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世事難以預料,在冥冥之中,人與人之間往往會形成奇妙的聯繫。今天要說的三位人物,一位是晚清鼎鼎有名的大商人兼實業家,其他兩位則是他府衙下平平無奇的侍女傭人。
這兩位傭人在機緣巧合之下因首富家族圈結緣,並養育後代。一位生下了與張學良糾纏半生的趙四小姐趙一荻,另一位則哺育了宋家三姐妹,其中就包括後來的第一夫人宋慶齡。如此觀之,這樣傳奇的經歷不難讓人嘖嘖稱奇。
一開始看似一主兩僕的簡單關係,最後卻產生了這樣一段令人意味深長的故事,後代又如此優秀,不禁讓人回憶起其中的細節。
一、文人商界顯身手,善待傭人巧成緣
晚清時局動蕩,政治腐敗,面對列強的侵擾,清政府已是疲於應對。身為當時的一方官員,盛宣懷立志通過商業致富,拯救清朝的經濟危機。後來洋務運動興起,官商相互扶持,盛宣懷也增加了一個新的身份——商人。在為國家尋求歷史出口的路上,他的名譽也是遍布全國,被稱為"晚清第一首富"。
他不僅成功創業,而且還為政府積累了許多與洋人商品經濟進行抵抗的財力,同時亦兼顧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慢慢地,他在亂世中安家立足,即便最後清政府被推翻,他依舊得以保全,且投身於慈善事業,名利雙收。
正是因為自己的傳奇經歷,他有著自己的處世之道,對生活的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較嚴謹求實。以府衙傭人為例,被招用者必須容貌端正,品行可靠,才學亦有一定功底。既然定下的標準這麼高,那為什麼還是會有許多人爭先恐後地前來競爭呢?
首先,盛家下發酬金的豐厚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盛府十分關心傭人,如果她們的結婚年齡開始臨近,盛家便會為其尋找合適的人家。如此一來,盛宣懷不僅做了份人情,而且也擴充了人脈。在眾多優秀的女傭中,有兩位被人們稱為傳奇性的人物,一位生下了和張學良情定終生的趙一荻,一位生下了第一夫人宋慶齡,她們就是呂葆貞和倪桂珍。
二、心心相印,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許多言情小說當中,民國時代的愛情一直被人們所嚮往,無論是情深似海還是生離死別,都非常美麗。而趙一荻和東北負責人在張學良的愛情故事就讓人感觸頗深,而呂葆貞就是這位趙四小姐的生母。
作為盛家的女傭,待到婚嫁年齡時,盛宣懷把她許配給了自己的一個部下趙慶華,能夠嫁到這樣優秀的家庭,呂葆貞已經心滿意足了。
呂夫人向來十分老實敦厚,對任何人都非常的溫和,所以府上所有人都非常喜歡她。後來她生下了四兒三女,每一個都十分乖巧伶俐,其中趙四小姐才貌出眾,被一家人視為掌上公主。不過人生總是充滿變化,趙小姐在高中時代遇到了讓她情定終身的男人,也就是張學良。
張學良年輕有為,趙小姐和張先生可以說是才子配佳人,可惜他們兩個人的感情卻受到了父母的阻礙。他們兩個人相差十幾歲,而且張學良已經有了正門夫人,自己的女兒做出這樣的事情有辱門風。
可是趙小姐對張學良的感情十分深厚,後來她翻窗逃出家門並與張先生一起私奔了,這一去便是一輩子。在這段時間裡,由於國內動蕩不安,趙小姐一直沒能見到母親,這也成為夫妻兩人一直以來的遺憾。
三、思想前衛,培養國家棟梁之材
和呂夫人相比,另一位傭人倪桂珍則大不相同。她不僅會彈鋼琴,而且在數學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認識,而且父母是聖公會的教徒,家庭比較富裕,似乎倪夫人更像是盛家請來的教師一樣。也許正是如此,她沒有被傳統思想所禁錮,這樣一個先進又美麗女子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遇到好的人家,直到他認識了宋嘉樹。
那個時候,宋嘉樹剛剛從美國回來,在好朋友牛尚周的撮合下,兩人喜結連理。結婚以後,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是宋嘉樹一直努力研習,最後進入商業,和孫中山先生一起民主革命而奮鬥。
丈夫在外盡心盡職,倪夫人則在家中以身作則,在教育兒女這一方面做得非常優秀。他不僅重視兒女們的自由生活方式,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個人意志,而且沒有放棄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絕不進入風月場所,個人生活也不要過度奢華,對待貧苦的人們也應該伸出援手,這就是他培育兒女的獨家秘方,最後還生下了"第一夫人"宋慶齡。
在如此前衛思想的影響下,她培養了6個國家的棟梁之材,他們在各行各業表現突出,為近代中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最為著名的宋氏家族就是他一手培養起來的。如果沒有她的良好教育,也許中國革命歷史上就會缺少一段傳奇的故事。
小結:
人生就像一本書,傻瓜們走馬看花似地隨手翻閱它,聰明的人用心地閱讀它,因為他知道這本書只能讀一次。——保羅
他們出生於傭人之家,卻不甘平凡,憑藉自己的努力追求心之所向,終於得以"翻身",改變了自己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命運。有人說這是時局下的偶然,俗人翻身成為白天鵝之事到底是少數,不必過於誇大。
但人生就是如此,今日之事難成定局,明日之事更難下定言。盛宣懷家中的這兩位傭人雖是"奴僕"身份,但從不放棄對於美好生活目標的追求,在這個層面上她們又不是"奴僕",而是簡簡單單的人。
歷史人物之所以被後人津津樂道,並不是因為他們本身天生就是不平凡的人。呂夫人和倪夫人出身於貧賤,雖然無法預見身後兒女傳奇之故事,但她們自己的性情和為人處世之道就已經在不經意間影響了後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