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和朋友吃飯的時候,突然聊到了彩禮這個話題。
主要是最近因為彩禮引發的熱點事件比較多,國慶期間又是結婚的旺季,彩禮問題出現的過於頻繁。
在我看來,彩禮問題處理起來很麻煩不假,但其原理並不複雜,甚至過於簡單直接。
注意,簡單直接不代表難度低,實際上彩禮只是表象,彩禮背後體現的婚姻雙方的博弈矛盾才是真正的問題。
我覺得,彩禮問題的核心是4個矛盾,以及矛盾背後的價值觀差異的問題。
第一個矛盾,是價值對等矛盾。
這裡其實是估值的標準問題。
一般能夠被拿出來說事兒形成熱點的彩禮問題,往往涉及單方面的榨取。
假如是一方出XX萬彩禮,一方出XX萬嫁妝,都給小兩口,雙方以母公司入股的形勢成立分公司,這種情況下,其實不太會產生矛盾,大家都出錢嘛。
即使雙方在這個過程中有一方稍微吃點虧,往往也不會太計較,畢竟結婚是一件好事兒。
在這個時候,大家達成交易,其實是不存在對對方的估值問題的,因為雙方投入了一樣多的錢。
如果真的有估值問題,那其實都不會走到這一步。
當大家因為彩禮鬧起來的時候,一定是一方覺得自己吃大虧了,人不患多寡而患不均。
可能是男性覺得這個錢是白白給女方家裡了,這筆錢並沒有有來有回,而是【消費】,這也是所謂【賣女兒】說法的根源。
當然,兩個人的感情必然不是消費,但涉及到雙方家庭的【婚姻】時,這就是一筆交易,說是【消費】其實是有合理性的。
注意,有合理性不代表正確。
也可能是男性覺得對方有反饋,但是這個反饋是不對等的,且不對等幅度很大,大約等於幾十萬對比幾床鍋碗棉被的差價。
這時候,能不能接受這個差價,就變成了對對方的價值認同,坦率的說就是覺得對方值不值這個錢。
以及自己能不能掏得起這個錢,或者掏出這個錢的代價是不是高出了對方的價值。
遺憾的是,但凡能鬧起來,本質上就是覺得不值。
注意,這是主觀上的不值,不是客觀上的,一個人客觀上值不值那其實是市場行為,市場上有很多場景會給出估值,例如職場,會所,高利貸。
主觀上值不值,取決於雙方日常的感情基礎以及溝通頻繁度,能為彩禮弄到難看的不行的,大多數都是雙方本身就存在溝通問題,或者雙方本身三觀就是不一致,只是最終在資產併購的最後一步弄崩了而已。
嚴格來說,這不是壞事兒,這其實是好事兒。
畢竟能用分手解決的問題,不要鬧到離婚甚至孩子歸屬那麼麻煩。
第二個矛盾,是男女地位的矛盾。
為什麼都要結婚了,還要為彩禮這筆錢爭來爭去?
上面我們說了是因為估值談不攏,那麼估值的更底層是什麼?
是男女地位的不對等,當你所處的地位不對等的時候,你對於估值的理解必然是不對等的。
婚姻中,到底誰更吃虧?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因為雙方各有各的吃虧。
男方的吃虧之處在於結婚的各種投入,也就是會為小公司的注資承擔成本。
女方的吃虧之處在於離婚的社會束縛,也就是會為小公司的註銷承擔成本。
你得承認,這個社會對男人是嚴苛的,一個沒有金錢和權力的男人,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價值的,為什麼這個社會很多人提剩女,但很少人提剩男?
因為價值不夠的男人不能結婚是被公認的,沒有人在意這些剩男。
但你也得承認,這個社會對女人也是嚴苛的,一個女人面對職場的時候,必然是有歧視的,同一個崗位如果不是對穩定性和細心度有極高的要求,大概率是更傾向於要男人的,為什麼?因為女人最多可以當男人用,男人可以當畜生用。
至於什么姨媽懷孕之類的,就更不用說了。
而那些對穩定性和細心度有要求的工作,本身待遇和權利都不行,尤其是運營類和行政類。
換句話說,這個世界要歧視,是都歧視,只不過針對男女歧視的點不同。
回到婚姻這個場景,更加明顯。
一個男人只要有錢有事業,社會對於他的兩性關係以及婚姻的寬容度極高,同樣是渣人行為,男明星的容忍度就是要比女明星高,高不止一個等級。
這種寬容並非只是來自男人,很多女人的慕強也是很足的。
一個女人最高的價值就是結婚前,一旦有了離婚,那麼看她的眼光就不對了,如果還有個孩子,那麼就更不對了。
這種歧視也並非單純來自男人,很多女人嚼自己同性舌根子也多了去了。
我不去評價好壞,我只說這是事實。
基於這種事實性的地位矛盾,在婚姻場景中,女方只要不傻,勢必對於佔便宜是有需求的,畢竟吃虧是實實在在的。
我不是說男人的青春不值錢,而是一段婚姻結束的時候,女人吃虧確實是吃了更多,不管是性別還是生育還是社會輿論,所以她們以及背後的家庭想要婚前拿補償,也就是彩禮。
從這個角度看,就能解釋為什麼很多女方的要價在男性眼中是不可理喻的。
一切不可理喻,歸根究底是來自於自己沒有在其中獲利。
第三個矛盾,小家庭關係和大家庭關係的矛盾。
這個矛盾其實被提起的不多,但我覺得這個矛盾非常重要。
我們都說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那麼問題來了,小家庭和大家庭的關係,要怎麼界定。
講白了,假如男女結婚形成了一個小家庭,那麼他們和自己各自原生家庭的關係與自己小家庭的關係孰輕孰重?
這個沒有正確答案,直接考驗價值觀。
有的男女直接私奔,那就是把小家庭凌駕於大家庭之上,他們也不會遇到彩禮問題,因為大家都鬧掰了,但有可能會遇到現實問題,畢竟大家庭的存在是有遮風擋雨的效果的,麵包和愛情大部分人都不敢說兩全。
有的男女那就是男的媽寶女的沒主見,乾脆讓雙方父母鬥法談錢,那你們有感情,雙方父母沒感情(他們要是有感情才有鬼了),大家可不就是談交易麼。
然後談不開心之後,再給自己孩子抱怨,弄得自己孩子也不開心,最後大家完犢子。
有的男女會背叛自己大家庭的利益,全心全意投入到小家庭,這種操作看似偉大,但從商業經營的角度,並不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這建立在對方也要和自己一樣付出的前提下。
一旦對方不當人,那麼自己就滿盤皆輸。
所以彩禮就成了一種囚徒博弈,誰不當人,誰就不會輸(當然也不一定贏)。
所以大家都開始指責對方不當人。
第四個矛盾,自由戀愛和宗族觀念的矛盾。
這裡的宗族觀念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庭內部男女不對等,第二部分是地方習俗以及宗族觀念。
家庭內部很好解釋,有一個專屬的名詞,叫做【扶弟魔】,針對的就是有的地方重男輕女,嫁女兒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從對方家裡弄來錢給自己兒子用,這時候,操作的本質就是賣女兒。
宗族觀念也很好解釋,不同地方對於彩禮要不要,怎麼要,要多少,其實是有很多約定成俗的規矩的,有的地方流行雙方都不弄彩禮嫁妝,有的地方流行嫁妝不提彩禮給足,有的地方流行彩禮給多少,嫁妝加多少回禮,這些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是契合當地的。
這套習俗自古傳下來就是如此,並且是基於古代夫妻雙方大概率是同一地區的人,並且父母包辦婚姻居多,所以針對這套習俗的挑戰極少。
大家都是這麼做的,就沒有人有意見了,不患寡兒患不均。
而到了現代,主流已經是自由戀愛,外地上大學特別常見,跨區域婚姻比比皆是,這時,衝突就產生了。
你們當地的破東西,憑什麼要我認?
你那有習俗,我這也有習俗,憑啥要按照你的習俗來?
此時,由於很多男女又都是獨生,又都是寶貝,那就進一步加大了衝突。
誰將就誰呀?別逗了。
於是,就開始炸裂了。
這看似是男女對戰,實際上是不同文化的對戰,所以往往雙方都是理直氣壯,特別刺激。
寫到這裡,我不禁感嘆,果然不談戀愛,屁事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