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咖啡風味,我怎喝不出來?

2021-02-07 咖啡精品生活

首先,這不是什麼大事,不要著急。雖說可能是被騙了(小概率事件),也可能是對於風味的理解有偏差。我們今天來分析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以及如何通過自身的調整,去享受一杯咖啡所帶來的風味。

 


讓我先從咖啡本身說起。好的咖啡豆,的的確確是有各種香氣,這是由咖啡豆在烘焙過程中的化學反映帶來的。而品質越是高的生豆,經過合適的烘焙後所產生的香氣越多。所以,如果一杯咖啡要能讓喝的人感受到很多風味,豆子自身的質量與合理的烘焙是前提。舉個簡單的例子,咖啡師在向沒怎么喝過單品咖啡的顧客推薦時,最喜歡的就是推薦耶加雪啡。因為耶加雪啡有股濃鬱的類似橙子的香氣,橙子幾乎沒有人沒吃過,所以當第一口喝下,客人自然會理解到什麼叫做「這杯咖啡帶有橙子的風味」。


然而,如果面前的是一杯普通的巴西波旁商業豆,那麼就傷腦筋了,香氣不是那麼濃鬱,風味也沒那麼複雜,要去形容它的風味,專業人士估計也要多喝幾口好好想想。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要他去形容,最多也是嗯,咖啡味比較濃。所以,當你喝不出包裝上寫的那些風味,很有可能是因為有些咖啡豆本身的風味並沒有那麼出挑,很難捕捉到。至於包裝上的風味解釋,是相關從業人士花了點心思寫上去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些無良商家會亂寫一通。

 


接著,是烘焙。這個問題的鍋,一般要發給在不走心的商家。通常風味的標籤或者包裝袋,是大批量訂製的,也就是說,今天烘好的豆子,用於包裝的包裝袋或者貼上去的標籤,很可能是幾個月前甚至是半年一年前的。


那麼這裡設計到一個什麼問題呢?第一,咖啡豆是農產品,品質不是一如既往的穩定,今年的生豆和去年的生豆會有所偏差。第二,運輸儲存在時間上的變化會給生豆的品質帶來變化。第三,烘焙時的變數,比如烘豆師的變化等,這裡不展開。上述問題要解決也不是難事,找到走心的商家還是很簡單的,畢竟當今大環境下,還在做咖啡生意的,或多或少還是有點真愛在裡面的。對於一個用心的商家來說,不說保持風味持續穩定,好好展示自己的咖啡豆是必須的。風味提示主要作用是引導消費者,而不是吹牛皮。

 


再者,要和時間抗衡。眾所周知,咖啡豆在烘焙完成後,風味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流失。商家在風味描述這一塊,通常是在養豆期一結束,風味達到頂峰時進行杯測。而消費者拿到豆子時,可能已經進過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風味流失的比較多。這點在超市所售的咖啡豆上面表現的特別明顯。


同樣,當咖啡豆拆封后,如果保存不當,比如放冰箱裡了、沒密封好等,都會加速風味的流失,造成喝不出商家所描述的味道。我曾經有買到過一包咖啡,烘焙一周後味道超級棒,口感非常甜。但是從第十天開始,甜味居然一下子就消失了,整個風味變得越來越平淡。當然,這是特例,但也不是不存在的。

 


咖啡本身最後的問題,是衝煮的問題。這點就很複雜了。因為雖說咖啡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但是咖啡的衝煮還是需要點小技巧的(對於非專業人士),不合適的器具,不合理的衝煮,都會讓咖啡的風味出不來甚至出現讓人不愉快的味道。除了豆子本身問題,衝煮因素也是造成人們認為咖啡就是苦的這樣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

 


上述是從咖啡本身來闡述有些人沒有體驗到咖啡風味的原因,下面在從人的角度來討論一下。

 


先說咖啡的風味是怎麼來的。其實當你看到風味描述中,有巧克力啦奶油啦,這種,其實都不是舌頭告訴你的。咖啡的風味主要來自於鼻子,以及通過口腔再返到鼻腔的香氣。再說的實在一點,就是端起杯子,喝進一口咖啡時,鼻子略微吸入一點咖啡的香氣,讓咖啡液體在口腔裡逗留那麼幾秒,鼻子和口腔就會給立體的將風味傳達給大腦。所以,請先拋棄咖啡是苦的這種刻板的印象,讓咖啡在口腔中停留片刻,才是體會咖啡風味的前提。不然再好的咖啡,也和豬八戒口中的人參果一樣。

 


只不過,那些什麼柑橘啊檸檬啊真的是咖啡的味道嗎?如果要在咖啡裡找芒果味,為什麼不去直接吃個芒果呢?如果有機會接觸咖啡豆的烘焙過程,即使是一個沒有品鑑經歷的人,也可以總結出烘焙過程中出現的四種典型的氣味:青草、麵包、酸、咖啡味。注意前面兩個,青草氣味和麵包氣味。咖啡豆如果帶有青草氣味,開一下腦洞可以強行解釋都是植物嘛。但是麵包呢?其實,麵包的香氣不是說那香氣真的就是麵包的氣味,實際上是那氣味讓我們直接聯想到了麵包。


說一千道一萬,所謂的咖啡風味,就人們把自己主觀感受到的氣味,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法表達出來。還是拿上面提到過的耶加雪啡來舉例:有濃鬱的橙子、柑橘、甜橙香氣,指的是一喝進嘴裡,口腔和鼻子一下子感受到了類似於橙子的味道,而不是說真的這一口咖啡是橙子味的。


那麼為什麼有些咖啡的風味描述會有很多種,比如一包咖啡上,會寫到黃桃、奶油、葡萄等呢?那是因為咖啡的香氣其實很複雜,甚至有人說超過了紅酒(只是聽說,沒有實證)。試喝時,很可能每一口的感覺感覺到了不一樣的風味或者一口下去就聯想到了很多的味道。只是有的人經常喝或者受過培訓,能準確的描述出來,而大多數人也許只能品出那些較為突出的味道。

 


有人提到,對照咖啡風味輪來喝咖啡是種很好的辦法,能夠更好的體會咖啡風味,這個理論我表示同意。不過咖啡風味輪是老外做的,有很多風味我們沒有接觸過,反之也一樣。並且,描述味道是件很主觀的事情,風味輪可以參考,但別作為唯一的標準。


這裡有個小故事,很有趣,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一次一群朋友在喝咖啡,他們一邊喝一邊對照著風味輪在尋味。巧的是,這款豆子有一個很明顯的味道,他們死活找不到對應的,都在大傷腦筋。然後我一喝,脫口而且出「這不是奶油小核桃外面的那層味道嘛」,全場震驚,紛紛表示就是這個味道。你說風味輪上怎麼會有「奶油小核桃」?可是大家紛紛表示喝到的就是奶油小核桃的香氣。由此可見,咖啡風味麼,真的就是用大家都能理解的味道來描述你感受到的香氣而已。

 

所以不要去在意沒有喝出人家告訴你的味道,也請大膽的說出你品出的風味。畢竟這種主觀的東西沒有絕對的對錯,就好像同一個味道,你說啤酒味,他說是麥芽香味,兩個人都沒錯,都對。當然有些常識性的問題麼,比如深烘的豆子或者淺烘的豆子各自有不可能出現的風味,這種問題不是今天的重點,就不描述了。

 

福利:如何在生活中鍛鍊自己對於咖啡風味的鑑賞能力?答案就是用心。吃東西時要好好品一品味道,多吃水果,如果對花粉不過敏的話也最好多聞聞鮮花。一個嗜甜的人,在分辨分辨出白砂糖、紅糖、焦糖、冰糖、太妃糖的香氣時,肯定要比不愛吃甜的人要厲害。水果吃的多的人,也很容易細分出青蘋果、蛇果、紅蘋果的香氣。


對於像作者這種對花粉過敏的人,最多能分辨出茉莉花、玫瑰(好像還沒碰到過),其他的那些花香(風味),就算聞到了也不知道。另外,這裡有個小訣竅,如果香氣直衝腦門的,那這風味多數是花香;要是香氣在鼻腔裡環繞的,那就是果香。所以,為了更好的享受咖啡,不辜負那些為了一杯好咖啡的付出,平時請多多累積自己大腦的食物香氣儲存量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咖啡師說的那些風味我喝不出來?
    經常有人跟我吐槽,為什麼我每次喝咖啡的時候,咖啡師總要和我說,這杯咖啡裡有香蕉、菠蘿、花蜜啊等等各種味道,但我就是喝不出來,這樣喝咖啡好尷尬!我只能說,咖啡師的本意是好的,TA想把這杯咖啡為什麼好喝的精髓傳達給你,不曾想反倒給你增加負擔。
  • 你為什么喝不出咖啡的85種風味?
    一個小知識:咖啡有85種味道。既然咖啡有這麼多種味道,為什麼我喝到的咖啡只有一個味道—苦?確實,有的人對於味道確實不那麼敏感,感覺吃什么喝什麼都差不太多。這個簡單來說就是味覺遲鈍或者味盲,換一個說法就是,他們的味覺感官相較常人來說會比較差,品嘗不出很多東西的味道差別。
  • 咖啡風味是如何「整」出來的?
    前陣子去打卡咖啡館,喝了一杯咖啡,巧的是,和吧檯隔壁的客人點的是同一杯,大概因為都對咖啡感興趣,兩人倒是不謀而合討論起了如何喝一杯咖啡
  • 教你如何能喝出咖啡的不同風味!
    一個小知識:咖啡有85種味道。 既然咖啡有這麼多種味道,為什麼我喝到的咖啡只有一個味道—苦? 確實,有的人對於味道確實不那麼敏感,感覺吃什么喝什麼都差不太多。
  • 咖啡風味輪和咖啡風味之間有什麼關係?它們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不僅僅是咖啡新手,還有很多喝咖啡很多甚至咖齡幾年的人都感受不到咖啡的細微風味。難道咖啡風味僅僅是商家為了廣告效果添加的虛假描述信息嗎?咖啡風味輪又是什麼呢?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下什麼是咖啡風味?什麼是咖啡風味?
  • 姑娘,我陪你去香港喝杯咖啡吧
    感覺她又要拉黑我了,不過沒關係,我跟老闆比較熟,她拉黑我,我就要老闆偷偷教育她。好了,言歸正傳。有事去咖啡店聊個事,沒事去咖啡店裝個逼,基本上已經成為了深圳有為年輕的日常。不信,你可以刷一下朋友圈,算一算一天下來曬咖啡的人數。
  • 咖啡杯也會影響咖啡風味?選對杯子,讓咖啡更好喝!
    其實有許多人研究喝咖啡是否有最理想的容器形狀、大小、材質等,只是一般人在買杯子時不會有這麼多選擇,更不用說還會特別去找某種形狀、大小、材質的杯子。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店家、咖啡師或咖啡愛好者使用玻璃杯喝咖啡,但這玻璃杯並非設計用來喝咖啡的(例如紅酒杯、威士忌杯),或是有人用來喝咖啡的杯子並沒辦法全面地提升感官體驗。
  • 喝慣了機器磨出來的咖啡?那是你還沒有試過,手工磨出來的咖啡
    喝上一杯現磨的咖啡,還是一種特別美的享受的。不過呢,很多的時候,現磨的咖啡都是使用機器磨出來的,很少人會去手工磨製。畢竟手工磨製還是比較費時費力的。不過手工磨出來的咖啡,也有一種不一樣的味道,有很多人會這樣覺得,手工磨出來的咖啡,就是特別的香。當你買來咖啡豆之後,想要不使用機器咖啡機磨咖啡,你可以試一試這一款手動咖啡磨豆機。它有什麼樣的優點呢?
  • 生命太短,每一口咖啡我都要喝精品!(咖啡85種風味解讀)
    其實我想說的是,可能是你沒喝過精品咖啡,還「沉溺」在速溶咖啡或普通咖啡館的糟糕出品陷阱裡面,一杯萃取的好的精品咖啡,一口喝下去你就再也停不下去! 咖啡熟豆富含的化合物多達一千兩百種,這些化合物為咖啡帶來了豐富的味覺和嗅覺感受。苦澀,只是其中一味。一千兩百種化合物,是有多豐富?
  • 【咖啡雜談】同樣的咖啡,每次喝起來卻不一樣
    同樣的天鵝意式拼配豆,前天做出來的拿鐵焦糖感十足,今天做出來酒香味突出,原因主要有三:1、粉放少了一些;2、換了牛奶;3、豆子多養了兩天,它的風味轉化每天都在變化。
  • 黃波旁&紅波旁的風味差異,你喝的出來嗎?
    而在阿拉比卡種中,最知名也種植面最廣的是Typica(中譯:鐵皮卡)和Bourbon(中譯:波旁),還有就是這些年的新秀Geisha(中譯:瑰夏),不同豆子的豆狀也不一樣。種在高海拔的波旁種,通常會有較佳的香氣,同時酸較明亮,喝起來甚至有類似紅酒的風味。
  • 咖啡知識 | 咖啡風味輪有什麼風味?咖啡風味類型詳解
    什麼是咖啡風味?前街咖啡在品鑑咖啡的時候,會注重咖啡在酸甜苦鹹四大滋味的表現,與烘焙程度密切相關,因此【風味輪】以淺中烘和深重烘來歸類。巧合的是淺中烘「酸甜」滋味物分子量較低,且極性較高,水溶性也高,往往在萃取前半段就溶解而出。但「苦鹹」滋味物,分子量較高且極性較低,水溶性也低,往往萃取後半段才溶解出來。
  • 哪種咖啡豆磨出來的咖啡最好喝?
    目前喝的是雲南普洱豆,味道還可以,不過還是想換一換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嬸嬸們,哪種咖啡豆磨出來的咖啡最好喝?如果你喜歡的是單品咖啡,做手衝,還要看你喜歡的是酸度明亮的還是不明顯的,甜度是否高,下面是對我喝過的一點咖啡的回味。1 ELIDA,在南京的某個咖啡店喝的,號稱是14年手衝比賽的冠軍豆子。果酸相對明亮,帶明顯的柚子香氣,尾巴乾淨。適合做美式或者手衝。
  • 風味不跑偏,喝咖啡就選JOINXIN玉環杯
    在這樣的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沒什麼是比坐在椅子上愜意地看著日出或者夕陽西下,再喝上一杯高品質的咖啡更幸福的事情了。我對高品質咖啡的喜愛不亞於女生們對口紅的痴迷,一杯好咖啡自然需要一款好的杯子來衝泡和保存的。這次就給大家推薦一款戶外、日常都可以用的純鈦保溫杯——JOINXIN玉環杯。
  • 品鑑 | 如何預備可被辨視的咖啡風味
    圖:影響風味變化的環節很多是否這些是你有過的困惑: 為何同款咖啡,你衝時喝到的味道,和其他消費者留言喝到的味道不一樣?為何同包咖啡,在店裡咖啡師衝時所喝到的味道,回家自衝時卻喝不到? 為何同包咖啡,A濾杯衝出來的味道,和B濾杯衝出來的不一樣?
  • 咖啡風味:新手如何描述咖啡的風味?
    ,想跟別人分享的時候,該如何表達你喝到什麼風味,這杯咖啡帶給你什麼感覺呢?很多時候幹香和溼香的體驗完全不一樣,有可能幹香時我們聞到杏仁的香氣,加入熱水後產生出來的是黑巧克力的香氣,熱水可以使咖啡豆中的芳香物質更好地釋放出來,給大家不同層次的體驗。
  • 生命太短,每一口咖啡我都要喝精品!「 咖啡85種風味解讀 」
    其實我想說的是,可能是你沒喝過精品咖啡,還「沉溺」在速溶咖啡或普通咖啡館的糟糕出品陷阱裡面。一杯萃取的好的精品咖啡一口喝下去就再也停不下來 咖啡熟豆富含的化合物多達一千兩百種,這些化合物為咖啡帶來了豐富的味覺和嗅覺感受
  • [敗家]咖啡鼻子(咖啡風味篇) - Le Nez du Cafe 36味聞香瓶
    這次就著這個開箱介紹做個引子,順便分享一下咖啡風味的相關知識點。(PS:我的文章只發在CHH,大部分字都是自己碼的,引用轉載我都會標註出處。如果需要轉載,引用也請表明出處,這是基本的尊重。)咖啡到底是什麼?其實經常都會有人問我:咖啡要怎么喝?如何去品?通常,我都會回答:不用考慮太多,先喝,好咖啡會說話,你喝到覺得好喝的,就是好咖啡。
  • 愛喝咖啡的你,不能不知道的八個咖啡小知識!
    >  以前,我愛喝咖啡,現在,我開始懂得喝咖啡。且最佳品鑑方式為「喝多少磨多少」,因為咖啡豆一旦磨成粉,其風味與口感便會快速衰變。所以,最好的保存方式就是……趕緊喝進肚子啦!  Tip 4 - 為什麼我喝咖啡會心悸、睡不著覺?  除了跟個人體質有關係之外,其實咖啡因含量跟咖啡豆的品種有很大的關係。
  • 咖啡風味描述參考
    如此反覆,惡性循環慢慢甚至會覺得喝咖啡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覺得精品咖啡是大忽悠,喝咖啡是裝*行為。      其實咖啡除了可以提神以外是真的有風味的,在你疑惑的時候咖啡的風味就在你的口腔裡,可能是你沒有靜下心來去感受。風味需要你用舌頭、鼻子、大腦三位一體的捕捉,如果囫圇吞下去那麼只能體現它提神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