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5日電(劉丹憶 孟湘君)上任剛滿三個月,英國「新人」首相詹森的脫歐「豪賭」,戰鬥正酣。當地時間10月24日,他拋出了最新一張牌:會給議員們更多時間討論他主導的脫歐協議,前提是同意12月12日舉行大選。同時,他曬出寫給「對手」工黨領袖科爾賓的信,呼籲對方支持提前大選。
詹森同時稱,歐盟很快將同意再次「延期脫歐」,雖然他本人認為「並不需要」這樣做。
外媒稱,詹森的「閃電大選」提議,在英國議會掀起了一陣騷動。詹森還說,希望議會能在大選前「搞定」這份他認為很「優秀」的脫歐協議。但如果這一切無法實現,協議只能留給下一個議會去判斷了——因為要大選,就意味著要解散議會。
而就在兩天前,英國下議院投票否決了詹森制定的脫歐時間表。這令他之前做出的,帶領英國在2019年10月底脫歐的承諾,泡湯了。
英國延綿3年多的脫歐「症候群」,會出現轉機嗎?
脫歐「死線」倒計時僅數天,掐滅引線?
當地時間22日晚,詹森收到議會的兩個消息,一好一壞。好的是,脫歐協議法案二讀表決獲通過;壞的是,議會否決了他的加速立法時間表。
「失望」!詹森對著議會抗議道。他指出,英國現在面臨進一步不確定性,政府必須做好無協議脫歐的準備,在歐盟給出是否同意延期脫歐的回應前,將暫停立法程序。
面對大力「踢皮球」的詹森,歐盟表示,原則上同意再將英國脫歐日期由2019年10月底延後。新消息稱,這次延期可能把這場「拖歐」延至2020年1月之後。
「孤膽」詹森:不脫歐毋寧死
在外界看來,振臂高呼「不脫歐毋寧死」的詹森,與傳統英倫紳士形象,大相逕庭。不修邊幅、話題人物、行為出格……硬脫歐,是他身上最受關注的標籤之一。
2016年,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前,時任倫敦市長的詹森語出驚人。他主動跳出來,將立場昭告天下:「公投是一輩子只此一回的機會,投下會帶來變化的一票。」
詹森的言論令人側目。他的父親——前保守黨政治家斯坦利·詹森說,他想不出還有什麼比兒子這一表態「更可能終結職業生涯的舉動了」。
但詹森不僅沒有結束政治生涯,還步步高升。2016年,臨危受命的德蕾莎·梅伊接替卡梅倫入主唐寧街10號後,任命詹森擔任英國的外交大臣。
然而,因脫歐立場與德蕾莎·梅伊不同,2018年7月,還沒來得及在外交上有什麼建樹的詹森,就宣布不幹了,匆匆離職。
「我當上首相會比在火星上發現『貓王』還難。」詹森數年前曾如此說。但事實上,他的抱負早在牛津求學時,已展露無疑。2019年7月,詹森如願入主唐寧街10號。
圍繞詹森的爭議從來未斷。暫停議會,讓女王捲入政治風波;遭遇「逼宮」,被嘲或成為「最短命首相」……每次詹森似乎都已走到懸崖邊,但他的鬥志,仍旺盛燃燒。
詹森一再信誓旦旦地稱,「寧願死在溝裡」,也不會去向歐盟「乞求」延期脫歐。但如今,反對派就是要把詹森帶進溝裡,終結他的執政生涯。
這位脫歐急先鋒,註定不會輕易認輸。辭職?詹森說,沒門。想讓我下臺你上臺?那咱們就立即解散議會,舉行大選!
「英國式離婚」耗掉誰的青春?
截至目前,英國議會內部對詹森想要提前舉行大選的提議,難以認同。畢竟自2016年脫歐公投以來,首相換了兩個,官員易人無數。脫歐尚未解決,政治黨派之爭卻愈演愈烈。
資料圖:2019年3月,倫敦市中心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呼籲舉行「第二次脫歐公投」。
議會內,議員們唇槍舌劍,互不退讓;議會外,多地爆發反脫歐示威。英國政府三年多來,幾乎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了脫歐上,在解決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等問題上,難免精力不夠,引發民眾不滿。
脫歐不僅撕裂英國社會,歐盟也被迫跟著一起折騰。為了這個拖延數年的「婚姻問題」,歐盟已專門舉行過四次峰會,兩度批准了英國延遲脫歐的請求。
事到如今,歐盟不希望英國再拖而不決。彭博社報導說,在詹森和歐盟達成新脫歐協議時,可以想像其他27個成員國的首腦是多麼開心——在甩掉脫歐這個「大麻煩」後,終於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其他大事上,比如怎麼解決歐洲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問題。
圖解:英國漫漫「脫歐」路。文:董寒陽 圖:李雪瑤
「我們與歐洲在一起,但我們不從屬於歐洲」
如今,脫歐的消息時時充斥著歐洲媒體頭版頭條。但難以想像的是,40多年前,歐洲人要是拿起一份報紙,會看到英國極盡全力要求加入歐洲共同市場(EEC)的新聞。
英國是最早提出建立「歐洲合眾國」的國家,但隨後,卻對參與歐洲一體化進程變得消極。1961年,英國申請加入EEC,但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卻說,不行!
戴高樂當時擁有其他政治家們難以匹敵的權威。此後的幾年裡,沒有任何事情讓戴高樂改變對英國的看法。在愛麗舍宮,戴高樂對一批受邀聽眾說,英國對歐洲建設發展的看法,「總帶有一種深刻的敵意」。
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橫亙著多佛爾海峽與英吉利海峽。獨特的島國位置,長期以來,讓英國民眾在心理上與歐洲大陸產生疏離。英國還是世界上最早實行議會民主制的國家,具有強烈的「議會主權」意識,因此,英國人本能地反對任何超國家權力的機構。
正如邱吉爾曾指出的「我們與歐洲在一起,但不從屬於歐洲」。「with」,而不是「of」,邱吉爾如此看待英歐關係。
1969年,戴高樂辭職下臺後,英國第三次申請入歐,如願以償,於1973年1月1日成為歐共體成員。
當時,英國國內迎新年的狂歡也成了「入歐」成功的歡慶,多佛港篝火熊熊,煙花炫麗。
然而,在英國國內,跟歐洲的關係始終是分裂朝野的荊刺。工黨、保守黨輪流上臺執政,歷屆政府都未能消弭這個分歧,反而都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1990年,柴契爾夫人在英國議會下院對歐洲一體化呼聲直接說不,成為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擔任保守黨黨魁15年的「鐵娘子」被迫下臺,和多年後的德蕾莎·梅伊一樣,揮淚告別唐寧街10號。
圖解:英國漫漫「脫歐」路。文:董寒陽 圖:李雪瑤
進入21世紀後,歐盟東擴,大量東歐公民進入英國,引發爭議。同時,歐元區經濟危機的爆發,又引發英國是否應該承擔拯救重災區歐元國家義務的問題。
這些矛盾,壓垮了英歐「傲慢與偏見」式的「愛情」關係。最終在卡梅倫任上,英國用一場舉世矚目的公投,誓與歐盟訣別。
蝴蝶翅膀動了,給世界留下什麼?
眺望多佛港,高聳的白色懸崖靜靜矗立,這裡作為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分界,讓人難以想像半個世紀前,英國慶祝入歐的盛景,仿佛一場夢。一旦英國退出歐盟,將有數以萬計的車輛在這裡等待通關,通往它們無比熟悉,曾暢通無阻的道路。當那一天到來時,小鎮的寧靜,將被打破。
蝴蝶翅膀一旦扇動,脫歐給英國和世界帶來的影響,將遠不止於此。2018年,英國政府發布相關報告,稱與留在歐盟相比,不管以何種方式脫歐,英國經濟都將受到負面影響。
同時,歐盟也將失去一個重要夥伴,這對於目前基本停滯的歐洲一體化合作,無疑是雪上加霜。
經濟學家還指出,如果其他國家決定效仿英國,退出歐盟,或引發民粹主義政治力量興起,導致更大範圍的貿易緊縮和全球化受阻。
換言之,英國脫歐,將可能成為極大影響世界格局的轉折點。
現階段,脫歐協議正處於「生死邊緣」。如果歐盟確認將英國脫歐日期延遲到2020年新年,詹森將尋求提前大選。
英歐關係尤如利劍,切割英國的政黨和民意,折損領袖政治生涯。
卡梅倫和德蕾莎·梅伊已黯然離去,孤注一擲的詹森,能成功破局嗎?
(中新網)