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鳳: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就不能不提宋應星和他的《天工開物》

2020-12-09 觀察者網

【近日,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所長薛鳳女士(Dagmar Schfer)獲得2020年度德國萊布尼茨獎,該獎項為獲獎者提供250萬歐元研究經費,是德國最高學術榮譽。觀察者網就德國漢學研究近況,以及中國科技史尤其是《天工開物》的歷史地位問題等等,採訪了薛鳳女士(Dagmar Schfer)。】

(採訪 觀察者網/ 武守哲)

觀察者網:薛鳳女士您好,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採訪您。在對明朝宋應星做個案研究的時候,認為可以通過對他的生活和著作來分析哪些「文化性」和「歷史性」因素影響了科學與技術知識在中國的形成。您是否在有意解構或者重新回答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薛鳳:提及中國科技史,我試圖重新尋找和發掘新的問題意識,絕非想完全解構李約瑟難題,雖然我完全贊同他的發問方式,即科學與技術思想與工藝實踐的關係在古代中國到底是怎樣的。李約瑟在他那個年代名氣很大,但是他受限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如同我們的眼界也同樣受限於這個時代一樣)和1950-1980年代中國特殊的政治環境。我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科學」與「技術」對宋應星那個年代到底意味著什麼,以及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在自然和文化研究中探索理性、真理和信念的方式方法。

我無意於逐一辨析某些分析方法中的各類推理假說是否出現了錯誤,而是儘可能地將宋應星的生活和著作的剪影放置在他原本的生活舞臺上,晚明的時代關懷便是投射其上的燈光,可以讓讀者一同欣賞那些歷史提供給我們的關於科學技術思想的不同音調、多種多樣的人物群組。我覺得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做得很棒,保留了歷朝歷代的大量的文獻供我們今人研究。

李約瑟(1900-1995)

觀察者網:在《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一書的前言中,您承認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宋應星在整個明朝中算是一個很另類的知識分子,而且在明人筆記的書面話語中匠人形象缺失的這一情況非常顯著。你認為對此種歷史現象的解釋要避免掉入一般性敘述的謬誤,可否再具體談談這一點?

薛鳳:我沒有迴避這些謬誤,反而想把這個議題點出來,希望學術界更加謹慎地研究。宋應星呼籲當時的士大夫階層關注技術層面上的創新和演進,並且試圖對科學技術尋找一個哲學上的宇宙論原則。宋應星對形而下的工匠技術的思考,他的思想動力並非向西方很多學人那樣希望攫取財富,讓自己變得富裕或者改善某一個階層的生活,讓生存環境變得更加舒適。他和他的士大夫同僚都沒有把「技術革新」當做一個終極目標對待之,他所認同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讓他將自己的文字納入到一個更大的關聯之中,而非簡單地記錄工藝過程。

所以說,我們要從根本上反思「李約瑟難題」,不能把現代人的知識結構體系和問題意識獨斷地嫁接到古人的思想世界,而沒有考慮其歷史時代背景。《天工開物》這個書名可分為「天工」和「開物」兩部分,強調「人代天之功」,「天」這個概念代表了他對當時官方意識形態——程朱理學的總的反思,他的宇宙論哲學是以「氣」論作為切入口和核心,正如他在《論氣》這一章所闡釋的那樣,天和其他事物一樣,都建立在「氣」的範式上,而「氣」成就了「物」和「事」。他認為同時代的士大夫並沒有很好地完成天人關係義理結構下對知識生成過程理論建構這一任務。

《天工開物》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觀察者網:在對中國科技史的敘述中,您多次提到了元朝這個朝代的特殊性,認為生活在蒙元對藝人和工匠的社會活動和實踐操作的重視程度要超過以往,可不可以說,元朝被中國史學界所低估了?

薛鳳:絕對是這樣的。明朝的職官制度很多都繼承自元朝,蒙元時期是亞洲大陸,即西亞、中亞和東亞被打通的時代,數學和天文學在蒙元在一百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我有一本新書要出版了,在這本書中,我會專門談到元朝的知識階層是如何深入探討物質生活,關注農業和手工業技術革新的。

觀察者網:當您在對比中國明朝科技發展與同時期歐洲文化的時候,提到了「跨界組合型」人物(hybrid figures)這個概念,認為這些「跨界組合型」人物無一例外地都把自己定位為學者,哪怕他們有匠人背景,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匠人的自我定位是否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負面因素?

薛鳳:士大夫階層是中國真正的精英階層,當然社會的其他階層都想朝這個方向靠攏。社會地位是很重要的。自我定位不但牽連自身對本行業的認識,還有他者的反觀,即別人認為你屬於哪個階層。李約瑟曾經論述過,中國的社會結構和階層分化曾經對推動科學技術的改革和創新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每個社會等級差異的固化(比如士大夫在頂層,農民在底層)的背後還是有很多優良的混合形態。士大夫階層排斥和鄙視技藝的實踐操作,所以他們對成為某個技能行業的專家缺乏興趣。整個社會結構對成為士大夫這一身份的過度獎勵機制最終會損害其它行業的發展,有錢有閒階層不願意投資技能創新領域,也阻礙了科學技術的革新。

但我依然認為,對某個歷史階段的科學技術發展因素的探討,都過於「事後之見」了,往往有意強化某些個體因素的短期效應,而忽視了大傳統帶來的緩慢的社會知識和經濟形態的變革(這需要拉開很長的時間段才可能看清楚)。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現代塑料材料學的發展,塑料作為一種化工材料,我們敘述其發展歷程時很容易強調某種突然的天才發明和衛生學因素,並且將其和近代化學科學的發展過渡關聯。但目前看來,塑料的發展史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加以研究。

宋應星

觀察者網:《天工開物》提到了很多樂理知識和樂器製造。相比其他匠人行業,中國的民族樂器的發展貌似更加合理,而且從未中斷過。您認為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文化上,音樂在明代生活中佔據相當核心的位置,這是否和古代的各種典禮和儀式緊密相關?

薛鳳:奏樂毫無疑問是在古代朝廷和民間大典中的重要的儀式性環節。而且古人認為音樂有「通天」的功能,體現的是人和宇宙的和諧感。所以當論述古代音樂的時候,我們要對知識階層對「樂」和「天」的關係做一種形而上的和超越性的理解。

觀察者網:您在前面提到了「氣」這個概念在宋應星宇宙論中的地位。現在中國學術界著重談論「氣」在倫理學和道德哲學中的功能,是否忽視了「氣」在近代科學技術思想中的作用?「氣」論如果再進一步發展,是否會成為中國近代物理學思想的萌芽?

薛鳳:宋應星盡力從物質世界的角度去論述「氣」,並且他試圖整合那些通過個人觀察和經驗無法確證的問題;他是如何在某些時候去擴展探究問題的現象學框架,調整自己的理論以保持自己的斷言具有普遍性,這一點也很值得探討。

《天工開物》中的牛拉水車

但我們必須說現代物理學和化學走的是和宋應星的理論框架相反的一條路:前者試圖解釋微觀世界,即原子和分子的離合,後者的最終目的是解釋宏觀世界。或者可以這麼說,現代科學必須要有「極限」、「有限」、「無限」這一系列的概念,探究是否存在不可再分的粒子,宋應星的「氣」論,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葛榮晉把它歸為「實學」範疇,認為這個領域確實有和近代物理學和化學相通的地方,但宋應星的「未知世界」和現代科學的「未知世界」並不是重迭的。

觀察者網:提到中國古代科技史,有一個人物是無法越過的——墨子。生活在戰國時代的墨子被稱為中國科技史的開山鼻祖,在戰國時代就在幾何學、力學領域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您是如何看待墨子的思想幾乎在後來的兩千多年中斷了這一歷史現象?

薛鳳:我所在的德國柏林的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有一群學者專門研究墨子。很遺憾的是墨子的著作很多失傳了,留下來的都是殘篇,墨子的思想在20世紀初才被重新發掘和整理出來,這一點還有待學術界同行具體研究。

《天工開物》中的花樓圖

觀察者網:當我看到本書有著海量的腳註和尾注的時候,有些震驚。您在資料匯集和文獻綜述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您是如何選擇和權衡手上史料的呢?有沒有一套獨特的,堅持高學術標準的方法?

薛鳳:我所秉承的一整套高標準的學術訓練來自我導師的傳授,他是迪特·庫恩(Dieter Kuhn)教授。2013年《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英文版正式出版,但是這個英文版其實並沒有涵蓋我所引用的所有中國文獻,其中還包括一些德語文獻,因為沒有進入英語世界,所以並未給英語版的讀者呈現出來。

除此之外,我還和一些中國高水平的學術界同行有著緊密的合作,比如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所長張柏春教授,南京大學歷史系範金民教授,以及更老一輩的戴念祖、潘吉星教授等等,他們的研究和思想讓我受益匪淺。

觀察者網:感謝您抽出時間接受我們的採訪。

相關焦點

  • 專訪德國漢學家薛鳳:當歷史學家和計算機工程師同桌思考
    獲獎學者有250萬歐元研究經費,可以實現最大程度的學術研究自由。薛鳳在接受筆者專訪時說,這也是德國學界對她的研究領域——中國科技史研究的認可。薛鳳的中國科技史研究領域在國際學界頗具影響力,其代表作《工開萬物》(,2011年芝加哥大學出版,2015年中譯本)曾獲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列文森獎和美國科學史學會輝瑞獎。不過在德國,這個研究領域依然是小眾的。
  • 「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
    宋應星一生致力於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學考察和研究,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同時思想上的超前意識使他成為對封建主義和中世紀學術傳統持批判態度的思想家。他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英國漢學家與歷史學家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的狄德羅」。他總結了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寫成名著《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 傳承天工文化 分宜首屆天工開物節盛大開幕
    分宜是《天工開物》的著書地,宋應星在縣任職期間結合當地的農業及手工業撰寫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農業及手工業生產的綜合著作,其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是分宜引以為豪、富有挖掘價值的特色文化。
  • 少兒版《天工開物》與原著有哪些不同?忠於原著也高於原著
    《天工開物》原著的作者宋應星,翻過幾頁原著,雖然也是圖文並茂,但更注重實際,重視實踐。而少兒版是由兒童文學作家、動畫編劇、國學老師龍逸主編,著名的插畫師傅舫手繪。少兒版在忠於原著的同時,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清晰的技術步驟,準確的還原這些技術。那麼相比之下,這本少兒版的繪本有哪些亮點呢?
  • 古代的墨是怎樣做的?油煙墨和松煙墨有啥區別?
    明代宋應星在他的名著《天工開物》中說:「凡墨,燒煙,凝質而為之。」所謂燒煙,指燒木頭或者油料,以取得碳粉,又稱煙煤,煙炱(tái),也就是作為黑顏色的碳黑。凝質就是膠,通常是用動物膠。也就是說,碳黑,膠質和水,是墨汁的三大主要成分。
  • 誰才是古代中外雕版插畫界的大咖?
    這是西洋銅版畫被首次「移植」於中國木刻畫藝苑,是古代中國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藝術經驗。▲《程氏墨苑》《天工開物》明朝崇禎十年科學家宋應星主編,初刊於1637年農業和手工業的雕版著作《天工開物》是一本論述農業和手工業的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有關科學技術的重要著作之一。
  • 屬於未來10年的天工開物:生物技術
    張浩千,青年科學家、生物技術創業者,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 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上發表了「合成生物學——屬於未來十年的天工開物」的演講。以下是演講實錄。大家好!《天工開物》是明代宋應星寫的一本有關水利、手工業、農業等的書籍,它是中國從中古時期到近代造物科技的全記錄。
  • 鄧小南、包弼德、薛鳳、魏希德、陳熙遠:數字人文與歷史研究
    包弼德教授首先介紹了一批數字人文領域的中國歷史研究文獻,其中,他特別提到了兩位年輕學者——伯克利大學的譚凱和巴克內爾大學的陳松,他認為,這兩位學者用數字人文的方法,對中國歷史有新的發現。包弼德教授提到,正如魏希德教授所言,數字人文領域的許多研究是合作研究,需要有其他領域的專家、尤其是技術人員參與。
  • 古代顏色中的文化擔當:青色
    從現代光學的理論出發,青色是指波長在440~490納米之間的光波,而古代的青色是一個相對含混的概念,名和實的對應一直是歷史研究的難點和重點,在研究古代顏色領域更是如此。眾所周知,「時間會褪去顏色本來的樣子」,這就會造成與之對應的文字記錄變得含混不清。所以要搞清楚哪種顏色是青,是不容易的。從目前的文獻和考古研究來看,青色應該是一個色系。
  • 中國科技館的展品裡,藏著這些中考題
    此著作為( )2、明朝時期徐光啟大量引用古代農業文獻,還試種甘薯等取得成功,根據自己的經驗推廣,並在書中加入此類獨特研究成果。此著作為《農政全書》。3、明朝時期宋應星全面總結古代多個部門的科技成果,親自考察瓷、蔗糖等製作工藝並錄入書中,還用先進的研究方法對技術數據進行定量描述。此著作為( )從以下著作中選取正確內容填入材料一相應的位置。
  • 天工開物 茅臺醇年度盛典將啟
    12月23日,「覓知己,籌將來」首屆茅臺醇天工開物節暨2020茅臺醇品牌年度盛典將在茅臺舉行。這場盛典不僅是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技術開發公司復盤「十三五」之作,也是「十四五」開啟百億新徵程的總動員。技開公司表示,很多消費者都對醬香好酒有需求,要讓更多消費者喝上醬香好酒,這是茅臺醇的使命和志向。為培育品牌內生性動力,技開公司大刀闊斧推進品牌瘦身:9個品牌精簡為7個,全面停產低端濃香產品和低端醬香產品,聚焦中高端大單品柔和醬香茅臺醇升級迭代,大力開展提品質、樹品牌、塑品位的「三品工程」,向新而行,鑄就非凡。
  • 古代皇帝的龍袍不能用水洗,那臭了又該怎麼處理?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度的國家,他規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皇帝的印章稱為玉璽,皇帝步行專用道路稱為御道,皇帝的車馬奔馳的道路稱為馳道等。這些政策被其後的帝王不斷的沿用和創新,並在隋唐時期出現了皇帝專用的服飾---龍袍。古時候人們認為皇帝為真龍天子,因此皇帝的服裝上面都繡有龍紋圖案,故稱為龍袍。
  • 中國和美洲: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蔗糖技術上的革新與同化
    同是1613年,一本西班牙語他加祿語(菲律賓國語)字典中,有對雙滾壓榨機的描述。1637年刊刻的《天工開物》關於雙滾壓榨機的一份圖形和論述,已在上文介紹。這是中國製糖器具最早的描述和圖示。然而,垂直滾子壓榨機的技術首先發展於何處是不易解決的問題。明末中國農業的兩本名著是《農政全書》(1625-1628年撰,1639年刊)和《天工開物》(1634-1636年撰,1637年刊)。
  • 茅臺醇天工開物節傳遞技術開發公司營銷新信號:讓「茅臺醇」成為...
    全新文化創意詮釋茅臺醇品牌內涵「公元二零二零,歲在庚子,時值茅臺技開公司成立二十八年,茅臺醇品牌面世二十二年……」在季克良、趙書躍、呂雲懷等誦讀的《茅臺醇天工開物節序》聲中,首屆茅臺醇天工開物節暨2020年茅臺醇品牌年度盛典,成為赤水河谷冬季裡一道獨特亮麗的文化風景,詮釋了茅臺醇品牌文化內涵。
  • 《天工開物 》——下篇·珠玉
    他物形小而居水族者,吞噬弘多,壽以不永。蚌則環包堅甲,無隙可投,即吞腹,囫圇不能消化,故獨得百年千年,成就無價之寶也。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一逢圓月中天,即開甲仰照,取月精以成其魄。中秋月明,則老蚌猶喜甚。若徹曉無雲,則隨月東升西沒,轉側其身而映照之。他海濱無珠者,潮汐震撼,蚌無安身靜存之地也。  凡廉州池自烏泥、獨攬沙至於青鸞,可百八十裡。雷州池自對樂島斜望石城界,可百五十裡。
  • 最強畢業季44期推薦|天物閣——概念遊戲視覺形象設計
    44期作品推薦天物閣——概念遊戲視覺形象設計作者:高藝嘉指導老師:袁靜學校:濟南大學 作品簡介:「天物閣」的名字取自於宋應星的著作《天工開物》,據說《天工開物》題目的由來是取自於《易·繫辭》中「天工人其代之」。
  • 古代海邊生活的農村人會用海水曬鹽麼?古代人造鹽用什麼方法?
    那有人就會好奇,海邊的人不能直接用海水曬鹽嗎?如果能,鹽也就沒有那麼金貴了。道理是這樣的,但是這個製鹽是需要工序的,也是需要技術的。那麼,古代究竟有沒有人曬鹽?海鹽在古代如何取得?咱們先弄明白古代人的鹽怎麼來的,然後再說一下古代人的製鹽法。
  • 「南珠文化」古代採珠是什麼樣的?
    古代採珠[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志》:「合浦有民善遊,採珠兒年十餘便教入水求珠。」歷史上,採集南珠是當地居民的生活常態。南宋範成大所編的《桂海虞衡志》一書,是這樣記述古代採珠狀況的:「惟蜑能沒水探取。旁人以繩系其腰,繩動搖則引而上。先煮毳衲極熱,出水急覆之,不然寒慄而死。或遇大魚、鮫鼉諸海怪,為髻鬣所觸,往往潰腹折肢,人見血一縷浮水面,知蜑韁死矣。」合浦珠民在長期的採珠生涯中,為了應對在大海中採珠不可預知的危險,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採珠方式和採珠工具。
  • 一步一美人,一搖百媚生,中國古代女子的頭飾如此驚豔
    無論是「蛾兒雪柳黃金縷」還是「翠翹金雀玉搔頭」,說的都是中國古代女子的頭飾,它們或華麗或淡雅,造型各異,風味不同,卻都有著各自的典雅和驚豔。  笄(jī)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 、釵的鼻祖。 首飾和女子,可謂天然之佳偶,而頭飾無疑又是首飾中最奪人眼球的存在。娉娉嫋嫋、溫婉淑和的中國古代女子,在這些精美絕倫的頭飾襯託之下,更顯典雅之氣質,絕代之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