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型防禦模式
身邊有一些還單身的朋友,自嘲自己是戀愛絕緣體質。
比如我的好友丹丹,她被告白的第一反應,竟然是生氣。
本來玩得很愉快的朋友,告白後丹丹便覺得有點討厭對方。具體是討厭對方什麼呢?她也說不上來,只是被告白後就不願意再和對方接觸;而且她總覺得對方其實不了解自己,不是真的喜歡她。
對此我曾勸丹丹,也不要太在意被告白,繼續和對方像以前一樣相處,增進一些了解才能下結論呀。可丹丹又說不必浪費時間,她不會對那些表白的人感興趣的。
縱觀她喜歡的人,都是一些高冷的人,然後當她的「男神」不高冷了,和她熱絡起來,她又會避而遠之。
其實我也理解丹丹的做法,她是一個喜歡距離感的人。而且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一些迴避關係的時刻:
應該去和某個同事或上級溝通,但遲遲沒有行動;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狀態很糟糕的時候,主動自閉,逃避社交;或是對方真心熱情對待時,我們感到無以回應或是不真實,從而拉開距離……
實際上,這些都只是我們對自己的本能保護:擔心被拒絕、無法袒露脆弱、難以信任親密……
在我們某種反常或習慣行為背後,都有一個被保護的自我。
我們會下意識地避開那些未知的潛在威脅、或是可能引發不良感受的事件,比如被討厭、被拋棄、遭到拒絕等等。這正是【逃避型防禦模式】中的迴避。
迴避會使我們喪失發展的機會。無論是在關係中,或是在職場工作上。
當我們退回自己的殼裡保護自己,我們便無法和外界建立良好的聯繫。這也就是為什麼看起來很優秀的人,還是單身。因為他們並不給人了解自己、親近自己的機會。
包括已經在一起的愛人,也會有不同形式的逃避。
比如你想和對方討論一件事,ta以手上有事推辭了;不一定是ta對這件事毫無興趣,或許是因為ta心裡有太多煩躁、憂傷等複雜情緒,導致ta無從開口…
又比如臨近婚期了,對方忽然好像不情願見你;但不是對方不愛你,不想結婚,或許只是ta心裡在擔心結婚後可能面臨的各種挑戰。
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我們能理解彼此心中的恐懼,耐心等待對方願意開口或接受自己,那便能走進對方內心更深處;
相反如果我們強勢逼近,對方只會更警惕和反抗。
弗洛伊德說,每個人都有心理防禦,它們幫助我們維持自尊和正常生活,也會給我們造成阻礙。
今天就一起來認識認識,還有哪些心理防禦,在無形阻擋我們和他人的距離?
攻擊性防禦
情侶之間,很少有不吵架的。
為什麼我們對著戀人更容易生氣?為什麼我們有話不能好好說,而是大聲吼?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憤怒這種情緒,於外是因為自己的某些領地被侵犯;於內,是因為有個未被滿足的需求。
比如我身邊也有小姐妹不時拉著我說,「我很想好好說,讓他(男友)陪陪我,但一開口就是惡言相向;我心裡也知道他不是故意甩開我,不是有意想指責他的」。
那是因為表達需求意味著承認自己的脆弱,這一點無論從遠古時期的自然競爭,還是近代文明的堅強文化,都是反人性的。所以我們通常會採用「口是心非」去否認內心的需求。
對於男人也是如此,男性角色一向是在親密關係中的照顧者,某一天要他們自己表達需求的時候,他們也會很彆扭。
這就是為什么女人愛用憤怒表達依戀,而男人愛在關係中沉默。
而當憤怒退去,愛才會浮現。
所以說當我們和人吵架的時候,不妨冷靜想一想,「是哪一點觸犯到了自己的安全領地」「我有什麼想要但沒有面對和表達的需求?」
在生氣的時候,給自己一點冷卻時間,然後直接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兩個人之間便能少走許多彎路了。
退行
很多人戀愛以後就會變得不像自己了;但其實你一直是你,只是你變成了很小時候的你。那個很久遠,自己也想不起來的樣子。
戀愛的時候,人們的依戀模式,會回到小時候和親密照顧者的互動模式中;思維行動,也會更多依靠情緒腦,而不是理智腦。
這,屬於心理防禦模式中的退行。
退行是一種反成熟的倒退現象,放棄成熟態度和成人行為模式,讓自己退回兒童狀態。
在親密關係中,這種狀態表現為依賴;在生活工作中,這種狀態可能表現為放棄努力、自認無能等。
不過退行並不是完全不可取的事情。有句話說,如果你能見到一個男人幼稚的一面,表明你走進了他的心。
在親密關係中回歸到孩子的狀態,既是愛情的甜蜜,也是我們藉此認識自己和完善自己的機遇。
好的親密關係,是每個人都會在關係中,充當父母/男人女人/孩子的角色。
比如丹丹,一直是個獨立大女人形象,或許哪天當她遇到一個會讓她變成小女生的男人,她就會接受愛情。
不過呢,當退行超過一定程度,行為化了,那就是對關係的挑戰了。試問誰願意一直照顧另一個無理取鬧的孩子呢。
對於這一點,每一對戀人都應當注意自己是否退行過度,也理解對方表現幼稚的時候,也要充分理解。
不要把想愛的人推開哦~
我是餘沉 ,專注治癒系哲理情感,渴望與你一同溫暖而養心情,也渴望收到你的轉發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