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學》外科之癤篇

2021-02-12 偉達慈丹

  癤是生於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本病臨床見:有色紅、灼熱、疼痛、突起、根淺,範圍多在一、二寸,出膿即愈的特點,是外科的常見病。癤之病名,首見於《劉涓子鬼遺方》(公元499年),元·齊德之的《外科精義》中,對癤作了專門論述。癤按形狀可分為有頭癤(瘡的中心部位一開始就有一膿栓)、無頭癤(瘡的中心光軟無膿栓);按病情特徵可分為「暑癤」、「螻蛄節」和「癤病」(多發性癤)三種。癤發於暑天,症狀輕而易治者,稱暑癤。一般說的「癤無大小,出膿就好」就是指暑癤。如果癤生頭部,治療護理不當,則互相蔓延而成「螻蛄癤」(又名「蟮拱頭」)。若反覆發作,日久不瘥的則稱為「癤病」,治療不易。雖然它們的性質都屬於癤的範疇,但證治不同,故分別敘述。

  一般多因夏秋季節氣候炎熱,或受強烈的陽光曝曬,感受暑毒而成;或因汗洩不暢,熱不外洩,暑季溼熱蘊蒸肌膚,引起痱子,復經搔抓,破損染毒而生。此外,凡體質衰弱者,由於皮毛不固,易致外邪侵襲,更易發生本病。

  診斷本病主要依靠望診,從瘡的大小形狀,一望可知。對有全身症狀的癤子,需根據季節和症狀辨清熱重或者溼重。

  (二)論治要點

  本病輕小表淺,清熱化溼解毒多能治癒,但要注意變生疔瘡等證。

  (三)常見證治

  主證:初起局部皮膚潮紅,次日發生腫痛,根腳很淺,範圍局限,病程多在一周左右。有頭癤先有黃白色膿頭,隨後疼痛增劇,自行破潰,流出黃白色膿液,則腫消痛減。無頭癤結塊無頭,紅腫疼痛,腫勢高突,3~5天成膿,切開膿出黃稠,若遷延一周以上,切開則膿水稀薄,或夾血水,再經二、三天收口。暑毒輕者一般無全身症狀。暑毒重者,可遍體生癤,少則幾個,多則數十個,或簇生一起,狀如滿天星布(俗稱「珠癤」),破流膿水,局部可有潮紅脹痛,並可出現全身不適,寒熱頭痛,心煩胸悶,口苦咽幹,便秘溲赤,苔黃脈數等症狀,總屬暑毒溼熱為患。

  治法:清暑化溼解毒。

  方藥:清暑湯合銀花甘草湯、五味消毒飲。

  組成:連翹15g,花粉15g,赤芍15g,,茯苓15g,苡米30g,滑石30g,車前子10g,金銀花15g,澤瀉12g,淡竹葉10g,皂角刺10 g,野菊花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紫背天葵10 g,大黃5g,甘草6g。

  (四)外治法

  1、初期:幹捶膏蓋貼;或金黃散以金銀花露或菊花露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或三黃洗劑外捺。珠癤宜青黛散以麻油調敷。

  2、成膿:切開排膿。

  3、潰後:用九一丹摻太乙膏蓋貼,每日換2~3次。

  (五)臨證權變

  生在面部的癤,若初起用力擠壓或碰傷則往往轉成「疔瘡」重證;若患在頭頂皮肉較薄處,如膿成不予早洩或切口太小,引流不暢,以致頭皮竄空,可轉變成「螻蛄癤」;生在大腿部和小腿部的有頭癤,由於擠壓或碰傷,可轉變成癰。治療參照有關各病。

  螻蛄癤俗名「蟮拱頭」,多生於小兒頭皮部位。因其未破如蛐蟮拱頭;破後形似螻蛄穿穴,是以形狀命名的。

  本病多由署癤治療不當、瘡口太小,流膿不暢,形成袋膿所致:或因護理不慎,搔抓碰傷,以致膿毒旁穿而成。本病與身體虛弱有關。

  (一)辨證要領

  本病根據部位和症狀容易診斷。紅腫屬熱;日久多傷及氣血。

  (二)論治要點

  本病治療的關健是徹底排膿,防止形成袋膿,便可治癒。

  (三)常見證治

  主證:蝶姑癤外形有兩種,一是患病後局部腫勢雖小,但根腳堅硬,破潰後膿液雖然排出,但根腳不散,收口後因餘毒未盡還可復發,常常一處未愈,他處又起;另一種瘡大如梅李,相聯三、五枚,潰破出膿後,瘡口不斂,遷延日久,頭皮竄空,而且互相溝通,纏綿難愈,嚴重者可以損傷顱骨。此為溼熱蘊結。

  治法:同暑癤。

  體虛者,加用健脾益氣之品,如太子參、淮山藥、茯苓等;如舌光少苔,胃陰耗傷者,加用石斛3克,煎湯代茶。

  (四)外治法

  1、需手術切開者,宜將相互竄通的空殼作「十」字形切開,便於膿液排出,如遇出血,可用墊棉法,以壓迫止血。

  2、瘡面肉芽水腫宣浮者,用九一丹等粉劑撒瘡口,外蓋貼太乙膏,每日換2~3次。或用硼砂撒滿瘡口,外以敷料包紮,膿淨改用生肌散收口。

  3、有死骨者,必須取出才可收口。

  多個癤子在一定部位或散在身體各處反覆發作的叫癤病,或稱「多發性癤」。其特點是此伏彼起。日久不愈,若生於項後髮際部的稱「髮際瘡」;生於臀部的叫「坐板瘡」。任何季節都可發生,多見於青壯年。

  多為外受風熱火毒,內蘊溼熱所致,或因氣陰虧虛,毒氣留連皮腠所致。

  (一)辨證要領

  癤子紅腫熱痛,總屬熱毒為患,但根據患病部位與病因的關係,患於上部者多兼風邪,患於下部者多兼溼邪。按此施治才有良效。

  (二)論治要點

  癤病的治療要點是掌握好扶正與清熱利溼疏風的關係。急則治標,當癤腫疼痛,發作不休時以清熱利溼、祛風為主;當癤腫暫時消散癒合時則以扶正為主,佐以祛邪,堅持治療,才有根治的可能。

  (三)常見證治

  1、溼熱證:在身體各處,散發癤腫,以臀腿部為多,瘡數不定,一處治癒,別處又起,反覆難。苔黃或黃膩,脈濡緩或微數。證屬溼熱毒氣,留連皮腠,亦與素體氣血虧損有關。

  治法:清熱利溼,和營解毒。

  方藥:五神湯合四妙散、當歸補血湯、六一散。

  組成:赤茯苓12g,車前子9g,川牛膝9g,金銀花24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0g,滑石20g,當歸15g,黃芪30g,甘草6 g,赤芍10g,蒼朮10g,牛膝10g,苡米30g,黃柏10g,水煎服。

  2.風火證:多在頸後部生癤。故又名「髮際瘡」。初生形如黍豆,頂白腫起,紅赤堅硬,痛如錐刺,破潰後出膿而愈,但此消彼起,反覆發作,胖人更不易痊癒。破潰出膿,時破時斂,經年累月,雖無多大傷害,但痛癢纏綿,深為痛苦。證為風熱上受,火毒蘊結營分,久之氣血受損。

  治法:疏風活血,清熱解毒。

  方藥:防風通聖散合疏風清解湯。

  組成:防風10g,芒硝6 g,荊芥10 g,麻黃6 g,桔梗10 g,川芎10 g,滑石30 g,薄荷6 g,黃芩10 g,白朮10 g,大黃6 g,金銀花15g,連翹15g,黃連10g,防風15g,當歸10g,赤芍12g,甘草6g。

  (四)外治法

  同署癤。

  (五)針刺方法

  主穴:在督脈經上,第六胸椎棘突處。

  針法:令病人端坐,抱肘低頭,在穴位上用針沿皮下進針,深至1.5~2寸,留針20分鐘。

  配穴:後合谷穴(在第一、二掌骨連線之緣)。

  針法:用毫針快速進針,得氣後將針退至皮下,然後將針傾斜15度,沿第二掌骨前緣約達掌指關節處,得氣後留針10~15分鐘。

  療程:每周1~2次,2~3周為一療程。

  調護

  1、癤瘡不要隨意擠壓,防止碰傷,以免引起其它併發症。

  2、多發性癤忌食辛辣魚腥等發物。經常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勤理髮,勤洗澡,勤換洗衣服。

  應用例案

  崔××,男,35歲。初診日期1957年5月5日。

  主訴:臀部常起癤腫已兩年。

  現病史:兩年來臀部經常出現小硬結節,基底潮紅疼痛,漸即破潰,有膿性分泌物,不久消退,但隔一星期左右,又發生二、三個,十天左右治癒,如此不斷發生。在外地醫院曾用青黴素及腰、局封閉等法治療,未能控制。

  檢查:右臀部內側有拇指大的癤腫,中央軟化波動,腰部臀部留有多個大小不等的瘢痕。膿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脈滑數,舌紅,苔薄黃膩。

  中醫診斷:坐板瘡。

  西醫診斷:多發性癤腫。

  證屬:溼熱下注,蘊而成毒。

  治則:燥溼清熱解毒。

  藥用:川連6克、黃芩9克、丹皮9克、赤芍9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四劑,外用五五丹。

  二診:5月9日。服藥二天後膿出腫消,四天後又起癤腫兩個,囑繼服前方四劑。外用金黃散蜂蜜調敷。

  三診:5月13日。所起癤腫腫消痛止,只留粟粒大硬結。囑其繼服前方,防止復發。

  後患者來信,稱先後共服二十餘劑;未再復發。(節選自《癤疔的中醫調治》)

  按:癤為外科常見而易愈之小瘍。但亦需辨證準確,用藥恰當。本案是現代朱仁康老先生之例案,案中朱老用芩、連燥溼清熱取效,而一般醫書多用車前子、生苡仁等利溼,此屬殊途同歸。

  文獻摘錄

  1、《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凡腫根廣一寸以下名癤,一寸以上名小癰。」

  2、《外科理例·卷一》:「癤者,初生突起,浮赤而無根腳,腫見於皮膚間,止闊一、二寸,少有疼痛,數日後即微軟,薄皮剝起,始出清水,後自破膿,膿出即愈。如不破,用替針丸。」(似為汗腺癤)

  3、《外科理例·補潰》:「些小癰癤,方結未成,不可貼膏藥,取生鹿角尖於砂盆內,同老米醋濃磨,以鵝翎塗拂四圍,當中留一小口,遇幹再塗,一二日內即消,」

  4、《外科證治全書·卷四》:「溼熱怫鬱,先見紅暈,次發腫痛,患不滿寸,名曰癤毒,解暑湯主之。」

相關焦點

  • 《中醫臨床學》外科之風瘙癢篇
    本病臨床上有泛發性、局限性兩種。局限性者以陰部、肛門周圍最為多見,這裡只敘述泛發性者。風熱與血熱鬱滯皮膚腠理之間,內不得入,外不得出而發癢證。或由血虛肝旺,生風生燥所致。另外情志抑鬱,煩躁易怒,焦慮驚恐,過食辛辣往往引起本病的發生和症狀加重。  (一)辨證要領一是抓主要症狀,明確診斷。
  • 中醫外科學 之 癤
    《中醫外科學》 > 瘡瘍第一節 癤癤是一種生於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隨處可生,小兒、青年多見。《外科理例》謂:「癤者,初生突起,浮赤無根腳,腫見於皮膚,止闊一二寸,有少疼痛,數日後微軟,薄皮剝起,始出青水,後自破膿出。」本病多發於夏秋季節,突起根淺,腫勢局限,掀紅疼痛,範圍多在3cm左右,易腫,易潰,易斂。初起可分為有頭、無頭二種,一般症狀輕而易治,所以俗話說「癤無大小,出膿就好」。但亦有因治療或護理不當形成「螻蛄癤」,或反覆發作、日久不愈的。多發性癤病」,則不易治癒。
  • 鼻尖疼痛之鼻癤篇
    鼻尖疼痛之鼻癤篇【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科普系列之二十七】鼻尖部疼痛可以由各種疾病引起
  • 中醫外科學-癤-筆記
    根據病因、證候不同,又可分有頭癤、無頭癤、螻蛄癤、癤病等。其特點是腫勢限局,範圍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淺,色紅、灼熱、疼痛,易膿、易潰、易斂。相當於西醫的癤、頭皮穿鑿性膿腫、癤病等。  患癤後若處理不當,瘡口過小引起膿毒瀦留,或搔抓染毒,致膿毒旁竄,在頭頂皮肉較薄處易蔓延、竄空而成螻蛄癤。  凡體質虛弱者,由於皮毛不固,外邪容易侵襲肌膚,若伴消渴、習慣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陰虛內熱者,或脾虛便溏者,更易染毒發病,並可反覆發作,纏綿難愈。
  • 寵物中醫臨床研討班(第一期)
    (第一期)  為了適應寵物臨床的發展需要,發揚傳統中醫文化,讓中醫更好的為寵物及醫師服務,國際寵物中醫研究所在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原鄭州牧專)定期舉辦寵物中醫臨床研討班。 講師團隊銀嶺,男,南陽人,出生於銀氏中醫世家,華中農業大學臨床獸醫碩士,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鄭州牧專)講師,河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鄭州牧專動物醫院執業獸醫師。主講課程:《中獸醫學》、《寵物疾病診治》、《寵物外科學》等。
  • 自學中醫 ▍臨床必讀書籍
    導讀:學習中醫要有效,必從繼承前人寶貴的診療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起
  • 外科學——癤
    E【答案解析】癤是指發生在肌膚淺表部位、範圍較小的急性化膿性疾病。臨床分暑癤(有頭癤、無頭癤)、螻蛄癤、癤病。2. 臨床常見兩種類型。一種是堅硬型。一種是多髮型,瘡大如梅李,相聯三五枚,潰破膿出而不易癒合,日久頭皮竄空,如螻蛄串穴之狀。4. D【答案解析】癤腫泛發全身各處,成膿、收口時間均較長,膿水稀薄,伴面色萎黃,神疲乏力,納少便溏,舌質淡或邊有齒痕,苔薄,脈濡。屬體虛毒戀,脾胃虛弱證。
  • 肛門生殖器部位的復發性癤可繼發於厭氧菌感染。5%為無菌性,由異物反應所致,如囊腫破裂。青少年易發。易感因素包括長期攜帶金黃色葡萄球菌、糖尿病、肥胖、不良的衛生習慣以及免疫缺陷狀態。三臨床表現最初,局部出現紅、腫、痛的小結節,以後逐漸腫大,呈錐形隆起。數日後,結節中央因組織壞死而變軟,出現黃白色小膿栓;紅、腫、痛範圍擴大。再數日後,膿栓脫落,排出膿液,炎症便逐漸消失而愈。
  • 中國中醫科學院:第二屆痰瘀互結基礎與臨床學術交流會
    先後師從於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晁恩祥教授、沈寶藩教授,全國名老中醫陳如泉教授、陳紹宏教授,上海市名中醫朱培庭教授等,是全國著名傳統中醫流派"孟河醫派"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和"顧氏外科"傳人名中醫朱培庭教授的學術繼承人,國家區域診療中心、國家重點臨床專科、中管局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
  • 《中醫臨床學》內科學之「燥病」篇
    (一)臨床表現    90%以上患者是女性,多發於40~50歲,多數呈隱襲起病和緩慢進展,少數呈急性起病和快速進展。臨床多見津液枯涸的陰虛內熱之證,如肌膚乾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破裂,口燥咽幹唇焦,舌上無津,甚或光紅龜裂,鼻幹目澀,—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等燥熱之象。
  • 北京中醫藥大學唯一中醫211,學中醫的不二選擇,錄取分數高
    北京中醫藥大學簡稱「北中醫「」,唯一中醫211,學中醫的不二選擇。1、新校區環境不錯,老校區交通便利北中醫有兩個校區(不算望京),分別是和平裡(西區)和良鄉。2、學習氛圍學中醫,課程是很多的,西醫臨床的基礎課程都是必須要學的,如生理、病理、藥理、生化、診斷、內科、外科、統計學、英語等,由於我本碩連讀方向是針推康復,所以相關的西醫神經病學和神經生理學也學過。
  • 癰疽疔癤蘄艾灸灸
    癤:淺表局限,形小而圓,紅腫熱痛不甚,易潰易斂,反覆發作,因溼熱蘊結所致。癰、疽、疔、癤,是四種發生於體表各有不同病理變化和形狀特徵的外科疾患。癰是感染毒邪,氣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膿性疾病。發病迅速,易膿,易潰,易斂。初起局部光軟無頭,很快結塊,表皮焮紅腫脹、疼痛,逐漸擴大高腫而硬,觸之灼熱。疽是為毒邪阻滯而致的化膿性疾病。
  • 中醫治療青春痘效果顯著.
    王碧霞 基層名中醫三界大王塘岙王忠清外科第五代直系傳人,師承祖父王春風、父親王士漢,深得祖傳外科治療秘方,結合自身多年臨床經驗,創新發展了塘岙外科,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療方法擅長診治:▲手術治療痔瘡、肛瘻、肛裂、體表腫塊、包莖、腋臭等;▲治療癰、疽、癤、腫等疾病;▲跌打損傷、軟組織挫傷、慢性關節炎;▲乳房腫塊、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
  • 扁鵲「望聞問切」,華佗古代外科聖手,都比不上中醫祖師孫思邈?
    提起扁鵲, 大家也許會想起《扁鵲見蔡桓公》這篇寓言,是告誡世人不要「諱疾忌醫」的;也可能激動起來,告訴我哪個技能最牛掰;那麼扁鵲到底是什麼人呢?扁鵲,《史記》等載其事跡涉及數百年,其中就有他使虢國太子復活和見齊桓侯的故事。
  • 長安醫院手足外科掛牌「東莞臨床特色專科」
    日前,長安醫院院在門診10樓骨科(手足外科)舉行東莞臨床特色專科(手足外科)掛牌揭幕儀式。獲得市級認可標誌著該院骨科(手足外科)邁上了嶄新的發展平臺,這也是該院去年以來加強專科建設,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的一個縮影。
  • 如何學中醫:教你中醫讀書的訣竅!
    我學中醫是從讀《傷寒論》入手的,感到最大的收穫是其中的思維技巧,臨床方法論,這是中醫臨床的靈魂。條文要記得熟,臨床才用得活,才能掌握到中醫臨床的精髓。《臨證指南醫案》,雖然是葉天士個人的醫案記錄,但他學貫古今,攝納百家,浸融半個世紀以上時段的臨床家臨證精華,治病經驗之豐,是無人能及的。不斷閱讀,反覆揣摩,對自身臨床水平的提高,大有助益,只是難讀,不易體會到其中的妙處。
  • 蜂蜜之中醫臨床應用 !
    同時,蜂蜜又作為一味中藥,常應用於中醫臨床及中藥炮製和中藥製劑中。現就蜂蜜的來源、功效、化學成分、中醫臨床應用及在中藥炮製和中藥製劑中的應用分述如下。1、蜂蜜的來源蜂蜜作為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又稱為「巖蜜」、「石蜜」、「石飴」、「白蜜」、「食蜜」、「蜜糖」、「沙蜜」、「蜂糖」等。
  •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診治大全(毛囊炎、癤, 癰、蜂窩織炎、丹毒等)
    導讀皮膚軟組織感染在臨床中是比較常見,例如皮膚毛囊炎,癤、癰,膿皰病,以及蜂窩織炎和丹毒等。另外,對於病死率極高的壞死性軟組織感染,兒科臨床少見,可能很多醫生都沒有太多的臨床經驗,但是遺憾的是,這種疾病病死率卻極高,一旦臨床忽視或者誤診,臨床進程卻非常快,很可能造成嚴重後果。不幸的是,早期臨床症狀往往不典型,極容易被忽視和誤診,由於其非常差的預後和高死亡率,因此無論什麼時候都必須對壞死性組織感染保持高度的警惕。
  • 中醫名家盧世秀:「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善思悟,勤總結」 成就好...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40年,多年來刻苦鑽研中醫基礎理論,勤於臨床實踐,勤求古訓,博採各家之長,靈活運用中醫理法方藥,治療疑難雜症及危重症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主持和參與了《利咽止嗽方治療喉源性咳嗽的臨床研究》、《蘇黃止咳膠囊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療效評價》、《咳嗽變異型哮喘的中醫藥防治方案研究》等科研課題5項,發表學術論文40篇,主編和參編醫學書籍15部。  光明日報社·光明天下傳媒廖廓:聽說您是「文革」後第一批大學生,為何選擇了學中醫?
  • 瘡瘍 第一節 癤
    第一節 癤癤是指發生在肌膚淺表部位、範圍較小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根據病因、證候不同,又可分有頭癤、無頭癤、螻蛄癤、癤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