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之行時,我本意是去看天封塔的,無意中在地圖上發現了觀宗寺,便想一併參觀。誰知怎麼也找不到,最後幾番問路下,騎著車進了條深巷,最終在一片類似工地前的荒地上找到了它。
寺廟沒有山門,或許是還沒有修好,看護的老大爺對我說,共享單車不能停這,我說一會便騎走他才同意。
寺前顯得有些荒亂,建築用材四處堆放,私家車隨意停放。門前放著一尊佛像,披著套紅色塑料衣,應是防止風沙侵害,旁邊有尊臥佛像,通體雪白,屈身於鐵棚中。
所有的一切,都在表明這是個還處於施工階段的寺廟,因而沒有遊客,感覺也不是正式對外開放,只留了一個小門供香眾出入。
觀宗寺本不應如此荒廢,歷史上可是天台宗的三大祖庭之一,宋朝時同寧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合稱為浙東佛教界的「四大叢林」。只是鬥轉星移,物是人非,這裡反而被遺忘了。
觀宗寺始建於五代時期,最初與延慶寺合為一體,北宋時逐漸分離,清朝時自立門戶,成了一座獨立寺廟。寺廟又名觀宗講寺,可能是名字過於深奧,或者其他原因,這裡的香眾始終不多。
我邁步進入,映入眼帘的又是另一番模樣。烏黑柱廊,朱格窗欞,重簷歇山式屋頂,殿宇相連的走廊,以及翹起的馬頭牆房屋,既古樸典雅又帶有書生氣,果然是一處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院內沒有遊客,只有幾個男人穿梭,看起來更像是施工人員。觀宗寺應該是疏於管理的,空地上竟停放著自行車和電動車,這在其他寺廟是不敢想的事。
大雄寶殿甚是巍峨,一扇扇黃色門扉,高高掛起的紅色燈籠,門前挺拔的柏樹,四周簷柱均為石柱,的確有千年古寺的樣子,只是主殿沒有開放,可能是遊客稀少的緣故。
我看見一堆瓦片,整齊堆放在院內,這是佛教籌蓋房屋時常用的方法。他們會將瓦片的所有權售賣出去,香眾購買後獲得一張香券,美名曰「捐瓦片」,蓋房時會鋪到屋頂上。一張瓦片幾十到上百元不等,無數佛教殿宇就在中國香眾的期盼中興起。
翻開歷史,寧波曾是中國佛教的中心,這裡寺院密集,鼎盛時有1000多所,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像極了滿天繁星。據記載,寧波府一度有10萬人出家,相當於每3人就有一個是出家人,被譽為「東南佛國」。
寧波地處東南沿海,與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各國的交流歷史十分悠久,唐宋以來的海上絲綢之路,讓其成了我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當年鑑真東渡,第一個抵達城市便是寧波,這裡一度影響了東南亞的佛教傳播。
有了此層淵源,再看觀宗講寺,眼神也多了幾分敬仰和溫柔。這座逐漸被遺忘的千年古剎,默默守護著佛法在寧波的驕傲。
就這樣逛著,我來到了一座「四明書院」,走進去是一間小房,地上雜草叢生,看上去荒廢許久。
寧波是人文名城,這座城市最不缺的就是文化,歷史上曾有數以百計的書院,市區內的天一閣,便是亞洲最古老的私人圖書館。
宋代以後,寧波書院遍地開花,為浙江省最多。我並未在網上找到這座四明書院的資料,想必曾短暫出現於歷史的某個階段,又同寺院有所關聯,才得以保存了下來。
從寺院出來,看門大叔盯著我不放,我向他兌現了承諾,將單車騎走,奔赴下一個目的地了。
地址:寧波市海曙區解放南路,不收門票。
交通:在市區乘坐118路公交,到興寧橋西站下,向北步行100米拐進胡同直走到頭。
全國各大城市的免費景點都在這裡哦,關注作者:林清鹿,即可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