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翁牛特旗廣德公鎮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強化黨建引領、創新發展方式,把黨組織帶動與能人黨員示範運用到產業發展的全過程,點燃了興產業、促脫貧、富群眾的「紅色引擎」。
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讓「小資金」撬動「大發展」
「我把家裡的地全都入股到合作社,去年分紅5200元。放在以前,守著10畝地,苦不少吃、累不少受,還掙不了多少錢。現如今加入了合作社,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說起加入合作社後的生活,高家梁村的張金玉笑得合不攏嘴。
廣德公鎮黨委立足地區資源稟賦,按照村集體領辦合作社的思路,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合作社以黨組織為核心,以黨員為骨幹,以群眾為主體,將村集體存量資金、扶貧項目資金等,按照每股100元的標準量化到人,村民以土地、勞務入股,以「資產分紅+勞務收入」計算收入,形成了風險共擔、收入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的口袋「鼓」了起來。
為了用「小資金」撬動「大發展」,全鎮14個村黨組織抱成團,組織群眾集中土地1500畝,領辦了農業專業合作社,並整合扶貧產業園、京蒙幫扶等項目資金2800餘萬元,建起聯村設施農業扶貧產業園。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黨組織圍繞精細化管理、專業化服務,指導村民開展標準化生產,並與龍頭企業籤訂合作協議,由其提供技術指導與銷售渠道,大幅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目前,扶貧產業園已建成蔬菜冷棚843個,吸納剩餘勞動力67人進園務工,平均每戶實現畝增收6000元左右。
提供社會化服務——讓「死資產」變成「活資源」
老弱病殘、喪失勞動能力的群眾怎麼脫貧?廣德公鎮黨委組織能人黨員面向全體農戶,提供農資供應、農機作業、技術指導、收儲加工、產品銷售等「保姆式」全託管和「菜單式」半託管服務。將群眾零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開展規模經營管理,將「單打獨鬥」的傳統生產轉變為集中集聚集約的機械化生產,讓喪失勞動能力的群眾手裡的土地從資產變成了「資源」。
在高家梁村,75歲的王喜臥病在床多年,日子過得緊巴巴。有了土地託管服務後,她第一時間將家裡的土地全部交給村集體打理。「以前是守著15畝地干著急,現在一股腦交給村集體,15畝地安排得妥妥噹噹。」說起土地託管帶來的新變化,王喜顯得有些激動。截至目前,託管服務已覆蓋全鎮2000畝土地,耕地成本每畝下降近300元,節省的資金一部分用於擴大再生產,一部分作為管理人員獎勵工資,其餘大部分用於群眾分紅,讓群眾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在廣德公鎮,社會化服務遠不止土地託管這一種,當地黨委協調幫扶單位中糧公司與群眾達成協議,提供「糧食銀行」結算服務。糧食收購後,定量不定價、交易不結算,群眾可以根據市場行情待價而沽,待糧價上漲後再統一結算,不僅解決了儲存、烘乾、質檢、銷售、發運等產後服務難題,而且讓群眾分享到了流動環節帶來的價值收益。
黨組織齊上手——讓「單音符」奏出「交響樂」
為打破扶貧工作中相關部門「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的舊格局,廣德公鎮黨委牽頭融合市、旗、鎮、村29個黨組織組建黨建聯合體,劃分屬地鏈、服務鏈、產業鏈3個黨組織鏈條,連結8家龍頭企業、7家種養殖合作社、18家農牧場、2家社會化服務組織、115戶種養殖大戶,形成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共同體,採取「組織聯建黨員共管、決策聯議責任共擔、服務聯做資源共享、難題聯解利益共謀」的「四聯四共」工作法,各領域的300餘名黨員活躍在扶貧一線,形成了各盡其職、各司其責的局面。目前,共同體已輻射帶動全鎮2898戶農戶和652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共同體成立以來,各成員黨組織從實處著眼、以實招推進,為基層解決了一大批實際問題。鎮農電黨支部協調旗國網公司投資200多萬元,為扶貧產業園實施了電力配套項目;旗水利局機關黨支部投資300多萬元,為當地實施了水利配套項目;旗農牧局機關黨支部從松山區聘請25名專技員「手把手」地進行技術培訓指導;農業銀行翁牛特旗支行黨支部為群眾辦理低息貸款110萬元,解決生產資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