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戰士關大局。遼瀋晚報記者 吳章傑 攝
人物簡介
關大局
1951年1月,關大局穿著棉襖棉鞋,隨部隊跨過鴨綠江,槍林彈雨中搶救傷員。1953年11月回國。
那段烽火歲月,在敵機空襲中,關大局和戰友們走走停停,時而隱蔽時而加緊腳步,就算來不及把大米和水抱走隱蔽,也要把急救箱抱在懷裡,來就是搶救傷員,光有人沒有藥和器材能行嗎?那個時候,就覺得醫藥物資比生命都寶貴,就算拼了命也要保護好!
關大局老人1933年出生,曾任瀋陽市第五人民醫院兒科主任並從該院退休。2020年6月4日,在瀋陽一家老年病醫院,老人回憶了從參軍入伍到入朝作戰的往事,87歲高齡的她思路清晰,表達準確流利。
女兵坐綠皮車過江
1948年12月6日,正在鐵道部哈爾濱衛生學校讀書的關大局參軍入伍,當時她虛歲16歲。
「寫入朝作戰志願書時,我所在部隊正在寶雞。我第一個交的!」1951年1月,關大局穿著棉襖棉鞋,從寶雞坐火車到瀋陽,再到通化、吉安,坐綠皮車跨過了鴨綠江。
「入朝之前,我們隨身攜帶的物品精簡了好幾次,最後帶著彈藥箱、急救箱、餅乾、炒麵袋、一把鐵鍬、一個鎬頭。」關大局老人說,「我們兩人一組,鐵鍬鎬頭是用來挖掩體的,但溫度低時刨不動,一鎬下去一個白點……」關大局老人細細述說。
儘管在解放戰爭中她隨部隊南徵北戰,作為鐵道兵護士的她見到慘烈場面並不多,但她早早就做好了入朝作戰的心理準備,「跨過鴨綠江,我們很快就遭遇了美軍飛機轟炸,親眼看到了身邊戰友負傷、犧牲……」
不吃不喝也要保住急救箱
關大局說,敵機空襲很多時候是看到生火做飯冒出的煙循跡而來的,「我記得,跨過鴨綠江的第二天早上,我和戰友們在隧道裡生火做飯,把雪燒化了煮大米,敵機不久就來盤旋掃射,我們就隱蔽在隧道深處,等敵機走了我們也吃完了,繼續行軍趕路。」
「行軍途中敵機空襲,我們躲進了一個山洞,這一次敵機盤旋的時間比以往長很多,一位女同志口渴得厲害,司務長看到了就去取水,沒想到飛機正好飛回來。」
敵機朝山洞裡掃射,暴露的司務長被機炮打中腿部,失血過多不幸犧牲。
在敵機空襲中,關大局和戰友們走走停停,時而隱蔽時而加緊腳步,「就算來不及把大米和水抱走隱蔽,也要把急救箱抱在懷裡。」
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
在朝鮮戰場上,關大局遇到了一位鐵道部來的老醫生,「他在工作空閒時教我拉丁文,教我說教我寫,還帶著我查房,手把手教護理,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那時候真不知道什麼叫累,什麼叫困。」
雖然身為護士,有時也要幹一些重體力勞動,除了抬擔架掩埋戰友遺體,關大局還曾和戰友們一起上山砍樹,「砍樹就不容易,砍完了還得拖下山,我一個女同志哪來那麼大的力氣?但當年就是做到了,咬牙堅持著,我們每個人都鬥志昂揚,哪怕一寸一寸蹭,也要把木頭運下山來。」
關大局擔任班長後帶著十幾名護士護理傷員,擔任排長後曾榮立集體三等功一次,「當時護士還是以男同志為主,我們一個排三個班,女同志也就七八個,其餘都是男同志,運送傷員男同志比我們幹得好,他們更有力氣,但我們不能服輸,男同志能做到的,我們女同志也要比一比!」
回憶起這些經歷,老人語氣雖然平緩,但透出一股那個年代特有的豪邁,「有戰鬥就會有犧牲,我們都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
遼瀋晚報記者 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