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燒剝皮魚肉質細膩,還無小刺,很多人都喜歡吃。但它還沒剝皮去頭的樣子,想必就很少有人見過了,讓小編帶你揭開剝皮魚的真面目吧。
剝皮魚學名馬面魚,形體嬌小的它們天生就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頜下長了一根又粗又硬的尖刺,用來做防禦和進攻的武器;全身包在一層又黑又厚的皮裡,就像穿著一層厚厚的鎧甲。它們還帶著一個不受歡迎的大肚子,徒然增加分量,造成「內涵豐富」的錯覺,其實肚裡的東西對人們沒有多大用處。
馬mǎ 面miàn 魨tún
俗名橡皮魚、剝皮魚、豬魚、皮匠魚。
綠鰭馬面魨體側扁,呈長橢圓形,與馬面相像,一般體長10釐米~20釐米,大的可長至40釐米,體重400克左右。眼小、位高、近背緣。鰓孔小,位於眼下方。鱗細小,絨毛狀。體呈藍灰色,無側線。
綠鰭馬面魨的第一背鰭有2根鰭棘,第一鰭棘粗大並有3行倒刺,第二鰭棘很小,只在根部露一小角。第二背鰭鰭條43枚至50枚,臀鰭形狀與第二背鰭相似,始於肛門後附近,鰭條45枚至52枚,腹鰭退化成一短棘附於腰帶骨末端不能活動;尾柄長,尾鰭截形,鰭條墨綠色。第二背鰭、胸鰭和臀鰭均為綠色,故而得名。
這種魚常生活在水深50米~120米的水域。主要漁場在溫臺外海、釣魚島漁場及舟山漁場和舟外漁場,且產量較大。
形態與習性
我們常說的剝皮魚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單角革魨,一種是綠鰭馬面魨。這兩種魚都屬於魨形目、單角魨科,不過單角革魨細分為革魨屬,而綠鰭馬面魨細分到馬面魨屬。一般人很難區分這兩種魚,因為長相差不多,反正都統稱為剝皮魚。
有內行人說,剝皮魚是我國重要的海產經濟魚類之一,年產量僅次於帶魚。一般來說,被做成魚乾或加工食品的是綠鰭馬面魨,直接以鮮魚販賣的則多為單角革魨。
另一種黃鰭馬面魨和綠鰭馬面魨外形也很像,顧名思義,兩種馬面魨體色上有很大差別,但因為黃鰭馬面魨的漁場在北部灣和海南島以東的大陸架,我們就不做詳細介紹了。
吃
剝皮魚資源豐富,含有蛋白質、維生素及脂肪等營養成分,營養價值不比其它魚類差,是一種價廉物美的食用魚類。
剝皮魚肝佔全魚重量的3.9%~7.4%,含油量高達50%~60%,可制魚肝油。魚骨可做魚排罐頭,頭皮內臟可做魚粉。魚皮能製取成可溶性食用魚蛋白,不過所製得的食用蛋白具有特殊的腥臭味,所以會影響其食用價值。
做剝皮魚時,一般要剝皮去頭,掏盡內臟。剝皮魚的魚肉纖維長,味道比較淡,因此家燒時需要用豆豉、醬油、薑絲、蒜蓉等配料燜煮。
在家怎麼剝剝皮魚的皮?
不少主婦買了帶皮的剝皮魚回家,費了好大的勁兒卻不知道怎麼剝皮,小記特地請教了漁區的主婦,教大家剝皮訣竅。
新鮮的剝皮魚買回家後,先洗淨,用剪刀將魚鰭剪下。然後找魚腹部處的「肚臍眼」,也就是剝皮魚的肛門,用剪刀從肛門處順著腹部剪開口子,再用手撕下外皮就行了。也可以用刀切下整個魚頭,從切口處開始撕魚皮。
在舟山人看來,剝皮魚就像那些外表粗獷內心細膩的君子一般,粗糙堅硬臃腫的外殼下有著線條優美的體型,和潔白細膩的肉。
一條條剝皮魚在盤子裡堆成一堆,如白玉雕成的小山;而成堆腥臭的皮和肚,則被丟進了垃圾箱。
十幾,二十年前,剝皮魚還並不很受人們的歡迎,魚也賣不上什麼好價錢。而如今,剝皮魚早已經成了市場裡的稀罕物,要想經常嘗到它的美味,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
剝皮魚有很多種做法,姜蔥豆醬燉剝皮魚、五花肉蘿蔔燉魚、凍豆腐燉剝皮魚、蔥油剝皮魚、紅燒剝皮魚……
我喜歡的,是最簡單的紅燒。
在魚身上劃幾刀,放入少許鹽、生抽醃製一會兒。
在油鍋內把剝皮魚兩面都煎一下,然後放入水、料酒,開小火,熬至湯漸濃,再放鹽、蔥。
等1—2分鐘後起鍋裝盤,色香味俱全的剝皮魚就可上桌了。
剝皮魚也可以加工成魚鯗或魚片,魚鯗蒸熟直接吃,嚼勁十足。魚鯗也可以烤肉或和大蒜炒著吃,魚肉韌味足,味道濃厚。
●文章綜合自網絡和浙江新聞,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轉載請註明出處
● 鬧媽微信:naoma1218
本店淘寶店鋪網址:a-nao.taobao.com
店鋪名稱:鬧媽海鮮
鬧媽將為您每日分享各種海鮮的做法
希望能為您的手藝精進帶來實際的幫助
鬧媽的心意,您感受到了嗎?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關注鬧媽海鮮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