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光提醒:2020年僅剩最後10天了。對於咱們80、90後來說,「努力」應該是從小到大最經常聽到的詞彙之一了吧。從小學開始咱們就要「努力學習」,畢業了在社會上就要「努力工作」還有「努力攢錢」,甚至是想談一場簡簡單單地談戀愛都要「努力」。
「我不想努力了」、「富婆」、「嫁個有錢人」等等詞語越來越多,「社畜」這詞也很有意思,反映了當下咱們80、90後的一種生存狀況,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裡追劇、玩遊戲、點外賣。回到家裡,只想躺著,什麼也不想做。最能反映這一現象的詞語是「喪」。咱們越來越不想努力,這種共識也越發強大,只不過,如果不工作就無法生存,導致到家不得不去工作;這又衍生出了幾個新詞:例如「打工人」等等。
一般來說,咱們每做一件事情都是「有所追求」的。學生時代努力學習,為的是能有好成績,好入好學校,成績進步就是我的追求;長大了努力工作,為的是有良好的收入,升職加薪就是我的追求;或者說,人總要有「希望」吊著自己,雖然暫時困難,但是有一個良好的未來預期,這樣的話,即便當下困難,也是願意努力的。可是,現在的情況好像有一些變化了。
努力給我們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少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詩幾乎是我們每個人「努力生涯」的起點。從此開始,我們被教育要通過努力獲得一切想要獲得的東西:學習成績、社會地位、物質財富、愛情婚姻……這樣的努力可以姑且稱之為「古典式努力」。
如果說,一個人的成功包含了家庭、外貌、能力、關係、運氣、努力等因素。現如今,努力對於成功的影響在變小。從「拼爹」、「外貌協會」、「顏控」、「人脈」等詞語的大行其道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功,如果走家庭、關係、外貌等道路,可能比努力更接近成功。這些觀念的冒頭,說明,人們不論嘴上有多么正能量,他們已經在用實際行動用腳投票了。
努力的成本在變高
這個努力的成本變高可以理解為,我們必須通過很大很大的努力,獲取很大很大的收益,才能抵消努力的成本。以前的學生不用怎麼上補習班就能學習好,現在的學生要上各種補習班、甚至是體育的補習班,才能勉強獲得一個好成績;以前的大人,把孩子送到就近的地方上學也未嘗不可,現在需要買學區房;現在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需要在通勤上來回花2個小時,高昂的房租,價格很高的外賣等。
勞動力的過剩,使得競爭加劇。包括大學擴招,導致學歷的貶值。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碩士做中介、名校碩士做保潔。這背後的因素可能要涉及到政治經濟學的原理。總之,你越來越努力,你的收入卻越來越低了。
為什麼都我們不想努力了
之前流行的對「名媛群」「凡爾賽」的嘲諷,恰恰是這一進程的最好註腳。不論是精緻的酒店下午茶,還是別墅、跑車和完美伴侶,又或者是「女人/男人,xx 歲之前一定要擁有 xx 商品」這樣的標準人生。每個人都為了滿足這些標準而永不停歇地「努力」——至於其結果如何並不重要,甚至完全可以只存在於都市神話當中。但時至如今,人們開始懷疑,既然這些標準是那麼可疑而滑稽,為什麼我們一定根據它們來限定自己的人生?這種現代化的努力的概念,如今也越來越遭到嫌棄。
當階級越來越固化,社會關係、外貌、甚至是行賄受賄等手段可以比努力更高效率地獲取地位、金錢、社會資源的時候。努力就變成了非常低效率的一件事,而且很可能到頭來是一場空。對那些除了努力,一無所有的人來說,打擊更為大的是:
你看不到希望。
畢竟,希望是人自我安慰(也可以說是自我欺騙)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一個人在當下就看不到未來的希望,那麼,努力的意義又有何用呢?
我們是在逃避。我們可以享受現在甚至逃避現在,讓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但我們總要面對現實。我們不需要跟誰比較,不需要羨慕別人,不需要打破層級天花板,不需要每年去一個國家度假跑遍全世界,更不需要去改變這個世界。
我們要做的,只是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加優秀,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加優秀,讓自己成長為一個可靠的人。
在我們最愛的人迷茫無助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對方,放心,有我。在父母的雙手越來越無力的時候,我們可以讓父母休息一下,因為,有我。
這就夠了。
小時光提醒:想想畢業後有多久自己沒有完整地看完一本書,沒有完整地看完一部電影,甚至無法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我們的努力並不是為了別人,只是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家人。用小時光提醒記錄下父母的生日,好好為父母過一個生日,或者給自己設定一個2021年的願望目標吧。這個世界太大,我們都太渺小,但至少,我們可以自私一點,為自己愛的人,撐起一片天。#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