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誌發文:人造「葉綠體」來了,理論上可將CO2轉化為任何...

2020-12-16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文丨學術頭條

光合作用廣泛存在於自然界。葉綠體通過收集太陽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首先是葡萄糖),並釋放出氧氣。這不僅是我們人類和其他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地球碳氧平衡的重要媒介。

然而隨著全球工業化的腳步,溫室氣體尤其是 CO2 排放不斷增加,這一平衡被逐漸打破,全球平均氣溫不斷升高,導致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日益嚴峻。

面對碳排放的不斷增加,科學家們一直想研發出一種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

近日,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的Tobias J. Erb教授以及來自法國波爾多大學的Jean-Christophe Baret教授合作,成功開發了一種自動化人造葉綠體組裝平臺,這一平臺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製造出不同的人造葉綠體,不僅可以吸收空氣中的CO2,而且理論上還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合成各種不同的有機物,例如藥物,燃料等。

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全球頂級期刊《科學》雜誌上。

人工光合作用:當今時代的「阿波羅計劃」

在過去的200年內,人們對光合作用的認識不斷加深。191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威爾施泰特首次從綠色植物的葉片中分離純化出了葉綠素,並闡述了它的化學組成,為人們從分子水平上認識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礎。此後的1961年、1988年、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也都頒發給了關於光合作用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發生在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具體分為兩個階段:光反應階段與暗反階段。

其中,光反應發生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膜結構,利用二氧化碳與水在光照條件下為暗反應提供必需物質;暗反應則發生在葉綠體基質中,利用光反應產物即可生成葡萄糖,完成了碳的固定,用以供給生命,即將無機物轉變成了有機物。

雖然植物光合作用對於全球碳氧平衡的維持至關重要,但是,想要對植物光合作用進行人為幹預,從操作難度和成本上考慮也不現實。

因此,許多科學家想通過人工合成葉綠體,來實現更好的利用太陽能來捕獲環境中的CO2,並將其轉化為有機分子,例如燃料、藥物等。合成光合作用的人工替代品,也被稱為當今時代的「阿波羅計劃」。

其實,科學家們早已實現了人工葉綠體的合成,能夠分解水並固定二氧化碳,因此人工葉綠體的生物合成早已不是什麼科學難題。然而,如何重現植物葉綠體的複雜性和光合效率,尤其是既可以收集光能,又可以利用光能合成人們所需要的有機物,一直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難題。

可以任意改造的人工葉綠體

Erb教授長期致力於人工葉綠體的應用研究。早在2016年,Erb就在自己位於德國馬爾堡馬克斯·普朗克陸地生物學研究所的實驗室開發了一種人工碳固定方案。該方案稱為Cetch循環,可以通過一系列自然和工程化酶(包括巴豆醯CoA /乙基丙二醯CoA/羥基丁醯 CoA)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分子,並且這一方案比天然植物固定碳的效率更高。

當然,僅僅實現CO2的固定和光能的利用並不能滿足Erb教授的「野心」。

為了實現人造葉綠體的量產,同時也為了讓這些人造葉綠體能按照人類的需求和成有機物,Erb 教授又在人工葉綠體的基礎上進行了兩項創新。

一是合成生物學與納米微流控技術結合,將從菠菜中提取的葉綠體膜和2016年研發的Cetch循環耦合,合成了細胞大小的液滴,這些液滴可以作為葉綠體吸收太陽能並固定CO2。

二是自主研發了人工葉綠體組裝平臺,不僅可以實現自動化生產人工葉綠體,還能根據人們的需求通過添加不同的酶從而製備不同功能的人工葉綠體。通過光便可以控制這些人工葉綠體合成不同的物質。

每個細胞大小的液滴充當一個合成的葉綠體,在顯微鏡圖像中可見的類囊體膜利用光來產生NADPH和ATP,它們為固定二氧化碳的酶反應級聯提供能量

在該系統中,太陽能被菠菜葉綠體的膜吸收轉化,然後提供給Cetch循環中的酶進行一系列反應,從而將空氣中的CO2 吸收,轉化有機物。而我們只需要對人工葉綠體中的酶做出調整,便可以使其合成不同功能的有機物。

對此,Erb教授表示,「據我所知,這是人類首次在人工葉綠體內將CO2轉化為多碳化合物。全新的組裝平臺使我們能夠生產成百上千個細胞大小的人造葉綠體,它們可以彼此獨立的運行,我們任意改造這些人工葉綠體,從而滿足不同的需求,以適應未來不同生物技術的應用。」

此外研究人員還能證明,這一新型平臺合成的人工葉綠體吸收CO2的速度比之前合成生物學的方法快了100倍。因此,Erb教授還認為這一結果未來幾乎可以應用於所有領域,包括材料科學,生物技術以及醫學。

不過目前這一人工葉綠體並不完美,在實驗過程中,它們僅在2小時內有活性。但Erb教授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問題,他表示「我們已經多次證明可以通過添加一些特殊的蛋白質和酶來維持這個系統的穩定,所以這只是一個需要優化的問題。」

參考資料: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1/649https://www.inverse.com/innovation/artificial-photosynthesishttps://www.mpg.de/14786713/0506-terr-138345-fotosynthese-im-tropfen?c=2191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news/artificial-chloroplasts-turn-co2-into-multicarbon-molecules-powered-only-by-light/4011694.article

相關焦點

  • 葉綠體也可以人造了?光合作用效率比自然植物還高
    圖片來源:Pixabay 「葉綠體」 在植物細胞內負責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成養分。最近,發表在 Science 雜誌的一篇研究公布稱,德國馬普研究會等機構研發出的 「人造葉綠體」 可以模仿光合作用,利用陽光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研究人員提取了菠菜的葉綠體的類囊體膜,這種類囊體膜能夠在植物體外 「工作」。隨後,他們將這種膜與一種名為CETCH的循環系統耦合,後者是人造的固碳系統。經過成功耦合後,人造葉綠體就誕生了,其光合作用效率比自然界植物的還要高。
  • 行研|乘風破浪的科學狂人和他們的人造皮膚!
    皮膚上豐富的感受器官讓我們可以感知冷熱乾濕,疼痛壓力,此外,皮膚還具有柔軟、可拉伸、自我修復等多種特性。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和電子信息等科學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出於追求美觀和功能等原因對人造皮膚需求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研究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兩位在科研圈乘風破浪的學術大牛和他們在人工皮膚領域的研究和成果轉化。
  • 學術頭條:美批准首個CRISPR新冠檢測,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
    法國:一類納米顆粒或可治新冠肺炎最近,隸屬於巴黎-薩克雷大學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蓋倫研究所開發出一種可用於治療多種嚴重炎症的有效納米顆粒。這些炎症出現在多種病理中,尤其是由於新冠肺炎引起的感染。此項成果於近日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發表。
  • 新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和氧氣
    如今,美國研究人員報告說,通過開發出一種能夠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和氧氣的多孔材料,他們已朝著這一目標邁出了第一步。研究人員指出,新材料不但能夠清潔我們的天空,還可能成為製造源自可再生能源的燃料的新起點。幾十年來,化學家們一直試圖用二氧化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二氧化碳是一種非常穩定且不易起化學反應的分子。
  • CO2催化轉化合成研究進展--中國數字科技館
    開博時間:2019-09-06 16:50:00 《科學通報》是主要報導自然科學各學科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高水平和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  有效利用可再生碳資源、保護環境、發展綠色化學已成為大勢所趨。
  • 展示「北京創新」,這個園區的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提到科學領域著名雜誌《自然》(Nature),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後,來自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科研成果將定期亮相在這本頂級學術雜誌推廣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創新實力。近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合作意向書,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已在北京設立辦公室,還將繼續與北京市相關部門展開合作。早在這次合作前,中關村生命園內誕生的科研成果就曾多次發表在《自然》雜誌。去年9月,位於生命園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組在《自然》上發文,介紹了研究組在新型NOD樣受體分子方面的研究成果。
  • 將生物質轉化為塗料的新工藝
    格羅寧根大學和荷蘭阿克蘇諾貝爾公司開發了一種新工藝,能夠利用光、氧和紫外線將生物質轉化為高質量的塗料。這種工藝將可再生資源與綠色化學相結合,可以取代目前用作塗料、樹脂和油漆構件的丙烯酸酯等石化單體。,關於該新工藝的論文12月16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 【小賈動力】CO2氣瓶充裝知識
    問:二氧化碳氣瓶公稱工作壓力為15Mpa,充裝結束時的壓力也不過是7~8Mpa,遠低於公稱工作壓力,為什麼強調「嚴禁超裝」,必須按0.6kg/L標準充裝?答:在瓶裝氣體中屬於高壓液化氣體,其臨界溫度為31℃,當溫度低於31℃時加壓即可液化,當溫度等於或高於31℃,瓶內液態二氧化碳就轉化為氣態二氧化碳。
  • 英媒:新型手套可將手語轉化為英語口語
    新華社北京7月1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一種能夠將手語轉化為英語口語的手套形裝置有望為聾啞人提供解決語言障礙的新方法。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6月29日報導,聾啞人之間不存在通用手語。比如,英國手語和美國手語就有很大差別。
  • 觀察葉綠體及胞質環流
    1.事先將黑藻放在光照充足、溫度適宜(25℃左右)的條件下培養。
  • 史丹福大學科學家將化石燃料分子變成新型人造純鑽
    據外媒報導,最近一項新研究調查了鑽石形成背後的機制,並發現了生產獨特形式的人造寶石的新方法,這可能意義重大,而不僅僅是全球珠寶商的金庫。 史丹福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型人造鑽石,為這種高壓生產過程提供了更多的啟示,並以在原油和天然氣中發現的分子為出發點。
  • CO2完全攻略 | 草缸有無CO2差距真的這麼大嗎?結果證明!
    對co2沒有需求的水草的緣由任何水草都是需要co2的。只不過,有一部分水草對二氧化碳的濃度要求不是很高才造成了我們誤解為某些水草是不需要二氧化碳的概念。其實,如果想把水草養的狀態良好的話,co2的添加是必須的,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水草。只是隱性草對co2需求低。
  • 腦科學日報:神奇的人造蜘蛛網;白血病藥物可能可治療小兒腦癌
    FAM155A形成一個細胞外穹頂,可保護離子選擇性濾膜免受神經毒素攻擊。 3,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人造蜘蛛網登上《Science》頭條!集感知、捕獲、清潔等功能於一體! 來源:高分子前沿科學
  • 鍊金術真的有科學道理嗎?科學家:或許是另一條科學之路!
    中世紀的歐洲曾經有過一套很神奇的理論,那就是鍊金術!鍊金術的主要目的是將一些比較賤的金屬通過某種置換作用,變成像黃金一樣的貴金屬,所以因此而得名。中世紀歐洲的鍊金術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鍊金術是行不通的,鍊金術本質上來講就是最為基礎的化學反應,然而以現在的化學理論而言,物質之間雖然可以通過一些化學反應生成或者分解,但其本質上還是在遵循著既定的規則
  • 人造軟性視網膜問世 侵入性低副作用小
    參考消息網5月6日報導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5月4日報導稱,研究人員首次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人造軟組織視網膜。它由軟水滴狀物和生物細胞蛋白質構成,可以發現並對光做出反應,形成灰度圖。這項研究將徹底改變仿生移植行業和降低侵入性技術的發展,幫助治療退行性眼病,例如可能導致失明的色素性視網膜炎。
  • 華中農大近期科學研究進展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因此,發掘控制柑橘自交不親和性狀關鍵基因,解析其作用機制,明確親和突變機理,可為生產或育種上選配合適授粉親本以及通過遺傳改良培育自交親和新種質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本研究在柚類中鑑定到9個高度多態性的S-RNase等位基因(S1-RNase~S9-RNase),利用收集到的394份柚類自然群體,通過檢測共獲得77%資源的S基因型,相關S基因型信息可為柚生產或開展常規雜交育種選配合適授粉親本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 co2點痣和雷射點痣的區別
    如果面部長有黑痣的話,不僅會顯得皮膚不夠白淨,而且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自信心,不過現在的醫美技術相對完善,大家通過手術的方法來將黑痣去除。而co2點痣和雷射點痣的區別是很多人都比較在意的,一般co2點痣時就會通過燒的方式來達到效果的,而且在術前一般都會注射麻藥。
  • 不添加任何顏料 科學家用光精確微觀復現世界名畫
    1666年,科學巨匠牛頓在家休假期間,做了一項著名的光譜分析試驗,他發現自然光透過三稜鏡折射,可呈現出包含七種顏色的絢麗色散現象,這為後來的光譜學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1801年,英國學者託馬斯·楊研究了人眼視覺對顏色的感知,他指出在可見光譜的位置排列上,只需選擇三種基本色,按不同的比例疊加組合,就幾乎可產生任何一種顏色;而隨後德國學者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在1856年至1867年期間,繼續對視覺顏色進行了深入分析,確立了光的三原色理論。直到現在,我們生活中幾乎所有的彩色顯示屏,都是基於紅、綠、藍三原色組合,來呈現出不同的畫面。
  • 超臨界co2流體萃取什麼狀態表示正常運行
    超臨界co2流體萃取什麼狀態表示正常運行   超臨界co2流體萃取,節能高效,型號齊全,可非標定製,7*24小時售後服務。無錫冠亞從事超臨界co2流體萃取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於一體的企業。
  • 人造皮膚、腦機接口…馬化騰請了7位科學家,揭秘全球最前沿的科學...
    1998年 我和John Chapin開始著手研究一種新的技術——腦機接口,希望將活體動物或人類的大腦與設備直接連接。我和約翰的想法是,實時採集實驗對象準備移動身體時大腦發出的電信號,但我們並不觀察實驗對象的身體活動,而是記錄相應的大腦活動。然後在不到1/3秒的時間裡,將其轉化為能夠發送至人造執行裝置的數字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