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草莓
「好無聊啊,怎麼時間過得這麼慢?到底什麼時候才下班吶...」
「哎,完全不想工作,要不先休息一下,明天再做也行。」
是的,同事小敏又開始每日必備的工作吐槽了,在這家公司待了5年,前三年充滿了幹勁,一心扎在項目上,活生生的拼命三娘。
可是越到後期,尤其是這幾年,小敏總是感覺提不上勁,對工作仿佛一夜之間失去了熱情,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著什麼時候下班,明明什麼都沒幹,可就是覺著累得不行。
其實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都或多或少有過和小敏一樣的感受,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甚至有一個專業的名詞來形容這種狀態,即職業倦怠。
掃碼收聽大咖講「職業倦怠」
處在職業倦怠期的職場人,對工作喪失了以往的熱情,又被稱為職業木乃伊,長時間對著電腦或者文件發呆,不僅工作效率低,而且經常腦袋一片空白,工作想幹到哪兒就算哪兒,不再制定長遠的工作計劃,希望天天都是禮拜五。
長期處於職業的倦怠期,不僅無法創造工作價值,而且也對自身的健康、人際關係均會產生一定的危害,甚至會對其他事物感到心灰意冷,絲毫提不起興趣。
那麼處於這種階段該如何自救呢?換一份工作是不是就能解決?其實不然,要想解決這種困境,首先要了解為什麼我們會進入職業的倦怠期。
1
為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
1. 工作滿足感日漸減少
美國羅斯福總統在連任第四屆總統的時候,有位記者問:「請問第四次當選總統是什麼感受?」羅斯福總統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請這位記者吃三明治。
吃第一塊的時候,記者內心十分激動覺得這是總統請客,第二塊的時候感覺有些飽了,激動的心情也平靜了不少,到了第三塊的時候記者已經感覺難以下咽了,而當總統把第四塊遞給記者的時候說道:「當你把這第四塊三明治吃下去,你剛才問我的問題,我就不用回答了,你自己會有親身體會。」
其實任何工作都會有膩煩的一天,即便這份工作貴為總統,也始終逃脫不了職業倦怠的命運。
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邊際遞減效應」,邊際遞減效應是指每消耗一個單位的商品,所能帶來的新增的享受在遞減。
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吃第一塊三明治的記者覺得很開心,第二塊的時候仍然覺得不錯,而到了第三塊和第四塊的時候,這時三明治帶來的邊際效益,即新增的享受已經很低了。
工作也是如此,當你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都在幹同一份工作,那麼此時消耗的年份或者需要投入的工作量,它們帶來的新增享受已經遠遠低於當初的滿足感了,也因此心裡的落差越來越大,漸漸走進了職業的倦怠期。
因而換工作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任何一份工作一開始就如同吃第一塊三明治,我們會很有滿足感,而到了後面幾年的時候,再美味的三明治都味同嚼蠟了。
2. 自我價值始終沒有實現
每個人在初入職場時,都滿懷抱負,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
馬斯洛曾在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中將人類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類別,從生理需要到自我實現需求,分別從低到高排列。
當今社會的大部分工作,生理、安全、社會需求都能滿足,免受飢餓、保障自身安全、和諧的同事關係,如今我們真正追求的是工作中自我實現的需求。
然而這個需求實現的過程往往都是一場耗時耗力的超長馬拉松,許多企業內部政策不靈活,長久的穩定加之固定的工作方式,使得工作本身就已經變得枯燥。
同時僵化的機制,導致員工無法參與決策,缺乏合理的上升渠道,也在加劇我們職業倦怠的程度。
在種種因素下,面對僵化的體制、眾多的糾纏與誘惑,使得大部分的職場人迷失了自我實現的價值觀,成了他人自我實現需求過程中的「陪跑員」,常常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即便看到了終點,那麼冠軍也不是自己。
長久以往也漸漸喪失了對工作的熱情,開始了得過且過的工作日常。
2
如何度過職業倦怠期?
1. 以枯竭為契機,實現自我超越
職業倦怠又被稱為職業枯竭,根據資源守恆的理論,當你工作所需的資源消耗率高於補充率時,便要進行必要的補充,這時也是發現自我不足的最佳時候,此時若能以枯竭為契機,掌握新的技能,對自我的工作有一個新的認識,實現自我超越,那麼也會使得職業生涯產生質的飛躍。
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學會肯定自己的工作。處於職業倦怠期的我們,最容易產生的情緒就是「這工作太沒意思了,做了也沒什麼用,還不如不做」。
管理學中有一個經典的「不值得定律」,是說當我們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學會肯定自己的工作,讓自己覺得這份工作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這時在完成工作後自然會產生一定的成就感,從而減輕職業的倦怠感。
其次在職業枯竭的時候,尋找新的興趣突破口,進行必要的補充也有助於成功過渡職業倦怠期。
朋友肖肖是一名髮型設計師,有段時間他覺得這份工作特別沒有意義,於是下班沒事就自學起了攝影,希望通過攝影能找到下一份工作。
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在學習攝影的這段時間裡,他發現自己的髮型設計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原來在下班自學攝影的時候,因為看的多,拍得多,因而審美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種提升在髮型的設計上得到了直接的體現。
職業困境出現的時候往往也伴隨著機遇,當克服了壓力,往往會使職業生涯也會迎來新的突破。
掃碼收聽大咖講「職業倦怠」
2. 超越物質,以內在動機提升工作體驗
許多人以為,工資不過高福利不夠好是導致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其實不然,正是因為我們把工資看的太重,喪失了工作的初心才最終走向職業倦怠。
曾經有兩組大學生被選作實驗對象,試做SOMA數學謎題,對於第一組的學生而言每解開一道題就給1美元獎勵,而第二組的學生則完全沒有獎勵。
解謎任務結束後,實驗人員讓兩組學生自由活動,然後通過單面玻璃觀察兩組學生各自的行為,觀察的結果出人意料:有1美元獎勵的第一組學生在獎勵中斷後,幾乎寧願發呆也不願意繼續解題,而沒有獎勵的第二組學生則大部分都繼續在專研接下來的謎題。
類似的實驗結果不論是針對大學生、幼兒還是職場人士,結果都幾乎一模一樣,即有物質獎勵的那一組一旦停止獎勵便會放棄,物質的獎勵只在最初起到了激勵的作用,到了後期反而抑制了本身的積極性。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正是因為人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在「適應水平現象」中,更多的生活消費品,更好的物質條件或者更高的社會聲望,最初能給我們帶來強烈的愉悅感。但是,這一切都會很快消逝。接著我們需要更高的水平來實現更高的成就,否則就會產生挫敗與不滿。
你可能會好奇,那為什麼商界那麼多傳奇人物似乎從來就不會對工作產生倦怠呢?那是因為他們看待工作的視角早已超越了工資的本身,不論是福布斯、馬雲還是李嘉誠,激勵不斷付出的原本就是工作本身。
這種現象在普通人身上也有體現,許多遠赴他鄉的最美教師、天未亮便開始清掃馬路的最美阿姨,他們的工資並不高,甚至不及普通中層的三分之一,但是孩子的教育、城市的清潔本身就是工作的意義。
並不是要求我們徹底摒棄物質,而是在追求實現物質的過程中,尋找到一開始工作的初心,樹立一個高於物質的工作目標,正確看待工作的意義,這也正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環。
正如ZARA創始人阿曼修的人生信條所言:如果只想著發財不配做一個企業家,對我來說錢如果是用來實現目標的,那它才有真正的意義。
3
寫在最後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組調查,假設每個人活到83歲(30316天),那麼工作則佔據了其中的2555天,共計20440個小時,這其中還並不包括日常加班、來回的路程時間等等。
工作已經在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如何與工作正確相處,確保工作對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是每個職場人都要歷經的考驗。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曾說:與其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上已有的工作;與其追求幻想,還不如愛上眼前的工作。換工作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在咬牙堅持的職場路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不為人知的辛苦,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偶爾的不想努力和突如其來的喪,也未必不能原諒,但更重要的是遭遇困難及時收拾心情,調整狀態,重新出發。
要相信機遇與挑戰永遠並存,當你咬牙挺過這份苦難的時候,機遇還會遠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