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讀書筆記

2021-02-22 不惑青蓮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現象:就是在有些父母離婚的家庭中,他們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步入父母的後塵,要麼婚姻不幸福要麼離婚;有些父母常常打孩子,孩子長大後,也會用身體虐待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而且,這樣的循環還會一代一代地延續,成為很多家庭無法終結的噩夢。

我們不禁要反思,這樣的惡性循環是怎麼產生的?我們該如何避免這樣的傷害再次發生?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指導我們,了解有毒父母毒害我們的模式,要清楚這些毒害行為產生的原因。勇敢的面對有毒父母帶給我們的傷害,直面傷痛,去解決家庭問題。我們看到有些人已經從痛苦的經歷中走出來,與過去告別,開始面對新的生活。

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在美國加州開設有私人性虐診療中心,從而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有毒父母的受害者。通過與這些受害者深度談話,她深深的感受到有毒家庭子女的痛苦,她知道這些孩子想擺脫父母的傷害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為了幫助所有經歷過有毒家庭傷害的人,她與編劇兼製片人克雷格·巴克一起探討人類行為問題,共同探尋家庭問題存在背後的真相,進而創作出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裡的真實案例,讓人不禁對照自己,反省自己,警醒著每一個人。

 

第一部分:有毒父母是怎樣的?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而言,父母都是第一任老師,起著極大的言傳身教的作用。好父母會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而有毒父母的言行卻會給孩子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傷害。那麼什麼樣的父母是有毒父母呢?

 

第一,是以幫助藉口傷害子女的父母。這樣的父母有兩種,一種是父母抓住孩子的錯誤不放,另外一種是把操控偽裝成幫助和關心孩子。

 

抓住孩子錯誤不放的父母,會經常貶低、打擊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在內心建立起「否認」心理防禦方式。孩子會藉助虛假的現實,縮小或否定痛苦生活經歷產生的影響,甚至能令人忘記父母帶來的傷害,繼續把他們當做偶像頂禮膜拜。

 

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桑迪因為十五歲墮過胎,她的父母就一直揪住這件事情不放,抨擊桑迪的過錯,說桑迪「是個壞孩子,勾引男孩子」。結婚後,桑迪想要孩子,一直沒有懷孕,懷孕失敗她對丈夫很不滿。實際上她的丈夫很愛她也真心理解她,但是桑迪感到與丈夫的關係有些力不從心,因為她的父母認為桑迪無法懷孕是那次墮胎引起的。桑迪的內心充滿了痛苦,她想忘記這件事但是父母不斷的舊事重提,桑迪想反駁父母但內心感到內疚,認為父母是為了幫助她。

 

桑迪執著得為父母開脫責任,拼命地說服自己,一切都是自己的錯,自己完全是咎由自取。雖然桑迪很痛苦,可桑迪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如何在感情上虐待桑迪。他們抓住孩子的錯誤不放,讓孩子墜入痛苦的深淵。

 

除了桑迪這樣的父母,還有一種是把操控偽裝成幫助和關心孩子的父母。他們會製造讓孩子「需要」他們的狀況,做的是孩子不需要的幫助,實際上是為了操控孩子。

 

李在鄉村俱樂部當網球教練,職業生涯一帆風順。工作後李一直單獨居住,生活很獨立。可是母親把她當小孩子看待,認為李不能獨立生活,沒事找事幫助李。有時李回家看到母親「幫助」打掃屋子、整理衣服、挪動家具。李對母親說:「以後這些事不用你做」,她母親會擦著眼淚說:「媽媽給心愛的女兒做這些,有錯嗎?」李感受到母親在摧殘她的獨立意識,讓自己變得沒有自信和無能。

 

以操控為目的幫助孩子的父母,因為害怕不被孩子需要,在孩子能夠照顧自己生活的狀態下,對孩子進行過度管控。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鼓勵,不能勇於獨立面對生活、去嘗試、去探索,會逐漸變得焦慮和膽怯。而父母在幫助的名義下,成為孩子生活的主宰。

 

以上這兩種以幫助藉口傷害孩子的父母,有對生活的不滿和遭到遺棄的恐懼。他們沒有孩子想的那麼無私和神聖,只有將他們拉下神壇,實事求是地看待他們,才能在與他們的關係中平衡力量,終止錯誤繼續發生。

 

第二,是把自己需求看得最重要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過多地把責任和壓力給孩子,剝奪孩子的童年,讓孩子滿足自己的需求。孩子很小成為「小大人」,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還要面對生活帶來的憂慮。因為孩子的需求得不到父母回應,就關閉了情感之門,長大後不會與異性情感交流。

 

書中提到的萊斯,就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因為父親每天回家很晚,父親要求萊斯照顧他生病的母親和年幼的弟弟,不僅照顧母親還要逗她開心。萊斯畢竟年齡小,無法發揮大人的作用,他常感到力不從心,認為自己做得不好感到愧疚。

 

萊斯結婚後,妻子厭倦萊斯只會工作不解風情,活的像個機器人一樣,離開了他。萊斯新交的女友也因為他不會討人歡心而選擇分手。被剝奪的童年讓長大的萊斯找不到生活的樂趣,童年的歡樂、一起玩的小夥伴和成長的樂趣,是一片空白的回憶,萊斯只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萊斯受困於這樣的惡性循環:從一開始承擔所有的責任,到感覺力不從心以及無法勝任產生的負罪感,最後不得不加倍努力承擔責任。這個耗盡心力的惡性循環讓他感到與日俱增的失敗感。在父母的驅使下,萊斯很早明白自己的品行好壞是由對家人付出多少衡量的。他的父母向萊斯傳遞的是:「你的感受無關緊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像這樣的父母,不承擔責任,沒有給孩子樹立積極的榜樣,導致孩子的情感發展不健康。而受傷的孩子,只有清楚了自己是受錯誤逼迫過早成長起來的,才能認識到有毒父母消耗了自己的精力。只有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更愛自己,才能對自己負起責任。

 

第三,是虐待子女的父母。虐待子女的父母有三種,言語虐待、身體虐待和性虐待自己的孩子。

 

言語虐待就是父母經常說對孩子外表、智力、能力或作為人的價值貶損的話。有兩種虐待方式:一種是父母直接、公開用語言貶損孩子。另外一種是通過取笑、挖苦、取侮辱的綽號等對孩子發起攻擊。

 

書中提到的維基經歷過這樣的事,在維基十二歲的一次演出後,她母親對維基說:「你跳得像一隻河馬,面對現實吧,畢竟你什麼事都做不好,不是嗎?」這句話一直影響著維基,在維基長大後,不論做什麼維基都無法確認自己的對與錯。

 

言語傷害孩子讓孩子覺得無能,年齡小的孩子,無法識別哪些言語是對的,會相信並全盤接受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被傷害的孩子,性格變得敏感,總提防著有人羞辱自己,對別人缺乏信任。

 

這些露骨的侮辱性烙印、父母的負面評價深深印在孩子的潛意識中,讓他們從小感到自卑,損害了自己成為一個可愛、有價值、有能力的人對自我的認知。言語虐待讓孩子永遠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有些人一直過著失敗的生活。

 

言語虐待長期損害孩子自我成長意識,而身體虐待長期損害孩子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意識。

 

身體虐待是指父母有負面情緒的發洩,對孩子動粗,打孩子實施暴力。比如用皮鞭抽孩子,打孩子的臉等。經常挨父母打的孩子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有自我厭噁心理,而情感上的虐待還會延續到下一代。

 

受到身體虐待的孩子很難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他們從小在強烈的恐懼中度過,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遭到毒打,童年充滿了焦慮、緊張和痛苦。

 

經常挨打的孩子會認為,受到父母身體虐待有兩個原因:首先,他是個壞孩子;其次,他是壞孩子所以挨打。被身體虐待的孩子會有自我厭惡感。他的生活是破裂的、缺乏自信的、對現實無力和恐懼的,心中還有無名的怒火。

 

這些不良情緒讓他們設想不好的事情隨時發生,有強大的戒備心理,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不願意與人靠近,被自己武裝的鎧甲深深束縛。

 

身體虐待引起孩子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及自我仇視異常強烈,而性虐待對孩子來說更為嚴重。

 

性虐待是喚起侵害者性行為,與兒童的口部、胸部、生殖器、肛門或其他身體部位的身體接觸。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最殘酷、最難以令人啟齒的經歷。

 

性虐待不一定是直系親屬,也有可能是與家庭有關係的人,比如繼父母或姻親等。受害者從小明白這種亂倫關係必須要保密,他們深知這種行為的禁忌和恥辱。

 

受害者在需要保護的年齡被侵害,而侵害者是他們的保護者,現實摧毀了受害者童年最寶貴的純真。這段關係會導致受害者出現自責、抑鬱,破壞性行為,性障礙、自殺傾向和濫用藥物。

 

很多亂倫受害者不願意面對真正的問題和遭受的痛苦。他們會沉迷於酒精和毒品,來麻醉他們的失落感和空虛感。

 

綜上所述,被言語虐待、身體虐待或是性虐待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狀態、身體狀況,以及生活情況和人際關係都受到破壞性影響。很多受害者因為身體和心理不健康,需要經過長時間治療才能恢復自己的尊嚴和力量。

 

有毒父母組合了不健康的家庭,有的父親施虐,母親是參與者或是一個旁觀者。他們不願意面對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們否認家庭問題存在,拒絕面對現實,用有毒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痛苦一生。

 

第二部分:為何家會傷人?

 

家是給予愛並幸福生活的地方。可是,現實生活並不都是想像的那麼美好,據紐約兒童服務管理局報導,2019年3月到5月,虐待兒童事件不斷攀升,有一戶人家的11歲孩子和4歲孩子很害怕他們的母親,母親只要從酒醉中醒來,就會指責他們偷食物並打他們。這些受虐和被冷落的兒童,代表著各自家庭的不幸。那麼,為何家會傷人?

 

首先,錯誤觀念滋生有毒父母。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觀念體系,有些家庭重男輕女,有些家庭尊重孩子的感

受,不同的觀念形成家庭成員不同態度、對事情的判斷和理解方式。觀念就像一股暗流,影響家庭成員每個人的行為模式。

 

成熟有愛心的父母關愛家庭每一位成員,他們給孩子構建健康的心理基礎。他們認為:孩子有些叛逆是他的成長經歷,不過於緊張和打壓孩子;愛護孩子要正向引導,不傷害孩子;給孩子空間讓他勇於嘗試不怕犯錯,孩子有錯誤及時糾正。

 

而有毒父母以利己之心引導孩子,他們認為:父母做什麼都是對的,孩子無論怎樣都得尊敬父母;孩子不允許違背父母的意願,父母說什麼孩子都得言聽計從;孩子不能過於調皮,調皮會遭到父母的呵斥,必須安安靜靜地呆著。

 

這些錯誤的觀念是有毒父母滋生的土壤,有毒父母排斥與自己不同的觀念,他們維護自己錯誤的認識,在孩子世界觀沒有形成、無法分辨是非的時候,用顛倒、扭曲現實的觀念影響孩子,孩子帶著錯誤觀念步入成年生活。

 

錯誤觀念包括說出口的和未說出口的,說出口的觀念用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例如:父母會說:「你應該、應當、理應怎樣」,把自己的觀念植入到孩子的頭腦中。

 

還有一種未說出口的觀念,我們常常意識不到,例如:孩子無條件為父母奉獻一切、女人是二等公民等。這些錯誤的隱形觀念統治了家庭,給孩子帶來了無法磨滅的影響。

 

書中提到,母親跟邁克說:「做兒女的,應該接受和承認父母給的一切,無論父母怎樣對你,都應該順從他們。」邁克母親把這種錯誤的觀念灌輸給兒子,讓邁克以為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取悅父母,引導邁克無條件順從父母,忽略妻子的感受,差點毀了邁克的婚姻。

 

邁克意識到父母灌輸給他的觀念,影響了他自己的生活,開始質疑並否定這些觀念。

 

在邁克反抗父母觀念的經歷中,一次是邁克搬離父母家時,母親威脅心臟病復發,邁克堅持選擇離開父母自己生活。第二次是邁克參加父母結婚周年紀念日,沒有依從父母的要求留下來陪父母幾天,第二天選擇回家照顧生病的妻子,邁克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在邁克意識到父母的觀念在毀壞他的生活後,他對與父母的關係有了重新的認識。

 

面對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有毒父母還會採取一些策略,企圖重新控制和影響孩子。由此可見,消極的、隱性的觀念統治著有毒家庭體系,給身處其中的下一代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其次,盲目順從助長有毒父母。

 

在家庭中,孩子對父母立下的規矩盲目順從,造就了有毒父母變本加厲。這些規矩來自父母的觀念,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它是制約孩子行為的條條框框,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例如:有信仰的人必須跟同教派信仰的人結婚。這樣的觀念會產生以下規矩:不能和異教徒約會;只能和同教派男生約會;如果你朋友和異教徒約會,你應該制止她。

 

觀念產生的規矩,分為說出口和未說出口的,說出口的規矩是經常說的一些規矩,例如:聖誕節不許在外面過、不允許和父母頂嘴等。未說出口的規矩就像有一根線控制在有毒父母的手中,他們在幕後操縱著自己的孩子。例如:不可以比你爸爸更優秀、不可以比你媽媽更快樂、父母是第一位的。

 

家庭規矩一旦建立,孩子就要遵從,如果不這樣做就等於背叛了家庭。如果家庭規矩是合理的,孩子就能在健康的環境發展。如果規矩是不合理的,這些規矩扭曲了家庭成員的意識形態,盲目的順從,只能給孩子帶來毀滅性傷害。

 

書中提到這樣一件事,朱蒂在她十歲那年成為了她父親的酒友,她後來參加了治療,在治療下,不斷增加的自主意識讓它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庭觀念。她發現父親從小給她建立的讓她服從的規矩是:不要說實話、不要長大離開爸爸、不要擁有健康的情感關係。這些規矩深深的影響著朱蒂,以至於為了不抵抗父親建立的家庭規矩,她一度中斷了治療,她的這種行為似乎在說:「我想要健康,但我更要服從我爸爸!」

 

有毒父母建立的家庭規矩,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甚至父母去世後他們的思想仍然控制著孩子。脫離盲目順從行為模式,要認清我們潛意識裡被扭曲、毀壞我們的規矩,識別出來徹底拋開,從而進行自主選擇。

 

最後,錯誤做法形成有毒父母。

 

在正常的家庭裡,面對生活的問題,父母會交流想法交換意見,探尋多種途徑想辦法解決問題。

 

有毒家庭中的父母,則會逃避問題,宣洩煩惱,不會考慮他們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通常他們會有以下做法:

 

否認事實扭曲事實,不敢面對問題,比如:將一個家庭施暴者說成秩序維護者。

 

父母因為自己承受的壓力和不快,把責任推給孩子。

 

當孩子有重重問題,進行康復治療時,看到孩子漸漸康復,有毒父母會對孩子的康復進行阻撓。

 

有毒家庭體系中,父母互相對立,孩子被迫要在父母中選擇,是站在父親這一邊還是母親這一邊。父母雙方都會向孩子發洩心中的不快,向孩子倒垃圾。

 

有毒父母將家庭變成一個保守秘密的俱樂部,孩子挨打還要跟老師撒謊自己是從樓梯上摔下來的。

 

以上這些錯誤做法讓有毒家庭體系成立,把有毒父母的錯誤觀念變成現實。可悲的是,有毒父母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觀念和行為是錯的,他們也是中毒者。

 

有毒父母通過錯誤的語言、觀念和行為把毒傳給了下一代,了解有毒父母形成的原因,才能了解我們會受到哪些影響,最終了解我們自身的行為。我們只有認清並理解家庭中存在的問題,改變我們自身的行為,才能改變生活。

 

第三部分:如何直面家庭帶來的傷害?

 

有毒父母傷害孩子的行為,之所以還能繼續,是因為很多人選擇逃避現實,沒有正視問題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如何直面家庭帶來的傷害,以及對我們未來的影響?

 

首先,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讓自己好起來。面對有毒父母傷害自己的遭遇,發洩出憤怒情緒。讓自己壓抑已久的委屈、怨恨和渴望父母愛自己的事實,得到內心的釋放。

 

你可以大哭一場或在沒人的地方痛罵你的父母。不要裝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心裡滿懷委屈而選擇原諒。只有父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徵求你的原諒,這種原諒才有意義。

 

通過發洩憤怒來修復父母曾帶給我們的創傷,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後,不再壓抑自己,你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解放。

 

其次,卸掉不屬於你的責任,不再自我懲罰。面對父母帶來的傷害,如果你不能分清主要責任方,你會把責任重擔背負一輩子,你會責怪自己,內心充滿恥辱和自我憎惡,你會一直懲罰自己。你必須卸下不屬於你承擔的責任,把責任歸還給該負責任的人。

 

就像書中提到的萊斯,在成年後,他無法與女性溝通、交流感情,與他年幼時背負著內疚、責任有緊密關係。造成這些後果的原因:他從八歲開始,承擔起照顧精神病母親和年幼的弟弟,過早的承擔本不屬於他的責任,他全部身心用來照顧家人而忽略了自己情感的需求。

 

卸掉不屬於你的責任,讓內心獲得真正的解放。你需要找一個安靜的私人空間,在一個靜謐的地點和你內心的那個孩子對話,對著你的童年照片說:「你不需要為……負責」。

 

把你的痛苦經歷寫下來,比如:他們過早讓你承擔家庭責任、他們侮辱你、他們毆打你等,然後認清真正的責任是你的父母,把寫下來的這些痛苦經歷改為:「我的父母應該為他們過早讓我承擔家庭責任負責、我的父母應該為他們侮辱我負責、我的父母應該為他們毆打我負責」等。

 

剛開始讀你寫的這些話,你會理解事情就像你寫的那樣,父母應該為他們的行為負責。可是內心的小孩還在背負著內疚,你把寫下的話,大聲念幾遍,重複練習。在你心中不斷加深印象:「你沒有錯,不該你負責任」。用新的信念取代舊信念,不再內心背負屬於父母的責任,不再自我懲罰。

 

然後,與父母對峙,克服面對父母的恐懼。與父母對峙就是正視痛苦的過去和艱難的現在,勇敢的面對你的父母。你可以與父母談一談你小時候經歷的那些事,告訴父母,他們帶給你哪些困境、不幸和傷害。如果他們不停止這些行為還會繼續傷害你。

 

與父母對峙的目的,是讓自己從過去的恐懼、焦慮和痛苦中解脫出來,面對你一直不敢面對的人。如果你不去面對你的父母,解決你們之間的問題,你就會把這種痛苦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繼續延續這種痛苦。

 

與父母對峙通過給父母寫信或面談。寫信能夠讓你沒有壓力的把對父母想說的話表達出來,避免直面父母發生衝突。

 

給父母分開寫信,第一封信寫給對你傷害更大的一方,第二封信寫給相對溫和的一方。寫信以「我想對你說些以前從未說過的話」作為開場白,信的內容涵蓋以下這幾方面: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這就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寫信要能夠表達真實情感和體驗,把自己想說的話跟父母說出來,讓父母了解到你的真實感受。

 

還有一種方式是面談。面談可以讓你的心理治療師陪同,他會起到保護你的作用,地點選擇在心理治療師辦公室。或者你獨自面對你的父母,找自己熟悉安全的地方,把父母約到自己家裡面談。如果你去另外一個城市,就把父母約到你賓館的房間裡。

 

如果你面對父母很緊張,可以事先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出來,當面念給他們聽。在對峙的過程中,父母表現出憤怒,儘量在反擊的過程中不要激怒你的父母。

 

不論對峙發生了什麼,也許你的父母根本沒有讓你把話說完或是憤然而去,你都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你勇敢的揭開了你們生活的真相,從此以後,你都不會再畏懼你的父母,以全新的面貌面對你的父母,不再受制於他們。

 

最後,打破有毒父母的循環。承諾是打破有毒父母循環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延續你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你要更加關愛自己的孩子。

 

書中提到,梅勒妮勇敢地對家中打、罵孩子的格局進行反抗,她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限制自己對孩子進行情感虐待,為防止有毒家庭模式延續到下一代,她邁出了一大步,正打破有毒父母的循環。

 

梅勒妮意識到,不能因為從小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而剝奪自己的孩子得到愛的權利。她以前吼自己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正是她母親對她做過的事。在與母親面談後,她母親跟她談了自己的經歷,她知道母親也是家庭遺毒的受害者,她決定承擔起責任,不讓自己的孩子受到這樣的傷害。

 

梅勒妮報名參加家長互助會,承諾做一個好家長,她在互助小組中學會了克服逃避心理和對孩子需求的恐懼。

 

梅勒妮跟她的兒子溝通,她的兒子告訴她:「媽媽我真的很愛你,當你發瘋一樣打我的時候,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媽媽請你不要再打我了……」。梅勒妮感受到了兒子的痛苦,也正如她自己的痛苦,梅勒妮向兒子道歉。

 

當你看清有毒家庭的傷害模式,打破有毒父母的循環,並終止有毒家庭模式時。你就為你的孩子、你後代的子子孫孫創造了一筆巨大的財富,這就是幸福的人生和有愛的家,你將塑造出他們美好的未來。

 

以上就是《原生家庭》讀書筆記,接下來,我們來系統地總結一下:

 

首先,了解自己不幸福的背後成因,有毒父母的傷害模式。第一種是以幫助藉口傷害子女的父母;第二種是把自己的需求看得最重要的父母;第三種是虐待子女的父母。

 

其次,了解有毒父母的成因。說出口的錯誤觀念和未說出口的錯誤觀念滋生了有毒父母;子女盲目順從有毒父母定下的規矩助長有毒父母的行為;有毒父母錯誤的做法讓有毒家庭體系既成事實。

 

最後,不讓有毒父母繼續傷害自己,有四種方法:第一,釋放有毒父母曾經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把心中的怨恨發洩出去,不讓自己內心再背上沉重的負擔;第二,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還給父母,不再懲罰自己;第三,面對父母,把自己受到的傷害講出來,讓父母承擔責任、認清事實;第四,打破有毒父母傷害的模式,承諾更加愛護自己的孩子。

 

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關於原生家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以此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處境和如何面對自己的父母。本書2017年出版至今,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希望,不論你已經處在有毒家庭中,還是你已經成為了有毒父母,看到這本書,你都將覺悟。《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等於把我們重新帶回到我們兒時的世界,讓我們從源頭尋找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在我們感到迷茫時為我們指明方向,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以正確的心態,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給孩子創造美好的未來。

 

作者:不惑青蓮︱只推薦自己看過的好書,對成長有幫助的書。立志終身寫作,終身成長。分享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自卑、敏感、膽小……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哇~哇~伴隨著響亮的哭聲,一個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然而,同樣可愛的小生命卻在十幾年後或者二十幾年後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徵,有的人自信、樂觀、開朗,有的人卻自卑、敏感、膽小。在知乎上搜索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關注量上萬,瀏覽量更是超百萬,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之大已經不言而喻了,可是如何改變那些不好的影響?
  •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勇敢面對,與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對每一個人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著原生家庭未解的結,帶著這個結走入新的生活。有的人一生幸福,而有的人深受其害。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本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並沒有像有些心理學家一樣,讓諮詢者去忘記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而是鼓勵諮詢者去面對原生家庭面對父母。幫諮詢者在與父母對峙的過程中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而從父母帶給諮詢者的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重新獲得自信和力量,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所以,綜合考量,我決定將我心目中認為比較好的,有實際閱讀價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學書籍整理出來,讓大家自行去閱讀,感悟,吸收,治癒。因為我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原生家庭治癒的道路註定漫長,且沒有那麼多捷徑可以走,終其一生你會發現,原生家庭傷害永遠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你,並且除了你自己,無人可以代你承受,也無人可以幫你成長。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當下生活的影響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但,若你想改變的話,一定可以。那麼該如何療愈自己呢?
  • 遠離無愛原生家庭,自我療愈重塑美好新生
    可小艾的離婚理由,正是不想給孩子一個沒有愛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個詞,近幾年被提及的很多。包括最近姚晨主演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強勢的媽媽,懦弱的爸爸,冷漠的大哥,自私的二哥。那樣的家庭,沒有離婚,維護著表面的和諧,然而,因為父母無愛,家庭中的每一個孩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我支持小艾的決定。離婚,有時候痛在一時,但好過毀人一生。
  • 蘇珊·福沃德心理學經典作品: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你可以自己去治癒
    很多時候,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我們的性格,生活態度,對待親密關係的方式,甚至是自己最討厭的行為模式,通常來自於童年時代與父母的關係。那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像刻在基因深處的永恆烙印,操控著我們未來的人生。"原生家庭"這個詞兒,這兩年非常火。你會看到很多與此相關的情感類文章,這個詞似乎一下子給我們平時難解的那些情感謎題,找到了理所當然的出口和答案。
  • 如何做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讀者對所閱讀書籍後通過自身理解再創造出的產物,不是單純的摘抄也不是用彩色筆圈出幾個重點句子,而是建立在對全書知識框架有足夠清晰的認知後,在自己腦海中進行整理再輸出的一種行為。但是大部分人卻不知道如何寫讀書筆記,不是記得毫無章法就是鬼畫桃符,對於這種筆記估計沒有人會想復盤重新再看。
  • 豆瓣8.8日劇《凪的新生活》:原生家庭讓他們相愛又註定分離
    、作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她的暢銷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對於原生家庭的理論闡釋,來分析劇中男女主角的行為模式。連在自己的家中都不得不偽裝的凪,拿什麼來創造一個母親期望的生活呢!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提到:由於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許多操控型父母會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並希望它永不消失。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讀書後,小玲成了同學裡最會察言觀色的人,她小心翼翼跟每個同學維持關係,放棄自己的喜好,迎合同學,主動幫助同學做很多事情,打水,打飯,打掃宿舍衛生。忙著其他人的事情,卻無法專注在自己的學業上,最終高考失利,和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這樣的打擊讓小玲很痛苦,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個沒用的人,否則爸媽為什麼都不喜歡自己,也許她就不該活在這個世上。
  • 讀書筆記——學會做讀書筆記,整理自己的寫作素材庫
    為什麼必須要做讀書筆記?因為如果一味低頭讀書,讀完就忘就是常態,甚至合上書本那一刻,你已經講不出書中重點。而這點對於實現讀書變現就是最大的障礙。有人說,一篇講書稿就能拿到3000元,多厲害,多羨慕,我也要寫。結果呢?
  • 《二十不惑》:從四個女生的不同性格,看原生家庭對人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從出生以後,跟父母一起組成的那個家庭。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既無可逃避又無法選擇的。不管我們長大以後到了哪裡,跟什麼樣的人組建了新的家庭,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都是很難消除的。可以說,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婚姻、人際交往等等,都無不受著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也幾乎都是刻著原生家庭的烙印的。就像電視劇《二十不惑》中,四個性格不同的女生,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看上去沒什麼特別之處,但其實從她們身上,都能看出原生家庭的影子。
  • 如何寫好讀書筆記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一直以來都有讀書的習慣,閒暇時候,總是喜歡棒一本書,泡上一杯茶,靜靜地品書、品茶、品人生。讀的書是多了,但是下筆,還是覺得欠缺了點意思,不知道這神來之筆,到底該如何揮灑自如。不想做一個文字的搬運工,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只讀是不夠的,我們還得學會去寫,如何去寫呢?寫讀書筆記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之一。現在專講如何寫讀書筆記的書籍很多,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在這裡我也無法去評價其好壞,只有適合不適合之分吧。前段時間我也看過一本,其講述的方法個人覺得還是可行的,但是僅限於是初級,帶人入門還是很有用的。
  • 「視覺筆記」如何把讀書筆記變成財富
    自由調節讀書的節奏,可快可慢,一遍確認重點一遍閱讀,書本內容清晰地留在筆記本裡,重視自己的感受,不斷重讀內容知道理解為止。那有同學又會問,我也知道慢,其實自己讀書真的挺慢,一年都讀不完一本,但慢的效率一樣低下,所以才想尋找高效方法。那該如何慢的有效率呢?這就是本文的重點。讓你花費的時間不打水漂。
  • 從思文到周迅離婚、孫儷也曾表示不會結婚,是否真的因為原生家庭?
    也許就是這樣的原生家庭,塑造了周迅敢愛敢恨的灑脫性格,不必要結婚,也不必要去將就。 原生家庭影響會很可怕嗎? 與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和解,與自己和解,與鄧超的相愛,才把那個不相信婚姻的孫儷,變成了今天熒幕前強大的娘娘。
  • 性格影響命運,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的養成不可忽視,家長應知曉
    其實孩子性格的養成和自身的原生家庭影響有關,或者可以說,孩子性格的養成原生家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的影響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至關重要,可以這麼說,孩子性格養成最主要的取決於孩子原生家庭的環境。而每個原生家庭的不同也說明了孩子性格上面的不同。
  • 受困於原生家庭,或是你自己的選擇
    這種從自己身上,看到原生家庭,又從原生家庭看到自己,卻又困於原生家庭影響的例子,並不鮮見。我自己就是個例子。我的性格無法支撐起自己的生活,而我的原生家庭也給了我致命的負面影響。我是在父親那種突如其來、變化莫測的憤恨和貶低中長大的。
  • 《如懿傳》:弘曆敏感的性格,跟原生家庭有關
    一副親賜的坐胎藥不僅害了自己的兒子,也絕了意歡最後的痴情。很多人都認為,弘曆之所以那麼敏感,那麼疑心疑鬼,是因為他是皇帝。實際上,在我看來,他敏感的性格,跟原生家庭有關。《如懿傳》是接著《甄嬛傳》創作的,在《甄嬛傳》裡,很清晰地交代了弘曆的少年經歷。
  • 如何做讀書筆記?超實用的做筆記方法
    其實我自己也有這方面的缺點:時間一長,我也記不得書裡的內容,也不太能理解書裡的內容。那怎樣才能記住書中的內容,怎樣更好的理解書的意思?推薦閱讀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這本書像是對《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輔助和延伸,學會閱讀後,還要學會如何做筆記。
  • 《都挺好》蘇明玉用一生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3個方法與自己和解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從小被忽視,只因自己是女孩。為了大哥去美國讀書,把她的房子賣了。明成和同學去旅遊,母親爽快出2千元,明玉學習報班要1千元卻沒有。明玉18歲離開家,發誓再也不回去。她恨母親趙美蘭,原生家庭究竟對一個人有多大影響?
  • 原生家庭不靠譜,自己還有身體缺陷,喬治六世如何成為英國人愛豆?
    原生家庭不靠譜,自己還有身體缺陷,喬治六世如何成為英國人愛豆?喬治六世和伊莉莎白的合影文史君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軟肋、恐懼的事物,或許會被人嘲笑、看不起,但到了關鍵時刻,我們是否能抗住壓力勇敢地面對這一切呢?喬治六世的故事不只是他的故事,這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喬治六世的責任與擔當,讓我看到了一位國君的威嚴以及與缺陷頑強鬥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