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平介紹核桃新品種。
在鎮安縣米糧鎮,提起方圓核桃研究所高級農藝師朱光平,鄉親們個個都豎起了大拇指。
朱光平是米糧鎮清泉村人,今年67歲,1976年參加工作,先後在米糧鎮林業站擔任蠶桑專幹和核桃、板慄產業技術員。在擔任蠶桑專幹期間,他走村串戶,指導群眾興桑養蠶發家致富,從群眾購買蠶種到孵化結繭,防病清毒每個環節精心指導,從不浪費一張蠶種,不損失一片桑葉。在養蠶的蜈蚣族改良、方格族的推廣使用上,不斷創新,讓蠶農的產繭量和經濟收入得到了很大提高,全鎮的蠶桑產業發展走在了全縣的前列。
1983年7月,朱光平第一次去清泉村進行核桃產業發展調查走訪時,發現由於清泉村核桃樹管理粗放,病蟲害嚴重,核桃幾乎沒有收成,村民一度對發展核桃產業喪失信心。朱光平先後10餘次進村入戶進行技術指導,協助村委會制定了核桃產業發展規劃,手把手培養了一支9人的專業技術服務隊。在他的精心指導下,全村發展核桃面積2400餘畝,病蟲害得到了有效遏制,核桃產量開始逐年上升。
然而,這僅僅是朱光平幫助、指導米糧鎮發展核桃產業的一個縮影。
朱光平在擔任米糧鎮核桃產業技術員30餘年來,一年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用在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上。他將修枝剪、嫁接刀、農民技術培訓資料這3件「寶貝」隨身攜帶,走到哪裡就把技術傳授到哪裡,推動全鎮核桃產業發展,帶動山鄉群眾脫貧奔小康。
目前,米糧鎮核桃年產量1.3萬噸,產值2500餘萬元,農民人均年核桃收入超過750元,核桃成了全鎮最大的特色經濟林產業。
朱光平時刻不忘關注中央富民政策,並指導實踐工作,負責引進國內外核桃良種(優系)20餘個,參與陝南核桃3大主栽品種評定,夯實了良種工作基礎;主持起草了鎮安核桃良種苗木繁育、高接換優等3項省級地方技術標準,奠定了標準化生產基礎;參加了核桃高接換優、豐產栽培、扎膜嫁接等試驗研究及技術示範項目10多項在全省推廣,發表論文10餘篇,審定省級核桃良種兩個,為核桃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特別是2003年8月,朱光平在野外工作時發現有一棵核桃樹上的芽變新品種,這對他來說,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激動。經過2005年對這棵核桃樹修剪復壯,2006年終於嫁接成功,2009年開始小面積實驗。目前,在全鎮已嫁接500餘棵,面積40餘畝,已掛果210餘棵。這種新品種核桃稱「鎮核一號」,其樹冠高7至8米,每棵樹產量10公斤左右,畝產200餘公斤,每公斤核桃可以賣40元左右,是普通核桃價格的3倍。2015年,「鎮核一號」核桃新品種受邀在北京世博會上參展。2017年8月,「鎮核一號」核桃新品種通過了陝西省林木種苗委員會專家組審定。2018年1月,「鎮核一號」核桃新品種榮獲商洛市科技成果二等獎。2018年11月,朱光平榮獲商洛市人民政府核桃優良品種「鎮核一號」選育三等獎。
與此同時,朱光平還多次受邀赴湖北、安康、柞水等市縣的鄉鎮進行核桃栽培、嫁接技術指導。
朱光平為潛心研究核桃新品種,不斷促進核桃產業的發展,先後用自己的工資墊付投資10餘萬元購買嫁接工具、核桃專用肥料、農藥和編印宣傳資料,無償服務農民群眾。2014年退休的朱光平,仍積極投身到核桃產業研究工作之中,由他牽頭成立了「鎮安縣方圓核桃研究所」,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魯周民、縣林特產業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馬雲攀、縣農牧局高級農藝師朱榮文等5人組成技術攻關團隊,為鎮安的核桃產業不斷做大做強發輝餘熱。
責任編輯:林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