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2020-12-26 騰訊網

早上起不來,鬧鐘掐了一遍又一遍,拖著身體洗漱收拾完,緊趕慢趕擠上公交地鐵,到了公司開啟新一天的搬磚模式。

忙活了一天也不知道幹成了什麼,一不小心還要加班,別人吃夜宵的時間,你才準備回家,心想,辭職算了,這樣的念頭大概動了一萬遍了……

假如你也是這樣,很有可能是因為產生職業倦怠了,它有著最顯著「症狀」——不想上班。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正式將「職業倦怠」作為一種綜合症,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1)第十一次修訂版中,並將將職業倦怠形容為「無法妥善管理的長期工作壓力」,而其3種症狀是:

|| 感覺精力耗盡或筋疲力盡;

|| 與工作有越來越大的心理距離,或是對工作感到抗拒或悲觀懷疑;

|| 專業效能減低。

職業倦怠大概是所有職場人幾乎都會遇到的問題,或早或晚,持續時間或長或短,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哪些情況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1、掉入職業瓶頸期

小陳是一名平面設計師,工作已經5年,進入現在的公司也已經快2年了,最近上班越來越沒動力了。

因為他突然意識到,每天在做的詳情頁設計工作,他已經重複了好幾年了。

很多時候,在工作中基本上就是直接套之前的模板,大腦已經進入了自動完成模式,不再進行過多思考,日如一日,越來越覺得沒勁,動力越來越小,能力也停滯不前了。

有人說,你沒有10年經驗,只有1年經驗用了10年而已。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裡斯多夫》中也曾寫道: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在職場上,思維和能力要求也在日益更新,當你開始重複自己時,便是停滯,其他人都在快速迭代,你自然是不進則退了。

用不了多久,便徹底掉入了瓶頸期,產生強烈的職業倦怠感。更可怕的是,如果無意識,或是找不到突破的方向,職業倦怠很快就會從一種所謂的「感覺」,變成在個人經濟和發展方面,困住自己的殘酷現實。

2、困在低成就感工作裡

琪琪剛轉行成為一家公司的人事助理,原本想著好好積累,爭取儘快有所成長。

進了公司之後才發現,公司招聘其實基本上是各部門負責人說了算,人事部門只是做一些諸如入職、離職手續辦理等事務性工作,毫無成就感可言,更別提職業發展了。

半年過去了,持續性低成就感狀態讓琪琪產生了牴觸情緒,上班越來越提不起勁,雖然工作年限不久,但這個崗位上的職業倦怠感已經讓她忘了當初轉行時的熱情,她也終於意識到必須要改變了。

成就感就像一個分式,分子是能達成的現實,分母是想要實現的願望,如果你的願望是100,現實是100,甚至是120,那就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如果現實只有50,願望依然是100,那麼成就感降低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便是挫敗感了。

當人長期處於低成就感裡,一方面會習慣這種危險狀態,另一方面追求成就感的本能又會時時湧現,兩者就會形成衝突,衝突得不到解決,日日身處其中自然會會身心俱疲。

要麼增強能力或找到方法,讓上面的現實增加分值,要麼降低下面的願望分值,而在職場中,長遠考慮,顯然選擇前者,才能進入成就感正循環,一遍真正擺脫職業倦怠。

3、陷入不愛幹—幹不好循環圈

曾經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日本電影《入殮師》中,主人公小林大悟本是一位大提琴樂師,結果樂團解散,瞬間失業。

迫於經濟壓力,他誤打誤撞找了一份自己非常抗拒,但有著高額薪水的工作——入殮師。

從開始種種排斥,到逐漸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零距離接觸死亡相關的種種,小林大悟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最終從內心深處接納了這份職業,也收穫了他人的尊重。

雖然影片中涉及的職業非常特殊,但小林大悟的經歷並不特殊。

「我很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不過是為了那點工資而已。」這是我曾經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話,它說出來很多人的心聲和現實。

只不過和小林大悟不一樣,現實中很多人把「不喜歡自己的工作」貫徹到底,因為不喜歡,找不到價值和意義,便沒有動力去想辦法幹好,結果就真的幹不好,越幹不好就越不愛幹,越不愛幹就越幹不好,陷入循環圈裡動彈不得,

有人說:不喜歡現在的工作,要麼辭職不幹,要麼閉嘴不言。

而很多人的現實是不敢辭,也閉不了嘴,職業倦怠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如何應對職業倦怠?

1、「個人成長思維「 代替 「打工思維」

把目光上升到自己整個職業生涯的維度,而不僅僅是當前這家公司、現在這個崗位、目前這份工作任務。

以「個人成長」為目標,而不是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去「完成工作」,避免想幹就幹的情緒化行為,避免領導不安排就被動混日子的習慣,避免不加薪就不好好幹的打工者心態。

如今,國內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7年,而個人職業生涯卻長達幾十年,只有堅持成長思維,才能讓每個企業的經歷,都成為你生涯金字塔的牢固基石。

2、深度理解工作需求,結果導向做出成果

當你認同一件事情並且能不斷創造新的價值時,倦怠感是不太容易產生的。

在職場中,要想創造出價值,需要深刻理解公司、公司對自己所在崗位的需求,才能針對性發力,創造對團隊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同樣是運營崗位,不同公司,不同階段需求是不一樣的。那麼,通過自己的思考,和領導以及協作部門同事的溝通,明確所在職業或崗位的工作需求,以團隊目標為結果導向,讓自己做出成績,提升團隊績效,從而收穫創造價值的成就感。

3、調整定位,動態規劃

美國心理學教授約翰·霍蘭德提出了職業興趣理論,凡是具有職業興趣的職業,都可以提高人們的積極性,促使人們積極地、愉快地從事該職業。

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的過程,就像在做海量排除法,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則是在做有限選擇題,顯然後者更高效。

因此從個人興趣出發,去行業裡找趨勢,再結合個人優勢等方面重新思考,找機會,調整定位,保留職業生活規劃的動態性,找到最適合的個人發展路徑,快速走出職業倦怠。

心理學家大衛·波森所說:職業倦怠會全方面地摧毀一個人的每一樣能力,短期記憶、正面樂觀的態度、統籌、判斷與推理能力等等……

職業倦怠雖然殺傷力很大,但並不是不可避免,更不是不可逃離,在即將進入或已經落入這個低谷時,請馬上開始準備反彈。

相關焦點

  • 如何處理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倦怠
    作為助人行業之一,社會工作同樣也面臨從業者的職業倦怠問題,並且伴隨著行業飛速發展,職業倦怠問題愈漸突出。從我們所接觸的社會工作服務組織和社會工作者來看,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倦怠似乎比其他助人行業更具有典型性,在社會工作者主訴的狀態中,情緒衰竭、非人性化和低個人成就感非常突出。「累,特別累,感覺不僅僅是精神,身體也好像出了問題,整天又忙又累。
  • 走出職業倦怠期,聰明人都會這麼做
    以及如何才能破除這個困境?一、不想上班的主要原因四十歲的年紀無正是一個職場人職業的黃金期,也可以說是企業和家庭裡面的頂梁柱,事業也即將迎來巔峰期。那麼為什麼過了不同年紀的他們,反而會有不想上班的想法呢?
  • 職業倦怠期,我們如何度過?
    而現代人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也正在越來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個月就開始厭倦工作。在工作中,你需要對職場倦怠的狀態保持警惕。無論是由於長期單一領域的工作,還是由於達到上升瓶頸,或者是因為外部的、企業自身的客觀問題,都有可能導致你的倦怠心理。當進入職場倦怠期時,有些人可能並不自知,任其發展,直到慢慢產生對工作厭惡的嚴重負面情緒,同時也失去了生活的平衡。
  • 3個建議幫你走出職業倦怠期!
    出現以上這些問題,就證明你得了「職業倦怠症」。這種「症狀」,是不是很罕見呢?其實不用,這種「症狀」,它是21世紀的職場流行感冒,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來一次,很普遍,幾乎每個人都會出現!據《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70%的中國職場人有輕微倦怠,13%的人有重度職業倦怠。所以,你有職業倦怠,並不孤獨!
  • 月薪10000+,越來越迷茫,如何度過職業倦怠期?
    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是什麼?如何突破自己現狀獲得成就感?還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哪哪都不行,漸漸變很焦慮了。在這個崗位工作3-5年上,我們早已熟悉了軟體開發的工作流程。這時候工作,似乎很少有什麼事情能讓我們打起精神、全力以赴了。
  • 職業倦怠感
    職業倦怠感撲面而來,防不勝防,我跟工作之間就像一對夫妻,現在對他我沒什麼新鮮感,但是也儘量要保有一定的神秘感,因為有上級的任務加持,似乎還總能夠有所期待。但是,怎麼的都是老夫老妻的感覺,熟悉的場景、熟悉的味道,所以說工作就像老公,給我製造的浪漫有限,然而就像俗話說的:還能離咋的?!我對它的不離不棄不是因為他對我有多好,而是因為我對他還有所期待,因為是他給了我眼前的枸杞,也讓我能遙望詩和遠方。
  • 突然想起了「職業倦怠」
    在困惑了一段時間,同時在思考了一段時間之後,突然想到了一個詞——職業倦怠。之所以會想到這個詞,是因為當年心理學的畢業論文選的就是這個題,寫的是一篇論文綜述,於是有機會看了一些關於職業倦怠的文章,那時候對於職業倦怠的理解只是「不想上班」,但因為是經濟的主要來源,不能任性,而那時候的綜述,也只是為完成論文而為,因而也沒有更廣泛地探討,只是有一個比較深的印象:就是職業倦怠的發生率還是很高的。
  • 如何度過職業倦怠期?
    職業的倦怠期,只能靠我們自己去努力的調整來度過。每個人剛開始進入工作的時候都是朝氣蓬勃的,趁著自己年輕,想闖出一番事業來。 隨著我們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挫折越來越多,我們的熱情也慢慢的消退。
  • 怎樣有效應對職業倦怠感?
    【每日一問】請問您有過職業倦怠感嗎?您有什麼有效的應對方法分享給大家?來自小夥伴姜同學的精彩回答:職業倦怠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職業感受,從原理上解讀,倦怠感的產生往往取決於興趣的缺失,而興趣是一種與不確定程度相關的一種情緒,因此在相對確定的工作中大部分人都會或多或少的產生職業倦怠感,這裡既可能包含最原始的重複勞作的無趣感,也可能包含疲於應付各種工作瑣事的麻木感
  • 工作幾年就有了職業倦怠感,還有點救嗎?
    久而久之,隨著教學崗位重複性內容的頻繁出現,有一部分教師開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職業倦怠。尤其是對於體育這一門相對來講不受重視的科目,教師可能很少能夠有強烈的個人榮耀感或者成就感,這些都容易讓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為了避免讓這種消極負面的情緒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嘗試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與狀態,讓自己能夠重新煥發出活力與激情去投入到教學工作當中。
  • 你知道你正處在職業倦怠期嗎?
    其實,你可能只是進入職業倦怠期職業倦怠指的其實是一種由於工作而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並且這種現象和你本身的工作年齡並沒有太大關係。它可以是一個人因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因為沒有升值空間,沒有新挑戰,職業認可度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心理上疲乏厭倦;也可以是一個人因為不知道什麼樣的工作適合自己,而陷入頻繁找工作這個怪圈產生的一種自我否定。
  • 上班上到懷疑人生,職業倦怠是一種病嗎?
    倦怠何嘗不是如此。而它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職業倦怠問題並非不可避免,只要企業領導層找出倦怠的根源並「制事機先」,就能重新煥發組織活力。 職業倦怠是病嗎? 首先,職業倦怠作為一種「病」,其實是個誤會。 職業倦怠是1974年由德裔美籍心理學家Herbert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他當時發現醫院的工作者很容易頭痛、失眠、固執、易怒,感覺憂鬱,甚至思考停滯,他在論文中將這個現象描述為「Burnout」,即職業倦怠。
  • 年紀輕輕卻產生職業倦怠,我們的職業之路該走向何方?
    什麼是職業倦怠?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職業倦怠(burnout)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個人覺得這個解釋是比較片面的,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職業倦怠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工作重壓,也可能是因為厭煩了工作的內容,交際,或者是工作的回報達不到預期等等情況下都有可能產生職業倦怠,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同的,導致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不同。
  • 【關注】帶你走出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在國內的研究起步較晚,並且多是從管理學的角度研究的,而本文嘗試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探討知識型員工的工作倦怠問題,並運用企業社會工作的技巧給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以緩解員工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員工自身的長遠發展。
  • 四年5份工作,為何你缺乏歸屬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她覺得工作內容簡單沒有挑戰性,看不到發展前景,有強烈的職業倦怠感,希望通過諮詢能夠幫助她找到適合的工作方向,完成職業轉型。她強烈的倦怠感來自哪裡?這是第一個出現我腦海裡的疑問。因此,世上沒有後悔藥,一定要在充分地進行了自我評估及搜集到足夠的職業信息之後,再去做決定,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未來後悔的情況發生。「這幾份工作離職的原因可以跟我說一說嗎?」我進一步探究道。「就是待不住,對公司沒有歸屬感,幹一段時間就沒興趣了,特別容易產生倦怠。」
  • 小心,你可能得了職業倦怠症!
    廣東頭條(微信ID:xinhuagd)職業倦怠症職業倦怠症指的是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
  • IT職業倦怠:IT領導者必須消除的生產力殺手 - CIO頻道 - 企業網D1...
    職業倦怠如何影響企業的業務 LogMeIn的產品營銷高級總監兼工作場所生產力專家Paul Gentile說,職業倦怠不僅僅是一個個人問題。在IT級別上,許多組織的IT都是在封閉狀態下運作的,因此組織必須發現如何應對。如果無法應對,職業倦怠、人員流動,敬業度銳減,士氣低落等問題就會接踵而來,生意也會因此遭受損失。」
  • 職業倦怠期,你懈怠了嗎?
    職業倦怠期對於職場人士來說並不陌生這是每個人都逃不掉的職業倦怠期。        什麼是職場「倦怠期」呢?1. 對待領導布置的任務挑三揀四工作中總想試圖將領導布置的任務擋回去,根本不想接受新的挑戰。2.
  • 年輕人情緒衰竭的徵兆 職業倦怠症候群預警!
    年輕人情緒衰竭的徵兆 職業倦怠症候群預警!時間:2020-12-15 23:1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年輕人情緒衰竭的徵兆 職業倦怠症候群預警! 職業倦怠是人們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競爭時可能出現的情緒衰竭,人格解體和缺乏職業滿意度的症狀。
  • 年輕人,你可能是進入了職業倦怠期
    很多網友也給他出招,希望他及早走出工作的負面情緒。有的人會選擇做自由職業,即便收入不穩定,但是足夠養活自己,也算不上是在工作。而且自己為自己工作,還是相對會放輕鬆一點。還有些人會選擇一些簡單的工作,只要能維持生計,節省花費也能過得相對輕鬆。再比如,還可以工作一整年,休息一整年,隔一段時間就去旅遊放風,這樣也可以擺脫工作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