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腿在醫學上稱為膝內翻,俗稱「羅圈腿」、「弓形腿」、「籮筐腿」。指的是在膝關節處,小腿的脛骨向內旋轉了一個角度,故此稱為「膝內翻」。膝內翻的定義很容易因為看到病變形態想當然而混淆:膝內翻的定義並不是以內翻所成角的指向而命名的,而是以小腿脛骨的翻轉方向命名的。膝內翻,其膝關節成角是指向外側的,因此經常會被誤稱為膝外翻。
在雙足跟、雙足掌併攏,放鬆雙腿直立,如兩膝存在距離,就說明是有O型腿了。
一般根據常態膝距和主動膝距兩個指標,判斷O型腿的輕重程度。所謂常態膝距,指的是直立時兩足踝部靠攏、雙腿和膝關節放鬆時,雙膝關節內側的距離。主動膝距,指的是直立時兩足踝部靠攏、腿部和膝關節向內用力併攏,雙膝關節內側的距離。
根據常態膝距和主動膝距的大小,"O型腿"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常態膝距在3釐米以下,為輕度;
◆常態膝距在3-10釐米之間的為中度;
◆常態膝距大於10釐米的屬重度。
O型腿形成的常見原因可以分為三類:
1、發育性因素在身體發育時期由於營養不良或腸道疾病等原因引起鈣磷等營養元素缺乏,骨骼發育障礙、骨變形或關節軟骨發育不良,而出現膝內翻的改變;
2、失衡性因素由於長期的不良姿勢或不正確的用力習慣引起支配關節的肌肉力學失衡,長期的肌肉力學失衡可以導致關節發生移位,而形成膝內翻。
這種關節移位和大家都熟悉的關節錯位是完全不同的,關節錯位表現為對應的兩個關節面發生相對位移而失去正常的對應關係,關節移位主要表現為關節的旋轉和關節間隙的異常,在膝關節表現為兩腳平行併攏站立時髕骨向內側旋轉,這是膝關節的整體旋轉引起的,不是髕骨半脫位,只要關節得到矯正髕骨就會回到前方,在X線正位片上顯示膝關節內外側間隙不等寬,內側間隙明顯變窄;
3、外傷或其他疾病導致的O型腿。
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是膝關節內外側角度的穩定結構,可以隨關節的改變做出適應性調整。在一般情況下,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不是形成O型腿的關鍵因素,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如外傷引起外側副韌帶損傷等破壞了膝關節的穩定也可以導致O型腿,這在運動員比較多見,治療時一般需要手術修補損傷的韌帶。
O型腿的人,平時站立和走路時,都是腿外側肌肉用力,內側用不上力。因此腿部肌肉發育不勻稱,往往外側肌肉多,內側肌肉少。這樣,形成的腿部肌肉輪廓線就是彎曲的,給人的感覺就是骨頭彎曲了。其實並不全部是骨頭彎了,只有少數是真正骨頭彎了。如果想判斷骨頭是否彎了,最直接的方法是拍X線正位片。
並且,部分失衡性O型腿由於同時伴隨髖關節的外展移位,會導致雙腿間的縫隙別大。
不少人簡單地認為,O型腿(膝內翻)就是腿骨彎了。甚至一些非專科的醫生,也有這種外行的理解。
其實,膝內翻遠不是這麼簡單。從專業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膝內翻分為骨質有改變的脛骨機械性內翻,以及軟組織失衡導致的內翻。大部分人,對後者還不了解,因此才會粗暴地得出結論,認為O型腿是無法矯正了。
骨質改變,通過物理方法無法矯正,但軟組織失衡性的內翻,是可以改變的。即使是進行膝內翻的手術矯正,通過軟組織平衡的方法可以矯正的度數,也佔72.1%,即能夠改變絕大部分程度。
正常的膝關節,壓力是平均分布在關節面上的。而O型腿的人,由於膝關節內翻,身體重量就過多集中於膝關節內側關節面上。過度的壓力和摩擦力,會導致膝關節內側軟骨面磨損,脛骨平臺塌陷,繼發骨性關節炎。到年齡大了,就容易出現關節痛,影響到正常的行走活動。
1、身體兩側的S型曲線被破壞,原本到膝關節應該內收的弧線消失,或者成為向外膨脹的曲線,視覺上就缺乏那種玲瓏之美了。
2、由於O型腿的人,大小腿都是骨骼外側肌肉多,內側肌肉少,這樣導致下肢外輪廓線更加外移。顯得胯寬,小腿特別彎。
3、O型腿由於肌肉分布不勻稱,顯得大小腿都很彎,這樣腿失去了筆直曲線,整個人也少了幾分挺拔。
4、O型腿的人,兩條腿之間巨大的縫隙,在視覺上非常不美觀。
5、O型腿的人,由於小腿膝關節下面向外突起比較多,給人的感覺就顯得小腿很短。
6、O型腿的人,由於大腿曲線變化,從正面看,顯得腿短,上下肢比例失調。
7、O型腿的人,由於身體重量過多集中於膝關節內側,在行走時,不易保持平衡,容易搖擺,形成鴨子步,步態難看。
腿部的畸形不僅僅影響體型與健美,對人體健康也有損害。對人們體型的危害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的心理壓力。
對人體的健康的影響給。由於O型腿破壞了膝關節正常力的分布,使關節一側所受的生物應力增大,對側相對減少。天長日久,還會引起膝關節行走時疼痛,關節活動也受影響,進而易導致骨性膝關節炎
O型腿的矯正方法包括:手術、儀器、夾板、綁腿、鍛鍊、矯正鞋墊等。
手術適應於O型腿程度非常重,或者已經並發骨性關節炎,出現關節疼痛的患者。手術的好處是被動治療,矯正立竿見影,不需要恆心和堅持。缺陷是手術技法不同,大多需要截骨,費用高。
1.外固定器加脛骨結節倒U形截骨術。
這種方法優點主要有:截骨術操作簡單、安全、骨癒合快,不容易出現延遲癒合,採用外固定器便於掌握整形矯正時的角度,可使骨癒合角度準確,調整也方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以下地活動,下肢肌肉不會出現萎縮。
2.脛骨結節倒U形截骨術,術後管形石膏外固定。
據統計,O型腿畸形完全矯正率可達96%以上。
非手術矯正方法,其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過鬆弛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恢復膝關節內外側的穩定結構。從而使脛骨外旋,達到矯正目標。
非手術矯正方法,好處是費用低、風險小,缺陷則是主動治療,見效慢,需要長期堅持。沒有恆心就達不到矯正目的。
「O」型腿的矯正方法具體如下:
(1)直立,兩腳併攏,兩手扶膝做兩膝向正前方的下蹲起立運動,做 20~3O次。
(2)彎腰,兩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繞環運動,做20~30次。
(3)兩腳開立稍大,彎腰,兩手扶膝做兩膝向內相靠停耗練習,每次停耗10秒鐘,做5~10次。
(4)兩腳平行站立。先以腳跟為軸,做腳尖外展和內旋運動;再以腳尖為軸,做腳跟外展和內旋運動,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盡力用小腿夾住書,堅持一定時間。如果用橡皮帶將兩膝捆住做,效果更加顯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兩腳慢慢向外向前移動,腰部隨之也逐漸直起來。做 15~20次。
稍微改變一下站立姿態,便可運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這是下蹲運動的最大特點。下蹲時膝蓋和大腿靠攏,對於矯正O型腿很有效。儘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會更好。
方法:雙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雙腿張開 15—20釐米,腳尖略微向外,吸氣時兩膝靠攏慢慢下蹲,儘可能深蹲並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緊繃。呼氣時慢慢打開雙膝,伸直站立,重複 10次。
膝內翻畸形(D、O形腿)是常見的下肢畸形,患者多為青少年,可累及一側或兩側下肢,致病原因包括佝僂病(分兒童型和少年型)、骨骺壞死或骨骺發育異常。膝內翻不僅影響外觀,且造成下肢負重力線的轉移,日久可繼發張力側的韌帶鬆弛、壓力側的韌帶攣縮、退化性關節炎、髕骨脫位及髕骨軟化等症,並可引起相應的各類症狀。診斷雖不難,但尋找原因明確畸形部位、方向和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治療是骨科醫生一項重要的臨床工作。
年齡較大和畸形嚴重的病例,常需矯形外科治療,滿意的矯形效果有賴於術前的精心設計手術方案。膝內翻均伴有脛骨內旋畸形,單側可致肢體短縮,雙側可致身材矮小。手術時應同時予以矯正。對特殊病因引起的膝內翻(如低磷抗D的腎形佝僂病),常需內科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可行截骨矯形手術。
傳統的膝內翻治療,常採用小腿外側切口,行脛骨上端楔形截骨,腓骨在不同平面做斜形截骨,再以L型釘板或克氏針交叉內固定,並附以石膏管型外固定。
1.八步矯正法。向後邁步走,注意要腳跟先著地,路線走直。每次走八步。
2. 鍛鍊腿部內側肌肉的方法: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足稍內扣,膝關節內扣做下蹲和起立的動作。20次一組,每天做2~4組。不需要完全蹲下去即可。
O型腿的人走路多為外八字,即行走的時候,雙足尖向外分,在行走的時候,腿部會向外用力,膝關節受到向外分的力,久而久之,站立的時候膝關節就會無法併攏,變成O型腿。所以要先調整走姿,學會重心放腿內側。良好的走姿應當身體直立、收腹直腰、兩眼平視前方,雙臂放鬆在身體兩側自然擺動,腳尖微向外或向正前方伸出,跨步均勻。
剛開始調整時可能覺得很彆扭,有種不會走路的感覺,時間長了就自然了。
無論是等公車,還是辦公室裡、看電視時,都要時時記得伸直雙腿用力夾緊雙膝,一天3-5次,每次15分鐘左右。這樣不僅能矯正腿型,時間長了,還有瘦腿的功效,特別是瘦大腿哦。
如果你的雙腿膝蓋是往外旋轉的O型腿(走路容易外八字)、因為彎曲的程度較嚴重。所以除了做夾緊運動外,最好多操作捆綁法矯正.
準備具有彈性的橡皮帶,或是布制的長型帶子,均勻地纏繞雙腿來幫助雙腿夾緊。
1)先坐在椅子上,將兩腿併攏。在膝蓋以下腳跟以上外,均勻地捆綁橡皮帶。
2)如果所使用的捆綁物不是具有彈性的橡皮帶。在捆綁之前,先在腳跟內側和膝蓋內側各墊上一條毛巾,避免疼痛。第一次捆綁時,不要過緊。
3)捆綁後站起,記得要將身體挺正,抬頭挺胸,約站立15分鐘後即可。如果站立時會疼痛或是腳麻,就是捆綁得過緊,此時要拆開重新捆綁一次。最好一日可捆綁兩次。
4)也可兩手扶著欄杆或椅背做蹲下。站起的重複動作,每次約15分鐘。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足稍內扣,膝關節內扣做下蹲和起立的動作,不需要完全蹲下去即可。20次一組,每天做2~4組。堅持一個月,會看到效果的。
溫馨貼士:
O型腿是長期不良習慣積累的後果,因此矯正它不能太著急,一定要持之以衡。
說完O型腿,再來談一談X型腿
X型腿是指兩足並立時,首先是兩側膝關節碰在一起,而兩足跟則靠不攏,走路出現兩膝打架互碰的步態。雙腳併攏後只有膝蓋能接觸到,大腿小腿間都有縫隙。
屬於生長期間的下肢變化,一般會在四至六歲期間產生,如四至五六歲以後仍然出現X形腿,其原因可能是先天性遺傳或後天因坐姿不良如W形坐姿等形成。
X型腿對膝關節的摩擦
X型腿見效膝關節是最早磨損的部位是髕骨,這是因為髕骨是下肢屈伸的動力「加力」裝置,即是伸膝關節時的一個「支點」。而X型腿正好是因為兩腿之間進行不斷的摩擦而使髕骨有一些損害。
膝關節的任務繁重,營養又相對較差,所以在人體所有的關節中,膝關節勞損和運動傷發病率都排在首位,「說得『恐怖』些,我們的膝關節只有15年左右的『好時光』」,其餘的時間裡,都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而出現不同類型的疼痛。
·15歲以前:膝關節處於發育階段,青春期的生長痛多發在膝關節附近。
·15歲~30歲:膝關節處於「完美狀態」,運作起來可以說是不知疲倦。只要不破壞到膝關節組織,基本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30歲~40歲:髕骨軟骨產生了早期輕度磨損,會出現一次脆弱期,出現短期的膝關節酸痛,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有的人甚至還會覺察不到。髕骨軟骨是人體膝關節內一層3~5毫米厚的透明軟骨,可以為膝關節緩衝運動帶來的衝擊。但由於髕骨軟骨沒有神經分布,所以在全層磨損前只會在脆弱期拉響一次「預警信號」,在這段時期內要避免劇烈運動。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膝關節的使用不能再隨心所欲。
·40歲~50歲:在走遠路之後,膝關節內側容易出現酸痛,用手輕揉之後會緩解。在膝關節中,半月板的作用是緩衝震動、保持穩定。人體的60%體重都是由膝關節內側支撐,因此內側半月板的退變發生也比較早。又因為半月板上有神經分布,在退變過程中人可以感受到酸痛。
這個現象的到來提醒人們:該開始保養關節了。50歲以上:膝關節會感覺到明顯疼痛,這是因為髕骨軟骨的「使用壽命」已到,軟骨全層磨損,關節炎已經產生。這時候應該節約使用關節,減少劇烈運動,尤其是上下樓梯和爬山,必要時可以使用拐杖來減輕膝關節承受的壓力。人到老年,相對於而言,關節會變的脆弱,而X型腿對於關節的影響也是相當嚴重的。因此對於這個事情,絕對不能小視。
X」形腿是指站立時,兩膝併攏時兩腳不能併攏,間隔距離為1.5 cm以上。它同樣是由於先天遺傳,後天營養不良,幼兒時期坐、走姿勢不正確所引起的,造成股骨內收、內旋和股骨外展、外旋所形成的一種骨關節異常現象。它的矯正困難根大,但只要堅持,也會收到一定的效果。
矯正操的目的是加強腿部練習,使大腿內側群肌肉的力量得到加強,小腿三頭肌得到經常的鍛鍊。
(1)坐在椅子上,兩手後撐,足踝處夾一物體(可由厚換薄),兩膝併攏,然後直腿上舉至水平,再下落,15一20次X3組。
(2)兩腿屈膝坐地,膝外開,腳掌相對,兩臂彎曲,兩手扶在膝關節內側,用力下壓膝關節,至最大限度保持2秒,再還原。
(3)直腿坐,兩手體後撐地,兩膝間夾一軟物(如小皮球),用橡皮筋將踝關節捆住,練習5分鐘。要求小腿用力夾物體。
(4)兩腿開立成二位,兩膝儘量向兩邊分開,挺胸立背,屈膝半群,慢慢抬起腳跟,然後下落,反覆提起並下落腳跟,直至小腿有酸脹感。
(5)小腿向內側踢毽子,兩腿交替進行。
內踝間距在3-6cm者,可非手術治療:白天按摩大腿外側肌肉,晚上在小兒入睡後作兩踝及股骨髁靠攏並以繃帶綁緊或利用夾板固定來逐漸矯正;補鈣和維生素D,並多曬太陽。
內踝間距在6-9cm者,可手術治療:(1)膝關節外側骨骺阻滯術(2)股骨髁上截骨術,您可與骨科醫師聯繫諮詢矯正辦法(包括手術)。
1、對外八字腳患者,行走時,每走一步都要讓自己感覺到兩膝內側有輕擦的過程;隨時隨地選擇有直線地面,兩腳正直踩線行進練習。同樣主要靠生活中堅持。
2、X形腿的矯治練習,每天1~2遍:
第一節壓膝運動:正坐,兩腳掌相靠,兩手扶膝輕輕下壓。注意腳掌不要分開,膝蓋壓到不能再壓時,停耗一定時間。
1.壓法:坐在平坦的地方,腳掌合攏,兩手放在雙膝內側向下慢慢按壓,然後雙膝最大限度分開,保持5-10秒鐘,還原。重複15-20次。
2.拉引法:坐在平坦的地方,兩腿儘量併攏放平,在左右腳腕上拴一條長50釐米的橡皮筋。然後兩腳用力向外拉引70-100釐米再放鬆還原。重複20-30次。
3.夾物法:坐在寬凳上,雙手撐於身後,兩腳觸地,膝屈(90度),腳腕處緊夾一質軟物品。然後雙腳離地、伸膝、兩腿儘量上抬,保持5-10秒鐘,放鬆還原,注意物不能掉(物品的選擇由大到小,直到能夾住一張紙為準)。重複20-30次。
4.外翻法:並腳站立,身體微微前俯、半蹲、雙膝用力外翻,同時雙手向外按壓雙膝內側5-10秒鐘後,起立還原放鬆。重複20-30次。
5.踢毽子法:用腳內側踢毽子,左右腳交換踢,左右腿各踢20-30個,共練習4組。
第二節捆腿練習:坐位,兩腿併攏抬起,以布帶捆住腳腕,兩腳用力向左右掙動。
非手術療法有一些,需長期不懈的堅持,可以嘗試:1.走「貓步」。2.盤膝坐20~30分鐘並交替雙腿,每天1~2次。同時按摩腿內側肌肉,增加肌張力以矯正畸形。
第1式緊實大腿運動
1. 坐在椅子1/3處,腰杆打直身體向上伸展。
2. 雙手置於坐椅兩旁,左腳抬起向前,腳尖朝上。
3. 還原換邊重複8~12下,共3次。
第2式腿內側運動
1. 坐在椅子1/3處,雙手手肘置於大腿內側。
2. 雙手手肘用力往外撐,大腿用力向內收。
3. 形成抗力停留5~10秒。
4. 重複8~12下,共3次。
以上問題可至河南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康復工程室解決,康復治療+康復工程,真正醫工結合,祝您早日康復~
地址: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5號樓1樓康復工程室
聯繫人:朱永科 13071061129 孫偉娟 19937671591
坐診時間: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