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中醫外治10法

2021-02-12 杏林經典

作者:吳震西  吳自強

選自:《中醫內病外治(第2版)》

頭痛為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如屬外邪引起的,應分辨風寒、風熱;如屬內傷所致者,應辨虛實。內傷性頭痛病程較長,其痛往往反覆發作,時輕時重,相當於西醫學的血管性頭痛和神經痛,包括偏頭痛、高血壓性頭痛、頸椎性頭痛、神經官能性頭痛、外傷性頭痛等。其中偏頭痛的發病率據普查統計佔總人口的3.7%~13.5%,佔頭痛所有患者的25%以上。

藥物:生南星、生烏頭、白芷、細辛各等分。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蔥汁調如軟膏狀,取豆瓣大一團(約1g),貼於雙側太陽穴,以膠布覆蓋,每日換藥一次。

病案舉例:金某,女,29歲,工人。頭痛反覆發作3年,病由產後不慎受寒引起。其頭痛冬重夏輕,遇風寒則頭痛加劇,得溫便可緩解,曾服用多種中西藥物罔效。面色蒼白,舌質淡,苔薄白。證屬風寒上犯巔頂,經氣受阻,治宜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予上方外貼,次日即覺頭痛減輕,貼治3日痊癒,後復發再貼仍有效,如此反覆治療4次,不再復發。

按:頭痛一證,究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內傷兩端。本病例由於產後氣血兩虛,寒邪乘虛深入,經氣壅遏不行,故辨證使用辛溫燥烈的南星、烏頭、白芷、細辛,並以蔥涎為引,通過太陽穴的經絡傳導直達巔頂,而奏祛風散寒止痛之功。由於病程較長,宜反覆多次使用,以期逐出寒邪而達到根治目的。

藥物:川芎50g,白芷50g,炙遠志50g,冰片7g。

用法:上方前3味藥先研細末,然後和入冰片再共研極細,按「鼻嗅吸紙錠劑」的製備方法,裝於特製的塑料筒管中即成。頭痛發作時取頭痛塞鼻錠放於頭痛對側的鼻孔內嗅聞。

病案舉例:成某,女,31歲,統計員。左側頭痛反覆發作10餘年,經期及情志波動時易發作,痛甚嘔吐,服卡馬西平已乏效,服麥角胺咖啡因胃部不適。給予頭痛塞鼻錠嗅聞,10分鐘後即止痛,再發再聞仍有效。連用1個月頭痛即止,隨訪3個月不再復發。

按:我院從1980年起即使用自擬的「頭痛塞鼻散」治療偏頭痛百餘例,取得滿意的效果,曾在《中醫雜誌》1982年2期報導,1983年1期、1984年6期以及1986年2期《中醫雜誌》先後發表河南、四川、黑龍江、廣東等地的同道重複驗證有效的報導。當時是用絹包藥末塞鼻的治療方法,1986年改為「鼻嗅吸紙錠劑」嗅聞,並和藥末塞鼻對照觀察,結果療效相同。後用頭痛塞鼻錠又系統觀察偏頭痛332例,用口服正天丸112例為對照組,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89.76%,對照組有效率為70.54%,經統計學處理,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P<0.05)。同時,中國藥科大學中藥藥理研究室協助進行實驗研究,用本品吸入或灌胃均能明顯延長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首次出現的時間,且能減少30分鐘內的扭體次數。用本品灌胃給藥,使小鼠在熱板上出現舔足反應的時間明顯延長。含揮髮油提取物能明顯地抑制體外ADP誘導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擴張離體兔耳血管,吸入給藥則使帶神經兔耳血管收縮。實驗結果提示,本品具有鎮痛、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血管運動等活性。臨床及實驗均未發現有任何毒副作用。

劉璋用川芎、白芷各20g,羌活、細辛各10g,研末塞鼻治療偏頭痛84例,結果痊癒33例,顯效41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62%。於《中醫外治雜誌》2000年6期報導。

藥物:羌活、防風、吳萸、川芎各15g,白芷20g,細辛、藁本各10g,冰片3g。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冰片後和入),分別裝於長約50cm、寬8cm的帽帶和呈圓形直徑15cm的帽蓋中,縫於帽之裡層,戴於頭上。

病案舉例:秦某,男,59歲,農民。隆冬喪母,披麻戴孝,吹風著涼後頭巔頂痛,前額亦覺冷痛,夜間尤甚,特來外治門診室求診。囑除注意保暖外,予上方按用法製成藥帽戴於頭上,晚上加熱水袋熱熨20分鐘。半個月後來複診云:頭痛減輕,前額冷痛亦明顯好轉,結果戴1個月而痊癒。

按:風寒犯腦,前額冷痛,外治有用疏風散寒湯劑燻蒸,藥末炒熱包熨,蒸吳萸作枕,用蓽撥末嗅鼻等法,但以藥帽最為方便,而且藥效持久。這些外治法均可使藥力直達病所,故而收效甚速。

藥物:樟腦3g,冰片0.5g。

用法:上二味放於小器皿中,用火點燃,使患者鼻嗅其煙,左痛用左鼻嗅,右痛用右鼻嗅,上藥分量為一次用量,一天嗅3次,一次聞3~4下。注意用量不可過大,也不可嗅入過多,以免發生頭暈、噁心等副作用。

病案舉例:季某,女,35歲,幹部。頭痛反覆發作3年餘,時輕時劇,曾做腦電圖檢查,未見異常。刻診:前額疼痛如劈,左側頭痛如錐如刺,伴頭暈、噁心、煩躁、失眠,服止痛片無效。脈弦大,苔薄白。用上方鼻嗅1次,嗅後自覺有涼氣直衝巔頂,頭痛立即減輕,後間隔使用,並配合內服中藥調理而愈。

按:此方原載於《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一書,黃愛華等用以治療癲癇性偏頭痛有效,曾於《河南中醫》1989年2期上報導。我們臨床遇有頭痛劇烈、聞頭痛塞鼻錠不效者,即改用此法治療。曾介紹給天津薊縣城關鎮張莊村衛生所黃玉成醫師,據其來信雲,他用此方治療20餘例頭痛患者,結果均有速效。其中一人經常頭痛,經治後竟年餘未發。此方可改良劑型,以便病員使用。

藥物:川芎10g,防風、白芷、僵蠶、菊花、藁本、羌活各15g,蠶沙20g,蔓荊子12g,冰片10g(另包)。

用法:將上藥研為粗末,加水,用武火熬沸10分鐘。熬藥用小口容器,並用牛皮紙密封。燻時將紙開一小孔,投入冰片3g,燻蒸患處。如為前額部,先用毛巾打溼,包在眼部,防止刺激。溫度降低可加溫再燻,燻後將紙孔密封待用。一般1次燻10~15分鐘,1日3次,每日1劑。

按:此為龔其恕的祖傳秘方,經數十年的臨床應用,治療頭痛療效確切,發表於《四川中醫》1989年9期。

《張氏醫通》載有用川芎、蠶沙、僵蠶蒸燻治療頭痛的方法,先後曾有驗證報導在中醫期刊上,龔氏在此方基礎上增加不少祛風散寒止痛藥味,其療效當更加確實可靠。《中醫外治雜誌》1994年2期有類似報導。

藥物:生巴豆(不去油)10g,桃仁(去皮)20g,硃砂5g。

用法:先將硃砂研細末,後入巴豆、桃仁共研如膠泥,裝瓶備用。每次取3.5g,分成2份,用兩層紗布包妥,中午和晚上入睡前,將藥包置於兩手心,外用膠布固定,用手指輪流緩慢按壓藥包30~50分鐘,每分鐘40~60次,次晨將藥取下。治療10天若效果不顯,冷天可用熱水燙手10分鐘,揩乾後再用;熱天加麻油3~5g於藥末中再用。

按:作者王宏論等自擬上方治療頑固性頭痛46例,其中高血壓頭痛7例,偏頭痛3例,血管神經性頭痛22例,外傷性頭痛6例,其他原因頭痛8例,結果:顯效25例,好轉1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7%。治療時間最長120天,最短20天,撰文發表於《浙江中醫雜誌》1991年4期。作者認為手心握藥,藥物的作用是其中一個方面,而握藥方法的正確運用則更重要。囑咐病人定時用手指按壓藥包,這樣既可使藥物氣味不斷地通過掌心進入全身,又可通過病人的自我按壓,活動手指,起到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的作用。

藥物及製備:將白芷煎成5%的溶液,加入防腐劑即可備用。

用法:常規平流電離子導入,前額襯墊陽極,枕部為陰極,電流3~5mA,治療時間為25分鐘,10~15次為1個療程。

按:解放軍155醫院理療科用此法治療功能性頭痛62例,其中血管性頭痛15例,神經性頭痛27例,腦震蕩後遺症11例,慢性副鼻竇炎緩解期9例,結果治療1個療程者38例,2個療程者16例,超過2個療程者為無效,計8例。報導於《新醫藥學雜誌》1976年8期。

藥物及製備:取硝石5g,溶於20ml蒸餾水中,裝入玻璃瓶中密封備用。

用法:用時以滴管吸取上述溶液,滴於患側鼻腔內2~3滴,全頭痛滴雙側鼻腔。

按:卜淵根據《雷公炮製•序》載:「腦痛欲之,鼻投硝末」而使用此法。曾治一例血管性頭痛,滴藥後約1分鐘後頭痛立止。報導於《中醫外治雜誌》1996年3期。

藥物及製備:川烏、白附子、生南星、川芎、細辛、樟腦、冰片等分研細末,瓶貯備用。

用法:取藥末適量,以蜂蜜調成糊狀,置於直徑約1.5cm的膠布上,貼於雙側太陽穴,每次貼6~8個小時,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疼痛停止後繼續鞏固治療1個療程。

按:馬小平用頭風膏貼太陽穴治療偏頭痛78例,結果:顯效56例(71.8%),有效16例(20.51%),無效6例(7.69%),總有效率92.31%,治療組療效明顯優於針刺的對照組。報導於《中醫外治雜誌》2003年1期。

藥物及製備:全蠍、幹地龍各5g,研末。

用法:取藥末適量,以白酒調糊、攤敷於患側太陽穴上,覆以塑膜,膠布固定。

按:淡愛民用此方治療偏頭痛,一般敷後3小時,痛即由輕到止,再按上法敷貼1次,以鞏固療效。所治30餘例均愈。於《中醫外治雜誌》1996年5期報導。

本文選自《中醫內病外治(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吳震西,吳自強。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相關焦點

  • 71種神奇中醫外治法(4)
    27.捋法也是一種撫摩動作。如治霍亂轉筋,水蓼煎飲,並捋腳。28.吹法是藉助管狀物將藥末送入口腔、咽喉、耳鼻等孔竅的方法。如治重傷風,鵝不食草研末吹鼻,涕淚出即清爽。小兒口疳,甘蔗皮灰吹患處。29.嚏法是用羽毛、紙捻或藥末刺激鼻黏膜而使之噴嚏,以做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如治受暑頭痛,以皂角末取嚏。
  • 71種中醫外治法大全(精心總結)
    如治風寒頭痛及夾腦風,以川芎9g、南星3g、蔥白適量,搗貼太陽穴,小兒貼囟門。治小兒陰腫,搗蕪菁薄上。(按:黑膏藥,古稱「薄貼」。)是用較稀薄的藥物於患處薄薄地塗上一層。如治中風口眼歪斜,用白附子、蠍尾各15g,僵蠶30g共為末,酒調塗患處。 是指用較濃厚的藥物敷於患處或腧穴。
  • 中醫外治美容課招生 | 徒手美容的夢想不再遙遠
    此處跟大家推薦中醫外治美容法。運用針刺艾灸技術,實現改善、修復、維護乃至塑造人體形神之美。小編把它稱作:徒手美容法。中醫外治美容學是傳統中醫外治與現代醫美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在診斷損容性疾病的病因病理後,達到強身健體、延衰駐顏為目的的一門學科。
  • 71種神奇中醫外治法(8)
    61.勒法用布帶一類的東西捆緊。如回乳,繳腳布勒乳一夜,即回。62.兜肚法將藥末裝入布縫製成兜肚形狀的用品內置於脘腹部。如用白檀香、羚羊角各30g,沉香、零陵香、白芷、馬兜鈴、木鱉仁、甘松、升麻、血竭、紫丁皮各15g,加麝香和艾絨作兜肚,兜患者肚上,治遺精、白濁及婦女經脈不調,赤白帶下。
  • 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外治法創造放療後損傷康復奇蹟
    據悉,中藥外洗,古代稱為溻漬法,是用藥物煎湯淋洗患部的方法。臨床應用有淋洗、坐浴、浸泡等。適用於潰後膿水淋漓、腐肉不脫、皮膚脫屑、腫脹、疼痛等病症。如盆腹腔惡性腫瘤或腹股溝淋巴結壓迫,導致下肢水腫,以溫通利水中藥泡洗;化療藥、靶向藥物副作用引起的皮膚脫屑、痒疹等,可以祛風解毒中藥外洗;而直腸、肛周及外陰部腫瘤導致的疼痛,可以採用坐浴等。
  • 李氏砭法|砭治風寒頭痛
    因風為六淫之首,「百病之長」,坐臥當風,以風邪為主,風邪肇始夾雜他邪,上擾清空,經脈絀急而發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且易夾寒、溼、熱邪等。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皆上循頭面,若經絡臟腑虛損感受風邪夾寒邪,凝滯血脈,則脈道不通,不通則痛。
  • 中醫外治法之梅花針
    排卵障礙性不孕:患者先取俯臥位,以輕刺法沿督脈及帶脈叩打,每條經脈4-5分鐘,並叩打腎俞等俞穴;再取仰臥位,循經輕叩刺衝脈、任脈、帶脈、環神闕一周,每條經脈4-5分鐘,並叩打卵巢、子宮穴(可根據B超監測優勢卵泡的位置,著重叩打單側卵巢穴)。本病以虛證為主,故叩打時手法多以輕柔為主,見局部皮膚潮紅、充血為度。
  • 【金太陽1883期】天麻可增強記憶力,治頭痛!
    治偏正頭痛,首風攻注,眼目腫疼昏暗,頭目旋運,起坐不能天麻75克,附子(炮製,去皮、臍)50克,半夏(湯洗七遍,去滑)50克,荊芥穗25克,木香25克,桂(去粗皮)0.5克,芎藭25克。(《聖濟總錄》天麻丸)消風化痰,清利頭目,寬胸利膈,治心忪煩悶,頭暈欲倒,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節煩痛,皮膚瘙癢,偏正頭痛,鼻齆,面目虛浮天麻25克,芎藭100克。為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後嚼一丸,茶酒任下。
  • 不打針,不喝藥,原來中醫還可以這樣治?
    我國的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醫不僅僅有內服中藥,還有很多外治的方法。 無法承受中藥「口味之重」的朋友是不是看到了一絲希望呢?
  • 治頭痛的10首驗方
    【適應證】風痰所致頭痛或有頭面麻木感。【用法】二藥和勻為散,每次服5g,每日2~3次,用蜂蜜調服。 【功效】清肝瀉火。【適應證】頭痛或伴有頭面麻木感,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適應證】頑固性神經性頭痛,心情鬱悶時發作,遇風即發,頭痛時發時止,痛時如裂,常伴偏頭痛,舌質正常,脈弦。【用法】水煎,日1劑,分2次服。
  • 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外治法消除放療後損傷
    一般情況下,患者在放療後出現的嚴重皮膚損傷,往往需要數周甚至數月時間才能康復,王女士因處理不當引起嚴重的感染或功能損傷,僅用10天的時間就治癒了長期折磨自己的頑疾。王女士對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高超技術讚不絕口:「我放療受盡了後遺症的折磨,在那麼多大醫院都沒處理好,沒想到在咱們家門口的醫院這麼快就治好了。」
  • 羌活勝溼湯,治風溼頭痛一身盡痛之主方.
    肩背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苔白,脈浮。汪訒庵曰,此足太陽藥也。經曰:風能勝溼。羌、獨、防、藁、芎、蔓,皆風藥也。溼氣在表,六者辛溫升散,又皆解表之藥,使溼從汗出,則諸邪散矣。張石頑亦有云:此治頭項之溼,故用羌、防、芎、藁一派風藥,以祛上盛之邪。然熱雖上浮,溼本下著,所以復用獨活透達少陰之經。其妙用尤在緩取微似之汗,故劑中加用甘草,以緩諸藥辛散之性,則溼著之邪,亦得從之緩去,無藉大開汗孔,急驅風邪之法,使肌腠餒弱無力,溼邪因之內縮,但風去而溼不去也。
  • 頭痛按摩法 頭痛這樣按可以緩解
    頭痛是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頭痛發作的時候是非常難受的。這時應該怎麼辦呢?其實頭痛是可以通過按摩穴位來緩解的。頭痛按摩法有哪些呢?如何緩解頭痛的症狀?頭痛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頭痛按摩法1、頭痛可以按摩太陽穴這個位置很好找,順著眼角邊兒,一張嘴,一摸一個坑,這就是太陽穴。
  • 《八卦象數療法》頭痛配方
    1,風寒頭痛:風寒襲表,脈絡被阻,清陽之氣不升氣血凝滯而發為頭痛,頭痛時痛連項背,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常喜裹頭,口不渴:治法:疏風散寒:(1)50·000·70 (2)80·50·60 (3)260·50
  • 半夏白朮天麻湯,不僅治失眠,還可治眩暈頭痛
    並且,噁心煩悶,氣促而喘,心神不安,頭痛如裂,四肢厥冷、夜晚不能安睡這些症狀,也如影隨形,又是怎麼回事?來自《古今醫鑑》卷七的半夏白朮天麻湯說:這是攤上脾胃氣虛,痰涎內停,虛風上擾的大事了。治宜溫化痰飲,和胃降逆氣。而對虛風來說,通常是指血虛、陰虛內生的風證,亦稱內風。症見眩暈欲倒,頭痛,肢麻發顫,語言不利索,步履不穩,舌紅,脈弦而細,或猝然昏倒,半身不遂等。治宜平肝息風。
  • 天麻的吃法大全 | 吃天麻增強記憶力,治頭痛...
    治偏正頭痛,首風攻注,眼目腫疼昏暗,頭目旋運,起坐不能天麻75克,附子(炮製,去皮、臍)50克,半夏(湯洗七遍,去滑)50克,荊芥穗25克,木香25克,桂(去粗皮)0.5克,芎藭25克。上七味,搗羅為末,入乳香勻和,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漸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
  • 不要慌,醫生巧用中醫外治法治療
    筆者根據幼兒的特點,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採用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膝關節滑膜炎取得良好的效果,中醫外治法的優勢在於可避免兒童餵藥的困難,易於操作和配合。中醫外治法是中醫特色治療技術,應用歷史悠久,其療效肯定,副作用少,對"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症",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
  • 張仲景的「通腸方」,上治頭痛、中治胃炎,下治便秘
    就是通腸道、治便秘,治療那種大便乾結,兼具氣滯之證的患者。便幹,兩三天排便一次,脈數而有力,口乾舌燥,這顯然是腸道不同,便秘有熱邪啊。中醫的專業術語,管這個叫做「陽明有瘀熱,腑氣不通」。它這兒一有熱,濁邪直接就上泛到清竅,故而導致我們頭痛。這個時候怎麼辦?把腸道的瘀熱通下來。下面的熱邪沒了,腦瓜頂的疼痛就會消失。所以總地看,就是大黃、厚樸、枳實行氣導致、通腑洩熱。
  • 一穴治腰痛,委中穴為何如此神奇!
    「西藥不如中藥,中藥不如中醫外治」,此說法基於對綠色健康的追求,也是對很多的人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所謂中醫外治,就是採用推拿、針刺、艾灸等手段,通過疏通經絡,調節氣血,從而調動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中醫外治離不開穴位,委中穴,首見於《靈樞•本輸》,委,曲之義,中,正中,中央。因穴在膕窩中央正中,委曲之處,須膝膕屈曲,委而取之,故名委中。
  • 中醫外科10大治法
    菊花連根帶葉,皆治疔瘡之聖藥也。其中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以散之,隨服菊花、銀花等藥,即可內消。須及早下手,不可遲滯。[外科十法] 艾灸法二    隔蒜灸法,勝用刀針。書雲,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時。凡治癰疽疔腫流注及一切無名腫毒,以大蒜切片,安瘡頂上,用陳艾炷安蒜上,香點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瘡毒大小為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