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的意義第一講

2021-02-25 我要向山舉目

前言

   書店裡經常售賣一些「成功的秘決」的書,其實寫這類書的人,沒有幾個是真正成功的,他們只是靠售賣那本書所得的一丁點利潤餬口而已。而許多被世人公認為是成功的人士,像巴哈(Bach,J.S)、貝多芬(Beethoven,Ludwig Van)、愛迪生(Edison,Thomas)等等,都自認自己並不是有所成就的人。

   我年紀越大,越不明白什麼是成功?《聖經》中有一節經文敘述人生的過程「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不但不是「成功」,反而是「成空」,更令我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

   有一些比較有抱負的年輕人盼望長大了要作總統,後來卻變成了飯桶;也有一些在年青的時候看似成功,結果卻不甚了了。

成功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講得清楚的。而這一本冊子,並不是要探討什麼是成功,乃是要討論關於苦難的一些問題。

第一講

約伯:

   三千多年以前,有一個人名叫約伯,他有高深的道德修養,尊貴的人格,堅定的宗教信仰,美滿的家庭生活,過著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有一天,卻無緣無故地遇到一場大災難,十個孩子一齊死了,家裡同時擺著十幅棺材。我實在無法想像這個上了年紀的父親,將十個孩子一一地埋葬了以後,是否還能支撐得住。這個老人,一生中還有什麼是比這一天所遭遇的更痛苦?

   上帝與魔鬼的較量和交戰雖然讓約伯吃盡了苦頭,但約伯處理苦難的模式卻成為歷世歷代人類處理苦難的楷模。有許多在流淚、嘆息、心靈飽受創傷的人,由於讀了《約伯記》,都重新振奮起來。

   《約伯記》之所以被推崇為世界級的文學作品,乃是因為它對人生哲學的理解已經達到了最高的成就。無論是西方的哲學,東方的文化,所有的文人學子,幾乎沒有一個能寫出比《約伯記》具有更深意義,更深遠影響的文學作品。

苦難的價值與意義

苦難是有價值的嗎?苦難是有必要的嗎?苦難是有意義的嗎?苦難與存在有什麼關係?如果苦難是有意義的,是否在遇到苦難以前,應該對苦難的意義有更深一層的了解?當人經歷了苦難以後,對生命又產生了怎麼樣的改變?

   「到底人是在什麼時候才會開始想到有關人生意義的問題?」我的答案是:「當人受苦的時候,你會開始思想意義的問題。」

   一個相貌俊美,才智高,學識廣,經驗豐富,家境富裕的年輕人,平日目中無人,不可一世,自以為了不起;但是,當他失戀的時候,內心感到十分傷痛,他的頭腦會閃過「做人沒有意義」的觀念。

   苦難會刺激人去思想「意義」的問題。人在還沒有受苦之前,人生是否就真的沒有意義?這是一句含有強烈反合性(Paradox)的句子,如果在受苦之前就懂得意義的話,為什麼在受苦之前卻從來不思考意義呢?為何在遇到苦難的時候便說「做人沒有意義」呢?這正在表達、證明、說明在人的潛意識裡,「意義觀念」是很模糊的,人對意義的了解是沒有意義的(your understanding of meaning is not meaningful)。

   當人受苦的時候就說:「做人沒有意義」,這句話是否在告訴我們,如果人生沒有苦難,就會過得很有意義了?換一句話說:「做人沒有意義」,這句話是否在告訴我們,如果人生沒有苦難,就會過得很有意義了?換一句話說,因為有苦難,所以沒有意義?這樣,當一個人第一次遭遇苦難的時候,苦難便會逼他去思想有關意義的問題。如果苦難會刺激人去思想意義的問題,苦難的本身一定是有意義的,難道能產生意義的苦難的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嗎?所以苦難不但刺激人去思想意義,苦難也刺激人去探討意義的意義,苦難的本身如果是有意義的,那麼苦難與人的關係就是絕對必須的,而不可能是偶然的。我相信很少哲學家在涉及這個課題時會這麼深入的去思想。

   德國的悲觀大師,悲觀的人生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 Arthur)曾經長篇大論的論到人生苦難的問題,當我讀完了他的偉論之後,我得到的結論是:這個人沒有「出路」(way out),因為我不知道他是從哪裡「入門」(way in)。

   「生命需要從生命的源頭找到智慧,才能真正的解決在生命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問題」。《聖經》是歷經千古,涵括了最深智慧的經書。創造人生命的上帝,不單是把意義放在人的觀念裡面,更要人在體驗苦難的時候,完全順服他的計劃和旨意,這樣,才能明白苦難的意義和意義的意義。所以,人若是在上帝的旨意裡受苦,一切的經歷都會成為塑造他人格的重要因素。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我們生活得那麼寫意,為什麼要談苦難?」從外表看,每一個人的生活都過得挺寫意,但當我們捫心自問時,我們都承認生活並不太好過(當自已沒有人愛時,看見別人相親相愛,就羨慕得很,以為他們的生活一定很浪漫;然而那對沐浴在愛河裡的愛侶,心裡卻很痛苦,因為對方的家長不贊成他們的來往;窮人以為有錢人睡覺時一定很安寧,卻沒有想到有錢人可能無法安睡,因為他日夜提心弔膽,提防小偷或強盜會在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進來!)。

   天底下哪裡可以找到沒有經歷過苦難的人?如果你最後所盼望達到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沒有苦難的人,那麼請你告訴我:有哪一個人是沒有白頭髮的?《約伯記》第十四章第一節清楚記載:「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

   苦難刺激人去思想意義,所以苦難本身是有意義的。

苦難的意義:(五方面)

良心的贊同

   第一,從人良心的贊同證明苦難是有意義的。

   「我的良心什麼時候贊成有苦難?我從來不贊成有苦難,我最怕苦難了!」

   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當你和兩個老人家談話的時候,其中一個提起他過去遭遇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災禍,後來怎麼樣渡過,怎麼樣經歷,怎麼樣勝過那些苦難,你有沒有興趣聽呢?「哦,年輕人啊,我從前失戀了十七次,想過要自殺,非常痛苦,最後我還是提起勇敢,硬著頭皮再戀愛一次……」他把困難如數家珍的講給你聽,不單是經過幾次的失戀,還經過幾次的戰爭,房屋和工廠也被毀了,竊匪也進他家幾次,你聽得津津津有味,當他講完了以後,你已經淚盈滿眶了,接著你問另一個老人:「你有什麼樣的人生經驗呢?」他說:「我只有兩種經驗,第一吃飯,第二睡覺。」「還有沒有呢?」「沒有了,我這一生就是吃飯睡覺,吃飽了睡覺,睡飽了吃飯,就是這樣。」請問你喜歡聽哪一個人的講述?當然是第一個,為什麼?這證明人的良心贊成苦難是有意義的。

   你從來沒有想過,人的良心贊成苦難是有價值的,但是,你的贊成卻隱藏著自私的成份。「你真的贊成苦難是有價值的嗎?」「贊成的贊成,但是,最好不是我受苦。」所以你的贊成也是自私的。

   單從人不願去實踐「苦難是有價值」的自私心態,就證明人是有罪的。

   當你看到別人經過了苦難,他怎樣去克服,怎樣去奮鬥,怎樣達到成功,你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這一連患苦難的經歷最好不要發生在我的身上,讓別人受苦好了,他受苦,我佩服,這是何等寫意的事。苦難當然是有價值的,最好的是「價」在我這裡,而「值」讓他去承受,這就顯露了我們是不公正的。

   當你觀看電視節目的時候,看到了你喜悅的歌星Michael Jackson在表演歌唱,欣賞到一半,忽然有人叩門,而扣門的就是他本人,你一定樂開了懷,「怎麼來的會是他自己呢?」現在是免費的,不必買票的,他自己來了,你一定快快將電視關了,聽他的真人演唱,因為他才是真的。

但是,當電視正放映著警匪打鬥片段,非常激烈,非常緊張,非常刺激,令你非常快感,目不轉睛,全神貫注,突然真的強盜打進來了,你會欣喜若狂的去迎接真的強盜嗎?你一定嚇壞了。其實影片裡的只是影子,現實所遇見的才是實體。

   由於人是不公正的,所以,人都喜歡做苦難的旁觀者,不喜歡做經歷者。人都知道苦難是有價值的,人良心深處也贊成苦難是有意義的,但人儘可能不要親身經歷,這是大多數人的情形。當然有一些個性比較強的人是例外的,他們會覺得人生沒有苦難就沒有什麼意義,但這種人少之又少。

事後的回憶

   第二,從事後的記憶、感受和自豪感,可以證明苦難是有意義的。

   一個吃過苦的人,當他回想以前所經歷的苦難時,他對自己曾經度過的日子經歷過的苦難感到自豪。那些因經歷苦難所帶給他的自豪感就成為他生命的一部份價值和產業。

   生命的產業不是金錢,凡是可以「轉移」的產業,都沒有多大的價值。你得到了許多錢,但是錢會失去;你有許多的房屋,但是房屋會被燒毀;你有許多輛的汽車,但是汽車會被打爛,會失事。這些會失去的產業都不是有價值的產業。當你嚴肅的、嚴謹的、真誠的讀書,好好吸收知識,好好的思考,好好的進行研究,好好的作記錄,好好的反覆咀嚼,然後讓這些知識融入你的生命裡面,就沒有人可以把它奪去,這就比能來能去的金錢更有價值。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產業,更重要的產業是從苦難中體認到生命的意義的價值。

   【一個經歷過苦難的人,不容易給人嚇倒;一個經歷過苦難的人,不容易隨便失志;一個經歷過大難的人,他有內在的勇敢,而不是外在的血氣,他有智慧,有遠見。苦難能鍛鍊人格,使人胸有成竹,所以,那些經歷過苦難的人,可以成為人類的導師】。

   人的一生不是單單吸收前人的知識而已還要吸收前人的智慧過於知識。知識可以從課堂和實驗室裡面得著,智慧卻是知識的結晶,須要經歷過大苦難和大爭戰才可能產生出來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層次。

   那些經歷了苦難而被印證了的名言和教訓,可以繼續不斷地光照每一個世代,盼望我們學習謙卑,吸收那些經過受苦奮鬥,經歷災難,體會了人生意義的偉人的話語的結晶。

歷史的教訓

   第三,從歷史的教訓,我們知道苦難是有價值的。

   抄襲書本來教書的老師是劣等的老師;將知識消化、提煉、結晶後才教導人的老師是比較好的老師;從心靈的深處教導人,願與學生共同領受真理的老師是偉大的老師。那些單靠傳遞知識,餬口過活的老師是最沒有道德的。

   老師可以分成個人的老師,家庭的老師,民族的老師,時代的老師。如果一個老師對真理的認識是普世的,他所傳達的真理是超時空的,他就可以是全人類的老師;如果他的知識只對一個時代產生影響,過後就落伍、不切實際了,他只是個當代的老師,不是歷代的老師;如果一個人對真理有全面的了解,他的思想就可以代代相傳,一直影響未來的人類,那個人就是歷史性的老師。

   有哪一個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和智慧可以產生超世紀的影響?如果有不被歷史所淘汰的人,這人本身一定是先做了歷史的好學生,因為歷史的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老師。

   當你研究歷史的時候,開始時一定覺得很厭煩,因為要熟記資料。但是,你若覺悟到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吸收到幾千年的智慧的結晶,為什麼要感到厭煩呢?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 Hegel, Georg WilhelmFriedrich 是馬克思(Marx,Karl)老師,他的成就之一是將德國的唯心論帶到了巔峰,他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不接受歷史的教訓。」當人類不接受歷史的教訓,就註定要重蹈覆轍,繼續不斷的經歷失敗。所以忽略歷史教訓的人是愚蠢的人。歷史告訴我們,經歷苦難的民族,有更深的智慧;經過苦難洗禮的人格,有更健壯的靈性根基。歷史證明苦難是有價值的。

社會的文化

   第四,從社會和文化思想中,我們看見苦難是有價值的。

   文化所要建立的就是產生一套的價值系統,這個價值系統涵蓋了生活上的每一個層面和範圍,形成了社會裡每一個人的生活引導和準則。所以每一個民族、每一個社會、每一個時代、每一種血統都有自己的文化。

   文化是「社會靈魂」(culture is the soul of society),這是我為文化所下的定義,也是我的原創(original),是其他書裡面沒有的。人的靈魂引導、支配、控制思想、行動、言語和生活的一切,「社會靈魂」照樣影響社會的一舉一動,因為這是一套社會生活方式的價值系統。

   在自然環境比較舒適的地帶,不能產生偉大的文化。在太舒適的地理範圍,容易產生懶散的民族;相反的,生活環境越艱難的,人越需要掙扎求存,人的思想越受刺激,就產生了更高的智慧,社會文化證明苦難是有價值的。

   住在熱帶的人都很愛音樂——蕉風椰雨,納涼彈琴,載歌載舞,生活過得挺舒適。當他們工作的時候,看見飛鳥飛過,便放下工作,逗鳥去了,生活的確寫意,是非常樂天的民族。華人就有不一樣的心態,華人過慣了刻苦耐勞的生活,在工作的時候,如果看見飛鳥飛過,就把它趕走,怕妨礙工作的進度。按理,熱帶的人應該可以創作出許多很好的音樂和曲子,但是,最偉大的音樂都不是熱帶地方的作品,真令我費解。我年紀越大,越發現我不明白的事情越多,唯一明白的,就是很多事情我不明白。

   一九九六年年初,我從紐約乘搭飛機要飛回印尼,由於紐約的積雪差不多有三尺高,連車子都不能開動,所以飛機無法起飛,我被困了兩天。那天早上我醒來,看見朋友的車子好像戴上了一頂白色的帽子,整部車子被白雪覆蓋著。所有的紐約飛機場的飛機都不能起飛,鏟雪的機車在跑道上來來往往的鏟雪。

   這情形使我想起有一次我乘搭飛機飛過加拿大,同樣是白皚皚的雪覆蓋著整片大地,但是,加拿大機場的跑道上卻沒有積雪,反觀紐約機場的積雪卻這麼厚。當時我就覺得奇怪,為什麼加拿大的飛機場沒有積雪?難道雪花飄到加拿大便自動避開飛機場的跑道?但是雪花是沒有眼睛的啊,為什麼加拿大的跑道沒有積雪?

   加拿大的冬天常常下雪,他們便將鎢絲鋪在幾公裡長的機場跑道,通上電流,用高電能產生的熱能將積雪溶化,一天的耗電量是幾億瓦特。而在芝加哥,為了溶化道路上的積雪,他們便在雪地上撒鹽,用鹽的花費最高紀錄是一天二百萬美金。

   加拿大很富有嗎?印尼雅加達的人口就已經是整個加拿大人口的一半了,在不算富有又這麼寒冷,這麼困難的加拿大,為何他們的生活質素一般上卻比我們高?

   苦難激發人思想,促使人奮鬥,所以如果你是出生在很富裕的家庭,就可能沒有承受苦難的「福氣」;如果你是出生在很貧困的家庭,就比較可能有面對苦難的「福氣」了。如果你生在貧苦的家庭,卻只會妒忌別人,那你就完全沒有「福氣」了。

   二歲的時候,我父親就過世了,十五歲開始,我半工半讀,沒有再向媽媽要錢了,至今從沒有為窮困的幼年生活埋怨過上帝。我感謝上帝給我奮鬥的機會,讓我的潛能得以發揮,我並不羨慕有錢的人,我還常常求主憐憫他們。當我們越來越富足的時候,如果還不懂得自愛,只倚靠金錢過活,就會變得越來越膚淺。

哲學家的思想

   第五,從哲學家的哲學思想和反應,我們確定苦難是有價值的。

   一個只單顧自己的事的人是個「小人」,你花多少心思去思想人類的行為,你對全人類就可能有多少的貢獻,如果你只思想一己的得失,你絕對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有哪一些偉大的思想家,在思考與全人類有關的課題時,曾經講過與苦難相關的話?我們分別從東西方找個總代表來做東西方哲學的比較。

   西方的蘇格拉底(Socrates)說:「沒有受過考驗的人,是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這句話給予我們的啟迪是在肯定考驗、苦難對生命的正面價值,因為【苦難和生命的意義成正比】。沒有受過苦,沒有經過考驗的人,不應該活在這個世界上。在這個世界上要有生存的勇氣,奮鬥的勇氣,掙扎的勇氣,沒有受過苦,就無法達到達到偉大完美的成就。蘇格拉底的這句話對我產生很深遠的影響,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便自問:「我活著是為什麼?憑什麼我活在這世上?我受過多少苦呢?」上帝用各樣的辦法來栽培每個人的靈性——藉著他的話語,朋友的經歷,哲人經過反省後所講的話語,我吸收了很多教訓,然後重新估計自己生命的價值,我發現苦難並沒有什麼可怕。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從外皮到內心,從筋骨到身體都要受苦。

   這些偉人都肯定了苦難的價值。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想得那麼透徹,那麼偉大,「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上帝託予人重任,讓他先嘗試飢餓,受苦,擔重擔,遇到許多的困難,這是上帝重用人的方法。為什麼很多人求上帝重用?「因為我很有學問,什麼都會,用我吧!」上帝說:「有更多的人比你更有學問。」「我很有恩賜。」上帝說:「怎麼我不知道?還要你告訴我?是我給你的嘛!」「上帝啊!我經驗豐富。」上帝說:「我知道,你要我用你,你先去讀《孟子。告子下》然後再談。」

   我個人偏好孟子的苦難理論過於蘇格拉底,這是因為在中國文學裡面,通常只有平行線的關係,而缺少垂直線的關係,杜甫,李白,白居易,王維等等,這些偉大的詩人所寫的詩詞都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沒有人與上帝的關係。但是,當孟子論到苦難的哲學時,他竟然提到苦難是上帝給的,上帝如果要叫一個人負起重大的責任,就必先讓他受苦。

   先後的次序問題是一門很重大的學問,當你懂得什麼是先,什麼是後;怎麼開始,怎麼結束;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你明白了這些次序以後,你就很接近真理了。孔子就曾說過:「事有本末,物有始終,知其先後,則近道也。」

   很多青年人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是,還沒有結婚就先上床,這就是先後問題弄不清楚的結果。你以為你早已明白了,知道了,其實你不是「知道」,而是「知理」;你不是「知道」,而是「明白」。你知了,你明白了,但是,如果還不懂得先後次序,你就是不「知道」。所以,當中國人問:「你知不知?」你問他:「知什麼?」他會告訴你:「知道。」而不是「知理。」

   先苦難,後責任;先考驗,後信任;先經歷奮鬥,後交重任予你。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九歲還可以放風箏,到了五十歲你才知道上帝要你做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到五十歲才知道上帝要你做的是什麼呢?(我個人求知的態度不是單單把資料抄下來就算了,我喜歡比較,比較過去,現在,古代,近代,東方,西方,這樣的比較是很有趣味的。)我把東西方作了一番比較後,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孔子講了「五十歲知道上天的使命」的差不多一百多年之後,希臘的柏拉圖(Plate)也論到了與五十歲有關的事,柏拉圖說:「讓人讀書,不停的讀,但要經過淘汰,十二歲的時候作一次的淘汰,十八歲再淘汰一次,二十多歲又再淘汰,讓最聰明最好的人繼續讀書,一直到三十五歲方可畢業。」如果你三十五歲才大學畢業,那是剛剛好,並不會太遲,或是你在三十五歲的時候拿到了博士學位,那也差不多了。三十五歲讀完書了,是不是就可以做官了呢?如果你說:「我已經三十五歲,通過了各式各樣的淘汰並學富五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了。」柏拉圖會說:「你還要下鄉十五年,去洗馬桶,插秧,種田,你雖然是博士,你還得跟農民一樣開墾,跟漁夫出海打魚,在風暴中生活掙扎,吃苦,過了這十五年之後,你才可以穿上政治袍,參加政黨,成為內閣閣員。」他把老師蘇格拉底的話(沒有受過考驗的人,是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化成了行動。

   孔子講「五十知天命」,柏拉圖講「五十才能才到議會廳」,都在表示在五十歲之前要受苦,吃苦。而到了五十歲才知道應當做什麼。這些哲學家不是空口說白話的人,他們的哲言,值得我們用金筆沾金水,一字一句的寫下來。

聖經論苦難

   《傳道書》第三章第十節和第十一節:我見上帝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煉。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我們要在勞苦中受經煉,被鍛鍊,被考驗,人要經歷苦難。

你從上帝領受了什麼樣的恩典?如果你把人生所追求的目標轉向尋求創造你的上帝,那你所流過的眼淚和所發出嘆息都是有價值的,它會帶給你生命的改變和有益的果效。

   當耶穌到世界上來的時候,他是上帝來做人,他沒有選擇在皇宮誕生,他選擇的是馬槽;他不是坐在富貴之家,他是生在木匠的家庭;他不是過著享樂的生活,他是在勞苦的家庭裡長大;從人的眼光來看,他死的時候,並非安安樂樂的死,是不得其所而死,是死在十字架上;你孤單嗎?沒有人比耶穌更孤單;你貧窮嗎?沒有人比耶穌更貧窮;你是無產階級嗎?許多執行無產階級專政的高官都是說謊的人,只有耶穌基督才是真正的無產者;你明白苦難嗎?

   沒有人真正明白基督受了多大的苦難。

   當他最痛苦的時候,他並沒有要別人擔當他的苦楚,卻口說安慰的話;當他最孤單的時候,他卻應許與人同在;當他被釘的時候,他流出寶血赦免人的罪。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的好處能超越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並且透過了經歷苦難,將恩典賜予我們。我已經五十七歲了,我作過苦工,在我的生命過程中曾經經歷過很困難的環境,二歲喪父,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曾經病得很重,曾經過著很窮困的生活,曾經被人拒絕、被人抗拒、被人誤會,被人丟棄,但這一切都不能使我退縮,也沒有讓我萌生做人沒有意義的念頭,因為那偉大的信仰和基督的榜樣在我心裡成為我生命的動力;因為我跟隨了耶穌基督,找到了生命的真光;因為我效法耶穌基督,找到了生活的真智慧。所以當我到世界各地去傳道的時候,我靠著上帝的大能,啟示的智慧,聖靈的充滿和對人類的愛,把上帝的道傳開。

   你在哪裡?你有苦難嗎?你感到人生沒有意義嗎?你要如何過你的一生?回到上帝面前,把你的心打開來,接受耶穌到你心中,請問你肯嗎?

相關焦點

  •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本質,認清苦難,依然熱愛生活!
    通過集中營的生活與觀察,他發現人在面對極端痛苦時,精神反應所經歷的三個階段:第一,收容階段。當他們剛被送往集中營的時候,感到十分驚恐;當他們被剝奪了財物與自由時,基於自我保護,他們也變得冷酷,甚至不再害怕死亡。
  • 王爾德《自深深處》:愛是讓自己快樂幸福的源泉,苦難自有其意義
    《自深深處》(又譯《深淵書簡》)是王爾德服刑於雷丁監獄時所寫,記錄了王爾德的情殤之路,真實的記錄了一代才子在面對自己命運中的苦難時的心路起伏。讀完《自深深處》,深深地折服於王爾德人性的光輝。唯美主義、浪漫主義,一個文壇天才,如他,應該怎麼也不曾想到自己會在眾人的頂禮膜拜中陡然跌下神壇,鋃鐺入獄,而後破產。
  • 從彩虹七色談兩性差異(七)苦難
    今天談談七色中的最後一色紫色對男女兩性所代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紫色對男性和女性是否具有很不一樣的意義呢?紫色,我們經常想到的就是高貴,也代表優雅。但是高貴和優雅從哪裡來呢?是從苦難中來的。而紫色它在赤橙黃綠青藍紫裡面是最接近黑色的,但它不是黑色,因此也就是說我認為紫色代表的苦難並不是絕望的苦難,而是中間有紅色盼望的苦難,因為紫色它就是藍色和紅色相調和的一個顏色。
  • 幸福和苦難都屬於靈魂
    不過,它不是一般的快樂,而是非常強烈和深刻的快樂,以至於我們此時此刻會由衷地覺得活著是多麼有意思,人生是多麼美好。正是這樣,幸福的體驗最直接地包含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肯定評價。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得到了實現。不管擁有這種體驗的時間多麼短暫,這種體驗卻總是指向整個一生的,所包含的是對生命意義的總體評價。當人感受到幸福時,心中仿佛響著一個聲音:「為了這個時刻,我這一生值了!」
  • 聖言小學的開端|第二十九講:約瑟的苦難 / 2021.02.03
    因此創世記37章一直到50章,它不僅僅是在講約瑟,而同時也給我們講到了猶大。表明雅各再往下傳承關於女人後裔的這個歷史的時候,在雅各這裡向後發展,會讓我們看到有兩個代表人物,就是約瑟與猶大。關於這一點也可以從【亞10:6】來印證,神借著先知撒迦利亞說:「我要堅固猶大家,拯救約瑟家,要領他們回歸。」
  • TED:在苦難面前,怎樣生活才更有意義?
    演講題目: 在苦難面前,怎樣生活才更有意義? 演講簡介: 生而為人,苦難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做的並不是無視它,而是學會接受並與之共存。
  • 在苦難面前,怎樣生活才更有意義?
    苦難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做的並不是無視它,而是學會接受並與之共存。演講者Lucy Kalanithi分享了她與亡夫的故事,探討了生命的意義。
  • 品讀|龐驚濤:《驚蟄》與《在人間》的苦難敘事互闡
    不屈與抗爭,兩個少年身上所共有的精神力量,讓超越苦難成為了兩個文本共同的文學命意。我這麼比,並非刻意抬高《驚蟄》的文學價值和地位,而是它客觀上所具有的苦難敘事代表作的氣質,會對偶然性接近和目的性閱讀的作者同齡人乃至「凌雲青式」的同齡人,產生某種影響深遠的精神共鳴和靈魂共振。《驚蟄》在苦難敘事上的時空穿透力,讓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一部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學作品。
  • 吃苦到底有沒有意義?
    佛家講「煩惱即菩提」:只要有智慧照覺之心,妄念起得越多、覺知反而也就越多。貪嗔痴與酒色財氣,均可轉化為證悟的存量材料,助你到達正道。可「智慧照覺之心」是一個因人而異的東西。只有最終戰勝了妄念的人才有資格把妄念視作財富,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 如果上帝存在,為何這個世界充滿苦難?
    它的形容詞形式()在《聖經》第一卷書《創世記》的前幾章就出現了,最早出現在創2:9,後來又出現在2:17; 3:5, 22; 6:5等處。但是在這些地方,它的意思都是「惡」,而不是「苦難」。聖經當中第一用來表達苦難的詞是,也就是Talley教授的博士論文所研究的詞。
  • 人生有那麼多苦難,為什麼還要努力
    人生有那麼多苦難是因為苦難是人生常態,也是生老病死的體驗,連接著生活與命運,是孕育靈魂與生命的升華,沒有苦難,生活沒滋沒味,也感覺不到人生有多精彩,苦難讓我們的生命體驗深入骨髓,達到心靈的本質,體驗到人世間的最高境界,沒有苦難,人生將失去欲望。
  • 為什麼厄運總是不分青紅皂白,使好人承受太多苦難?
    救贖苦難從苦難中獲得意義就是人(區分其他生物),它使我們成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例外。我們承認自己是命運的受害者,我們認識到苦難可能採取的形式。我們為遙遠國度的政治犯抗議,我們送花給生病的朋友。我們反對我們自己的預謀的殘忍,我們承認我們的共同人權。
  • 歷經苦難,美好最是那不經意間
    古今凡有成就之人,無不在苦難深重的人生百態中體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無不在苦難歷練中發現了生命中的美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他不羈放縱的詩魄飛越無限,把天上銀河引入人間,灌溉了不知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懷……正因為他們遭遇過了太多的苦難深重,卻不斷在逆境中永不屈服,他們把世間歷練的苦難化作汨汩的甘甜,滋潤著人們的心靈,讓我們體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美好。
  • 面對曾經的苦難,我們是心懷怨恨,還是努力生活
    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遭受過苦難,有的人把苦難當成人生中的一筆財富,努力找尋生命的意義,最終創造了不平凡的人生,成就了自己;有的人卻自怨自艾,以曾經的經歷為藉口,不思進取,整日為了博取別人的同情而不斷的撕裂傷口,最終活成了別人眼中的祥林嫂。
  • 抱怨,是苦難的開始
    到頭來才發現,所有的怨懟,不僅於事無補,還會加深苦難。抱怨是一種毒藥,它會摧毀你的意志,削減你的熱情,幹擾你的生活,影響你的人際關係。與其抱怨命運不如改變命運,與其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人活著,無須抱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有偈曰:憂則天下皆窄,怨則到處為仇。抱怨,會帶來災難。
  • 《活著》:面對人生數不盡的苦難,人為什麼要活著?
    餘華在序言裡寫道,這本書寫的是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有許多苦難,身邊的親人接連離去,最後孤單一人,你是否會依然選擇活著?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其他事而活著。讀完這本書後,你可能會驚訝於書中的福貴所經受的苦難。
  • 活著:所有的苦難給福貴,所有的愛也給福貴
    這些重要的人物死時的描述在小說中都異常平白簡單,像是在講一件平常的事。正如他所說,小說的主人公福貴有著對苦難異於常人的承受能力和樂觀態度,他的一生經歷了自己的大起大落,經歷的身邊的人失而復得和最終一個個離他而去,當最終他世界上的親人一個不剩的時候,他也變成了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的生活再也不會有親人逝去的苦難了。他買了一頭牛陪伴他,把它當成自己死去的親人們,他的一生正如他唱到的那樣——「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 《人生海海》:一句閩南方言點破扎心現實,苦難才是人生的真相
    2、「老巫頭」爺爺:一生與人講道理,卻晚節不保,鬱郁終老爺爺是小說的次核心人物,很多深入淺出的人生道理都從他講給「我」聽的,父親是個木訥而笨拙的漢子,爺爺的陪伴和教誨成為「我」人生的重要啟蒙。爺爺不僅給我講道理,也給村裡人講道理,為人低調、門風正派、家丁興旺,在村裡算是很有威望的人物。小說一開頭,就提到了爺爺對於家族黴運的擔憂,原因在於他將回鄉的上校妖魔化,覺得上校的出現改變了自己兒子的狀態,不是好兆頭。上校善良和苦命爺爺心知肚明。
  • 《活著》:感悟苦難背後的力量,讓靈魂堅強地活著
    反觀福貴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苦難背後的根源:第一、福貴自己性格造成的苦難主人公福貴,原本家裡有一百多畝地,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妻子家珍,也是城裡米行老闆的女兒。但他仍舊留戀"溫柔鄉",吃喝嫖賭打罵妻子,最終沉迷賭博,輸光了家產,一步步走向貧窮。
  • 你吃過的苦,只要撐過去了,就能笑著講出來
    巴爾扎克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事實確實如此,先不說不存在什麼一帆風順的人生,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生,也不會有什麼意義。而且,困難和逆境,除了讓我們覺得辛苦和艱難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正向的,積極的意義,可以說,每一次苦難,只要我們撐過來了,繼續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這些苦難就會成為我們人生的財富。畢竟,一個人,當他經歷磨難的時候,他會得到比平時更為快速的成長,越是刻骨銘心的苦,也能讓人印象深刻,也越能給予人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