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證監會公開審核信息顯示,上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農商行」)(首發)獲得通過。
但值得注意的是,發審委要求上海農商行回答,2019年個人消費貸款大幅增長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平臺貸款。
根據消金界的測算,2019年上海農商行的個人消費貸餘額同比增長了321.69%,佔個人貸款餘額的比例同比增長244.5%。
在招股說明書中,上海農商行表示——「2018 年和 2019 年,本行在符合監管規定要求以及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以改善客戶體驗為目的不斷優化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消費貸款服務的線上化程度,充分發揮本行線下線上多渠道優勢,加大營銷推廣力度,提高客戶服務效率,擴大普惠覆蓋範圍,有效發展消費金融,因此個人消費貸款增長較快,佔比逐年上升。」
顯然,上海農商行的這個解釋並沒有讓發審委滿意,發審委需要上海農商行回答的是:2019年的個人消費貸增長如此迅速,都是通過什麼渠道放出去的?
消金界了解到,2019年,上海農商行分別和新網銀行、蘇寧集團進行了合作。與新網銀行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消費金融業務上,與蘇寧集團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場景金融、供應鏈金融方面,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2019年上海農商行的個人消費貸款增速如此之快。
個人消費貸暴增
除了個人消費貸餘額大幅增長,發審委詢問的問題還包括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拆出資金增長較快、2019年發行人關注類貸款遷徙率較前期大幅下降、表外業務規模較大、旗下村鎮銀行不良貸款率較高。
消金界注意到,2015年年底,時任上海農商行董事長的冀光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希望用三年左右的時間,讓上海農商銀行在資產規模、利潤、內控等方面都走到全國農商行的最前列,並稱爭取3到5年獨立上市。」
顯然,從那時起,上海農商行就開始為上市做準備了。
此後幾年間,上海農商行在總資產、營收、淨利潤等重要指標,都呈現快速增長,不良率也持續下降。
截至2019年末,上海農商行資產總額為9302.87億元,發放貸款和墊款淨額為4497.82億元,吸收存款總額6923.49億元,撥備覆蓋率為431.31%。2019年,上海農商行營業收入為212.71億元,淨利潤為89.38億元。
就資產規模來看,在農商行中,上海農商行位列全國第三,僅次於重慶農商行和北京農商行。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上海農商行的貸款不良率分別為1.3%、1.13%、0.9%,連續三年下降。但這其中個人經營性貸款不良率與信用卡不良率分別為2.77%和1.33%,處於比較高的水平。
上海農商行的主要業務包括公司銀行業務、個人銀行業務、金融市場業務,從過往的業務結構上來看,公司銀行業務是上海農商行的主要收入來源,根據招股說明書,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公司銀行業務營收佔比分別為57.32%,54.01%和48.54%。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農商行的特色業務——「三農」業務,截至2019年末,上海農商行涉農貸款餘額為510.39億元,是上海地區涉農貸款市場份額最高的銀行,涉農貸款不良率為1.12%,遠低於全國農商行在這一指標上的平均水平。
儘管如此,公司銀行業務的佔比連續三年下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個人銀行業務,上海農商行加大了消費信貸和個人經營貸款的投放力度,個貸餘額佔比迅速上升。
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年末,上海農商行個人消費貸款餘額分別為23.69億元、 39.98億元和168.59億元,佔個人貸款餘額的比例分別為2.40%、3.73%和12.85%。
信用卡業務方面,截至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 年末,上海農商行個人信用卡貸款餘額分別為 62.76 億元、64.78 億元和 93.36 億元。2019年個人信用卡貸款餘額也同比增長了44.12%。
尤其是在2019年,上海農商行個人消費貸的增速可謂爆發式的——個人消費貸餘額同比增長了321.69%,佔個人貸款餘額的比例同比增長244.5%。
與新網、蘇寧合作
上海農商行應該已經意識到,個人消費貸增幅快到需要單獨說明一下,除了前面提到的解釋外,上海農商行也提到「發揮線上線下多渠道的優勢,有效發展消費金融」,但並沒有指出具體的渠道有哪些。
顯然,面對個人消費貸如此快速的增長,發審委認為這樣的解釋太過籠統了。
一位業內人士對消金界表示,2019年,上海農商行大量的接入了第三方資產,其中就包括與新網銀行和蘇寧集團的合作。
據消金界的了解,上海農商行與新網銀行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消費金融業務上,與蘇寧集團的合作則集中在場景金融以及供應鏈金融上。
就農商行來說,與頭部網際網路平臺或者網際網路銀行合作,是發展消費金融最快捷的方式,但在具體的業務結構上,不同銀行的側重點有很大的區別。
在招股說明書中,上海農商行將上海銀行、青島農商行、重慶農商行作為自己的可比銀行,對比了四家銀行在零售貸款業務結構上的不同。
零售貸款業務可以分為房產按揭貸款、個人生產經營貸款、個人消費貸款、信用卡貸款、其他貸款。可以看到,對農商行來說,房產按揭貸款仍然佔有較高的比重,尤其是上海農商行,截至2019年12月,房產按揭貸款佔比達75.11%,遠高於可比銀行的平均水平。
青島農商行和重慶農商行的個人生產經營貸款佔比較高,分別為47.47%和31.14%,而上海農商行只有4.78%。
據消金界的了解,與上海農商行一樣,重慶農商行同樣接入了大量的第三方資產,與BATJ等頭部網際網路平臺合作,還與微眾、網商等網際網路銀行合作,接入微粒貸、借唄等聯合貸產品。
而上海銀行的個人消費貸佔比達54.4%,上海農商行僅為12.85%。
除了可以看到各家銀行在零售貸款業務結構上的不同之外,顯然,上海農商行的個人生產經營貸和個人消費貸款在整體業務中的佔比還比較偏低。
可以說,對於上海農商行自己來說,個人消費貸業務的增速是有些出奇的快,但就絕對的規模來看,並沒有特別突出。
這也許就是為何,儘管個人消費貸業務的增速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但上海農商行仍表示,將加大消費信貸和個人經營貸款的投放力度。因為對其來說,零售貸款業務結構的調整還有很大的空間。
但考慮到監管對聯合貸的規範,以及此次發審委的問詢,上海農商行的個人消費貸以及個人經營貸,是繼續狂飆突進還是踩急剎車,值得持續關注。
此文為消金界原創稿件,未經允許謝絕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消金界。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