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為乾燥枯澀之邪,燥邪為病,其主要病機是損傷人體津液,導致津虧失潤而形成一系列津幹液燥之象。金.劉完素在《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五氣兼備、獨燥缺如的情況下,依據《素問》「燥勝則幹"的論述及王冰"幹於外則皮膚皴折;幹於內則精血枯洞;幹於氣及津液,則肉乾而皮著於骨」的註解,在《索同玄機原病式》中補充了「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的病機。歸結燥的病機主要涵蓋病理及症狀兩大內容,其病理以血枯、津虧為主,症狀以內在髒腦組織乾燥及外在皮膚乾燥的緊斂燥澀之象為特徵。劉氏認為燥病的來路不外表裡二途。燥病的病因與風能勝溼、熱能耗液、寒主收引、玄府氣液病變以及亢害承制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
(一)臨床表現
90%以上患者是女性,多發於40~50歲,多數呈隱襲起病和緩慢進展,少數呈急性起病和快速進展。
1、眼:主要呈乾燥性角膜炎,眼乾燥發癢或疼痛,有異物感或燒灼感、視力模糊似有幕狀物,畏光,角膜渾濁,可見散在浸潤點和小血管增生,有糜爛或潰瘍,嚴重時角膜可穿孔,合併虹膜脈絡膜炎、結膜炎時可見球結膜血管擴張、分泌物多、淚液少、少數淚腺腫大,易並發細菌、病毒和真菌感染。
2、口腔:初起或輕度病變時,常不易為患者察覺或重視,較重時唾液少,常影響食物咀嚼和吞咽,舌紅、乾燥或有裂隙,活動不便,可發生潰瘍,齲齒和齒齦炎常見,牙齒可呈粉末狀或小塊破碎掉落,口腔、唇和口角黏膜乾燥破裂,有口臭。約半數病例腮腺可反覆發生腫大,嚴重腫大時狀如松鼠樣臉,質地中等硬度。若腮腺質地堅硬或呈結節狀,提示有腫瘤可能,頜下腺亦可腫大。
3、皮膚:約有半數病例表現皮膚乾燥,有的表面有鱗屑,如魚鱗病樣,有的患者訴全身性瘙癢,外生殖器、肛門、陰道等皮膚黏膜可乾燥或萎縮,毛髮乾枯、稀疏、易脆斷,有報導可發生結節性紅斑、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雷諾現象和血管炎等。
4、 呼吸道:鼻黏膜腺體受侵犯引起分泌物減少,發生鼻腔乾燥,鼻痂形成,常有鼻出血和鼻中隔炎。歐氏管被痂皮堵塞可發生漿液性中耳炎,導致傳導性耳聾。咽喉乾燥,有聲音嘶啞,痰液稠黏。可並發氣管炎、支氣管炎、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肺不張和胸膜炎,有的無臨床明顯肺部病變的患者經肺功能檢測,可有限制性換氣障礙和氣體彌散能力下降。
5、消化道:食管幹燥可使吞咽困難,偶見環狀軟骨後食管狹窄,胃黏膜可因腺體淋巴細胞浸潤增大,胃酸分泌物減少形成鵝卵石樣假癌。急性或慢性復發性胰腺炎少見,對胃泌素和促胰酶素的反應有障礙,提示亞臨床型胰腺炎較常見。約20%病例肝脾腫大。
6、泌尿道:約30%病例發生腎病變,常見的為間質性腎炎。有腎小管功能缺陷,呈腎小管酸中毒,低鉀軟癱有時為SS病的早期表現。尚可有腎性糖尿、胺基酸尿、磷酸鹽尿和尿酸排出增多,亦有並發腎小球腎炎。
7、淋巴結:局部或全身淋巴結可腫大。
8、神經系統:有單發或多發性腦神經累及,以三叉神經受累多見,亦有周圍神經炎報導。
9、其他:可有局灶性肌炎和輕型復發性侵蝕性關節炎,亦可有動脈炎,累及小動脈至中等大小動脈,並引起皮膚潰瘍和周圍神經病變等。
繼發性乾燥症候群常合併結締組織病和相關疾病,最多見的為類風溼性關節炎(35%~55%),其他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結節性多動脈炎、混合結締組織病、橋本甲狀腺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糖尿病等。
(二)、理化檢查
1、25%的患者有輕度正細胞正血色素貧血,30%的患者有白細胞減少,25%有輕度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90%以上的患者有血沉增快,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可陽性,70%以上病例類風溼因子( RF)陽性,免疫複合物(CIC)增高,血清補體正常或增高,如合併血管炎時可降低。
2、組織病理以皮膚作直接免疫螢光檢測,示表皮基底層下有IgG沉著。從唇、顎或鼻黏膜做活組織檢查,其特徵性病理改變為淚腺、腮腺和頜下腺內呈大量淋巴細胞浸潤,以B淋巴細胞為主,重度病例B細胞可形成淋巴結生發中心,腺體萎縮,導管的上皮細胞增殖形成上皮一肌上皮細胞島,腺管狹窄或擴張,後期被纖維組織替代。其他部位的小唾液腺和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腺體中具有同樣變化,腺外的淋巴細胞浸潤可累及肺、腎或骨骼肌等,引起相應組織的功能障礙。
(三)、診斷要點
1、症狀特徵
(1)、口腔症狀:3項中有l項或以上:①感到口乾,持續1個月以上;②成人腮腺反覆或持續腫大;③吞咽乾性食物時,需用水幫助。
(2)、眼部症狀:3項中有1項或以上:①感到不能忍受的眼乾,持續1個月以上;②有反覆的沙子進眼或砂磨感;③需用人工淚液,3次或3次以上。
(3)、眼部體徵:下述檢查任一次或以上陽性:①Schirmer 1試驗(+)(≤5mm/5 min);②角膜染色(+)(≤4 Van Bijsterveid計分法)。
(4)、組織學檢查:小唇腺淋巴細胞≥l
(5)、唾液腺受損:下述檢查任一次或以上陽性:①唾液流率(+)(≤1.5ml/15 min);②腮腺造影(+);③唾液腺同位素檢查(+)。
(5)、自身抗體:抗SSA或抗SSB(+)(雙擴散法)
2、診斷的具體要求
原發性乾燥症候群:無任何潛在疾病情況下,滿足下述任何一個條件:上述標準項目中4條或4條以上,但Ⅳ和Ⅵ項目中至少有1條陽性;在Ⅲ、Ⅳ、V、Ⅵ項目中,任3條陽性。
繼發性乾燥症候群:患者有潛在疾病(如任一結締組織病),尚符合項目中I和Ⅱ中任意1條,同時符合Ⅲ、Ⅳ、V中任意2條。
診斷原發性或繼發性SS,均必須除外:頸及頭面部放療史,C肝感染,AIDS,淋巴瘤,結節病,抗乙醯膽鹼藥的使用(如阿託品、莨菪鹼、溴丙胺太林、顛茄等)。
本病以肝腎陰虛,精血不足為本,不能濡潤臟腑、四肢百骸,故有以燥象為主相伴而生的全身性陰虛內熱諸症的出現。治療原則應以滋補肝腎,養陰潤燥為主。
(一)、毒熱陰虛證
證候:目赤,口乾喜飲,唇焦燥渴,關節、肌肉酸痛,毛髮乾燥、稀少而脆、易落,兼身熱惡風,偶有壯熱,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清營解毒,養陰潤燥。
方藥:犀角地黃湯加減。
水牛角90g(先煎),赤芍10g,生地黃30g,玄參30g,丹參15g,石膏30g(先煎),北沙參15g,山藥30g,黑豆30g,赤小豆30g,桔梗10g。
(二)、陰虛燥熱證
證候:口眼乾燥,渴不欲飲或飲不解渴,低熱,涎腺腫大,面色潮紅,五心煩熱,頭暈失眠,或有乾咳,或痰黏幹不易咯出,舌質紅,苔薄而幹,或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生津潤燥。
方藥:一貫煎加減。
生地黃15g,石斛15g,天花粉30g,太子參30g,浮小麥30g,枸杞子15g,旱蓮草15g,女貞子15g,黃柏10g,知母10g,山茱萸15g,五味子10g。
(三)、溼熱蘊阻證
證候:涎腺腫大,口眼乾燥,口苦,口臭,口中黏膩不適,口角有白色分泌物,可伴有胸悶腹脹,尿澀痛難解,或有低熱,舌質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化溼清熱,解毒通絡。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龍膽草10g,梔子10g,黃芩10g,柴胡10g,夏枯草15g,生地黃10g,天花粉15g,澤瀉15g,川木通6g,車前子15g,當歸10g,僵蠶10g,甘草10g,蒼朮10g,厚樸10g,廣藿香10g,陳皮10g。
(四)、氣陰兩虛證
證候:病程較長,多系晚期症狀,少氣懶言,倦怠乏力,雙目乾澀,視物不明,口乾唇燥,咽幹少津,五心煩熱,形體乾瘦,牙齒色枯欠潤,皮膚乾燥發癢,關節酸痛,大便秘結,陰門乾澀,舌質紅邊有齒痕,苔少或無苔,脈虛細且數。
治法:益氣養陰,涼血潤燥。
方藥:七味白朮散加減。
黨參30g,白朮15g,茯苓15g,木香6g,山藥30g,生地黃15g,白芍30g,天冬15g,麥冬15g,山茱萸15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牡丹皮10g,赤芍10g,全蠍6g,蜈蚣2條。
(五)痰瘀壅滯證
證候:口鼻乾燥,頸項處可觸及大小不等的痰核,腮部腫硬,關節、肌肉酸痛,肢端冰冷,色澤紫暗而失紅活,苔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結。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當歸尾10g,桃仁10g,紅花6g,赤芍10g,牡丹皮10g,玄參15g,貝母15g,山慈菇9g,茯苓15g,夏枯草30g,連翹10g,甘草6g。
臨床多見津液枯涸的陰虛內熱之證,如肌膚乾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破裂,口燥咽幹唇焦,舌上無津,甚或光紅龜裂,鼻幹目澀,—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等燥熱之象。如,以肺燥為主則兼見乾咳無痰,甚則咯血;以胃燥為主時,則胃陰不足,可伴見舌光紅無苔;以腎燥為主,則為腎陰精枯涸,伴見形體消瘦、發脫、齒槁,甚則經閉、痿厥;若系腸燥,則兼見便秘等症。總之,「幹」是內燥的病理特點。在上焦則乾咳,咽幹口燥;在中焦則煩渴、嘔呃;在下焦則便秘、經閉。
1、適當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勞,室內保持一定溼度,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忌食辛辣溫燥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參加戶外活動,放鬆心情,學會合理減少工作生活壓力。
2、口腔乾燥適當飲水,保持口腔清潔,定期檢查牙齒,堅持正確刷牙,戒菸酒,口腔繼發感染可用朵貝爾液漱口,避免使用抗膽鹼能作用的藥物。痰液粘稠難出,可用鹽酸氨溴索口服液10ml,每日3次,幫助腺體分泌。
3、乾燥性角膜炎的使用人工淚液,或睡前以眼藥膏塗敷眼皮,保護角膜。
4、合併多系統損害:如神經系統損害、腎小球腎炎、間質性肺炎、肝損害、血細胞明顯降低、球蛋白明顯增高、肌炎等,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就診,遵醫囑服藥,定期複查。應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切忌隨意停藥、減藥。
例1:黃某,女,52歲,農民,閩清白中保村人,1982年5月8日初診。曾患「膽囊炎」,昨晚10點覺上腹部疼痛,向背部反射。8日上午當地醫療站治療無效而往白中醫院,入院前曾昏厥2小時。證見脘脅痛甚拒按,伴寒熱往來,熱時汗出淋漓,口膩而渴,飲食不進,嘔吐頻繁,大便秘結不通,肢厥,舌質紅,苔薄黃,脈微細無力。血檢:紅細胞470萬/立方毫米,血色素12.5克,白細胞232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球18%;尿檢:膿球「+」。西醫診斷為「膽囊炎」。中醫擬診:溼熱蘊結肝膽。治以疏肝理氣,清熱利溼通下。投四逆散合茵陳蒿湯加味,處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殼12克,甘草6克,木香12克,連翹10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茵陳10克,大黃10克(後入),金錢草15克,二劑。(摘自鄭偉達疑難雜病)
二診:服上藥後,脘脅疼痛已減輕,但它證尚在,大便秘結,再以上方加栝蔞仁30克,二劑。
三診:脅痛大減,大便已通暢,上方去栝蔞仁、大黃。上藥用二劑後,諸證消失,再以疏肝利膽,清熱解毒之劑鞏固療效。
按:本案系溼熱蘊結肝膽,肝膽失於疏洩條達而致。方以柴胡疏肝解鬱,白芍、甘草酸甘化陰、柔肝而緩急止痛,木香、枳殼理氣止痛,茵陳、金錢草疏肝利膽化溼,連翹、黃芩、梔子、大黃清熱燥溼通下,使熱清溼化,鬱解氣行,疼痛消失而愈。
例2、林某,男,36歲,1983年9月12日初診。腰腿疼痛已有多年,近來逐漸加重,尤其夜間疼痛難忍,痛時翻轉不得臥,伴有口乾口苦,舌質紅苔黃,脈濡數。某醫院診斷為坐骨神經痛,餘診斷為熱痺。治以清熱潤燥,養肺生津,舒筋通絡,止痛為主。方選麻杏石甘湯加味,處方:麻黃6克,秦艽10克,杏仁10克,牛膝10克,知母10克,桑枝20克,葛根20克,白芍20克,石膏30克,茅根30克,二劑。(摘自鄭偉達疑難雜病)
二診(9月14日):腰腿疼痛略有減輕,繼進上方二劑。
三診(9月16日):腰腿疼痛大減,口乾口苦亦除,上方去茅根,加木瓜20克,以增強舒筋通絡之力,二劑。
四診(9月18日):疼痛止,諸證愈。隨訪六個月,未見復發。
按:「此病成因是溼熱之邪犯肺,肺熱傷津,津液不足以敷布全身,筋脈失養」(汪其浩老師語)。溼熱下注腰腿疼痛難忍,口乾口苦,舌紅苔黃,皆為熱盛津傷所致。治以清熱利溼潤燥,養肺生津、舒筋通絡止痛為法。方選麻杏石甘湯加桑枝、白芍、秦艽、木瓜、葛根、牛膝,藥雖平淡無奇,但上下照應,左右逢源,故投藥數劑而痛立止,多年沉痾,一朝盡脫。
我師鄭偉達教授幼承家學,又師承名師新中國中醫藥的奠基人,衛生部中醫司司長呂炳奎(主任中醫師),鄭孫謀教授(全國五百老,主任中醫師)等著名專家。從醫40多年,深得中醫辨證論治之真諦,尊經不泥古,尚經方,時方而創新,勵行實踐,注重實用。主治腫瘤病及各種疑難疾病。內、外、婦、兒、眼、鼻、喉科。臨床治療方面,診斷確切。立法嚴謹,以法統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處方用藥,靈活穩當,尤其擅於運用經方,不拘時方,驗方均廣為採用。其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獨具一格,療效優異,治癒癌症和疑難病者不計其數。
七、文獻摘要
《古今醫統大全》 :「(虞氏)生血潤膚飲治燥證。皮膚坼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濃,反而莫能搔癢;又或歲金太過,或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皆為燥,並患燥病,服悉愈。」
《白喉條辨》 :「序六氣感人。以燥證為難明。燥氣發病。以白喉為最險。險而難則病不擇醫。醫不識病。遘輒遭夭。死亡接踵。而生人之禍亟矣。其病則在於醫不讀書。與讀而未會其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生氣通天論均脫秋傷於燥。」
《古今醫鑑》 :「[卷之四]燥證,脈燥脈澀而緊,或浮而弦,或芤而虛。證經雲∶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故燥氣在裡,耗其津液,則大便秘結,消渴生焉,血脈枯而氣亦滯也。或過食辛辣濃味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燥結有時。或風燥於表,鍾於皮膚,皮毛燥澀,乾疥爪枯,勁強緊急,口噤善伸數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