癤是生於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本病臨床見:有色紅、灼熱、疼痛、突起、根淺,範圍多在一、二寸,出膿即愈的特點,是外科的常見病。癤之病名,首見於《劉涓子鬼遺方》(公元499年),元·齊德之的《外科精義》中,對癤作了專門論述。癤按形狀可分為有頭癤(瘡的中心部位一開始就有一膿栓)、無頭癤(瘡的中心光軟無膿栓);按病情特徵可分為「暑癤」、「螻蛄節」和「癤病」(多發性癤)三種。癤發於暑天,症狀輕而易治者,稱暑癤。一般說的「癤無大小,出膿就好」就是指暑癤。如果癤生頭部,治療護理不當,則互相蔓延而成「螻蛄癤」(又名「蟮拱頭」)。若反覆發作,日久不瘥的則稱為「癤病」,治療不易。雖然它們的性質都屬於癤的範疇,但證治不同,故分別敘述。
一般多因夏秋季節氣候炎熱,或受強烈的陽光曝曬,感受暑毒而成;或因汗洩不暢,熱不外洩,暑季溼熱蘊蒸肌膚,引起痱子,復經搔抓,破損染毒而生。此外,凡體質衰弱者,由於皮毛不固,易致外邪侵襲,更易發生本病。
診斷本病主要依靠望診,從瘡的大小形狀,一望可知。對有全身症狀的癤子,需根據季節和症狀辨清熱重或者溼重。
(二)論治要點
本病輕小表淺,清熱化溼解毒多能治癒,但要注意變生疔瘡等證。
(三)常見證治
主證:初起局部皮膚潮紅,次日發生腫痛,根腳很淺,範圍局限,病程多在一周左右。有頭癤先有黃白色膿頭,隨後疼痛增劇,自行破潰,流出黃白色膿液,則腫消痛減。無頭癤結塊無頭,紅腫疼痛,腫勢高突,3~5天成膿,切開膿出黃稠,若遷延一周以上,切開則膿水稀薄,或夾血水,再經二、三天收口。暑毒輕者一般無全身症狀。暑毒重者,可遍體生癤,少則幾個,多則數十個,或簇生一起,狀如滿天星布(俗稱「珠癤」),破流膿水,局部可有潮紅脹痛,並可出現全身不適,寒熱頭痛,心煩胸悶,口苦咽幹,便秘溲赤,苔黃脈數等症狀,總屬暑毒溼熱為患。
治法:清暑化溼解毒。
方藥:清暑湯合銀花甘草湯、五味消毒飲。
組成:連翹15g,花粉15g,赤芍15g,,茯苓15g,苡米30g,滑石30g,車前子10g,金銀花15g,澤瀉12g,淡竹葉10g,皂角刺10 g,野菊花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紫背天葵10 g,大黃5g,甘草6g。
(四)外治法
1、初期:幹捶膏蓋貼;或金黃散以金銀花露或菊花露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或三黃洗劑外捺。珠癤宜青黛散以麻油調敷。
2、成膿:切開排膿。
3、潰後:用九一丹摻太乙膏蓋貼,每日換2~3次。
(五)臨證權變
生在面部的癤,若初起用力擠壓或碰傷則往往轉成「疔瘡」重證;若患在頭頂皮肉較薄處,如膿成不予早洩或切口太小,引流不暢,以致頭皮竄空,可轉變成「螻蛄癤」;生在大腿部和小腿部的有頭癤,由於擠壓或碰傷,可轉變成癰。治療參照有關各病。
螻蛄癤俗名「蟮拱頭」,多生於小兒頭皮部位。因其未破如蛐蟮拱頭;破後形似螻蛄穿穴,是以形狀命名的。
本病多由署癤治療不當、瘡口太小,流膿不暢,形成袋膿所致:或因護理不慎,搔抓碰傷,以致膿毒旁穿而成。本病與身體虛弱有關。
(一)辨證要領
本病根據部位和症狀容易診斷。紅腫屬熱;日久多傷及氣血。
(二)論治要點
本病治療的關健是徹底排膿,防止形成袋膿,便可治癒。
(三)常見證治
主證:蝶姑癤外形有兩種,一是患病後局部腫勢雖小,但根腳堅硬,破潰後膿液雖然排出,但根腳不散,收口後因餘毒未盡還可復發,常常一處未愈,他處又起;另一種瘡大如梅李,相聯三、五枚,潰破出膿後,瘡口不斂,遷延日久,頭皮竄空,而且互相溝通,纏綿難愈,嚴重者可以損傷顱骨。此為溼熱蘊結。
治法:同暑癤。
體虛者,加用健脾益氣之品,如太子參、淮山藥、茯苓等;如舌光少苔,胃陰耗傷者,加用石斛3克,煎湯代茶。
(四)外治法
1、需手術切開者,宜將相互竄通的空殼作「十」字形切開,便於膿液排出,如遇出血,可用墊棉法,以壓迫止血。
2、瘡面肉芽水腫宣浮者,用九一丹等粉劑撒瘡口,外蓋貼太乙膏,每日換2~3次。或用硼砂撒滿瘡口,外以敷料包紮,膿淨改用生肌散收口。
3、有死骨者,必須取出才可收口。
多個癤子在一定部位或散在身體各處反覆發作的叫癤病,或稱「多發性癤」。其特點是此伏彼起。日久不愈,若生於項後髮際部的稱「髮際瘡」;生於臀部的叫「坐板瘡」。任何季節都可發生,多見於青壯年。
多為外受風熱火毒,內蘊溼熱所致,或因氣陰虧虛,毒氣留連皮腠所致。
(一)辨證要領
癤子紅腫熱痛,總屬熱毒為患,但根據患病部位與病因的關係,患於上部者多兼風邪,患於下部者多兼溼邪。按此施治才有良效。
(二)論治要點
癤病的治療要點是掌握好扶正與清熱利溼疏風的關係。急則治標,當癤腫疼痛,發作不休時以清熱利溼、祛風為主;當癤腫暫時消散癒合時則以扶正為主,佐以祛邪,堅持治療,才有根治的可能。
(三)常見證治
1、溼熱證:在身體各處,散發癤腫,以臀腿部為多,瘡數不定,一處治癒,別處又起,反覆難。苔黃或黃膩,脈濡緩或微數。證屬溼熱毒氣,留連皮腠,亦與素體氣血虧損有關。
治法:清熱利溼,和營解毒。
方藥:五神湯合四妙散、當歸補血湯、六一散。
組成:赤茯苓12g,車前子9g,川牛膝9g,金銀花24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0g,滑石20g,當歸15g,黃芪30g,甘草6 g,赤芍10g,蒼朮10g,牛膝10g,苡米30g,黃柏10g,水煎服。
2.風火證:多在頸後部生癤。故又名「髮際瘡」。初生形如黍豆,頂白腫起,紅赤堅硬,痛如錐刺,破潰後出膿而愈,但此消彼起,反覆發作,胖人更不易痊癒。破潰出膿,時破時斂,經年累月,雖無多大傷害,但痛癢纏綿,深為痛苦。證為風熱上受,火毒蘊結營分,久之氣血受損。
治法:疏風活血,清熱解毒。
方藥:防風通聖散合疏風清解湯。
組成:防風10g,芒硝6 g,荊芥10 g,麻黃6 g,桔梗10 g,川芎10 g,滑石30 g,薄荷6 g,黃芩10 g,白朮10 g,大黃6 g,金銀花15g,連翹15g,黃連10g,防風15g,當歸10g,赤芍12g,甘草6g。
(四)外治法
同署癤。
(五)針刺方法
主穴:在督脈經上,第六胸椎棘突處。
針法:令病人端坐,抱肘低頭,在穴位上用針沿皮下進針,深至1.5~2寸,留針20分鐘。
配穴:後合谷穴(在第一、二掌骨連線之緣)。
針法:用毫針快速進針,得氣後將針退至皮下,然後將針傾斜15度,沿第二掌骨前緣約達掌指關節處,得氣後留針10~15分鐘。
療程:每周1~2次,2~3周為一療程。
調護
1、癤瘡不要隨意擠壓,防止碰傷,以免引起其它併發症。
2、多發性癤忌食辛辣魚腥等發物。經常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勤理髮,勤洗澡,勤換洗衣服。
應用例案
崔××,男,35歲。初診日期1957年5月5日。
主訴:臀部常起癤腫已兩年。
現病史:兩年來臀部經常出現小硬結節,基底潮紅疼痛,漸即破潰,有膿性分泌物,不久消退,但隔一星期左右,又發生二、三個,十天左右治癒,如此不斷發生。在外地醫院曾用青黴素及腰、局封閉等法治療,未能控制。
檢查:右臀部內側有拇指大的癤腫,中央軟化波動,腰部臀部留有多個大小不等的瘢痕。膿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脈滑數,舌紅,苔薄黃膩。
中醫診斷:坐板瘡。
西醫診斷:多發性癤腫。
證屬:溼熱下注,蘊而成毒。
治則:燥溼清熱解毒。
藥用:川連6克、黃芩9克、丹皮9克、赤芍9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四劑,外用五五丹。
二診:5月9日。服藥二天後膿出腫消,四天後又起癤腫兩個,囑繼服前方四劑。外用金黃散蜂蜜調敷。
三診:5月13日。所起癤腫腫消痛止,只留粟粒大硬結。囑其繼服前方,防止復發。
後患者來信,稱先後共服二十餘劑;未再復發。(節選自《癤疔的中醫調治》)
按:癤為外科常見而易愈之小瘍。但亦需辨證準確,用藥恰當。本案是現代朱仁康老先生之例案,案中朱老用芩、連燥溼清熱取效,而一般醫書多用車前子、生苡仁等利溼,此屬殊途同歸。
文獻摘錄
1、《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凡腫根廣一寸以下名癤,一寸以上名小癰。」
2、《外科理例·卷一》:「癤者,初生突起,浮赤而無根腳,腫見於皮膚間,止闊一、二寸,少有疼痛,數日後即微軟,薄皮剝起,始出清水,後自破膿,膿出即愈。如不破,用替針丸。」(似為汗腺癤)
3、《外科理例·補潰》:「些小癰癤,方結未成,不可貼膏藥,取生鹿角尖於砂盆內,同老米醋濃磨,以鵝翎塗拂四圍,當中留一小口,遇幹再塗,一二日內即消,」
4、《外科證治全書·卷四》:「溼熱怫鬱,先見紅暈,次發腫痛,患不滿寸,名曰癤毒,解暑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