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學》內科學之「燥病」篇

2021-02-12 醫者為民

燥為乾燥枯澀之邪,燥邪為病,其主要病機是損傷人體津液,導致津虧失潤而形成一系列津幹液燥之象。金.劉完素在《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五氣兼備、獨燥缺如的情況下,依據《素問》「燥勝則幹"的論述及王冰"幹於外則皮膚皴折;幹於內則精血枯洞;幹於氣及津液,則肉乾而皮著於骨」的註解,在《索同玄機原病式》中補充了「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的病機。歸結燥的病機主要涵蓋病理及症狀兩大內容,其病理以血枯、津虧為主,症狀以內在髒腦組織乾燥及外在皮膚乾燥的緊斂燥澀之象為特徵。劉氏認為燥病的來路不外表裡二途。燥病的病因與風能勝溼、熱能耗液、寒主收引、玄府氣液病變以及亢害承制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

(一)臨床表現

    90%以上患者是女性,多發於40~50歲,多數呈隱襲起病和緩慢進展,少數呈急性起病和快速進展。

1、眼:主要呈乾燥性角膜炎,眼乾燥發癢或疼痛,有異物感或燒灼感、視力模糊似有幕狀物,畏光,角膜渾濁,可見散在浸潤點和小血管增生,有糜爛或潰瘍,嚴重時角膜可穿孔,合併虹膜脈絡膜炎、結膜炎時可見球結膜血管擴張、分泌物多、淚液少、少數淚腺腫大,易並發細菌、病毒和真菌感染。

2、口腔:初起或輕度病變時,常不易為患者察覺或重視,較重時唾液少,常影響食物咀嚼和吞咽,舌紅、乾燥或有裂隙,活動不便,可發生潰瘍,齲齒和齒齦炎常見,牙齒可呈粉末狀或小塊破碎掉落,口腔、唇和口角黏膜乾燥破裂,有口臭。約半數病例腮腺可反覆發生腫大,嚴重腫大時狀如松鼠樣臉,質地中等硬度。若腮腺質地堅硬或呈結節狀,提示有腫瘤可能,頜下腺亦可腫大。

3、皮膚:約有半數病例表現皮膚乾燥,有的表面有鱗屑,如魚鱗病樣,有的患者訴全身性瘙癢,外生殖器、肛門、陰道等皮膚黏膜可乾燥或萎縮,毛髮乾枯、稀疏、易脆斷,有報導可發生結節性紅斑、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雷諾現象和血管炎等。

4、 呼吸道:鼻黏膜腺體受侵犯引起分泌物減少,發生鼻腔乾燥,鼻痂形成,常有鼻出血和鼻中隔炎。歐氏管被痂皮堵塞可發生漿液性中耳炎,導致傳導性耳聾。咽喉乾燥,有聲音嘶啞,痰液稠黏。可並發氣管炎、支氣管炎、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肺不張和胸膜炎,有的無臨床明顯肺部病變的患者經肺功能檢測,可有限制性換氣障礙和氣體彌散能力下降。

5、消化道:食管幹燥可使吞咽困難,偶見環狀軟骨後食管狹窄,胃黏膜可因腺體淋巴細胞浸潤增大,胃酸分泌物減少形成鵝卵石樣假癌。急性或慢性復發性胰腺炎少見,對胃泌素和促胰酶素的反應有障礙,提示亞臨床型胰腺炎較常見。約20%病例肝脾腫大。

6、泌尿道:約30%病例發生腎病變,常見的為間質性腎炎。有腎小管功能缺陷,呈腎小管酸中毒,低鉀軟癱有時為SS病的早期表現。尚可有腎性糖尿、胺基酸尿、磷酸鹽尿和尿酸排出增多,亦有並發腎小球腎炎。

7、淋巴結:局部或全身淋巴結可腫大。

8、神經系統:有單發或多發性腦神經累及,以三叉神經受累多見,亦有周圍神經炎報導。

9、其他:可有局灶性肌炎和輕型復發性侵蝕性關節炎,亦可有動脈炎,累及小動脈至中等大小動脈,並引起皮膚潰瘍和周圍神經病變等。

     繼發性乾燥症候群常合併結締組織病和相關疾病,最多見的為類風溼性關節炎(35%~55%),其他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結節性多動脈炎、混合結締組織病、橋本甲狀腺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糖尿病等。

(二)、理化檢查

1、25%的患者有輕度正細胞正血色素貧血,30%的患者有白細胞減少,25%有輕度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90%以上的患者有血沉增快,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可陽性,70%以上病例類風溼因子( RF)陽性,免疫複合物(CIC)增高,血清補體正常或增高,如合併血管炎時可降低。

2、組織病理以皮膚作直接免疫螢光檢測,示表皮基底層下有IgG沉著。從唇、顎或鼻黏膜做活組織檢查,其特徵性病理改變為淚腺、腮腺和頜下腺內呈大量淋巴細胞浸潤,以B淋巴細胞為主,重度病例B細胞可形成淋巴結生發中心,腺體萎縮,導管的上皮細胞增殖形成上皮一肌上皮細胞島,腺管狹窄或擴張,後期被纖維組織替代。其他部位的小唾液腺和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腺體中具有同樣變化,腺外的淋巴細胞浸潤可累及肺、腎或骨骼肌等,引起相應組織的功能障礙。

(三)、診斷要點

1、症狀特徵

(1)、口腔症狀:3項中有l項或以上:①感到口乾,持續1個月以上;②成人腮腺反覆或持續腫大;③吞咽乾性食物時,需用水幫助。

(2)、眼部症狀:3項中有1項或以上:①感到不能忍受的眼乾,持續1個月以上;②有反覆的沙子進眼或砂磨感;③需用人工淚液,3次或3次以上。

(3)、眼部體徵:下述檢查任一次或以上陽性:①Schirmer 1試驗(+)(≤5mm/5 min);②角膜染色(+)(≤4 Van Bijsterveid計分法)。

(4)、組織學檢查:小唇腺淋巴細胞≥l

(5)、唾液腺受損:下述檢查任一次或以上陽性:①唾液流率(+)(≤1.5ml/15 min);②腮腺造影(+);③唾液腺同位素檢查(+)。

(5)、自身抗體:抗SSA或抗SSB(+)(雙擴散法)

2、診斷的具體要求

     原發性乾燥症候群:無任何潛在疾病情況下,滿足下述任何一個條件:上述標準項目中4條或4條以上,但Ⅳ和Ⅵ項目中至少有1條陽性;在Ⅲ、Ⅳ、V、Ⅵ項目中,任3條陽性。

繼發性乾燥症候群:患者有潛在疾病(如任一結締組織病),尚符合項目中I和Ⅱ中任意1條,同時符合Ⅲ、Ⅳ、V中任意2條。

診斷原發性或繼發性SS,均必須除外:頸及頭面部放療史,C肝感染,AIDS,淋巴瘤,結節病,抗乙醯膽鹼藥的使用(如阿託品、莨菪鹼、溴丙胺太林、顛茄等)。

      本病以肝腎陰虛,精血不足為本,不能濡潤臟腑、四肢百骸,故有以燥象為主相伴而生的全身性陰虛內熱諸症的出現。治療原則應以滋補肝腎,養陰潤燥為主。

(一)、毒熱陰虛證

      證候:目赤,口乾喜飲,唇焦燥渴,關節、肌肉酸痛,毛髮乾燥、稀少而脆、易落,兼身熱惡風,偶有壯熱,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清營解毒,養陰潤燥。

      方藥:犀角地黃湯加減。

      水牛角90g(先煎),赤芍10g,生地黃30g,玄參30g,丹參15g,石膏30g(先煎),北沙參15g,山藥30g,黑豆30g,赤小豆30g,桔梗10g。

(二)、陰虛燥熱證

      證候:口眼乾燥,渴不欲飲或飲不解渴,低熱,涎腺腫大,面色潮紅,五心煩熱,頭暈失眠,或有乾咳,或痰黏幹不易咯出,舌質紅,苔薄而幹,或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生津潤燥。

      方藥:一貫煎加減。

      生地黃15g,石斛15g,天花粉30g,太子參30g,浮小麥30g,枸杞子15g,旱蓮草15g,女貞子15g,黃柏10g,知母10g,山茱萸15g,五味子10g。

(三)、溼熱蘊阻證

      證候:涎腺腫大,口眼乾燥,口苦,口臭,口中黏膩不適,口角有白色分泌物,可伴有胸悶腹脹,尿澀痛難解,或有低熱,舌質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化溼清熱,解毒通絡。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龍膽草10g,梔子10g,黃芩10g,柴胡10g,夏枯草15g,生地黃10g,天花粉15g,澤瀉15g,川木通6g,車前子15g,當歸10g,僵蠶10g,甘草10g,蒼朮10g,厚樸10g,廣藿香10g,陳皮10g。

 (四)、氣陰兩虛證

       證候:病程較長,多系晚期症狀,少氣懶言,倦怠乏力,雙目乾澀,視物不明,口乾唇燥,咽幹少津,五心煩熱,形體乾瘦,牙齒色枯欠潤,皮膚乾燥發癢,關節酸痛,大便秘結,陰門乾澀,舌質紅邊有齒痕,苔少或無苔,脈虛細且數。

       治法:益氣養陰,涼血潤燥。

       方藥:七味白朮散加減。

       黨參30g,白朮15g,茯苓15g,木香6g,山藥30g,生地黃15g,白芍30g,天冬15g,麥冬15g,山茱萸15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牡丹皮10g,赤芍10g,全蠍6g,蜈蚣2條。

  (五)痰瘀壅滯證

       證候:口鼻乾燥,頸項處可觸及大小不等的痰核,腮部腫硬,關節、肌肉酸痛,肢端冰冷,色澤紫暗而失紅活,苔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結。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當歸尾10g,桃仁10g,紅花6g,赤芍10g,牡丹皮10g,玄參15g,貝母15g,山慈菇9g,茯苓15g,夏枯草30g,連翹10g,甘草6g。

 

臨床多見津液枯涸的陰虛內熱之證,如肌膚乾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破裂,口燥咽幹唇焦,舌上無津,甚或光紅龜裂,鼻幹目澀,—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等燥熱之象。如,以肺燥為主則兼見乾咳無痰,甚則咯血;以胃燥為主時,則胃陰不足,可伴見舌光紅無苔;以腎燥為主,則為腎陰精枯涸,伴見形體消瘦、發脫、齒槁,甚則經閉、痿厥;若系腸燥,則兼見便秘等症。總之,「幹」是內燥的病理特點。在上焦則乾咳,咽幹口燥;在中焦則煩渴、嘔呃;在下焦則便秘、經閉。

1、適當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勞,室內保持一定溼度,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忌食辛辣溫燥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參加戶外活動,放鬆心情,學會合理減少工作生活壓力。

2、口腔乾燥適當飲水,保持口腔清潔,定期檢查牙齒,堅持正確刷牙,戒菸酒,口腔繼發感染可用朵貝爾液漱口,避免使用抗膽鹼能作用的藥物。痰液粘稠難出,可用鹽酸氨溴索口服液10ml,每日3次,幫助腺體分泌。

3、乾燥性角膜炎的使用人工淚液,或睡前以眼藥膏塗敷眼皮,保護角膜。

4、合併多系統損害:如神經系統損害、腎小球腎炎、間質性肺炎、肝損害、血細胞明顯降低、球蛋白明顯增高、肌炎等,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就診,遵醫囑服藥,定期複查。應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切忌隨意停藥、減藥。

例1:黃某,女,52歲,農民,閩清白中保村人,1982年5月8日初診。曾患「膽囊炎」,昨晚10點覺上腹部疼痛,向背部反射。8日上午當地醫療站治療無效而往白中醫院,入院前曾昏厥2小時。證見脘脅痛甚拒按,伴寒熱往來,熱時汗出淋漓,口膩而渴,飲食不進,嘔吐頻繁,大便秘結不通,肢厥,舌質紅,苔薄黃,脈微細無力。血檢:紅細胞470萬/立方毫米,血色素12.5克,白細胞232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球18%;尿檢:膿球「+」。西醫診斷為「膽囊炎」。中醫擬診:溼熱蘊結肝膽。治以疏肝理氣,清熱利溼通下。投四逆散合茵陳蒿湯加味,處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殼12克,甘草6克,木香12克,連翹10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茵陳10克,大黃10克(後入),金錢草15克,二劑。(摘自鄭偉達疑難雜病)

二診:服上藥後,脘脅疼痛已減輕,但它證尚在,大便秘結,再以上方加栝蔞仁30克,二劑。

三診:脅痛大減,大便已通暢,上方去栝蔞仁、大黃。上藥用二劑後,諸證消失,再以疏肝利膽,清熱解毒之劑鞏固療效。

按:本案系溼熱蘊結肝膽,肝膽失於疏洩條達而致。方以柴胡疏肝解鬱,白芍、甘草酸甘化陰、柔肝而緩急止痛,木香、枳殼理氣止痛,茵陳、金錢草疏肝利膽化溼,連翹、黃芩、梔子、大黃清熱燥溼通下,使熱清溼化,鬱解氣行,疼痛消失而愈。

例2、林某,男,36歲,1983年9月12日初診。腰腿疼痛已有多年,近來逐漸加重,尤其夜間疼痛難忍,痛時翻轉不得臥,伴有口乾口苦,舌質紅苔黃,脈濡數。某醫院診斷為坐骨神經痛,餘診斷為熱痺。治以清熱潤燥,養肺生津,舒筋通絡,止痛為主。方選麻杏石甘湯加味,處方:麻黃6克,秦艽10克,杏仁10克,牛膝10克,知母10克,桑枝20克,葛根20克,白芍20克,石膏30克,茅根30克,二劑。(摘自鄭偉達疑難雜病)

二診(9月14日):腰腿疼痛略有減輕,繼進上方二劑。

三診(9月16日):腰腿疼痛大減,口乾口苦亦除,上方去茅根,加木瓜20克,以增強舒筋通絡之力,二劑。

四診(9月18日):疼痛止,諸證愈。隨訪六個月,未見復發。

按:「此病成因是溼熱之邪犯肺,肺熱傷津,津液不足以敷布全身,筋脈失養」(汪其浩老師語)。溼熱下注腰腿疼痛難忍,口乾口苦,舌紅苔黃,皆為熱盛津傷所致。治以清熱利溼潤燥,養肺生津、舒筋通絡止痛為法。方選麻杏石甘湯加桑枝、白芍、秦艽、木瓜、葛根、牛膝,藥雖平淡無奇,但上下照應,左右逢源,故投藥數劑而痛立止,多年沉痾,一朝盡脫。

我師鄭偉達教授幼承家學,又師承名師新中國中醫藥的奠基人,衛生部中醫司司長呂炳奎(主任中醫師),鄭孫謀教授(全國五百老,主任中醫師)等著名專家。從醫40多年,深得中醫辨證論治之真諦,尊經不泥古,尚經方,時方而創新,勵行實踐,注重實用。主治腫瘤病及各種疑難疾病。內、外、婦、兒、眼、鼻、喉科。臨床治療方面,診斷確切。立法嚴謹,以法統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處方用藥,靈活穩當,尤其擅於運用經方,不拘時方,驗方均廣為採用。其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獨具一格,療效優異,治癒癌症和疑難病者不計其數。

七、文獻摘要

《古今醫統大全》 :「(虞氏)生血潤膚飲治燥證。皮膚坼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濃,反而莫能搔癢;又或歲金太過,或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皆為燥,並患燥病,服悉愈。」

《白喉條辨》 :「序六氣感人。以燥證為難明。燥氣發病。以白喉為最險。險而難則病不擇醫。醫不識病。遘輒遭夭。死亡接踵。而生人之禍亟矣。其病則在於醫不讀書。與讀而未會其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生氣通天論均脫秋傷於燥。」

《古今醫鑑》 :「[卷之四]燥證,脈燥脈澀而緊,或浮而弦,或芤而虛。證經雲∶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故燥氣在裡,耗其津液,則大便秘結,消渴生焉,血脈枯而氣亦滯也。或過食辛辣濃味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燥結有時。或風燥於表,鍾於皮膚,皮毛燥澀,乾疥爪枯,勁強緊急,口噤善伸數欠。」

相關焦點

  • 《中醫臨床學》外科之風瘙癢篇
    本病臨床上有泛發性、局限性兩種。局限性者以陰部、肛門周圍最為多見,這裡只敘述泛發性者。風熱與血熱鬱滯皮膚腠理之間,內不得入,外不得出而發癢證。或由血虛肝旺,生風生燥所致。另外情志抑鬱,煩躁易怒,焦慮驚恐,過食辛辣往往引起本病的發生和症狀加重。  (一)辨證要領一是抓主要症狀,明確診斷。
  • 『中醫之美』中醫的病因說:燥之病
    中醫之美系列講座(26)「燥」有消耗液體,使物質乾燥的特性
  •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臨床學每日一練:內科學10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臨床學每日一練:內科學10 2020醫療衛生招聘已火熱開啟,現山東中公衛生人才網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醫療衛生招聘臨床學:內科學考試資料,跟小編一起來練習一下吧!
  • 寵物中醫臨床研討班(第一期)
    (第一期)  為了適應寵物臨床的發展需要,發揚傳統中醫文化,讓中醫更好的為寵物及醫師服務,國際寵物中醫研究所在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原鄭州牧專)定期舉辦寵物中醫臨床研討班。 講師團隊銀嶺,男,南陽人,出生於銀氏中醫世家,華中農業大學臨床獸醫碩士,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鄭州牧專)講師,河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鄭州牧專動物醫院執業獸醫師。主講課程:《中獸醫學》、《寵物疾病診治》、《寵物外科學》等。
  • 「中醫崑崙」張澤生:升與降,潤與燥,相反相成
    師從名醫張澤生幼年入讀私塾,從《四書》《五經》《史記》到唐詩宋詞、散文八股,礪讀十年,其很好的文學修養,為日後學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矢志於岐黃之道,先問業於同邑名醫張伯卿先生,三年後又拜清末御醫、孟河醫派中堅人物馬培之的高徒賀季衡為師,歷時六載有餘。學醫期間,他侍診、抄方、出診、問業,攻讀醫書,孜孜不倦。
  • 西安市第五醫院西安市名中醫範秀風參加全國第二屆心血管病痰瘀...
    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雷忠義國醫大師痰瘀毒風體系培訓班暨全國第二屆心血管病痰瘀論壇、雷大師收徒儀式在北京國醫書院舉行。在拜師儀式上,19位來自全國的老中青弟子們向老師行拜師禮,他們中有理論和臨床成績突出、經驗豐富的博碩導、教授、省市級名中醫,也有功底紮實的中醫藥後起之秀。雷忠義國醫大師鼓勵徒弟們要「戒驕戒躁,尊師好學,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淡泊名利,唯濟滄生,恪守門規,弘揚門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西安市第五醫院心血管二病區範秀風主任醫師非常榮幸地成為雷老師的徒弟。
  • 蜂蜜之中醫臨床應用 !
    同時,蜂蜜又作為一味中藥,常應用於中醫臨床及中藥炮製和中藥製劑中。現就蜂蜜的來源、功效、化學成分、中醫臨床應用及在中藥炮製和中藥製劑中的應用分述如下。1、蜂蜜的來源蜂蜜作為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又稱為「巖蜜」、「石蜜」、「石飴」、「白蜜」、「食蜜」、「蜜糖」、「沙蜜」、「蜂糖」等。
  • 2017年考研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大綱
    評價的標準是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於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中醫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範圍包括臨床醫學人文精神,基礎醫學中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臨床醫學中的中醫內科學和針灸學。
  • 看舌知病,中醫舌診篇三:白苔,灰苔,鮮紅裂紋舌
    厚白膩苔主病:主溼、主痰、主寒。白苔燥裂舌白苔燥裂舌象為苔色白,可薄可厚,顆粒粗糙而疏鬆,乾燥且質硬,望之如砂石,捫之糙手,即為白糙苔,若顆粒較細,質地板硬,巳布有縱橫裂紋,稱白苔燥裂。白苔燥裂主病:熱傷津。治宜生津瀉熱。主暑熱傷氣,內夾溼濁,治宜清暑益氣。臨床多見於外感熱病和急性傳染性疾病人的舌象。
  • 中國中醫科學院:第二屆痰瘀互結基礎與臨床學術交流會
    報告內容:從心脈癥積探析冠心病病因病機主講專家:劉超峰,陝西省中醫醫院心病科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雷忠義國醫大師研究所所長,陝西省第二屆名中醫,國家第二批「西部之光」訪問學者,三秦學者,陝西省第五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導師。
  • 《中醫臨床學》外科之癤篇
    本病臨床見:有色紅、灼熱、疼痛、突起、根淺,範圍多在一、二寸,出膿即愈的特點,是外科的常見病。癤之病名,首見於《劉涓子鬼遺方》(公元499年),元·齊德之的《外科精義》中,對癤作了專門論述。癤按形狀可分為有頭癤(瘡的中心部位一開始就有一膿栓)、無頭癤(瘡的中心光軟無膿栓);按病情特徵可分為「暑癤」、「螻蛄節」和「癤病」(多發性癤)三種。癤發於暑天,症狀輕而易治者,稱暑癤。
  • 中醫內科學歌訣
    中醫內科學歌訣第一章 肺系病症感冒風寒束表用荊防,敗毒散或達表湯;風熱犯表用銀翹,甚或蔥豉桔梗湯;暑溼傷表新香薷;氣虛感冒用參蘇;陰虛感冒用葳蕤,汗少咽幹脈細數。【注】安神定志丸;天王補心丹;黃連溫膽湯胸痺胸痺徹背心脈痺,病位心肝肺腎脾。
  • 2021年臨床醫學碩士招生分析:內科學全國招生計劃最多
    2021年全國有超100所院校計劃招收臨床醫學統考碩士生,合計招生計劃接近2萬人,其中非全日制計劃僅不足0.1%。本文依據研招網2021年碩士招生目錄中的臨床醫學碩士(一級學科代碼:1051)分析該學科今年的計劃招生情況,本文僅採用招生目錄中的統考數據(不含推免、單考)。
  • 【中醫】風燥傷肺證
    風燥傷肺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外感燥邪、風邪,導致肺失宣肅,肺失清潤,肺氣上逆,衝擊氣道,發出咳聲,喉癢乾咳,無痰或痰少的一類證候。本證見於咳嗽。  病因:風邪、燥邪侵襲人體。  病機:燥邪犯肺,肺失清潤,肺氣上逆,故乾咳,連聲作嗆。燥傷肺津,則咽喉幹痛,唇鼻乾燥,口乾。
  • 《中醫基礎理論》— 內生五氣病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二)內燥的病理變化內燥病變,臨床多見津液枯涸的陰虛內熱之證,如肌膚乾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破裂,口燥咽幹唇焦,舌上無津,甚或光紅龜裂,鼻幹目澀,—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等燥熱之象。「內火」,是由於陽盛有餘,或陰虛陽亢,或由於氣血的鬱滯.J.或由於病邪的鬱結而產生,火熱內擾導致機能亢奮的病理變化。火與熱同類,均屬於陽,故有「火為熱之極,熱為火之漸」之說。因此,火與熱在病機與臨床表現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別。
  • 終於有人總結了中醫內科學中的方藥體系
    岐黃原創15天中醫零基礎入門回復「減肥」:10秒減肥操,效果好到爆!回復「音樂」:聽中醫專屬五臟音樂就能調和養生、懶人必備中醫內科方藥體系是中醫方藥之主流,所謂內科方藥,其實質是泛指一切口服湯劑而言。這些湯藥不但作為治療內科病的主要方法,千百年來千錘百鍊,形成了中醫內科治療學的主體框架,而且在治療非內科系統疾病時也同樣產生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樣充分體現了中醫外病內治、內病外治、上病下治、下病上。全身一盤棋的整體觀念。中醫內科方藥體系大體可分成下列幾大系統:麻黃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氣湯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黃系等。
  • 中醫內科辨證歌訣升級版:感咳癰(附中內知識總結匯總)
    非常榮幸,之前遠志寫的中醫內科辨證歌訣(點→原創丨中醫內科學辨證歌訣)得到大家的熱捧。
  • 專業攻克}臨床、護理、中醫、藥學、醫基、檢驗、預防、中藥
    臨床醫學專業 臨床醫學專業的命題方式一般是醫學基礎知識+臨床課。醫學基礎知識中又以解剖、生理、病理、藥理、診斷這幾科為重點。臨床課即內、外、婦、兒。又根據用人科室的不同略有側重。這就要求考生們要仔細研讀職位表,明確自己報考的職位。
  • 中醫內科學——噎嗝、呃逆
    化肝煎能夠疏肝洩熱和胃,適用於痛勢急迫,嘈雜吐酸,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之肝胃鬱熱之證(B錯)。竹葉石膏湯能夠清胃洩熱,降逆止呃,適用於噎膈之津虧熱結證兼見煩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熱者(C錯)。白虎加人參湯具有清熱解表,和解祛邪的功效,可用於溫瘧(D錯)。
  • (自學中醫舌診篇)
    4、推斷病情進退:舌苔由白轉黃,進而變灰黑,為病邪由表入裡,病情由輕轉重,邪氣由寒化熱;苔由潤轉燥,為熱漸盛而津漸虧;苔由燥轉潤,主邪退,津復之佳兆。(六)望舌的主要內容1、舌質:神、色、形、態。2、舌苔:苔質、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