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幾個大節日之一,中秋節的重要程度,和春節有的一拼。那麼,中秋節是怎樣來的呢?是不是和嫦娥傳說有關?
當然不是!中秋節竟然是這樣來的,跟嫦娥奔月沒有半毛錢關係!
中秋,古代叫「仲秋」,意思是秋天的第二個月。中秋在我國的歷史相當久遠,最早見於《周禮》。《周禮》記載:「中春晝,鼓擊士鼓吹 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
中秋節的起源,與古代秋祀、拜月習俗有關。
先秦時代,就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禮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皇帝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之後歷代帝王都沿襲此俗。時至今日,我國各地還保留著古代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到了宋代,祭月儀式有了新的變化:宋人們在中秋節這天,先爬山登樓(也就是爬到最高處)望月,然後再舉行拜月儀式。此時,拜月貢品中就有圓餅(月餅的雛形)了。
在宋代之前,拜月賞月,是帝王世家的權利,普通百姓只能望月興嘆。到了宋代之後,家家可拜月,人人可賞月。從宋代開始,到了中秋節這天,都是一家人團圓到一起,一起拜月賞月。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民間拜月賞月的習俗變得豐富起來,甚至比現代還多!
宋代之後的中秋夜,那是相當有意思:有在酒樓喝酒唱歌賞月的,有一家人大擺貢品宴席賞月的,有出來逛街賞燈的……特別是類似京師這樣的地方,會穿著成人服飾,登樓燒香拜月,或者放「小點紅」(小羊皮燈),猜謎等。
這些習俗,在各種各樣的文獻詩詞裡都有記載,隨便一找就是一大推。
後來,在一代代傳承中,月神逐漸變成了嫦娥,原先的月神是誰,大家都已經不知道了。而拜月,也傳成了與「嫦娥奔月」有聯繫。時至今日,我國很多地方仍然保留著拜月、祭月等風俗。
雖然大家都知道月亮上並沒有神仙,更沒有嫦娥玉兔。但是,中秋節相關的好的風俗習慣,人們還是繼續保留下來,一代又一代傳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