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不來,鬧鐘掐了一遍又一遍,拖著身體洗漱收拾完,緊趕慢趕擠上公交地鐵,到了公司開啟新一天的搬磚模式。
忙活了一天也不知道幹成了什麼,一不小心還要加班,別人吃夜宵的時間,你才準備回家,心想,辭職算了,這樣的念頭大概動了一萬遍了……
假如你也是這樣,很有可能是因為產生職業倦怠了,它有著最顯著「症狀」——不想上班。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正式將「職業倦怠」作為一種綜合症,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1)第十一次修訂版中,並將將職業倦怠形容為「無法妥善管理的長期工作壓力」,而其3種症狀是:
|| 感覺精力耗盡或筋疲力盡;
|| 與工作有越來越大的心理距離,或是對工作感到抗拒或悲觀懷疑;
|| 專業效能減低。
職業倦怠大概是所有職場人幾乎都會遇到的問題,或早或晚,持續時間或長或短,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哪些情況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1、掉入職業瓶頸期
小陳是一名平面設計師,工作已經5年,進入現在的公司也已經快2年了,最近上班越來越沒動力了。
因為他突然意識到,每天在做的詳情頁設計工作,他已經重複了好幾年了。
很多時候,在工作中基本上就是直接套之前的模板,大腦已經進入了自動完成模式,不再進行過多思考,日如一日,越來越覺得沒勁,動力越來越小,能力也停滯不前了。
有人說,你沒有10年經驗,只有1年經驗用了10年而已。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裡斯多夫》中也曾寫道: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在職場上,思維和能力要求也在日益更新,當你開始重複自己時,便是停滯,其他人都在快速迭代,你自然是不進則退了。
用不了多久,便徹底掉入了瓶頸期,產生強烈的職業倦怠感。更可怕的是,如果無意識,或是找不到突破的方向,職業倦怠很快就會從一種所謂的「感覺」,變成在個人經濟和發展方面,困住自己的殘酷現實。
2、困在低成就感工作裡
琪琪剛轉行成為一家公司的人事助理,原本想著好好積累,爭取儘快有所成長。
進了公司之後才發現,公司招聘其實基本上是各部門負責人說了算,人事部門只是做一些諸如入職、離職手續辦理等事務性工作,毫無成就感可言,更別提職業發展了。
半年過去了,持續性低成就感狀態讓琪琪產生了牴觸情緒,上班越來越提不起勁,雖然工作年限不久,但這個崗位上的職業倦怠感已經讓她忘了當初轉行時的熱情,她也終於意識到必須要改變了。
成就感就像一個分式,分子是能達成的現實,分母是想要實現的願望,如果你的願望是100,現實是100,甚至是120,那就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如果現實只有50,願望依然是100,那麼成就感降低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便是挫敗感了。
當人長期處於低成就感裡,一方面會習慣這種危險狀態,另一方面追求成就感的本能又會時時湧現,兩者就會形成衝突,衝突得不到解決,日日身處其中自然會會身心俱疲。
要麼增強能力或找到方法,讓上面的現實增加分值,要麼降低下面的願望分值,而在職場中,長遠考慮,顯然選擇前者,才能進入成就感正循環,一遍真正擺脫職業倦怠。
3、陷入不愛幹—幹不好循環圈
曾經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日本電影《入殮師》中,主人公小林大悟本是一位大提琴樂師,結果樂團解散,瞬間失業。
迫於經濟壓力,他誤打誤撞找了一份自己非常抗拒,但有著高額薪水的工作——入殮師。
從開始種種排斥,到逐漸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零距離接觸死亡相關的種種,小林大悟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最終從內心深處接納了這份職業,也收穫了他人的尊重。
雖然影片中涉及的職業非常特殊,但小林大悟的經歷並不特殊。
「我很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不過是為了那點工資而已。」這是我曾經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話,它說出來很多人的心聲和現實。
只不過和小林大悟不一樣,現實中很多人把「不喜歡自己的工作」貫徹到底,因為不喜歡,找不到價值和意義,便沒有動力去想辦法幹好,結果就真的幹不好,越幹不好就越不愛幹,越不愛幹就越幹不好,陷入循環圈裡動彈不得,
有人說:不喜歡現在的工作,要麼辭職不幹,要麼閉嘴不言。
而很多人的現實是不敢辭,也閉不了嘴,職業倦怠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如何應對職業倦怠?
1、「個人成長思維「 代替 「打工思維」
把目光上升到自己整個職業生涯的維度,而不僅僅是當前這家公司、現在這個崗位、目前這份工作任務。
以「個人成長」為目標,而不是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去「完成工作」,避免想幹就幹的情緒化行為,避免領導不安排就被動混日子的習慣,避免不加薪就不好好幹的打工者心態。
如今,國內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7年,而個人職業生涯卻長達幾十年,只有堅持成長思維,才能讓每個企業的經歷,都成為你生涯金字塔的牢固基石。
2、深度理解工作需求,結果導向做出成果
當你認同一件事情並且能不斷創造新的價值時,倦怠感是不太容易產生的。
在職場中,要想創造出價值,需要深刻理解公司、公司對自己所在崗位的需求,才能針對性發力,創造對團隊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同樣是運營崗位,不同公司,不同階段需求是不一樣的。那麼,通過自己的思考,和領導以及協作部門同事的溝通,明確所在職業或崗位的工作需求,以團隊目標為結果導向,讓自己做出成績,提升團隊績效,從而收穫創造價值的成就感。
3、調整定位,動態規劃
美國心理學教授約翰·霍蘭德提出了職業興趣理論,凡是具有職業興趣的職業,都可以提高人們的積極性,促使人們積極地、愉快地從事該職業。
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的過程,就像在做海量排除法,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則是在做有限選擇題,顯然後者更高效。
因此從個人興趣出發,去行業裡找趨勢,再結合個人優勢等方面重新思考,找機會,調整定位,保留職業生活規劃的動態性,找到最適合的個人發展路徑,快速走出職業倦怠。
心理學家大衛·波森所說:職業倦怠會全方面地摧毀一個人的每一樣能力,短期記憶、正面樂觀的態度、統籌、判斷與推理能力等等……
職業倦怠雖然殺傷力很大,但並不是不可避免,更不是不可逃離,在即將進入或已經落入這個低谷時,請馬上開始準備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