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上到懷疑人生,職業倦怠是一種病嗎?

2021-01-16 騰訊網

許多媒體說「職業倦怠」是一種「病」。

小麗感到身體疲倦,上班時心中抗拒,每逢會議或者撞見領導都擔驚受怕,每次老闆工作交代時,內心都會有說不出的煩躁不安,回到家感覺非常疲倦,不想做事,有時會整天躺在床上不想動……

這些症狀是否再熟悉不過?

倦怠何嘗不是如此。而它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職業倦怠問題並非不可避免,只要企業領導層找出倦怠的根源並「制事機先」,就能重新煥發組織活力。

職業倦怠是病嗎?

首先,職業倦怠作為一種「病」,其實是個誤會。

職業倦怠是1974年由德裔美籍心理學家Herbert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他當時發現醫院的工作者很容易頭痛、失眠、固執、易怒,感覺憂鬱,甚至思考停滯,他在論文中將這個現象描述為「Burnout」,即職業倦怠。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修訂的第十版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中(ICD-10) ,已將Burnout列在其中,不過只簡短描述這是「精力耗盡」的狀態,並歸類在「與生活處理困難有關的問題」當中。

在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其歸類為一種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子。並給出了明確判定標準,必須同時滿足以下3 種狀況:

l 覺得能量耗盡或精疲力竭

l 與自己工作的心理距離拉長,或者對自己的工作態度消極或充滿憤世嫉俗之感

l 專業效能降低

注意,這裡的歸類不管是「與生活處理困難有關的問題」,還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子,都沒有明確是一種「病」,所以職場倦怠只是一種與健康有關現象,不是病。

其次,職業倦怠雖然不是病,但是危害很大。

職業倦怠的影響非常廣泛,在一項不限工作類型的統計中,大約有10%的人有工作倦怠的現象,在助人型工作中比例更高,比如有研究統計,老師的工作倦怠比例約30%,醫師的比例高達67% 。

根據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職場壓力導致的醫療支出,佔了美國醫療保健支出費用的8%,職場壓力還導致美國每年近12萬人的死亡。美國心理學會的另一項研究聲稱,工作倦怠的員工積極尋找其他工作的可能性是普通員工的2.6倍,請病假的可能性高出63%,看急診的可能性高出23%。

不論是對於社會還是個人,或者對於企業,這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麼,職業倦怠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又是誰的原因?該如何應對呢?

導致倦怠的因素是什麼?

目前學界提出的理論認為,職場環境和個人特質共同影響員工的職場狀態。

在員工個人方面,各項研究發現單身者職場倦怠比例比已婚者高,年輕僱員所佔的比例也遠高於35歲以上的僱員。此外,責任感越高、抗壓性越高,或是對於工作的期待越高,工作倦怠的比例也越高。

而在職場環境的部分,社會心理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榮譽教授克裡斯蒂娜·馬斯拉奇(Christina Maslach)指出,導致職業倦怠通常有五大原因:

l 工作中的不公平待遇;

l 無法控制的工作量;

l 工作角色不明確;

l 管理者的溝通與支持不足

;l 不合理的時間壓力。

許多心理諮詢師對職業倦怠者的建議,無外乎多運動多休息,充實自我,以至於尋求專業心理協助等等;但是,我們很容易發現,與造成職業倦怠的員工個人方面的原因相比,職場環境因素更重要,因為這些公司層面的問題可操作性更強——只要領導層在機制層面採取積極的預防策略就可以避免。

四維激勵法

身為領導層成員,應該捫心自問,是什麼導致員工如此不健康?為何我們的工作環境缺少讓他們事業發展的條件?我如何才能保證他們每天工作的動力?我們必須深入地了解員工的實際需求。

自運行理論創始人戴天宇老師說:「激勵員工要從掌握員工的需求開始。」

更具體而言,我們必須了解,什麼因素能夠留住員工,什麼因素能夠激勵員工,什麼因素會讓員工感到不滿。為此,戴老師提出從四個維度考查員工訴求:

通常,不同人群的利益訴求維度是不一樣的。比如,一名業務人員能力很強,他偏好的「薪酬套餐」應該是低底薪和高提成,但新員工往往青睞高底薪低提成;職場新人和職場老兵對晉升的需求程度也不同。

再比如,有的公司業績翻番,要搞股權激勵,但許多基層員工卻偏好追求短期利益,此時就不如給獎金來得實在。有一年,華誼兄弟對演員進行股權激勵,周迅兩次拒絕,最終錯失巨大的財富機遇。最後,周迅與華誼兄弟合同期滿,不再續約。

諸如此類,需求維度不同,如果強行「錯配」,職業倦怠就產生了。 一般的管理者把員工的訴求分為五個層次(這源自馬斯洛創立的需求層次理論,但準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圖實質上共有7層)。

戴老師在授課時經常建議企業家,將需求層次圖和四維激勵法結合使用,最好是採用匿名問卷,或者第三方介入訪談等方法,確保員工有較高意願配合調研,最後得出一個符合激勵主體需求的「激勵套餐」。

這樣從員工本身利益出發的機制,不僅有助於消除職業倦怠,還能促進員工自管理,最終實現員工為自己奮鬥,從工作中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

結語:

對於公司正式或非正式的機制設計部門來說,必須明確機制的出臺以什麼為基礎?機制的基礎是利益,機制設計師稱之為「利基」。如果領導者更善於詢問員工的利益訴求,他們就可以為公司省去大量的員工壓力,及隨之而來的職業倦怠,以及大量的管理成本。

相關焦點

  • 「姐,我不想上班了......」—職業倦怠,你經歷過嗎?
    就在剛剛過去的5月末,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職業倦怠/過勞列入了國際疾病分類名單中,並將其描述為了:未能被成功處理的、來自工作場所的長期壓力。明白了嗎?這是一種病。根據心理學家的測量研究,將職業倦怠的症狀定義為三個方面:①情感枯竭:對工作失去興趣與熱情,覺得極度疲倦②去人格化:與工作對象刻意保持距離,並採取忽視冷漠的態度,低同理心③個人成就感降低:對於工作的成就體驗降低,傾向於消極地評價自己「不想上班」的病,跟普通的病一樣,也有著典型的症狀。
  • 《倦怠》:勇敢一點,讓我們治癒「不想上班」
    如果說不想上班是年輕人的一種普遍心態,那當我看到《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這本書時,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是廢話嗎,難道會有人樂意早起、擠早高峰、上廁所難找坑位、晚上10點下班還打不到車嗎?最近一篇在朋友圈廣為流傳的文章,講的是網際網路大廠的廁所難題,連上廁所這樣的人類基本生理需求,也已經被視為效率的敵人。有的走勸說路線,在廁所牆上貼著:「上廁所不要帶手機」「時間寶貴,入廁乾脆」。有的彰顯極客本色:在廁所坑位裝了計時器,精確到秒,顯示裡面的人蹲了多久;開發了內部小程序,實時感應坑位是否有人以及所佔用的時間;或者簡單粗暴,在廁所屏蔽了手機信號。
  • 不想上班怎麼辦?3個建議幫你走出職業倦怠期!
    你是否一想到上班就覺得頭痛頭暈,哪哪都不對勁,不想去上班?你是否上班時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全靠一口氣才撐到下班?你是否覺得自己最近的表現變得越來越差,對前途感到無望?出現以上這些問題,就證明你得了「職業倦怠症」。這種「症狀」,是不是很罕見呢?
  • 突然想起了「職業倦怠」
    某天與同事聊到了態度的事,都說到了一個很奇怪現象,即平時接觸的朋友、同事、同學、家人等等沒有一個認為我們是難說話的,可是一穿上工作服,一坐到窗口,立馬就變了性格,也因此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人格分裂的,或者說是有雙重人格的。
  • 職場社畜一提上班就想哭?年輕人,你可能是進入了職業倦怠期
    01無法接受活著大部分時間就是上班,這個問題讓很多社畜高呼:扎心了,老鐵在職場中,有幾個職場人甘心一直就那樣工作下去,把人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上班,沒有自由,沒有喜樂?但事實上,上班本來就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有的人能從中找到樂趣,有的人卻始終覺得這種生活很不堪。有位網友就表達了自己這樣一種厭倦上班的想法。
  • 很煩躁,不想上班,4招教你緩解職業倦怠
    你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每天早上一睜眼,就很煩躁,不想上班。有時候一想到上班就很恐懼,但是你又不得不強迫自己去上班。到了辦公室,同事們談論的還是不想上班,想退休之類的話,你的心就更加踏實不下來了,你就非常希望有一個政策,既可以退休又可以開工資。沒有這種好事,你就只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就是典型的職業倦怠。
  • 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忙活了一天也不知道幹成了什麼,一不小心還要加班,別人吃夜宵的時間,你才準備回家,心想,辭職算了,這樣的念頭大概動了一萬遍了…… 假如你也是這樣,很有可能是因為產生職業倦怠了,它有著最顯著「症狀」——不想上班。
  • 你知道你正處在職業倦怠期嗎?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一份工作才幹了不到幾個月,原本發誓要好好工作的你慢慢就失去了對這份工作的熱情,於是你開始厭煩工作,不想上班;更嚴重的是,你開始發現自己對別人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冷漠,生活上似乎也越來越找不到樂趣
  • 職業倦怠期丨「你永遠叫不醒一個不想上班的人」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不想上班啊!」累到調了 8 個鬧鐘也爬不起來,不是真的那麼困,只是不願意面對周一。明明手頭上有成堆的工作,to do list 比廁所的捲紙還長,但只想昏睡到晚上,獨對四面牆。我也覺得這樣很不好,但真的不想爬起來面對。
  • 人到中年,升遷無望,3招化解「職業倦怠」危機!
    職業倦怠(burnout)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職業倦怠是Freudenberger於1974年首次提出的,他用這一詞彙描述了服務於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
  • 職業倦怠期,我們如何度過?
    而現代人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也正在越來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個月就開始厭倦工作。在工作中,你需要對職場倦怠的狀態保持警惕。無論是由於長期單一領域的工作,還是由於達到上升瓶頸,或者是因為外部的、企業自身的客觀問題,都有可能導致你的倦怠心理。當進入職場倦怠期時,有些人可能並不自知,任其發展,直到慢慢產生對工作厭惡的嚴重負面情緒,同時也失去了生活的平衡。
  • 「我實在是不想上班了」:職業倦怠,謀殺了80%員工的工作熱情
    是的,同事小敏又開始每日必備的工作吐槽了,在這家公司待了5年,前三年充滿了幹勁,一心扎在項目上,活生生的拼命三娘。 可是越到後期,尤其是這幾年,小敏總是感覺提不上勁,對工作仿佛一夜之間失去了熱情,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著什麼時候下班,明明什麼都沒幹,可就是覺著累得不行。
  • 剛過40歲不想上班怎麼辦?走出職業倦怠期,聰明人都會這麼做
    老馬低下頭說:「我今年剛過40歲,就突然有一種特別不想上班的感覺。而且我問過了身邊很多已經過了不惑年紀的同事、朋友,很多人都說現在巴不得不去上班。你說這是什麼為什麼呀?」我笑了一下,跟老馬打趣道:「說到不想上班,那絕對不是你這些四十歲的人才有的想法,你可以問問現在身邊的那些年輕人,十個裡面估計有一半左右都不想上班吧。」
  • 7成中國職場人厭班,我們為什麼會陷入職業倦怠?
    「不想上班」的「絕症」,真的還有救嗎?又喪又焦慮的「厭班人」,真的是我們太矯情了嗎?感覺被工作「榨乾」的你,很可能是患上了名為「職業倦怠症」的現代病。根據他的研究,職業倦怠症(Job Burnout)是指個體在工作中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
  • 夜思 | 不想上班的年輕人:「斜杠人生」可以有!
    當脫口秀演員王勉用搖滾說唱吼出一聲「我不想上班」時,全場炸裂。但看綜藝的我們,還在上班。有人說,年輕人開啟「斜杠人生」,是對抗職場倦怠的一劑良藥。
  • 教師的這三種「職業倦怠狀態」,你出現了嗎?
    一.情緒耗竭 情感耗竭是職業倦怠產生的重要原因,也是職業倦怠的核心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情緒處於極度的疲勞狀態,並且對於一切事情都失去了興趣和熱情。因此,這樣的低落情緒會導致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情都沒有良好的積極情緒和態度。 除此之外,情感耗竭更是一種情感、活力和精力耗盡的感覺,同時也讓人感到才能耗盡、工作無助和情感倦怠。
  • 如何處理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倦怠
    1981 年,馬斯拉奇(Maslach)等人將「職業倦怠」 描述成一種症候群候群,並認為應該至少包含三個維度:一是情緒衰竭,指個體情緒和情感處於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完全喪失;二是非人性化,指個體以一種消極、否定、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同事或來訪者;三是低個人成就感,指個體消極評價自己工作的意義與價值的傾向。
  • 職業倦怠感
    然而,不睡,卻也沒幹什么正經事,但無非就是刷刷小紅書,很奇怪,抖音不上癮的我卻被小紅書搞上了頭。無目的的刷刷刷,然後發現,我病了吧!       這一年,發現越來越累,事情越來越多,身體越來越弱,頭髮越來越少。精疲力儘是這一年的高頻詞,工作接近七年,有了七年之癢的感覺。
  • 怎樣有效應對職業倦怠感?
    【每日一問】請問您有過職業倦怠感嗎?您有什麼有效的應對方法分享給大家?來自小夥伴姜同學的精彩回答:職業倦怠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職業感受,從原理上解讀,倦怠感的產生往往取決於興趣的缺失,而興趣是一種與不確定程度相關的一種情緒,因此在相對確定的工作中大部分人都會或多或少的產生職業倦怠感,這裡既可能包含最原始的重複勞作的無趣感,也可能包含疲於應付各種工作瑣事的麻木感
  • 職場人的辛酸:工作累、想辭職,測一測你是不是進入了職業倦怠
    職場打拼是越來越難了,工資遲遲漲不上去,事情倒是越積越多,久而久之很容易進入職業倦怠。職場人一工作就犯困每個職場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職業倦怠,這是一種個體在長時間的工作壓力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情緒性耗竭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