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或者去古村遊玩的時候,都能看到一些比較古老的手工藝品和技術展示,孩子對那些從未見過的東西充滿著好奇。好奇的同時也感嘆祖先的智慧巧奪天工,中國的傳統技藝博大精深。
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買過不少科普類的繪本,唯獨這本少兒版的《天工開物》是最愛不釋手的,裡面包含的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範圍廣泛,涉及4大生活領域、18個技術方向、200多種製作工具、300多個步驟分解,被稱作「中國古代科技百科全書」。內容涵蓋日常衣食住行的來源與技術,有水稻種植、米麵加工、糖醋酒的生產;還有房屋建築所需的磚瓦、煅燒、土木加工等技術;也有車船建造、兵器與火炮、中國四大發明等技術的介紹。
總而言之,上至精神生活下至物質生活的所需都容納在裡面,雖然這些技術大部分已過時,但足以證明中國古代技術實力雄厚,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孩子們了解祖國的過去,才會對祖國將來的科技發展更有信心。
《天工開物》原著的作者宋應星,翻過幾頁原著,雖然也是圖文並茂,但更注重實際,重視實踐。而少兒版是由兒童文學作家、動畫編劇、國學老師龍逸主編,著名的插畫師傅舫手繪。少兒版在忠於原著的同時,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清晰的技術步驟,準確的還原這些技術。那麼相比之下,這本少兒版的繪本有哪些亮點呢?
1、在內容上,忠於原著的同時做了延伸增加了現代技術的進展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可貴之處在於,記述了工農業生產中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書中用技術數據給以定量的描述,顯露出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理論闡述,注重引入理論概念,而非單純技術描述。
比如原著中的《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後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畝秧田可移栽二十五畝,即秧田與本田之比為1∶25。又說旱稻食水三鬥,晚稻食水五鬥,失水即枯。這些技術數據對農業生產有指導作用,是育秧、插秧和灌溉的理論基礎,在以前的農書中未曾提到過。而少兒版的《乃粒》是用分步驟的形式介紹種植,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文字告訴小讀者,古代種植的過程和種植技術主要靠人工,讓讀者了解種植的辛苦,體會每日所食皆來之不易。現在的孩子們大部分不懂得珍惜糧食,浪費的現象很嚴重,通過繪者生動的手繪插畫還原當時的種植現場,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農民親自勞作才能換來糧食,孩子看後感觸更深,更加懂得珍惜糧食。
不僅如此,在介紹完古代的種植技術外,還增加了今天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過程,現代科技的發展,水稻種植增加了機器收割和播種。古代工藝與現代工藝的對比,彰顯科技的進步,也體現了古代中國的燦爛文化和現代科技的偉大。
2、在視覺上,中國風的手繪水彩插畫還原古代日常生活
原著的《天工開物》主要是黑白配的簡筆畫風,更加側著內容。而少兒版則是採用中國風手繪水彩插畫,由著名插畫師傅舫主筆,出版繪本《節日裡的中國-新年》《祭灶》(插圖作者),獲選2018年全國十佳繪本, 第三十七屆American Illustration (美國最大的插畫攝影比賽之一)入圍獎,第五屆Hiii Illustration國際插畫大賽商業組最佳作品獎等。
少兒版繪本內含100多張手繪畫稿、150多個情景展示。細緻描摹刻畫,客觀還原了當時的製作現場,讓孩子們感受了400年前古代人的生活點滴,了解中國悠久並富有特色的古代科技文明。
原著的畫風
3、 在裝幀上,大開本皮質封面讓閱讀體驗更佳
少兒版《天工開物》共108頁,精裝線裝,加厚封麵皮質保護層,不容易磨損,讓孩子倍加珍惜,大人也適合收藏。如果你想了解中國悠久並富有特色的古代科技文明,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黃永松談道:「古老中國百年以來一直試圖學習西方,但反觀民族自身深厚的文化積澱,從中獲得精神和思想的養分,似乎更為重要。在中國開始急速成長為『世界工廠』的今天,《天工開物》穿越了近400年的時空,其所體現的東方自然觀和技術觀,應該再次引起我們的反思和重視。」
當今,中國很多古老的傳統文化,很多人現在已經把它們丟掉,但隨著時間的磨礪,那些習以為常的東西反而變得更有吸引力。今天我們更需要把中國這些「巧奪天工」的古代科技文明傳承下去,我們每個人都有力量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