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5份工作,為何你缺乏歸屬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2020-12-17 職業規劃師Vin

作者|職業規劃師Vin原創

明心見性,看見自己。樸素的8個字,每個字都認得,但要做到,非常難。

29歲的顧茵找到我時在國內一家頭部智慧機器人公司負責採購工作。

她覺得工作內容簡單沒有挑戰性,看不到發展前景,有強烈的職業倦怠感,希望通過諮詢能夠幫助她找到適合的工作方向,完成職業轉型。

她強烈的倦怠感來自哪裡?這是第一個出現我腦海裡的疑問。

此外,我還發現她畢業四年後的5份工作,每份工作時間都不到一年,跳槽屬於比較頻繁,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利於她在職場的中長期發展。

在職場中,HR看重的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發展的連續性,如果中間出現了「中斷」,就會給用人單位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那就是——這個人對自己缺乏職業規劃,錄用TA意味著不確定性和諸多風險。

何況很多崗位或職業本身的技能更迭較快,如果你中間斷了幾年沒有從事,等你想返回的時候,恐怕還得重新學習——也就意味著,你的競爭力和剛畢業那會兒差不多,但年齡、精力以及可塑性等都遠不如剛畢業那會兒。

因此,世上沒有後悔藥,一定要在充分地進行了自我評估及搜集到足夠的職業信息之後,再去做決定,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未來後悔的情況發生。

「這幾份工作離職的原因可以跟我說一說嗎?」我進一步探究道。

「就是待不住,對公司沒有歸屬感,幹一段時間就沒興趣了,特別容易產生倦怠。」顧茵想了會,坦誠地告訴我。

再熱愛的工作都會有「職業倦怠」,也叫「職業枯竭」,Vin之前寫過這方面的文章,感興趣可以看看「明天,我實在不想去上班」 :出現職業倦怠怎麼辦?,主要表現為情緒衰竭、無力感強、成就感低等,嚴重的能影響身體健康。

熱情因稀缺而珍貴,再感興趣的事也有疲憊想逃的階段,好比再愛的人也無法每天血脈噴張,總有些時刻獨處更快樂。可是,我們一旦產生倦怠就要離職嗎?

帶著顧茵這個鬼打牆似的行為模式,我希望通過諮詢幫助她一起找到通關密碼。

1

我問顧茵,為什麼你看重一家公司帶給你的歸屬感?

「我希望每家公司能像家一樣給我帶來安全感」她回答。

這樣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好奇。

「畢業實習一家公司,那個時候帶我的經理不認可我做的工作,經常拿我和身邊的人做對比,批評我做的不好,長期的否定讓我很有挫折感。「

」因為第一份工作給我的感受就不好,到了後面正式工作中我感覺封閉了自己,不太和他人交流,屬於比較被動,除了工作上的事情會請教同事,平時比較少主動的聊天,遇見困難總是先自己琢磨,不太懂得第一時間去求助;不太擅長處理職場人際關係,感覺跟大家、跟公司都格格不入。「

聽完她的敘述,在第二次諮詢我帶著顧茵做生涯幻遊。

讓我驚奇的是,她潛意識的畫面中大多都是五彩斑斕的童話風格,包含情境裡她的穿衣風格都比她的實際年齡要小很多。結束後,我拋給顧茵我的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你的內在還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小姑娘啊!

顧茵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說是的呢,在職場特別希望同事或者上級能關注我,照顧我。我也知道這種想法有點不切實際,自身很少表達,但又希望別人能懂我。

「能跟Vin說一說你小時候的生活經歷嗎?」我追問道。

「童年經常搬家,父母忙事業,沒有時間帶我,小學和中學期間經常在不同的家庭裡生活,姥爺家、爺爺家、姑姑家都住過。內心有被拋棄感,經常感到孤獨,也不太容易信任別人。感覺自己有高度情感隔離,怕別人走得太近,包括現在跟父母都有距離。」顧茵說道。

諮詢到這裡,我就明白為什麼顧茵經常跳槽,工作容易產生倦怠,對公司沒有歸屬感,並且迴避人際關係了。

2

「被看見、被關注、被認可」是顧茵的生命課題。

這樣的人,大多內心住著一個破碎的小孩。

1、小時候是大人,長大了是小孩。

自我容器功能不足。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孩童時期很「懂事」的人身上。比如顧茵,父母經常吵架,擔心會受傷,童年經歷來說比較孤獨,她一邊恐懼,一邊內疚,試圖用自己的乖巧可愛來挽回這個岌岌可危的家庭。

關於比昂提出的「容器理論」,曾奇峰老師曾有一個解釋:

當孩子有一些不能承受的體驗時,她需要把它丟出去,讓一個具有外掛設備功能的容器(這個人通常情況是媽媽)幫她消化這些不可承受的情感,再把它變成可以承受的情感,返還給這個孩子。

可見,正常情況下,母親是容器,發揮著接納、承載、消化、解毒的功能,隨著這部分體驗被內化,孩子就發展出了「自我容器功能」,獨立開展情緒調節。

而一個「懂事」的孩子所在的系統,往往是反向的:大人的秩序混亂,而孩子出於對父母天然的愛,被迫成為「容器」。

類似顧茵這樣,從小充當著「小大人」角色的孩子,自我容器功能是欠缺的,支撐「懂事」的並非真正的「容器」,而是他們早年的生命動力與能量。

該被滋養的年紀,反而被透支,長大以後就成了一具草木皆兵的破碎空殼。

二是渴望被看見。

往往有著濃重的「情緒癥結」。一方面來源於未經解毒而被自己粗暴壓制的各種情緒,另一方面來源於能量被耗竭的委屈和憤怒。

她的情緒從不對父母、外人說,在不同的家庭裡生活,有被拋棄的感覺,沒有內化一個好容器的顧茵,在進入壓力巨大的職場之後,歸屬感弱,挫折感也會比較強,就容易產生倦怠。

因為那些隱秘的角落,一直渴望著被看見、被觸摸、被治癒。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最想做的,不是本能地逃避,而是搞清楚:

1、我們迴避人際關係,到底是在迴避什麼?

2、為什麼有的人可以輕易地處理關係中那些尷尬、衝突、敵意,而我們卻只能逃避?

3、如何才能輕鬆自在地跟別人相處?

事實上,沒有哪個人絕對是對別人不感興趣的。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活不下來。不想社交、寧可窩在自己的世界裡,這都只是表象。

內在的原因是:不是不想要,而是做不到。

顧茵屬於迴避型。表現為對自己沒信心,覺得自己邊緣化,總是在各種圈子的邊緣。她並沒有在一個群體裡面,感到安心和溫暖。

由於曾經在過往的關係中受到過創傷,尤其是早期與養育者建立的關係中所受的創傷。為了避免再次被傷害,Ta選擇乾脆主動切斷。

例如她很難向別人提要求——雖然心中有個願望,但就很快被自己給滅了。因為腦子裡全是被拒絕、被嘲笑、被羞辱的猜想。

因此,我們迴避社交,本質上是在迴避與人交往時那些糟糕的感覺。

這些感覺可能是別人給的,也可能是自己代入的。

因為別人所做(what you do)和我所感( how i feel)的錯位,讓我們即使身處很好的氛圍裡,仍覺得難以融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詳細闡述了現代人的無歸屬感,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人解脫了一切使他必須服從精神權威的束縛(關係),但是這種自由也使他處於孤獨與焦慮的狀態中,使他覺得個人的不重要與無權力。

如何解決?

對外界的基本信任,是你能走出去的基礎。

你要給外界機會,讓它在你面前充分呈現它本身的樣子,而不是你想像的或曾經感受到的樣子;同時你也要給自己機會。外界在變化,你自己也在長大。

無論你曾經以為外界是怎樣的一個狀態,只要你有意願,此刻就是你重新體驗和定義它的時候了。

走出去,你就有機會得到世界給予你的厚禮。

3

對像顧茵這樣封閉的性格,怎樣向外界走出第一步呢?

首先,可以嘗試接近一些你覺得相對安全的個人或群體。

怎樣判斷安不安全?答案是,聽從你的感覺。

你總有辦法感覺出自己在誰面前或在哪個群體裡更有安全感、更多的被尊重、支持和肯定。

然後,當你能融入,同時那些人能夠確認和欣賞你時,你的歸屬感得到強化。同時,去成為別人的支持者。

你也有機會和能力作為別人的「他人」的身份回饋他們安全感、尊重、支持和肯定。

你這樣對其他人,他人這樣對你,不是因為他或你到底是誰、有怎樣的內在才華或外在財富,只因為你們都是人,只是因為恰巧你們相遇,便相互在關係中成就對方。

這種感覺,越純粹、越快樂。當你在與人的互動中感受到快樂的時候,恭喜!你成功走出了第一步——

在諮詢中,她將獨立自主、自我成長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自主/獨立型的人希望隨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習慣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個人能力的工作環境,最大限度地擺脫組織的限制和制約。

挖掘她的天賦,通過進一步的了解,從事傳播媒體與網絡相關的行業,比如運營、比如自媒體創作相關的工作是特別適合她的。

這樣能讓她多檢視自己的狀態,和「真實自我」保持聯結。持續輸出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在心理學上,「自由表達」是一種能夠關聯出潛意識的方式,而潛意識一旦被意識化,不可控的部分就會減少,這就是一種自我療愈和整合。

顧茵聽我說完,非常興奮得感嘆到:「天哪,太神奇了,Vin你知道嗎,我特別喜歡在網絡上分享,能分享內容給大眾,我會很開心」

「如果因我的分享能幫助到他人或者會為他人提供樂趣,很有成就感;能藉助平臺推廣內容,提升能力,收穫人脈,獲得合作機會,我覺得這樣的方式更適合我,但有點擔心自己怕做不好。不做又後悔。實在糾結,要不要直接跳出來放手試試?」

網絡的世界首先是能讓顧茵覺得安全的,她可以藉此邁出一小步,這個機會又可以讓她成為別人的支持者,同時療愈著自己和他人,當然她會如此興奮。

顧茵聽我說完,點點頭表示贊同,她表示回去做完生涯人物訪談後再來和我溝通。

另外,挖掘到她的生命課題後,我請顧茵寫下生命中的十個恐懼。並將這些恐懼列出挑戰計劃,放入1-3年計劃中,一個個去面對去突破。

最後的話:

三個月後,顧茵給我發來簡訊:

Vin,感謝您的幫助,在諮詢中很多方面受到啟發,最近我終於克服了一個人開車的恐懼,開始重視自己內在的價值觀,您給我的很多建議也很受用,最重要的是在我自卑低落對自己充滿失望的日子裡,您的鼓勵好像黑暗空間出現的光芒一樣,激勵我勇敢探索新的生活,現在我已經有想做的工作了,最近也在通過線上課不斷地提升自己,心情也變好了很多。

祝福顧茵。

很多客戶在來訪時會問如何克服30+中年危機?

其實就是要你現在開始,做的每一件事情,是為未來長期的積累。你現在做的事情,做完之後,下一件事情是否因此而受益。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導演,也是自己的CEO;你在創作的是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劇本;你在行使的,是如何渡過你這一生的權利。

假設你在寫一個劇本,每一個章節都是為了整體的主旨而服務,有著清晰的方向和結構,情節一章章往下遞進,內容也精彩紛呈。

但是如果每寫幾章,你都需要重新推到重來,沒有積累,換情節,換人物,換衝突和情節主線,你的這個劇本大概率是枯燥乏味的。

只有深厚的積累,持續在一個正確的方向的積累,才能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在挖一堵牆,牆很厚,要挖很久,牆的背後有金光閃閃的黃金和珠玉,但挖的人並不知道。當馬上就要最後一鏟的時候,挖的人累了,休息,開始換了方向,重新開始挖,循環往復,度過一生。

不要成為那個重複挖鏟的人。永遠不要。

也祝福每一個擁有破碎內在的小孩,都能重新被滋養、被呵護,勇敢地二次長大。

相關焦點

  • 對工作總是沒熱情?小心,你可能得了職業倦怠症!
    如果你常常在工作中感到疲勞,無趣,對未來感到迷茫不安,那麼很有可能你已經受到了職業倦怠的困擾。那麼,職業倦怠症究竟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克服它呢?職業倦怠症的典型症狀如果你在工作中常常出現以下症狀,那麼也許職業倦怠症已經悄悄來到了你身邊。◆對工作喪失熱情,情緒煩躁、易怒,對前途感到無望,對周圍的人、事物漠不關心。
  • 如何處理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倦怠
    1974年,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登伯格(H.J.Freuden berger) 首次將「職業倦怠」作為一個術語提出來,專指助人行業中的個體在面對過度工作需求時所產生的身體和情緒的極度疲勞狀態。1981 年,馬斯拉奇(Maslach)等人將「職業倦怠」 描述成一種症候群候群,並認為應該至少包含三個維度:一是情緒衰竭,指個體情緒和情感處於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完全喪失;二是非人性化,指個體以一種消極、否定、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同事或來訪者;三是低個人成就感,指個體消極評價自己工作的意義與價值的傾向。
  • 「熊芳芳辭職」為何引發「熱議」?背後是否有著「職業倦怠感」?
    所以,熊芳芳老師也說了,雖然已經從事教育事業31年,但不想一生被人安排,想要更自由的生活。其實,自由這回事很多時候要看自己的可心態,這世上又有多少工作是自由的呢?但為何熊芳芳老師辭職這件事情會產生「蝴蝶效應」?產生這樣熱烈的「熱議」?
  • 工作無精打採,陷入「職業倦怠期」,3種方法助你擺脫失業危機
    到了下班時間,你只想飛回家,不管那些工作上的瑣事;如果,你也曾有過上述經歷,那麼可能你已經進入了「職業倦怠期」。所謂職業倦怠(burnout)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一般認為,職業倦怠是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作出的一種極端反應,是個體伴隨著長時期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衰竭狀態。
  • 年紀輕輕卻產生職業倦怠,我們的職業之路該走向何方?
    什麼是職業倦怠?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職業倦怠(burnout)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個人覺得這個解釋是比較片面的,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職業倦怠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工作重壓,也可能是因為厭煩了工作的內容,交際,或者是工作的回報達不到預期等等情況下都有可能產生職業倦怠,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同的,導致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不同。
  • 「我實在是不想上班了」:職業倦怠,謀殺了80%員工的工作熱情
    「哎,完全不想工作,要不先休息一下,明天再做也行。」 是的,同事小敏又開始每日必備的工作吐槽了,在這家公司待了5年,前三年充滿了幹勁,一心扎在項目上,活生生的拼命三娘。
  • 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忙活了一天也不知道幹成了什麼,一不小心還要加班,別人吃夜宵的時間,你才準備回家,心想,辭職算了,這樣的念頭大概動了一萬遍了…… 假如你也是這樣,很有可能是因為產生職業倦怠了,它有著最顯著「症狀」——不想上班。
  • 人到中年,升遷無望,3招化解「職業倦怠」危機!
    職業倦怠(burnout)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職業倦怠是Freudenberger於1974年首次提出的,他用這一詞彙描述了服務於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
  • 職業倦怠期,你懈怠了嗎?
    職業倦怠期對於職場人士來說並不陌生,再激動人心的工作都有令人厭倦的時刻。當你重複著相同的任務,去相同的辦公室,與相同的人朝夕相處,你會感到自己陷入了無限的循環中。這是每個人都逃不掉的職業倦怠期。        什麼是職場「倦怠期」呢?1. 對待領導布置的任務挑三揀四工作中總想試圖將領導布置的任務擋回去,根本不想接受新的挑戰。2.
  • 工作幾年就有了職業倦怠感,還有點救嗎?
    尤其是對於體育這一門相對來講不受重視的科目,教師可能很少能夠有強烈的個人榮耀感或者成就感,這些都容易讓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為了避免讓這種消極負面的情緒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嘗試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與狀態,讓自己能夠重新煥發出活力與激情去投入到教學工作當中。原來,努力工作的自己,居然也會有職業倦怠的時候,沒關係,面對它,消除這種負面情緒。
  • 都市人職業倦怠症剖析:你對工作膩了嗎?(圖)
    編者的話: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你是不是愈來愈感到工作無趣,甚至人生無聊?你開始早上不願意起床,好不容易到了辦公室,卻覺得渾身乏力,疲憊倦怠?你在工作中的狀態是很少開心、煩悶焦躁?如果以上狀態經常出現,你就得小心了,小心患上職業倦怠症。這種並不被大家重視的情緒疾病其實相當可怕,它摧毀一個人的鬥志,減少你的生活幸福感,長此以往,令你健康受損。
  • 【關注】帶你走出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在國內的研究起步較晚,並且多是從管理學的角度研究的,而本文嘗試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探討知識型員工的工作倦怠問題,並運用企業社會工作的技巧給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以緩解員工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員工自身的長遠發展。
  • 上班瞎忙又累,你可能已經工作倦怠了
    你也許還在困惑,殊不知已患上了工作倦怠症。在談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知乎網友對於工作倦怠的理解:maggie(安全行業):缺乏長期的目標和短期的成就感,是工作倦怠的直接原因。(如何克服?)肖景旭(普通人):在工作中不能得到自我提升、工作缺乏挑戰性、職業負擔過重、缺乏自主性、薪資待遇不符合期望、職場人際關係複雜等原因會造成職業倦怠症。除了受工作性質和工作環境影響外,很多人是(由於)自己的原因導致工作倦怠。
  • IT職業倦怠:IT領導者必須消除的生產力殺手 - CIO頻道 - 企業網D1...
    它的特徵是員工感到精疲力竭,精神上日益與工作脫節或產生消極情緒,對工作產生不好的態度,以及職業效能日益下降。職業網站Dice Insights的2020年Dice薪酬調查報告指出,有31%的技術專業人員感到「非常疲倦」。 員工體驗軟體公司Limeade的高級經理Sarah Stevens表示:「倦怠是由於長期受到人際關係,情感和身體的壓力而產生的結果。
  • 職業倦怠期,我們如何度過?
    而現代人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也正在越來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個月就開始厭倦工作。在工作中,你需要對職場倦怠的狀態保持警惕。無論是由於長期單一領域的工作,還是由於達到上升瓶頸,或者是因為外部的、企業自身的客觀問題,都有可能導致你的倦怠心理。當進入職場倦怠期時,有些人可能並不自知,任其發展,直到慢慢產生對工作厭惡的嚴重負面情緒,同時也失去了生活的平衡。
  • 職業倦怠期丨「你永遠叫不醒一個不想上班的人」
    01.什麼是職業倦怠?有人說:職業倦怠就是,你有工作能力,但是你卻喪失了工作動力。職業倦怠是一種由工作引起的心裡枯竭現象,英文為Occupational burnout,指的是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和耗竭的狀態。是一種由內而外感受到的疲勞感,無力感,甚者還有厭惡感。心理學家將職業倦怠症患者稱為「企業睡人」。
  • —職業倦怠,你經歷過嗎?
    我有一個表弟,剛剛從大學畢業,來北京找工作,找了幾份都不盡如人意,後來聽說,他每天就住在自己租的房子裡打遊戲,不願意去找工作,每個月靠父母生活。曾經也想辦法跟他聊過,問他想做什麼工作時,在他眼神中看到的是迷茫,是對未來的困惑,不知道要何去何從,只能在當下放縱。
  • 幹部患上「職業倦怠症」,怎麼破?(不容忽視)
    在同一個單位同一個科室工作了十幾年,早已成為所在崗位「行家裡手」,俗話說,熟能生巧,可現在卻是「熟能生厭」。面對毫無「新鮮感」的工作,常常覺得「沒意思」「心累」.這是一位基層幹部的真實自述。的確,工作上的千篇一律,人際關係的駁雜,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等等,都容易讓人們身心疲勞,患上「職業倦怠」症。而這種「症狀」,在基層幹部群體中甚至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 教師普遍「職業倦怠」,網友:為什麼不辭職呢?
    但很想就此談談我們教師的另一個問題:職業倦怠。眼下,教師們普遍有「職業倦怠」感,這幾乎是公認的一個事實。所謂職業倦怠,是指長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逐漸對工作失去了熱情和積極性而產生的厭倦。在英語中,「職業倦怠」叫 burnout,顧名思義即「燒光」之意,易讓人想到「蠟炬成灰淚始幹」。由此看來,教師的一生大概只能是「burnout」(燒光)的結局了。
  • 很煩躁,不想上班,4招教你緩解職業倦怠
    你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每天早上一睜眼,就很煩躁,不想上班。有時候一想到上班就很恐懼,但是你又不得不強迫自己去上班。到了辦公室,同事們談論的還是不想上班,想退休之類的話,你的心就更加踏實不下來了,你就非常希望有一個政策,既可以退休又可以開工資。沒有這種好事,你就只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就是典型的職業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