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生鵬
作為一名程式設計師,我們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瓶頸或者迷茫期,這裡說的迷茫,並不是說我們技術水平不過關、執行力差,也不是我們不努力。
相反,有時候我們很努力,但由於方向不明確而迷茫;有時候是我們不滿足於當前狀態,但在短時間內又沒有明確的目標而迷茫;有時候我們按時完成了階段性目標,可每天早出晚歸,日子這樣一天天過去,卻突然發現自己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而迷茫。
我們之所以會焦慮迷茫,我想大概是:我們不承認自己平庸,想實現自身價值,可自己所在的行業裡沒有做出讓自己覺得值得有成就的事情。
一般來說,迷茫可以小結為下面3點:
1. 對當前現狀的不滿
2. 對未來未知,很多時候恐懼來源未知
3. 對長期目標的不明確。
01
10年畢業時,沒有拿的出手的專業技能,當找工作屢次碰壁。自己又不清楚適合該從事什麼職業,這個時候最容易迷茫。
我的專業是計算機信息管理,軟體開發也學了個皮毛。大多是一些理論性的東西。同班同學大部分都是應聘銷售亦或是客服之類的崗位,而我自己性格內向,不擅言談,要是做銷售恐怕一時間難以勝任。
面試幾次失敗後我都是沮喪回住處的,甚是迷茫,覺得自己好沒用,那時候我很多愁善感的,一有點分吹草動都認為和自己有關,很容易因此否定自己。
後來發現怎糾結也沒有什麼用,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於是靜下來心來,分析每次面試失敗的原因,有的是筆試題沒有過關,有的是面試官問的一問三不知。
我把面試過程中自己所有不足的地方梳理出來,上網查找筆試題做,把相關的基礎知識又複習一遍。
後來總算找到和專業對口的工作了,渡過了第一個迷茫期。雖然工資少得可憐,1500元,但已經很滿足,一來我總算找到一份工作,二來我可以繼續學習,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02
剛開始工作,我們每天工作都很有激情,感覺自己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在進步,每天工作是相當的充實,今天又實現了什麼功能了,感覺自己的技能又提升了。很有成就感。
但工作3-5年後,自己在工作上也能獨當一面了,工作上遇到難題,也會想方設法去解決了,這時候內心就會慢慢地開始騷動了。
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是什麼?如何突破自己現狀獲得成就感?還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哪哪都不行,漸漸變很焦慮了。
在這個崗位工作3-5年上,我們早已熟悉了軟體開發的工作流程。
這時候工作,似乎很少有什麼事情能讓我們打起精神、全力以赴了。
我們把這樣一個職場階段稱為職業倦怠期。
職場上,不少人曾經或正處在這樣的狀態中,它來的時候往往沒有明顯的預兆,甚至我們都未必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工作狀態。
工作3-5年後,我們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會更清晰了,接下來我們要幹什麼,是繼續往技術方面發展,還是往管理方向發展。
我曾在《程式設計師月薪多少才不會焦慮》一文簡單列了程式設計師的5種發展方向:
技術型 初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架構師->技術總監->CTO管理型 軟體工程師->項目組長->項目經理->項目總監->技術總監->CTO交叉型 初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項目經理->技術總監->CTO轉行 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銷售人員、運營等創業
我自己,在程序編碼方面,我深知自己不是什麼技術大神,16年時我開始嘗試寫作,記錄自己工作上和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同時也分享自己的工作狀態,在寫作過程中,我會更主動文章條理性和邏輯的問題,同時也發現寫文章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成就感。
漸漸的,狀態就調整好了,走出了這個迷茫期。
總的來說工作3-5年後,這次迷茫比剛畢業那時候更難走出,剛畢業的迷茫你知道自己哪裡都不足,明確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很快就找到方向了。
工作3-5年了,崗位上需要的技能該掌握的我們都掌握了,這時候我們考慮的更多是今後的發展空間,而不是像剛畢業那會兒走一步算一步。
心理承受壓力就更大了。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現在招聘平臺對於招聘程式設計師崗位一般都會附上這麼一項:
抗壓能力強,承受能力好一項。
我覺得,這一項,不僅適合程式設計師行業,其他行業也同樣適應。承受能力好,是我們做事成功的一半。
很多時候,我們要厚著臉皮去做,這樣成功的概率會多一些,好比我們剛做程式設計師時,有人質疑我們的編碼能力。
在迷茫期或是職業倦怠期,我們更應該在這時候逼自己一把,人的潛力往往就是在這個時候爆發的。
特別喜歡這樣一句話:
噴泉之所以漂亮是因為她有了壓力;瀑布之所以壯觀是因為她沒有了退路;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為永遠在堅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