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10大治法

2021-02-07 中醫臨床輔助決策系統


[外科十法] 內消法一

    內消者,腫毒初起,隨用藥消散也。凡病癰疽、發背、對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壯熱,有似傷寒,而痛偏一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當初起時,膿尚未成,不過氣血乖違,逆於肉理耳。外敷以遠志膏,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銀花甘草湯,實時消散。若系疔瘡,急宜刺破。或艾灸腫處,塗上蟾蜍餅,貼以萬全膏,內服菊花甘草湯,隨即平伏。菊花連根帶葉,皆治疔瘡之聖藥也。其中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以散之,隨服菊花、銀花等藥,即可內消。須及早下手,不可遲滯。


[外科十法] 艾灸法二

    隔蒜灸法,勝用刀針。書雲,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時。凡治癰疽疔腫流注及一切無名腫毒,以大蒜切片,安瘡頂上,用陳艾炷安蒜上,香點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瘡毒大小為取裁。若癰疽之大者,以蒜搗餅,敷上灸之。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若內已有膿,即將烏金膏塗灸處,外用普救萬全膏貼之。爛開大口,卸卻瘀膿,易收功也。若口不收,或腐肉不脫,洗用防風湯,敷以海浮散,外貼萬全膏,腐自去,新自生,計日可愈,真神藥也。



[外科十法] 神火照法三

    凡腫在頭面以上者,不宜艾灸,恐引火氣上攻,宜用火照法,神乎其神。法用火照散,安紙捻中,以麻油浸點。每用火三枝,離毒半寸許照之。自外而內,俾氣透入。皮色紫滯者,立轉紅活。若瘡熱平塌者,立轉高聳。仍須不時照之,則毒瓦斯頃解,轉陰為陽,以收全功。且此法不止施於頭上,即如發背等毒,亦宜用之。其頭面患毒,亦有用艾灸而愈者。因其毒純陰,平塌頑麻,非艾灸無功。但艾炷宜小,如黍粒樣式。二法乃瘡疽門之寶筏,宜互用參考,以神其用。


[外科十法] 刀針砭石法四

    凡毒有脹痛緊急,膿已成熟,無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開之。但刀法,須在的確膿熟之時,又須要深淺合度。以左手按腫處,先看膿之成否。如按下軟而不痛,腫隨手起者,膿已成也。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膿未成也。已成膿者可刺,未成膿者宜姑待之。若脾氣虛弱者,宜託補之。又須看其膿之深淺,以手指按下,軟肉深者,其膿必深;軟肉淺者,其膿亦淺。若膿淺刀深,恐傷好肉。膿深刀淺,恐膿不出而肉敗,最宜斟酌。更有伏骨之疽,膿腐於肉,皮色不變者,宜以刀刺入深處,放出瘀膿。或灸開大口放出之。不得姑息因循,俾毒瓦斯越爛越深也。其小刀須利刃,勿令病者見,恐驚彼耳。砭法施於頭面及耳前後。因其漫腫無頭,急用此法以瀉其毒。取上細瓷鋒,用竹箸夾住緊扎,放鋒出半分,對患處,另以箸敲之,遍刺腫處,俾紫血多出為善。刺畢,以精肉切片貼,再用雞子清調乳香末潤之。此地不宜成膿,頭肉中空,耳前後更多曲折,提膿拔毒,恆多未便,故砭法斷宜早施。


[外科十法] 圍藥法五

    書雲,用膏貼頂上,敷藥四邊圍。凡腫毒之大者,將以成膿,用烏金膏貼瘡頭上,然後用萬全膏貼之,四旁用芙蓉膏敷之。貼膏處取其出膿,敷藥處取其消散。並能箍住根腳,不令展開。其作三層敷圍法。第一層用烏金膏貼瘡頭。若漫腫無頭,以溼紙粘貼,先幹處是瘡頭也。第二層萬全膏貼之。第三層芙蓉膏圍之。然予嘗用萬全膏遍覆腫處,連根腳一齊箍住,其中消處自消,潰處自潰,竟收全功。可見膏藥之妙矣。



[外科十法] 開口除膿法六

    凡治癰疽,口小膿多則膿不出,或出而不盡,或薄膿可出,硬膿難出,以致瘀不去而新不生,延綿難愈。法當爛開大口,俾瘀膿盡出為善。其爛藥,烏金散最佳。祛瘀肉不傷新肉,且不甚痛,為至妙也。若有膿管,以棉紙捻裹藥納入,頻換數條,即化去耳。亦有頑硬之極,非烏金散所能去者,則用化腐紫霞膏搽之。然終不若烏金散為至穩。


[外科十法] 收口法七

    凡治癰疽最難收口者,由瘀肉夾雜,瘀膿不盡所致。庸工不識,妄用補澀之劑,勉強收口,恐他日內毒復發,更甚於日前。惟予所用海浮散堪稱至寶。以此敷上,瘀肉自脫,不必用刀。新肉自生,又不藏毒,萬舉萬當也。大法先用防風湯洗之,再上末藥。洗時須避風為主。書雲頻將湯洗,切忌風吹是已。更有體虛不能收口者,須內服補藥以助之。


[外科十法] 總論服藥法八

    凡癰疽服藥,宜照顧脾胃為主,不得已而用清涼;但期中病,切勿過劑。大法初起時,設有挾風寒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一劑以散之。散後而腫未消,隨用銀花甘草以和解之。若腫勢痛,大便閉結,內熱極盛者,則用衛生湯加大黃以疏利之。若病勢雖盛而元氣漸虛者,則清藥中須兼託補之劑,透膿散主之。若膿水已潰,必須託補元氣為主,參內託散主之。如或元氣虛寒,則補託藥中須用辛熱以佐之。脾虛者,理中湯、參苓白朮散。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胃經受寒,飲食停滯者,藿香正氣散。氣血兩虛者,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鹿茸輩。間亦有虛而挾熱者,即於前方中去附子、姜、桂,加麥冬、銀花、丹皮等藥以收功。是又不可不知也。大抵有陽毒,有陰毒,有半陰半陽,宜細辨之。陽毒者,瘡勢紅腫,瘡頂尖聳,根腳不散,飲食如常,口渴便結,五心煩熱,脈洪數。陰毒者,瘡勢灰白,平塌頑麻,少痛,根腳走散,食少便溏,手足厥冷,口鼻氣冷,脈沉遲。半陰半陽者,瘡腫雖紅,不甚尖聳,飲食差減,大便不結,寒熱往來,微渴喜熱,脈虛軟。此三者必須細辨,俾用藥寒溫得宜,方為合法。治陽者,清涼解毒。治陰者,溫中回陽。半陰半陽之治,清不傷胃,溫不助邪,如斯而已矣。


[外科十法] 詳論五善七惡救援法九

    或問,癰疽五善七惡,何謂也。答曰∶五善者,飲食知味,一也;便溺調勻,二也;膿潰腫消,膿水不臭,三也;神氣清爽,動息自寧,四也;脈息有神,不違時令,五也。七惡者,大渴發熱,洩瀉淋閉,一也;膿潰尤腫,膿稀臭穢,二也;目睛無神,語聲不亮,三也;食少不化,服藥作嘔,四也;恍惚嗜臥,氣短乏力,腰背沉重,五也;唇青鼻黑,面目浮腫,六也;脈息無神,或躁動不和,七也。古語云∶五善得三則吉,七惡得四則兇。餘謂七惡之兇,不待四矣。然而急救之方,正不容以不講。大抵熱渴淋閉,喘急內熱,皆真陰受傷,宜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如不應,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更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兼服六味地黃丸。此乃補陰生陽之說也。若氣短倦怠,昏憒乏力,飲食不化,乃陽虛之候,宜用補中益氣湯。若臥睡不寧,宜用歸脾湯。若飲食減少,面目浮腫,宜用香砂六君子湯。若兼脾胃虛寒,更用理中湯。腎氣虛寒須用桂附八味丸,兼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此溫補回陽之法。若癰疽潰後,膿血去多,變為角弓反張,手足搐搦,肢體振搖而發痙者,並用參歸術並附子等藥以救之。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間有可生者。當此時勢,性命急如懸縷,司命者宜叮嚀反覆,熟思而審處之。



[外科十法] 將息法十

    凡病中設有挾風寒者,即宜斷去葷腥油膩,微服散藥。俟外邪祛盡,另用滋味調補。大抵將息癰腫,不可缺少滋味,以血肉能生血肉也。然又不宜過多,使肉氣勝谷氣。更忌生冷滯氣之物,恐反傷脾胃耳。並宜避風邪,戒嗔怒,寡思慮,少言語,兢兢保養為貴。至於病後將息,毒大者,三年內宜遠帷幕。毒小者,期年內宜遠帷幕。犯之則成虛損,或成偏枯,或陰減天年,不可不慎也。其他戒怒慎風,亦須常作有病時想。以上十法,乃治癰疽發背之大綱。大者可為,小者可知已。餘生平善治外證,其心法全在於此。約而能賅,確而可守也。至於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備載於後,以資參考。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先行醫社。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網絡、平臺僅作分享,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有侵權,表示歉意,聯繫刪除。


歡迎訪問中醫臨床智能輔助決策系統http://www.tcmcds.com/



更多內容,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

中醫藥大健康智能研發中心

相關焦點

  • 溻漬法—中醫外科特色療法
    中藥溻漬是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溻漬法包括塌法和漬法,溻是將含有中藥藥液的輔料敷於患處,適用於不能浸泡的部位;漬是將患處浸泡於藥液中,適用於四肢遠端能浸泡的病變部位。目的是使中藥煎煮所取藥液能夠長時間作用於患處,藥液經肌膚毛孔腠理,循經入裡,達到疏通氣血、軟堅散結、燥溼收斂、疏風止癢、祛腐生肌等治療目的。
  • 古法外治智慧丨中醫古籍中墊棉綁縛法源流考究
    墊棉綁縛法是中醫外科一種古老傳統的治療方法,其是指應用絹帛棉墊覆蓋於瘡上,繃縛紮緊,藉助加壓的作用,使過大的潰瘍空腔皮膚與新肉得以黏合
  • 《中醫臨床學》外科之癤篇
    治法:清暑化溼解毒。  方藥:清暑湯合銀花甘草湯、五味消毒飲。  組成:連翹15g,花粉15g,赤芍15g,,茯苓15g,苡米30g,滑石30g,車前子10g,金銀花15g,澤瀉12g,淡竹葉10g,皂角刺10 g,野菊花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紫背天葵10 g,大黃5g,甘草6g。
  • 中醫外科學(圖解) 第五章 治法
    第五章 治法 外科疾病的治療方法,分內治和外治兩大類。
  • 紫癜風(扁平苔蘚)中醫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1、風熱搏結證證候:發病較急,皮疹泛發全身,紅色丘疹,斑丘疹或起大皰,自覺瘙癢,舌紅,苔少,脈浮數。治法:疏風清熱,佐以通絡。方藥:消風散加減。治法:祛風利溼,活血通絡。方藥:大防風湯湯加減。3、脾虛溼熱證證候:病程慢性,口腔黏膜,外陰灰白色斑丘疹,或大皰,或糜爛、潰破,時輕時重,反覆發作,舌淡紅,苔薄白,脈虛細。治法:健脾化溼,清熱解毒。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 頭痛中醫外治10法
    隆冬喪母,披麻戴孝,吹風著涼後頭巔頂痛,前額亦覺冷痛,夜間尤甚,特來外治門診室求診。囑除注意保暖外,予上方按用法製成藥帽戴於頭上,晚上加熱水袋熱熨20分鐘。半個月後來複診云:頭痛減輕,前額冷痛亦明顯好轉,結果戴1個月而痊癒。按:風寒犯腦,前額冷痛,外治有用疏風散寒湯劑燻蒸,藥末炒熱包熨,蒸吳萸作枕,用蓽撥末嗅鼻等法,但以藥帽最為方便,而且藥效持久。
  • 扁鵲「望聞問切」,華佗古代外科聖手,都比不上中醫祖師孫思邈?
    答案或許在《黃帝內經》中可以求得: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黃帝內經》用治世喻治病,《鶡冠子》反其道而行之,用扁鵲三兄弟治病喻兵法,來說上謀是防戰起,中謀是料敵先機,下謀才是以弱勝強,這就很正常了。
  • 中醫美容:青春痘治法全篇
    痤瘡臨床表現較為單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腫、結節等症狀,但痤瘡的證候候較複雜,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現就妄投寒涼藥物,治療上應遵從辨證論治原則,抓住病機的基本特點,分清疾病的寒、熱、虛、實,局部辨證與整體辨證相結合。根據臨床經驗,應用中醫辨證論治治療,同時參考患者的年齡、症狀、發病部位等,效果顯著。
  • 陳氏中醫外科優勢病種--黃褐斑(黧黑斑)
    中醫稱之為「肝斑」或「黧黑斑」。《素問▪至真要大論》稱黃褐斑為「面塵」,晉代《肘後備急方》稱為「皮幹黑」,明代《外科正宗》稱為「黑斑」。 黃褐斑的病因病機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內容。中醫辨證施治大致分為四個證型,具體如下所述。(1)脾虛溼熱證:面色黃、蒼暗不潤,脘腹脹悶,神疲乏力,便秘溲赤,舌質淡,苔薄黃,脈濡。治宜清熱化溼。方選參苓白朮散加減。
  •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皮膚病中藥外洗九法分享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中藥外洗在皮膚病的治療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用藥物煎湯乘熱在患處淋洗、浸泡、溼敷或坐浴的一種治療方法,古稱「溻洗」。治宜清熱、消腫、解毒。藥用馬齒莧30克,黃柏30克,千裡光30克,大黃30克,煎水1500毫升,待溫熱後外洗或溼敷患處,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鐘。  溼有內溼與外溼之分,但以外溼為主,因溼邪侵入腠理,鬱結不散,與氣血相搏而浸淫肌膚發疹。
  • 我的中醫實習故事(117)透膿散,治痤瘡出膿
    我恍然大悟,原來外科古方透膿散還可以治痤瘡,遂把透膿散五味藥寫出來。黃芪、當歸、川芎、皂角刺、穿山甲。江老師說,把穿山甲去掉,換成白芷,因為穿山甲是國家保護動物,一般不用。穿山甲在這裡起到穿破透開的作用,而白芷這味藥也能夠透膿美容,可以代之。
  • 《中醫臨床學》外科之風瘙癢篇
    治法:清熱疏風止癢。方藥;消風散合四物湯加減。當歸10g,生地10g,防風10g,蟬蛻10g,知母10g,苦參10g,胡麻10g,荊芥10g,蒼朮12g,牛蒡子12g,石膏20g(先煎),木通6g,熟地12g,白芍30g,川芎10g,甘草6g。編者按:夜寐不安者,加五味子10g、燈心草10g。
  • 毛囊炎突襲,中醫自有良方治!
     提示:點擊上方"悅讀中醫"↑免費訂閱
  • 小兒外治8法:捏擠法
    捏擠法由山東張漢臣小兒推拿流派開創,為小兒外治法之一。
  • 關於中醫外科複試資料
    外科三焦辨證」。9.實腫    腫勢高突,根盤收束,10.虛腫   腫勢平坦,根盤散漫。B)、辨腫塊、結節  (腫塊是指體內比較大的或體表顯而易見的腫物,如腹腔內腫物或體表較大的包塊等。)(2)確認成膿的方法  1、按觸法 2、透光法 3、點壓法 4、穿刺法   5、B
  • 外治纏腰龍,中醫有良方——「三黃散」
    「三黃散」是我科創立的一個效果卓著的外治帶狀皰疹的方劑。本方劑的應用曾於2011,9,21日在中央電視臺4頻道「中華醫藥欄目」中播出節目《「三黃」巧擒「龍」》,節目主要播出了「三黃散」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應用。「三黃散」由體外培育牛黃、黃連、生大黃組成。
  • 不要慌,醫生巧用中醫外治法治療
    兒童膝關節滑膜炎的治療鑑於兒童生理結構的特殊性,小兒膝關節滑膜炎的治療與成年人不同,其可選擇的藥物少,兒童用藥副作用大或不明確,再加上兒童依從性差,口服用藥困難,令家長們望而卻步,治療效果也大打折扣。筆者根據幼兒的特點,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採用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膝關節滑膜炎取得良好的效果,中醫外治法的優勢在於可避免兒童餵藥的困難,易於操作和配合。中醫外治法是中醫特色治療技術,應用歷史悠久,其療效肯定,副作用少,對"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症",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
  • 中醫偏方治狐臭
    一旦患有狐臭散發出令人無法忍受的氣味,如今天氣炎熱,狐臭更容易復發。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想要預防狐臭要從基本的飲食開始做起,儘量以清淡為主勤洗澡,下面還有一些中醫的方法治療狐臭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1、明礬治狐臭法  空雞蛋殼內放入50克明礬,用微火加熱至明礬溶解,待明礬冷卻變硬後再研成粉末,搽於患處,每日2次,狐臭可逐漸減輕以至痊癒。
  • 內服外治 中醫減肥
    中醫減肥蠻有成效的,分為外治、內服兩種途徑,具體方法包括體針、穴位拔罐、耳穴貼壓、埋線、針刀以及湯藥等。減肥之前,先搞清楚到底是不是肥胖,千萬不要用專業模特無比骨感的標準衡量自己哦!肥胖分為單純性肥胖和繼發性肥胖,衡量一個人是否肥胖,較常用、計算較簡便的是BMI指數,BMI(kg/m2)=體重(kg)/身高的平方。
  • 中醫名家:漫談脾胃病的治法
    若不飢不食,則脾胃俱病,納運失司,治須脾胃並調;因於氣虛者,宜補中益氣;因於陽虛者,當溫中補虛;因脾胃氣陰不足者,用甘淡實脾之法,可益氣而不耗陰、扶陰而不損陽,方如參苓白朮散或資生丸。(二)重視舌苔厚薄、苔去病常可解舌為心之竅,俱「脾足太陰之脈… …連舌本,散舌下」 (《靈樞· 經脈篇》),故舌與脾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