作,要是一切都沒了,再度重新開始的話,年齡就成了最大的阻礙,跟年輕人競爭的成功率也不是很大。所以,人到中年,該怎麼打破失業危機?這3種方法助你走上坡路。
  • 職業倦怠期,你懈怠了嗎?
    職業倦怠期對於職場人士來說並不陌生當你重複著相同的任務,去相同的辦公室,與相同的人朝夕相處,你會感到自己陷入了無限的循環中。這是每個人都逃不掉的職業倦怠期。        什麼是職場「倦怠期」呢?1. 對待領導布置的任務挑三揀四工作中總想試圖將領導布置的任務擋回去,根本不想接受新的挑戰。
  • 人到中年,升遷無望,3招化解「職業倦怠」危機!
    職業倦怠(burnout)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職業倦怠是Freudenberger於1974年首次提出的,他用這一詞彙描述了服務於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
  • 你知道你正處在職業倦怠期嗎?
    其實,你可能只是進入職業倦怠期職業倦怠指的其實是一種由於工作而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並且這種現象和你本身的工作年齡並沒有太大關係。它可以是一個人因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因為沒有升值空間,沒有新挑戰,職業認可度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心理上疲乏厭倦;也可以是一個人因為不知道什麼樣的工作適合自己,而陷入頻繁找工作這個怪圈產生的一種自我否定。
  • 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忙活了一天也不知道幹成了什麼,一不小心還要加班,別人吃夜宵的時間,你才準備回家,心想,辭職算了,這樣的念頭大概動了一萬遍了…… 假如你也是這樣,很有可能是因為產生職業倦怠了,它有著最顯著「症狀」——不想上班。
  • 陷入工作倦怠期該怎麼辦?
    「酒精可以讓我麻木,暫時感受不到疼痛,還可以放鬆我的肌肉,放鬆我的思想,」默裡會就這樣睡著,然後兩個小時才醒來,她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意識到,「我需要擺脫這一切。」去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其《國際疾病分類手冊》中將職業倦怠描述為一種「職業綜合症」,起因是長期存在的工作壓力沒有得到緩解,這種壓力會讓一個人永遠疲憊不堪,感覺被隔絕,以致無法工作。越來越多的人把職業倦怠看成是一種流行病。
  • 3個建議幫你走出職業倦怠期!
    據《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70%的中國職場人有輕微倦怠,13%的人有重度職業倦怠。所以,你有職業倦怠,並不孤獨!但這種狀況確實很影響工作,需不需要看心理醫生呢?也不用,只要我們認清楚它的來源,就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
  • 職業倦怠期丨「你永遠叫不醒一個不想上班的人」
    有人說:職業倦怠就是,你有工作能力,但是你卻喪失了工作動力。職業倦怠是一種由工作引起的心裡枯竭現象,英文為Occupational burnout,指的是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和耗竭的狀態。心理學家將職業倦怠症患者稱為「企業睡人」。通常情況下,是由於日復一日的工作重壓或者機械性操作而引起個體感受到疲憊和睏乏,打不起精神。但其實除了壓力巨大的情況,如果整天無所事事,在單位消耗時間,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並且,有數據表明,人們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越來越短,甚至八個月到一年時間,就會產生這種負面的體驗。
  • 現代工作中的職業倦怠
    工作倦怠的產生,一方面來自於已成慣性的工作日常,以及其所導致的一成不變的場景,人變得懈怠、遲鈍,慢慢落入舒適區的陷阱。另一方面是過勞與工作壓力,過度工作疲倦了員工的身心,職責與權限的不對等,玩命工作、努力求進步但卻看不到成功的彼岸,更進一步導致了職場上無力感持續、負面情緒噴湧,最終導致自我的身心崩潰。
  • 職業倦怠期:可能是因為一直處在止步不前的狀態所造成的
    平時工作雖然有點忙但技術性不高也算能勝任了,剛開始她是抱著特別美好的心態入職的,工作投入度很高,也很有熱情。可當她在這個崗位幹了一年多以後,工作熱情逐漸被消耗殆盡,她說每天就對著電腦輸一串串字母+數字,還要強顏歡笑解答客戶的電話詢問,已經厭煩這樣的工作,特別想辭職。我想云云應該是陷入職業倦怠期!
  • 越來越討厭現在的工作,離職又失業,不離職又很崩潰,該怎麼辦?
    越來越討厭現在的工作,離職又失業,不離職又很崩潰,該怎麼辦?很頭疼的一個問題哈,一個工作做久了,難免會陷入越來越討厭的境地之中,不做適當的調整,自己是沒法喜歡上工作的,但是離職換工作吧,那又要失業一段時間,不離職把,每天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人會很崩潰的,那該怎麼辦呢?
  • 年輕人,你可能是進入了職業倦怠期
    還有些人會選擇一些簡單的工作,只要能維持生計,節省花費也能過得相對輕鬆。再比如,還可以工作一整年,休息一整年,隔一段時間就去旅遊放風,這樣也可以擺脫工作困境。其實,被工作困住的並不是職場人,而是職場人的思維方式。很多時候找對方法,或許就能擺脫工作的負面心理,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 調查 園區人如何應對工作低潮期
    51%的人在入職1-3年內有過工作低潮期,27%的人在工作3-5年的時候明顯感到對於工作的倦怠感,16%的人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陷入低潮期,8%的人在工作狀況發生變動、環境發生改變時會感到力不從心,情緒疲憊。
  • 58同城:「失業筆記」的心酸過於真實求職者該如何逃離失業低潮期
    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達到874萬,同比增加40萬人,使得就業市場的競爭難度再次提升,要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實在不容易。前些天58同城裡的失業筆記引起網友熱議,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處在艱難找工作的狀態,有人是因為年齡超過了招聘要求,有人是因為迷茫沒有擺正心態。人人都有失業後的低潮期,怎樣快速脫離這種狀態才是關鍵問題。
  • 如何度過工作倦怠期?
    一些人錯誤地認為這樣的「工作倦怠期」忍忍就會過去,或者認為他們對於「倦怠感」無能為力,但你不能指望坐等著就會讓事情發生轉機。
  • 「想到上班就心累」,如何解決職業倦怠?
    :◆ 想到上班就心累,不想面對工作◆ 一上班就想著下班,對工作內容感到煩躁◆ 提不起勁,只想啥都不幹躺平歇幾天如果你出現了上面類似的感受,說明職業倦怠已經找上你了。3、在效能方面:感受不到工作帶來的成就感,持續否定自我存在的價值。因此,產生職業倦怠後,如果不及時解決,就會導致個人狀態持續惡化,繼而全面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家庭生活和職業發展。職業倦怠的危害如此之大,那它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解決呢?
  • 3招教你化解職業倦怠症,邁入職場爆發期
    是不是你也有過?其實作為職場人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辭職的念頭,因為我們都經歷過職業倦怠期。01.什麼是職業倦怠?業績、人際關係、金錢、產品質量、客戶態度等等都可能產生壓力,有時候被壓力緊張得透不出氣,產生焦慮情緒:有時候遇到挫敗和失落,又產生疲憊心態對工作完全失去了興趣,因而不斷否定自己,這時候你就是陷入了職業倦怠期。這時候要及時調整心態,不要強迫自己去反思,更不要過分苛責自己,增加負罪感。
  • 對工作總是沒熱情?小心,你可能得了職業倦怠症!
    如果你常常在工作中感到疲勞,無趣,對未來感到迷茫不安,那麼很有可能你已經受到了職業倦怠的困擾。那麼,職業倦怠症究竟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克服它呢?職業倦怠症的典型症狀如果你在工作中常常出現以下症狀,那麼也許職業倦怠症已經悄悄來到了你身邊。◆對工作喪失熱情,情緒煩躁、易怒,對前途感到無望,對周圍的人、事物漠不關心。
  • 避免工作倦怠的3種方式
    工作投入當然沒錯,但是工作時間長、期限時間緊、合同即將到期等問題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把壓力變成倦怠。梅奧診所(Mayo Clinic)將工作倦怠定義為「特別類型的工作壓力---一種身體、情緒或心理的枯竭加上對自身能力和工作價值的質疑」。創業者尤其容易出現倦怠,在一天24小時,一周7天,一年365天連軸轉的世界裡尤其如此。時間一長負擔就會積累,並且以惡性方式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