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健身行業就像中了邪一樣,從16,17年開始「跑路」這個詞似乎就與健身房畫上了等號。上網隨便一搜就是上萬條關於「健身房跑路」的信息。
從19世紀中葉在歐洲興起的健身這件事,作為一個產業在中國的發展也不過短短幾十載,就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套路。
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遊行,發傳單,預售,收定金,發布會等等,當然還伴隨著很具有話題性的亂象,強行銷售,以至於「跑路「。
「跑路」就是因為健身房的突然關閉而損害了會員的權益,可以說這幾年幾乎每一個熱愛健身的人都多多少少的被健身房傷害過。
可是為什麼健身房「跑路」會成為常態?每一次健身房「跑路」,難道只能讓消費者來承擔損失嗎?
要說這個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健身房經營不善造成,發生關門歇業、易主、變更經營地址等,也就是不能繼續按合同約定提供服務,也沒有採取其他善後措施。
當然也存在那些目的就是為了惡意圈錢的,由於健身房大部分採用預付款的形勢,並且許多健身房都會在自己尚未裝修完成,器械還沒有進場時就開始預售。所以許多惡意圈錢的騙子也盯上了這門生意。
嚴格意義上說,按照《合同法》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但是在現實中,想讓這些經營者把已經收了的錢吐出來?哼哼,難!所以原本需要承擔相應賠償的商家經常「跑路」了事,於是消費者手裡的卡就成了廢卡,至於後續的追款之路也就變得遙遙無期。
為什麼非「跑」不可?
這個事兒其實要從健身房運營的底層邏輯來說起了。那麼接下來,咱們就一起分析分析這個事情。
投入少,來錢快
在一個時間段內,健身行業流行著這樣一種操作模式。幾個人合夥湊個十萬八萬的,租一個門面,裝修一個健身房前臺,就開始做健身房預售。準確的說,他們也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
可怕的是,在那個時間段一波預售結束下來,收回來個一兩百萬都是有可能的(假設2000塊錢一張卡,銷售1000人就夠了),於是在用這一兩百萬繼續裝修,然後開業。其實國內很多老牌健身房都是這麼開起來的。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跑路」之風開始蔓延。那些收夠錢的就繼續裝修,開業,而沒有收夠的也只有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捲起鋪蓋,拿上錢,溜之大吉。
惡性競爭
按理來說一個5萬住戶的區域,有那麼三四家健身房,本來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通常情況下這些健身房們都是水火不容,並會擺出一副:「只要有老子在,你就別想在這裡活下去」的架勢。
為了競爭,這些健身房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一個小小的圈子中,硬是能折騰出商業大片的感覺,什麼誹謗,惡性降價,甚至商業間諜這種事情都會出現。
只是這麼爭來爭去,其實大家都沒有從中收穫任何的利益,反而健身房的口碑越做越差,服務越做越差,客戶體驗感越做越差。
病的比較輕的健身房只是單純的把心思都用在了如何打壓隔壁健身房,對自己健身房的管理不管不顧,任由其野蠻生長;病的比較重的也許就是幹了太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之後被人一招致命,死翹翹,捲鋪蓋跑路了
其實排除腦子有問題的健身房老闆和大型連鎖品牌的資金鍊斷流問題以外,如果你踏踏實實經營一家健身房,也不至於虧損或者到了跑路這種地步!
收費模式
預售這個事情可能是健身行業最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了。很多人說那些做預售的說不準什麼時候就跑路了,當然就像前面說的,的確有這麼一些為了跑路而開健身房的存在。但是大部分做了預售的健身房還是以經營為前提的。
不得不否認,預售對於健身房資金回籠是有好處的,只是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對於我們來說:預售其實收的都是未來的錢,但是這些錢對於客戶來說也是時間維度上的平衡消費。
說的再直白點,作為經營者必須清楚的是預售收來的錢對於自身來說,都是屬於:負債。客戶就像是花著現在的錢購買著對這家健身房未來的期望。
然後會出現的問題就是,有些健身房滿足了客戶對其的期望,而有些健身房並沒有。再往後推算就是,如果在未來的經營中,你沒有達到客戶的期望值,那麼向你招手一定就是「倒閉」和「清盤」兩位大哥。
門檻低
健身行業其實並不是一個高門檻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沒有高到會明白這個「預付款」的經濟學意義,而把它單純地理解為「回本」。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健身房的從業人員以及健身房的經營者們大多都來自哪裡?
其實近幾年隨著中國健身行業的高速發展,國內的健身房和健身工作室如雨後春筍一般遍地開花。雖然我們都知道,健身教練賺得多,但其實行業還是存在教練短缺的狀況的,尤其是高素質的好教練。
幾年前,健身圈的人都知道國內崛起了一批健身教練培訓機構,他們用一兩個月時間就可以將一個修空調的或者保安培訓成一名健身教練。並且到處都是他們類似於「來做教練,拿高工資」的誘人招生宣傳語。
一個本科畢業的小白領可能在公司5-6千算是正常,但是很有可能一個初中畢業的健身教練一個月就可以拿到一兩萬的工資。
不僅如此,大部分已經做了教練的人的上升空間其實是相對有限的。那麼大部分的健身教練對於自己的職業規劃就是兩個方向:
自己開個健身房或者工作室(偏銷售的);成為一名教練培訓師(偏技術的);
那麼也就循環形成了一波新的健身房和不斷壯大的教練培訓機構。而當這類從業人員在遇到經營問題的時候,除了跑他們還有其他選擇嗎?
喂,不跑行不行呀?
也不是不行,前提條件就是在市場和社會的監管下提高行業的準入門檻咯。
例如,取消預售以及預付費模式,將那些不具備資金能力的投機者拒之門外。從而通過正常的買賣關係來推動有能力的行業競爭者更好的經營。
還有就是,可以通過提高健身教練的準入門檻來提升整個行業的從業人員素質,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大專院校逐漸開設了健身教練的相關專業,同時,對於社會職業資格證的審查需要變的更加嚴格。
最後,作為我們來說,避免掉進健身行業的坑就需要我們自身對於相關的知識有所了解。更加關注健康,多攝取正面的健身知識,這樣至少能夠保證你不會找到一個修空調的來教你健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