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常用口訣用語,初學者必看~

2021-02-19 功夫太極

--

--

✎1、太極十要

太極拳的「十要」是著名太極拳家楊澄甫提出來的,概括了太極拳十項基本要求,並加以解說,是練太極拳,特別是楊式太極拳的重要指導性原則。

十要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

「八法」是指:掤、履、擠、按、採、挒、肘、靠.

「五行」:進、退、顧、定、盼。

✎3、八法之勁



掤勁:這是一種向前、向上的勁路,包括左上、右上、正上的勁路。

捋勁:這是一種向後、向上的引帶勁路,包括左後右後、後上的勁路。

擠勁:這是一種向前、向橫、向下的壓迫勁。

按勁:這是一種向下、向後的沉帶勁,包括左後、右後、後下的勁路。

採勁:按提勁為採勁,如採花,手按下去再提拔上來的一種勁。

挒勁:旋轉勁為挒勁,對方來勁後,通過旋轉使對方失重,把勁再加於對方身上的一種勁路。

肘勁:肘擊、肘拿、肘沉、肘帶的一種方法稱為肘勁。

靠勁:用肩、胯、背擊打對方的勁叫靠勁。

✎5、四功

四功:「心、神、意、念」,幾乎完全指的是內在的神經活動或精神作用而言。傳統對「四功」的解釋是「發之於心、達之於神、行之於意、想之於念」。

還要注意做到心靜體松、呼吸自然、均勻連貫、輕靈沉穩、剛柔相濟、上下相隨、圓活完整、協調自然、意念引導、內外合一。

內外相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外三合。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是內三合。

內外相合:是謂六合,六合則身體中正矣,身體中正,神即提得起。

✎6、何為內功

內功是相對於外家拳以練筋、骨、皮為主要標誌的腿腳功夫而言的。太極拳所強調的是內功,是通過特殊的訓練使神、意、氣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種氣勢,即內功或稱之內勁。

動與靜,養與練,拳與功,內與外。修練太拳就是要做到內外雙,神形兼備。才能把太極拳的精髓學到手。

功夫太極精選文章,喜歡請關注和分享!

這才是生活! 每天打上這麼一套拳,神清氣爽!

太極拳基本步法教學 這個視頻講太好了!

每天堅持練太極1小時 你會得到什麼?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就是說:一個練武之人要是連《功夫太極》微信都沒關注,簡直都不知道他是怎麼練拳的..

戳「閱讀原文」:尋太極寶藏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口訣,有本事你就全部拿走!
    今天小編整理了多個太極拳口訣。覺得這些口訣中卻有諸多益處。故,發給大家,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提高太極拳水平。體用口訣是太極拳如何使用的精華所在,當愛好者們能夠理解其中含義,並且做出個三五分時,太極拳的基本對敵要領就已經掌握了一部分了。
  • 初學者看過來!太極拳入門的幾點建議~
    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初學者如何練好太極拳的問題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 初學者必看:太極拳,怎麼練好下盤?
    太極是一種身心合一的傳統鍛鍊方法,練習太極拳需要練好下盤。 太極拳動作緩慢、走圓劃弧、屈膝松胯、重心低沉、連綿不斷,又因太極拳動作溫和,沒有精神及體力上的高度緊張,特別適合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是中老年人健身運動的最佳選擇。
  • 太極拳常用口訣詳解,看看還有誰不會這些詞
    1、太極十要太極拳的「十要」是著名太極拳家楊澄甫提出來的,概括了太極拳十項基本要求,並加以解說,是練太極拳,特別是楊式太極拳的重要指導性原則。十要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
  • 初學者 練太極拳姿勢與膝蓋關節損傷的分析
    故吳圖南先生之太極拳姿勢,除斜飛勢等少數特定的姿勢外,皆立身中正。  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人人皆知,但在練習太極拳的人群中,卻出現了程度不同的關節損傷。有人對某地堅持練太極拳者做過一次抽樣調查,發現近30%的人膝關節半月板有程度不同的損傷。損傷的原因是「練拳時的不正確姿勢」。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有許多初學者練太極拳的姿勢不正確,而更嚴重的是許多人還以不正確的姿勢教授太極拳。
  • 高校24式簡化太極拳分解教與學 第三式:白鶴亮翅
    24式簡化太極拳,是1956年由國家體委組織太極拳專家編串的。它動作簡練,濃縮了傳統太極拳的精華,但其內容更顯精練,動作更顯規範,很適合高校在校學生習練。當前很多高校都將24式簡化太極拳列為本院校主選體育課程之一,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
  • 初學太極拳口訣
    太極拳出手全靠腰  有手無腰非太極, 渾身是手手非手, 手出與形手是手,        有意無意自是意,  切誤強求來刻意。 好比刻舟去求劍, 一切真理在其中,        練拳可恨就是貪。
  • 在美國最常用的打招呼用語系列一
  • 陽光少年愛運動:八式太極拳,有興趣的可以試學試練
    隨著陽光少年報體育聯盟發起的「陽光少年愛運動」活動的影響力持續增強,太極拳全國冠軍、健身氣功全國冠軍、國家級裁判、中國武術六段侯雯也進入其中,用太極拳教學視頻,助力更多人在家也能得到鍛鍊。  八式太極拳也叫一段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段位制初段位技術規定教程的一段太極拳,即初段位中的一段考評套路。共有10個動作(含起勢、收勢),全部採用楊式大架太極拳,吸取了楊式大架太極拳中最為主要和基礎的八個動作。內容精煉、重點突出,易學易記,動作柔和平穩,舒展大方,圓活連貫,由簡至繁;練起來輕鬆自如,均勻緩慢,若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 太極拳的「摸」勁訓練
    摸勁就是試力,意拳或大成拳稱之為試力,太極拳練習者達到或基本達到「氣向下沉,勁起於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由脊背行於手指」的程度,身體整勁初步出現,即可進行太極拳摸勁練習。太極拳摸勁訓練是貫穿太極拳整個訓練體系至關重要的一環,包含內容之豐富,涉及面之廣,難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太極拳樁功和端正拳架好比是在高爐中將礦石冶煉鋼胚,那麼摸勁就是將煉就的鋼胚進行煅打,將鋼胚中雜質除去,增加鋼的柔韌性,「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太極拳摸勁又如同書法中是行楷和行書的訓練。
  • 初學者應該怎樣習練陳式太極拳,收藏版!
    一、要深刻理解拳式的內涵陳式太極拳作為內家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強調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以不變應萬變,因此在攻防格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陳式太極拳的文化底蘊深厚,理論基礎直接來源於中國道教思想.它結合了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而形成了特有的內外兼修的拳術。陳式太極拳行拳走勢中正圓活、開合有序、陰陽頓挫、剛柔相濟.外似處女,內似金剛。
  • 筆桿子教程之三:筆桿子應該知道的公文常用特定用語解釋
    茲因:開端用語,主要用於文章開頭,其解釋是現在因為。2. 承蒙:謙敬用語,用於表示謙敬,具體解釋為「多虧受到」。3. 屆期:就是到時候的意思。4. 謝忱:表示「感謝的心意」。如:謹致謝忱;聊表謝忱等。5.
  • 《一夢江湖》常用遊戲用語有哪些 新手常用遊戲暗語彙總分享
    導 讀 一夢江湖遊戲中有很多的常用遊戲用語,但是萌新玩家就不懂了,所以今天小編就為萌新玩家介紹一下行走江湖的常用暗語吧
  • 太極拳「輕重 虛實」解
    這是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需要,也是太極拳莫測高深的技擊法的基本要素。王宗嶽提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歷來人們對這條拳論的理解比較含混,解釋也不盡人意。這是因為對於太極拳的「輕沉」、「虛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作者根據研習陳式太極拳30多年的心得體會,在這裡嘗試給其一個明確的定義和內涵,是否完整準確,願意求教各位太極拳同仁和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
  • 太極拳「用意」的內涵
    」的內涵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一般原則,具有深層次的內涵。太極拳強調「用意」這一點,它要求每一動作、每一套路,自始至終都要在「意」的指揮下運行。可以說,太極拳表面上看是肢體在活動,更重要的是通過神經系統做「意識體操」,使身體得到鍛鍊。這一點對於只為健身而練習太極拳的人而言意義更大。   太極拳「不用力」顯然是一個相對的說法,世界上沒有不用力的武術、運動。動作的完成若無肌肉的收縮是不可能的,不用力則無法出拳,甚至無法支撐身體。
  • 對於初學者來說,太極拳基本功做好了,拳架自然水到渠成了!
    徐建民老師陳氏太極拳套路展示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是我們的第一責任,也是對家人最好的守護和承諾,而打太極則是一種良好的養生健身運動。 如今,太極拳在社會上的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熱愛。
  • 簡化24式太極拳
    簡化24式太極拳。儘管它只有24個動作,但相比傳統的太極拳套路來講,其內容更顯精練,動作更顯規範,並且也能充分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 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出爐,來看看哪個是你最常用的?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4日發布「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本次發布的十大網絡用語依次為: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帶貨、雲監工、光碟行動、奧利給、好傢夥、奪冠、不約而同、集美。網絡用語的語言特色鮮明,是網民抒發情感、表達態度的獨特方式,線上線下流行度都很高。
  • 八段錦和太極拳的區別
    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八段錦和太極拳之間的關係。八段錦之前我有做過介紹,是目前健身氣功裡面流傳最廣的功法。由於招式簡單容易上手,尤其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謂是氣功入門築基不二之選,在中醫界,國學文化界及健身愛好者之間廣為習練,現就不多做贅述,今天主要介紹一下家喻戶曉的太極拳。
  • 備戰2020年高考數學: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強化考點,複習必備!
    請繼續往下閱讀:備戰2020年高考數學系列一: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常用邏輯用語】1.命題及其關係(1)理解命題的概念。(2)了解「若p,則q」形式的命題及其逆命題、否命題、與逆否命題,會分析四種 命題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