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時候,反正我是常態,就是要去上班前,手頭該做的事都做完了,原本是可以出門了,可是一看時間,好像離平常去上班的時間還早一點點,這麼說吧,平時上班是提前十五分鐘出門的,但這個時候還有二十分鐘,就覺得還太早了,換句話說,我們總是掐著時間踩著點去上班的,即使那十來分鐘在家裡並沒有什麼事可做了也要拖到那個點才去,寧願坐在家裡無所事事,也不願意提早一點點到達科室。但我們去做別的事時,卻總是早早就出門了。
某天與同事聊到了態度的事,都說到了一個很奇怪現象,即平時接觸的朋友、同事、同學、家人等等沒有一個認為我們是難說話的,可是一穿上工作服,一坐到窗口,立馬就變了性格,也因此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人格分裂的,或者說是有雙重人格的。
在這件事情上,我也有類似的疑惑,前幾天的文章裡也曾提到過,即在工作窗口就很怕有人過來諮詢,多問幾句就會很不耐煩,而在路上或者在當導醫志願者時就很樂意給別人指路,甚至還會親自帶過去。在困惑了一段時間,同時在思考了一段時間之後,突然想到了一個詞——職業倦怠。
之所以會想到這個詞,是因為當年心理學的畢業論文選的就是這個題,寫的是一篇論文綜述,於是有機會看了一些關於職業倦怠的文章,那時候對於職業倦怠的理解只是「不想上班」,但因為是經濟的主要來源,不能任性,而那時候的綜述,也只是為完成論文而為,因而也沒有更廣泛地探討,只是有一個比較深的印象:就是職業倦怠的發生率還是很高的。現在結合自身及周邊的這些小事件,終於將理論的職業倦怠演變成了血淋淋的現實。
總有一些可以說得清的,或者完全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導致了職業倦怠的產生,說穿了就是各種的不盡人意吧,說得清的相對來說會容易解決一點,畢竟是冤有頭債有主嘛,但也不是絕對的,就按這個比喻下去,如果我們打不過冤的頭,又或者有主的債沒錢或者就懶著不還呢?所以這個職業倦怠要消除並不是很容易,不過還好,畢竟這份職業是懶以養家餬口的,所以雖然倦怠也還是會支撐著,只不過這態度麼?自然就……
那天在電視上看到美國準備任命的財政部長居然已經七十多歲了,再看看自己,才五十出頭就已經暮氣滿滿、等著退休了,有朋友會說,美國競選的兩位主不也都七老八十了嘛,也是,但他們是男人,而這位財政部長是女人,似乎更有可比性一點。
雖然我們的附近不存在這樣的大齡官員,但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周圍也有一些不倦怠的人群,你看那,當我們趕著七點半上班時,總能在路上遇到那些並不要求提早上班的中高層的領導們,而每一次踩著點到達門診大廳時,也總有一些不用提早上班者早已穿戴整齊地在維持著次序了。也許他們是天生有某些特質的,又也許是因為到了某種層次了才這樣的不倦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